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
教案對七年級歷史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幫助七年級歷史老師順利開展教學任務,并對他們提升教學質量有許多的幫助。快來寫一篇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篇1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 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 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篇2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并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并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置,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__;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__;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后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這一制度開始于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篇3
一、識記和理解
1、記住春秋時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稱。
2、理解齊桓公為什么能夠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3、理解越王勾踐能夠轉敗為勝,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問鼎中原”等成語的來源。
二、能力與方法
1、通過閱讀教材上的材料,培養閱讀、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過學習管仲改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習城濮之戰,初步了解、分析和評價古代戰爭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齊、魯、越國的發展史,認識到改革對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我們今天的改革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我國社會進步。
2、我們只有積極投身改革,才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3、通過了解齊桓公與管仲的關系,認識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4、通過學習勾踐的事跡,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和不畏艱險、奮發圖強、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及難點一、教學重點:“春秋”和“春秋五霸”;齊桓公首霸
二、教學難點:王權衰落的原因、表現及影響課型新課教學準備教師準備:
1、建議學生采取繪畫、表演等方式來展現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
2、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準備活動。
3、教師制作多媒體。
學生準備:
1、提前查閱資料,對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進行熟悉。
2、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成語故事短劇。
教學方法
討論法、表演法、講解法、提問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后他的兒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領犬戎大軍攻破鎬京西周滅亡,西周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又進入了春秋時期,那為什么這一時期在歷被稱為春秋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與我國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有關,說: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絕筆信,經打聽郭沫若找到了這個女孩,經過反復勸解,最終讓女孩放棄了輕身的念頭,臨走時郭沫若送給女孩一首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這幅對聯中我們來找一下有哪個典故是屬于春秋時期。到底這個歷史故事又是怎么來的呢?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新課第六課——春秋爭霸的學習。
一、“春秋五霸”(板書)
(師)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宜也就是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河南洛陽),從此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那么我們為什么把這一歷史時期叫做春秋呢?春秋時期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
(生)答略
(師)春秋原為書名,是指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因此書記載從魯隱公至魯哀公的歷史時期與周平王遷都到周敬王這一時期大體一致,因此,人們習慣上以“春秋”來命名這段歷史,這段歷史從公元前77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歷時近300年。
這段歷史是我國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周王室權利衰落,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周王出行請求諸侯給予車馬,上一代周王去世后,還要向各方諸侯要錢為父親買棺材。請大家想想,在春秋時期,王權為什么會衰落,王權衰落又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生)答略(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分封制度的發展,在分封制度之下,諸侯對封國有完全的經濟、官吏任免、和軍事權利,當封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達到能夠和周王室抗衡的地步時,封國還聽不聽周王室的調遣呢?
其次:我們來看看周平王如何當上國王的,周平王和外公申侯引犬戎軍隊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這相當于兒子殺父親,老丈人殺女婿,這是與我國社會倫理不相容的,周王室發生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各方的諸侯還會聽周王的調遣嗎?
從這兩方面的原因來看,王權的衰微在所難免。那么,王權的衰落表現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
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國無大事,唯祭祀和征戰”,我們從上面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周時,祭祀和征戰都由天子命令,到了春秋時卻變為了諸侯,可見到春秋時期,王權已經衰落了。
在王權衰落的同時,各方諸侯為爭奪土地、財產、人口而進行長期的爭霸斗爭,一些諸侯被打敗,一些諸侯卻強大起來,做起了天下的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歷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當然歷“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但是宋襄公十分窩囊;秦穆公僅獨霸西方,勢力未入中原,因此歷“春秋五霸”更偏重于第一種說法。(學生活動)
(師)齊桓公何在?(學生甲)在此!
(學生甲飾齊桓公)晉國、楚國、燕國、吳國、越國國君何在?(學生乙、丙、丁、戊等)
(學生甲)各國聽令,限你們在秋后,按照以前的禮制,把你們國家的財寶、特產、車馬、軍隊敬獻給周天子,可曾聽見?
(學生乙、丙、丁、戊等)是(面面相覷,不情愿)
(師)從剛才的短劇里,我們能感覺到齊桓公性格怎么樣?(生)
(師)那么如此霸道的齊桓公又是怎樣成為中原霸主的呢?他又有哪些政策呢?
