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萬能反思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么?
二、導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39;過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以后,北方處于什么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并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沖擊。
2、北魏政權為什么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么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談一談哪里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并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啟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后,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統一北方;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2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慕尼黑會議;德吞并捷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德攻占丹、挪、盧、荷、比;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不列顛之戰;德軍侵入巴爾干;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
②二戰初,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思考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慕尼黑陰謀,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難點:二戰初期性質的復雜性。
(三)教學時數:4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投影,錄像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 新課] 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
(掛93頁圖)1936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將軍隊開進菜茵非武裝地區。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奧地利,這兩次行動都是違反巴黎和約的規定的,但都沒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的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們在捷克屬于少數民族,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的要求,接著又提出蘇臺德區與德國合并,捷政府拒絕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邊境集結軍隊,進行戰爭威脅,而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捷、英、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戰爭,又妄想禍水東引,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使其兩敗俱傷坐受漁翁之利。因此英國首相張伯倫挾著一把雨傘,風塵仆仆兩度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談判。 同時,又向捷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條件,慕尼黑會議正是法西斯德國對外擴張政策和英法縱容的產物。
1.慕尼黑會議(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協定的內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們在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捷克的命運。(P92小二)
英、法出賣了捷克的利益,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討論)英、法與捷本無利害關系,況且法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國內普遍存在畏戰情緒,千方百計避免戰爭;②仇視蘇聯,禍水東引)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慕尼黑陰謀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軟弱可欺,得寸進尺,慕尼黑協議的墨跡未干,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個捷克。
2.德國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大增,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慮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須避免兩線作戰,鑒于蘇聯的強大,他打算先打敗吞并英法的盟國和中立國,打垮英、法,再進攻蘇聯。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經過精心的策劃后,于1939.9.1閃擊波蘭。
3.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板)
9.1德軍以58個師、2500輛坦克、6000門大炮、2000多架收音機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這無疑等于對波蘭的盟國英、法一記響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難堪,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英、法兩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了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又遭拒絕,被迫于9.3對德宣戰。全面爆發。
二、德國占領西歐(板)
英法對德宣戰后,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波蘭孤軍苦戰而亡,因此被稱為“奇怪的戰爭”。
1.奇怪的戰爭(板)
在西線,英法擁有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但英法卻沒有利用這一優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軍只損失了1400人,英國遠征軍損失3人,10.2波蘭滅亡,波蘭人民倍受苦難,整個戰爭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的高達600多萬人。(問)英法國為什么靜坐觀戰呢?(禍水東引之心未死)
(錄像片:波蘭淪陷20′)
英、法靜坐觀戰的局面持續了7個多月,這就給法西斯德國以從容調配兵力,準備新的進攻的時間。德國并沒有東進去進攻蘇聯,而是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已經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軍突襲了丹麥、挪威,四小時內占領丹麥,傍晚又占領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挪威軍隊退到內地繼續戰斗,英、法軍隊在挪威沿岸登陸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擊而被迫退卻。6.10德軍占領了挪威。
1940.5.10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攻擊,希特勒計劃先占領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再迫使法國投降。盧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時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到5.28才宣布投降。當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被迫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退,遭到德軍的包圍轟炸,經過努力,約有34萬人得以撤到英國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卻落到了德軍手中。
(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21′)
2.敦刻爾克撤退(板)
這次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德軍主力已經從比利時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國要塞色當,隨即轉鋒南下。6.5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意大利看到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于6.10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的南部,6.14德軍未發一彈占領了巴黎,22日,法國投降,法國號稱帝國主義強國之一,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就潰敗了,法國長期對德推行縱容政策,結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戴高樂將軍堅持抵抗德國的侵略,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的運動。
3.法國的潰敗(板)
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對張伯倫政策的嚴重不滿,就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手里的時候,5.10張伯倫被迫辭職,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法國淪亡后,希特勒想勸說英國談和,遭到邱吉爾的拒絕,于是,希特勒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
(錄像片:不列顛之戰22′38″)
4.不列顛之戰
1940.7.10德國為了控制空權,發動了稱之為“不列顛之戰”的大空戰。每天,德國出動幾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飛機對英國輪番轟炸。但是,空襲沒有挫敗英國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強了他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希特勒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
消滅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希特勒德國的一貫目標,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1年夏季,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的許多國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蘇聯的準備。6.22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700多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錄像片,擴大戰爭12′)
1.突襲蘇聯(板)
德國妄圖在1.5~2個月內打敗蘇聯,蘇聯被迫進行衛國戰爭,二戰擴大了。
2.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板)
蘇聯衛國戰爭的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南路深入烏克蘭,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機,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聯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鞏固小結]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約,在歐洲擴大戰禍。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召開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滿足德國,但德國野心更大。1939.9.1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面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波蘭滅亡后,并沒有按英法的希望去進攻蘇聯,反而對付英法,不久法國滅亡。德又對英國進行空襲,但沒有成功。1941.6.22德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六)板書設計 :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3
