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都有哪些?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了解楚漢之爭的簡況。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學會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認識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戰爭經過: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起義;第二階段是項羽、劉邦起義,最終推翻秦朝的統治。
難點: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秦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而秦亡后的活動是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
三、學法指導
知識要素學習法:學習秦末農民起義要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
比較分析法:比較劉邦、項羽所領導的戰爭性質在秦亡前后的變化??蓮膽馉幍哪康模瑒睢㈨椨鹕矸莸淖兓燃右苑治觥⒒狻?/p>
史圖結合學習法:利用《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用彩筆畫出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標出巨鹿和陳的位置。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再現歷史,創設情境,營造歷史氛圍,讓學生感知歷史、思考歷史并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解決歷史問題。
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師啟發、設置問題、總結評價下讓學生參與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學習,以培養其自學能力。
五、教學媒體選用表
教學過程
媒體類型
資料來源
創設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錄像
自錄制
錄音、圖片
自錄制
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起義
掛圖
教育出版社
知識小結
圖表
自制
六、教學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滅,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邏輯思維能力較欠缺的認知特點,主要采用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角色效仿、歷史劇表演的方法教學。
開課以觀看“秦始皇”的錄像步入情景,設置疑問。讓學生分組討論秦始皇的功勞(復習所學的前一課的知識),尋找秦始皇的過錯(導入新課)。接著采用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秦的暴政;廣大人民無法生活下去,終于引發起義。用歷史劇表演法讓學生把握秦末農民起義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運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劉邦、項羽所領導的戰爭性質在秦亡前后的變化及劉邦最終獲勝的原因,從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
七、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錄像,提問:秦始皇有何功和過?讓學生分組討論。
2、教師小結:秦始皇功勞大但過錯也不少,正是這些過錯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導致強大的秦王朝迅速滅亡。今天我們學習秦朝是如何覆滅的。
(二)新課學習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樂圖片《秦阿旁宮》、《秦兵馬俑》、《秦長城》這些建筑何其雄偉,壯觀,氣魄宏大。但修這些工程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 P57頁“動腦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結論:
(1)徭役沉重
提問: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惡劣影響?(使農民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田無人耕,衣無人織,秦的統治不穩。)
猜一猜 秦的市場上有一商人他賣鞋子的同時也賣拐杖,哪一種商品銷路更好?(拐杖)為什么?
(2)刑法嚴酷。(死刑有十多種,連坐、誅連、輕罪重罰等,)
(3)賦稅沉重。(這些都說明統治者殘暴,引起民怨。人們詛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問: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位,秦二世的統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趙高,朝政混亂,成語“指鹿為馬”就是趙高所為)。
教師小結: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對秦的殘暴統治成為歷史的必然,點燃反秦火焰的是誰?
2、陳勝、吳廣起義
(1)請同學們表演歷史劇──《大澤鄉起義》 (五名同學,一名講述經過,兩名演陳勝、吳廣,兩名演群眾)
(2)請一同學在黑板上畫出起義進軍路線圖。(參考掛圖《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3)教師小結: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殺秦軍→→攻縣城→→占領陳,建政權→→天下響應→→挺進關中→→秦二世反撲→→陳勝、吳廣被部下殺害。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和現象,培養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培養學生辯證、綜合、分析史實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習本課,結合秦的歷史,進行對比,找出秦鞏固統治的措施與西漢的大一統之間的聯系,并由此得出西漢為何能出現較長時間的強盛局面;通過典故、圖片、知識樹等教學資料,了解漢武帝統治的史實,認識“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封建統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漢由貧窮到強盛,使我們認識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統治者政策的調整、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原因。 教學重點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重點突破: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也是課文前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客觀條件;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本目的重點是寫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課文中未作任何理論性的評析,這就為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教學難點 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難點突破:首先,應理解實行該政策的原因: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核心內容是把儒家學說抬高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再次,漢武帝推崇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謂“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最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是實行“獨尊儒術”的必然結果。 教學準備 適合本課教學的掛圖和課件
復習導入: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什么戰爭?結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引入新課“大一統的漢朝”
講授新課
一、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業,而大饑謹?!讼嗍常勒哌^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羊?!?/p>
——《漢書·食貨志》
同學們,西漢建立后,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形勢?
課本的第一段和這則材料真實的反映了西漢初期的經濟狀況,不光是谷物奇缺,價格昂貴,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那么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學過的知識,分析西漢初期經濟蕭條的原因有哪些?
2、文景之治
漢朝從劉邦開始包括文帝和景帝三代統治者為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是怎樣克服這種困難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們把西漢初年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們針對經濟凋敝采取的這些措施叫做“休養生息”或“與民休息”。下面我們把這些措施用關鍵詞把它找出來。
我們從“漢文帝穿的衣服質地比較粗糙,他寵愛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長裙。幃帳上不許繡花?!边@些文字更能體會出當時統治者的樸素與節約,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這種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稱為“文景之治”。
請同學們先把課本第三段大字內容看一遍,結合材料思考 “文景之治”時的社會經濟情況具體表現如何?
出示材料:
漢興七十余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史記·平準書》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是建立在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基礎上的,而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訓的條件下開始的。請同學們看課本P68面“動腦筋”的題目,思考討論秦始皇和漢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上有何不同?他們的做法對你有何啟示?