二、齊桓公首霸(板書)
(師)首先,我們在地圖上找找齊國的地理位置,請同學們想一想,齊國的地理位置對請過稱霸天下有什么樣的優勢呢?
(生)答略
(師)齊國位于現在的山東北部,是一個靠海的國家,國內盛產魚、鹽,齊國將本國的特產販賣到其他內陸國家,因此,齊國經濟實力雄厚,這也為齊國奪取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礎。
史書有云:“爭天下者,必先爭人”齊桓公手下有沒有這樣一個能為他爭霸天下出力的人呢?這個人是誰?
(生)答略
對,這個人就是管仲,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齊桓公和管仲還是冤家對頭,在齊桓公與他哥哥公子糾爭奪齊國國君時,管仲曾站在齊桓公哥哥公子糾一方,還用箭射過齊桓公,要不是衣服上的衣帶鉤,齊桓公早就一命嗚呼。假如你是齊桓公,你將怎樣對待曾經想要自己命的管仲呢?下面我們來看一幕歷史短劇,看看一代霸主齊桓公師怎樣對待這件事情的。(學生活動)
(學生甲)氣沖沖的樣子:管仲,我非殺了你不可,快,快,對魯國增兵,逼他們交出管仲,我要讓管仲死在我面前。
(學生乙飾鮑叔牙)君上,息怒。
(學生甲)哼!鮑愛卿,為何為管仲求情,再求情,我連你一起殺掉。(學生乙)君上,天下和管仲誰更重要?
(學生甲)當然是天下,鮑愛卿是想讓我為爭天下而不殺管仲?
(學生乙)非也!君上若只想治理好齊國,有臣等盡職盡責也就差不多了,君上若要稱霸天下,沒有管仲是不行的,齊國不能失掉管仲這樣的人才啊!正所謂:得管仲者得天下。
(學生甲)哦?這樣,容我想想。(深思中)旁白:當管仲從魯國回到齊國后
(學生甲)快將管仲請上殿來。(學生丙)君上(拱手作揖),罪臣在此。
(學生甲)管仲,聽鮑愛卿說你很有才能,以前的事情我既往不咎,我封你為齊國的丞相,希望你好好為我效勞。
(學生丙)謝君上不殺之恩,管仲定當不辱君上使命,為齊國肝腦涂地。
(師)感謝剛才幾位同學的精彩表演,從這則歷史短劇中,我們能看出齊桓公怎樣的用人原則?
(生)答略
(師)我們從剛才的歷史短劇中能看出來,齊桓公任人唯賢,為齊國爭霸天下,和管仲擯棄前嫌,體現出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的不計前嫌、寬宏大量。因此孔子曾今又這樣的評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這里我們也不得不敬佩齊桓公的大度。
管仲在當上齊國宰相之后進行了哪些改革呢?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下來。(生)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
(師)非常好,齊國經過管仲的改革后國力更加強盛。現在,齊桓公終于又實力爭霸天下了。下面請同學們在書上找一下,齊桓公為使自己成為天下的霸主又有那些舉措呢?
(生)答略
(師)我來歸納一下:1、“尊王攘夷”2、“葵丘會盟”。
所謂尊王攘夷是:尊:尊重,王:沒有權利的周天子,攘:排除,夷:周邊少數民族。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桓公打出尊重沒有權利的周天子,幫助周天子攻打周邊的少數民族,甚至還召集四方諸侯為周天子戍守洛邑,這樣做有利于齊桓公團結四方的諸侯,再則有利于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征戰四方。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會諸侯,宋、衛、鄭許、曹等國應約而來,周天子也派人送來禮物,葵丘會盟也標志著齊桓公成為中原霸主,霸業也臻于鼎盛。
齊桓公任人唯賢,任用管仲成就了一方霸業。當齊桓公去世以后,齊國內亂不斷,從此衰落下去,齊國帥落后,又有哪兩個國家開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呢?
(生)答略
三、晉楚爭霸(板書)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晉國和楚國的地圖。從地圖中找出晉國和楚國的位置。
晉國地處今山西境內,為爭奪中原霸主,晉國向南發展,而楚國也在同一時期向北發展,兩國戰爭一觸即發,晉楚爭霸帶給我們一個成語: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怎么來的呢?