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儒學從春秋一直發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說。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么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么
1、理學的內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于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學,他們對于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后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后,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欲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欲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欲,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斂。
展示材料:一組高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高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書,回避書;回避書,源于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么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4
一、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對象:首輪復習的本校高三文科班學生
2、學生情況:
①知識基礎:已對中外歷史有了較為系統、完整的學習;自主閱讀與語言文字口頭表達有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論;具備政史地學科綜合運用的條件。
②心理特征:
a、高中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學習態度明確,對歷史有較高的興趣。
b、自我意識發展迅速并趨向成熟,獨立自主性日益強烈,不輕信、不盲從;也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進行對象交流合作討論,互啟互激互助互進。c、記憶能力有很大發展,善于運用意義識記;抽象邏輯思維由感性認識不斷向理性認識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深刻性、靈活性日漸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夠初步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解決具體問題,但歸納、概括、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尚有較大的差距。
e、情感上日益豐富,階級立場愛憎分明,逐漸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趣。
f、面臨日益逼近的高考壓力,追求熟練掌握知識的系統性以及與高考能力相適應的知識的深度、廣度。
二、本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①從歷史進程來看,明治維新是日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是日本成為亞洲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近代日本從受外敵入侵迅速走上對外擴張侵略道路的分水嶺。
②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它發生在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時期,反映出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是這時期歷史進程的主要任務,也可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的發展,仍是這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潮流。
③從教材的上下布局來看,它上承第四節《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下啟第六節《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的擴張和爭奪》,內容及影響上具有緊密的聯系。
④從歷年高考來看,本節內容也多有涉及,可以繼續挖掘教材,變換角度,創設新情景,培養新能力。
2、教學目標
①基礎知識目標
19世紀中期幕府統治的危機;倒幕派的形成與武裝倒幕;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②思想教育目標
a、通過明治維新社會背景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國內人民的反抗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導致幕府封建統治的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入則使危機進一步加劇。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國勢衰微的嚴峻現實。b通過對明治維新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改革乃是強國之路: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迅速成為亞洲強國。改革的成功又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某些經驗。
③能力培養目標
a、通過引導學生從政治體制、力量對比、改革措施和國際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對重要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進行較為全面深刻的分析、歸納,提高知識遷移與史論結合的能力。
b、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和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辨證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學科之間綜合運用的能力。
c、通過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領導力量、具體措施、國際環境等方面與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的比較,逐步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活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科滲透聯系的能力。
d、通過引導學生對明治維新前的落后與改革后的強大的鮮明對比的認識與思考,進行理論的滲透與思維的擴展,培養和鍛煉學生思維的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①重點: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意義
依據:只有通過深入了解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的具體內容,才能正確認識這場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認清改革的目的在于鞏固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才能理解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也能從中了解到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征。而通過明治維新意義的把握,就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場改革所應當解決的歷史任務的程度以及對日本歷史乃至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便于加深對明治維新作用的兩重性的理解和認識。②難點: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依據:明治維新前,日本的社會階級關系發生急劇變化,各階層的不同地位與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蛻變,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和復雜化。表現出與同時期的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有機聯系,理論性較強,不易理解和把握。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表現在多個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于深層次的理論分析,較難掌握。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兩漢時期水利興修;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及商業繁榮的表現。
2、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2、絲織和冶鐵技術的進步。?
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首先我們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來回顧一下,經過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風雨夾擊,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西漢之初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怎樣的景象?統治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又是如何做的呢?(P67)
生:經濟蕭條、國家貧困、一片荒涼的景象。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賦稅、徭役、兵役負擔,注重農業發展。
漢武帝時實現了政治、經濟、思想、軍事上的大一統。
[師]經過統治者的治理,西漢經濟有了發展。東漢時期統治者也勵精圖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節。
首先,請同學們分成三組自由閱讀,了解本課的大致概況,然后分別進入實況:以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的身份介紹自己的國家和生活。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教師適當加以指導。(10分鐘)
一、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
[師]:在兩漢時期,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使黃河之水變的水旱從人,統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漢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學生復述)
[師]:由此看來,兩漢時大規模治理黃河有兩次,一次是漢武帝時,一次是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
[板書]漢武帝時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
補充:黃河原稱“河水”,西漢初年開始有了黃河的稱呼。先秦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狀況良好,適合農業生產。中游氣候溫和,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下游氣候濕潤,湖泊較多。秦漢時期,這一區域的森林開始遭到破壞。到了秦始皇時期,因大興宮室,砍伐殆盡。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積而抬升,黃河開始泛濫。因此,治理黃河成了漢朝統治者不得不時常關心的大事。漢武帝與東漢明帝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正是認識到了“農業是天下之本,水利是農業之本”。不過同學們應該明白的一點是漢武帝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治理黃河的,他對黃河水患的認識有一個可以說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聽任黃河水泛濫了二十多年,直至影響到了國家財政收入,他才下決心治河的?,F在哪位同學來回答第一個動腦筋題目?