漢初六七十年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大一統,即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漢武帝時能實現大一統,決非偶然,如果沒有從高祖“文景之治“,近半個世紀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鞏固的政治基礎,恐怕大一統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大一統的局面出現,也和漢武帝這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統治措施密切相關。請同學們把“漢武帝的大一統”這一子目的內容仔細地閱讀一次,找出漢武帝即位后面臨的社會問題,也即大一統的背景。
除同學們講的之外,漢初的社會問題還有匈奴仍然威脅北部邊境,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土地兼并問題也日益嚴重等等,這一切,都把加強中央集權提到日程上來。
剛才我們所提到的,都是西漢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西漢王朝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那么,漢朝當時實行中央集權的條件是否具備?如具備,具備了哪些條件?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從課本上找出漢武帝在面臨兩大社會問題時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國
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解決諸侯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傳》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3
課題 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授課教師 宋艷紅 單位 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學 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漢初的統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義。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培養學生歸納能力、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于方法:通過《漢武大帝》的主題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理解漢武帝削弱諸侯國勢力,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通過表演歷史劇,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突破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認識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
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
手段 多媒體課件
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趣
導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漢武大帝》的主題歌——《最后的傾訴》
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漢初期的經濟形勢及原因
2、主要措施:
輕徭薄賦
重視農業
獎勵農桑
提倡節儉
以德化民
播放歌曲
提問: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出示歌曲中對漢武帝評價的三句話。
解釋“大一統”: 大一統,就是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
投影:“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p>
設疑:(1)西漢初年面臨的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形勢?
(2)這種形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假如你是漢初的皇帝,該怎么辦?
提問:(1)漢文帝、漢景帝恢復、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
(2)文帝景帝的這些措施使西漢出現了什么局面?
投影出示圖片漢文帝霸陵與秦始皇陵
設疑:相對兩幅圖片有什么不同?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
如何理解文景之治
認真傾聽、觀看
回答:漢武帝
感悟
理解
閱讀
分析投影的史資料
回答(經濟蕭條,到處是荒涼的景象。)
找出原因。(秦的暴政和長期的戰亂。)
暢所欲言
閱讀教材、自主探究
歸納文帝、景帝采取的發展經濟的措施。
回答:文景之治
觀察圖片,對比分析
啟發:成由儉,敗由奢。
結論:為漢朝經濟的繼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通過這首氣勢恢弘的歌曲來渲染氣氛,使學生進入歷史情境。
使學生學會從史料中了解史實。(論從史出)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樹立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自主
學習
合作
探究
二、漢武帝大一統
1、原因:
(1)客觀:
文景之治
—物質基礎
(2)主觀:
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1)政治上:
削弱諸侯國的勢力。
(主父偃)
(2)軍事上
北擊匈奴
(衛青、
(3)思想上: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董仲舒)
過渡:漢武帝就在這個時候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歷史的天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媒體展示:漢武帝的畫像
談一談你所了解的漢武帝。
介紹諸侯國問題的由來。
播放視頻:《漢武大帝》諸侯謀反片段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兩漢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
(2)掌握兩漢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
(3)掌握兩漢時商業繁榮的表現;城市的興盛,交通的發展,商業場所的出現(專門),商品種類的增多以及了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
(4)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5)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學生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列表形式培養學生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2)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后世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以兩漢時興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規定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4)兩漢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2、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聯系講解法。對于黃河在兩漢時常決口的原因要聯系前面學過的內容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
對問題有一種追本溯源的精神。
2.圖示講解法。這一課涉及到一些農具名稱、手工業生產工具名稱。因時間久遠,學生平時接觸又不
多,只能用投影或電腦注示,教師邊演示邊講,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3.歸納法。對于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可讓學生用看書歸納的方法,這樣可使知識更系統、條理一些,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
4.討論法。對于西漢鹽鐵官營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規定,可采用討論法。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
五、授課類型:新授課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復習提問以導入新課)
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具體的政策有哪些?于是出現了什么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那么他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東漢初年,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呢?
由于兩漢初期的統治者重視經濟,使得當時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二)、新課教學
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快速的閱讀課本,同時思考: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 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漢武帝怎樣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1、農業的進步
(1)水利的興修
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母親河,她一方面用她寬廣的胸膛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驁不馴,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兩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僅在漢朝,就多次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治理黃河、使黃河變害為利,就成了兩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漢武帝治理黃河。由于黃河水患影響了財政收入,漢武帝改變態度,親臨黃河督工,命令隨行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此后,黃河80多年無大災;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變成良田,并維持黃河800多年不改道。漢朝農民為興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略。
(2)農具的改進
我: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通過閱讀課本,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耕作工具:犁壁出現;播種工具:耬車;耕作技術也有進步,那就是出現了二牛抬杠法)
生:略。
我: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耕技術和農具隨之進行了很大的改善,漢代農作物的種植也廣泛起來。
(3)農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桑麻的發展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農具不斷改善,促使了冶煉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說農業的進步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2、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的發展
下面哪位同學能根據課本列舉出絲織業發展的表現,提示同學們可以從絲織工具、絲織技術及染色技
術三方面來考慮。(工具先進:提花機;織技高超:花紋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樣)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5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p>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布置作業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闭埢卮穑?/p>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2023年歷史七年級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柏懹^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勛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征,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并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復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