原來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內亂,晉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外逃到楚國避亂。在楚國,公子重耳曾向楚國國君許諾,如果晉國和楚國交兵,晉國將主動撤退,恭迎楚國軍隊。在陶丘兩軍相遇,晉軍主動“退避三舍”(90里),退到城濮,楚軍主帥子玉不知是計,以為晉軍害怕楚軍,于是領楚軍深入追擊,在城濮被晉軍團團圍住,楚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叫做“兵不厭詐”。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于是迫不及待的在踐土會盟諸侯,周天子也趕來參加,并承認晉文公的霸主地位。晉文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二個中原霸主。
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失敗,楚國能甘心嗎?楚國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那么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又是怎么來的呢?(生)答略
城濮之戰失敗后,楚莊王即位,他任用孫叔敖整頓內政、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楚國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606年,楚軍揮師北上,并在東都洛邑附近檢閱軍隊,周天子被迫派人犒勞楚軍,楚莊王遂向來人“問鼎之輕重”,這就是“問鼎中原”成語的出處。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楚莊王問鼎中原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答略
(師)楚莊王問鼎之輕重,表明他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公元前588年,北進中原的楚軍與晉軍在邲(今河南滎陽東北)相遇,邲之戰爆發,楚軍取得了邲之戰的勝利,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又一霸主。
但晉楚爭霸遠沒有這樣結束,晉楚之間為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相互進行戰爭長達80年之久。
晉楚爭霸結束后,又出現了哪兩個國家爭霸中原呢?(生)答略
四、吳越爭霸(板書)
讓我們來看看吳國和越國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圖上找出吳越兩國的地理位置。
春秋末年,位于南方的吳國和越國也加入了爭奪霸主的行列。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吳國稱霸。
吳王闔閭成為春秋霸主得益于兩個方面:1、重用人才。如:伍子胥、孫武。2、改革內政、訓練軍隊、建設城郭。
吳王闔閭即位后,采納伍子胥的建議,派軍事家孫武為將軍聯合晉國攻打楚國,
并于公元前506年大敗楚軍主力,五戰五捷攻下楚國都城郢城,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閭攻越,越國大敗吳國,闔閭受傷去世,子夫差即位,“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立志為父親報仇。于公元前493年大舉伐越,越國大敗。越王勾踐成為夫差的階下囚。夫差滅掉越國后乘機北上,相繼打敗魯、齊、衛等國,并在黃池會盟諸侯,成為中原霸主。
吳國滅掉越國后,越王勾踐成為夫差的階下囚,伍子胥曾多次勸夫差殺掉勾踐,但夫差不聽。越王勾踐乘機進獻美女——西施,并在夫差面前發誓愿意一輩子為夫差牽馬、提鞋,借此來麻痹夫差。果然,夫差中計,非但沒有殺掉勾踐,還把勾踐放回越國,這叫“放虎歸山,終為后患”。
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訓練”,乘夫差北上會盟諸侯,國內空虛的時機,大舉伐吳,經過幾次激戰,吳滅,夫差自殺。勾踐也效法夫差,北上會盟諸侯,勾踐也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
“春秋無義戰”,各方霸主發動戰爭只為擴大自己的統治范圍,爭奪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產,而在戰爭中,受牽連的是千千萬萬的貧苦老百姓。因此后世有“寧做太平狗,不為亂世人”的說法。但是,在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一些大國吞并周邊一些小國,這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民族間的融合打下基礎。通過兼并戰爭,國家逐漸減少,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創造了前提。
吳越爭霸已經是大國爭霸的尾聲,歷史已經跨進了“七國爭雄”的戰國時代,欲知戰國風云,請聽下回分解!五、新課回顧:(略)
都城:洛邑(河南洛陽)
平王東遷時間:公元前770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管仲改革
齊桓公首霸
“尊王攘夷”和“葵丘會盟”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晉楚爭霸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吳國爭霸
吳越爭霸
越國爭霸
六、課堂反饋:(略)
七、課后思考:
從齊桓公、楚莊王、越王勾踐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
八、課后反思:
七年級歷史全冊教案篇4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征、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