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1: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2: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3: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
難點:“資本主義萌芽”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學過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情景導入】
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自主學習】
一、明朝經濟的發展
1、明代,從國外引進的五種農作物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紡織業在______代已經從南方推向北方,我國絲織業中心,明代是_______、_____的絲織業后來居上。制瓷中心是__________。
3、明清時期,_________和_______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出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產方式,______與______之間的雇傭與被雇傭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2、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表現:
①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 ____________政策
②清朝統一臺灣后,開放______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______和出海船只的____________做出嚴格的限制。
③清政府下令只開___________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并規定由政府特許的 _____________統一經營管理貿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國商人。
3、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①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小結: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合作探究】
1、明朝時,我國廣泛引種了哪些外來高產農作物?
2、明清手工業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4、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有何影響?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2、手工業 3、商品經濟的活躍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原因 表現 影響
課后小結
【小結提升】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2、手工業 3、商品經濟的活躍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原因 表現 影響
課后習題
1、傳入我國的原產美洲的農作物是( )
①馬鈴薯②甘薯③玉米④花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明朝絲織業的中心是( )
A、 蘇州 B、杭州 C、湖州 D、松
3、明朝的制瓷中心是( )
A、 杭州 B、蘇州 C、松 D、景德鎮
4、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出現于( )
A、 紡織業 B、制瓷業 C、造紙業 D、冶礦業
5、小明家有一件明代瓷器珍品,那么它應當是( )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冰裂紋瓷器
6、“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歷史現象表明了( )
A、 資本主義開始 B、封建自然經濟不占主要地位
C、資本主義生產萌芽 D、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7、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哪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
A、北京 B、南京 C、廣州 D、蘇州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明朝中后期,僅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南一些地方、一些行業稀疏的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
材料2:清朝前期,云南的采礦業、四川的制鹽業、臺灣的制糖業、陜西的伐木業、北京的采礦業,都出現了雇傭生產關系。
材料3:“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
──清乾隆帝致英國喬治三世的信
請回答:①材料3反映出乾隆皇帝 怎樣的思想?
②材料1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是一種什么性質的生產關系?
③清朝前期這種生產關系的萌芽比明朝中后期有哪些發展?
④從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歷時近二百年,這種生產關系一直處于萌芽狀態。阻礙其發展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書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2、手工業
3、商品經濟的活躍
4、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二、“閉關鎖國”的政策
原因 表現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