生:田蚡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不讓治河的。因為他的田產在黃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會聽田蚡的話。
當黃河決堤影響到財政收入了,漢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親自力行。
[師]: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黃河有八十多年沒有泛濫。到景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這次黃河有八百多年沒有改道。
[教師過渡]: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
[師]:如果你生活在兩漢時期,你是一位農民,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裝犁壁。便于翻土碎土。(這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發明了耬車,用于播種,大大提高了播種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節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產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環來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來控制犁的深度。)
[板書]農業工具:犁壁出現、二牛抬杠法、耬車
[補充]課本第73頁耬車
耬車的構成分為種子箱、播種器、輸種管、開溝器、牽引裝置。由牛牽引,利用前進時的搖擺振動,使種子由種子箱落入播種器和輸種管,然后通過開溝器上的小孔搖落于耬腿開的溝內。優點在于將開溝、下種兩項作業合二為一,播種均勻,深淺一致且能節省種子,一次可播兩行,提高了勞動效率。
[師]: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漢代我國農業生產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勞動人民善于創造和發明,制造了一批先進的生產工具。
(2)統治者重視農業,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
[師]:下面我們再看下農作物的種植(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當時種植的農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桑麻廣泛種植。
[師]:請同學們想一下,當時大規模的種桑、種麻為了什么?
生:種桑為了養蠶,種麻為了織布。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目,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二、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師]:你是位手工業者,你以何為生?
生:我進行紡織,我用提花機織出的絲綢質地精良、薄如蟬翼,我還會染色,能織出精美的花紋,這些東西深受外國人的喜愛。
[補充]:絲綢是中國馳名世界的傳統產品,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中國通往西域各國的商路叫絲綢之路。種桑養蠶最早的是中國,而且長期是世界上唯一種桑養蠶的國家。到了漢代就已經有了很高的紡織技術。20世紀70年代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給我們提供了實物證據。僅在一號墓中,就出土了絲織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還有繡枕、香巾、鞋襪和香囊等。絲織品種類別也由很多,簡單就是一個漢代絲綢博物館。其中一件素紗單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薄如蟬翼,輕軟透明,總重量才49克令人贊嘆不已。
[師]:除了紡織,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還會冶鐵。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6
中華文化的勃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指導學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之后,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歷史教案萬能反思篇7
一、關于教學
1、備課:做到深和通。教師必須按教學進度提前寫好單元教學計劃,在備課組組織下集體備課,深入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弄清本課在承上啟下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熟悉教材的全部內容,寫好課時教案。教案設計要做到規范化。另外,認真做好導學案,考慮到學生語數外的學習任務較重,導學案要求在課堂完成。
2、上課:
(1)明確目標。明確單元及課時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緊扣教學目標,及時反饋,合理調控,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設計好導語。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好導語,以新穎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學目標上來,為實施教學目標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
(3)把握好內容。重點要突出,講授要得法,要在重點、難點和關鍵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現象。
(4)注意啟發式教學。講授知識富有啟發性,努力做到科學準確,深入淺出,具體形象,生動有趣;要注意啟發式的提問,精心設置問題意境,做到難易適中,形成探索性問題群;討論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發表獨到見解,引導學生討論圍繞中心,逐步深化。
(5)學法要指導。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6)課堂重訓練。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精心組織,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訓練過程,課堂習題配備要精當,有梯度,使優生和后進生都能得到訓練。
(7)優化教學環節。做到語言要精煉,富于啟發性和趣味性,板書板畫設計要科學;書寫規范工整、大小適宜;教態親切自然,感情真摯;注意儀表,衣著樸素大方,堪為表率。
(8)采用現代教學手段。自覺地將現代教學媒體引進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恰當有效。
(9)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對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要按照寬容的原則,恰如其分地處理,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3、作業:根據年級組的要求,我們歷史學科盡量不布置課外作業,作業在課內完成。這就要求作業要適當。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難易適度,有層次性。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
二、加強教課研。
1、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包括學習課標、考綱、高考題;深入鉆研教材、加強集體備課和研討;積極開展和參加各層次公開課的觀摩、學習和交流;本組內教師進行推磨聽課(具體見附表)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素質。
2、本組年輕教師爭取在本學期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及時總結,寫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寫教學論文。為每年各級論文評比做準備。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使用
按照學校教務處的要求,根據教研組的統一安排,高一年級的校本教學的內容為《大國崛起》。通過學習,能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激發學生探索真知的欲望。
四、教學資料庫的建設
本組教師把自己的教案、課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備課組的資料庫。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案例和課件,也可參加各級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