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2年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歡迎參閱。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一
[教學設計] 體驗閱讀
創意說明:《新聞兩則》雖是實用性文體,但文中飽含著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寫作時代雖是學生熟悉的解放戰爭時期,但與學生的生活相距較遠,如果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課堂會別有洞天。
[教學步驟]
序曲: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我們學習《新聞兩則》,讓我們試著走進電視——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先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師的方法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來當制片人
將學生分成地圖繪制、場景設置、鏡頭剪輯三個小組,要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自己小組的任務。
地圖繪制組:分別將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已占領的地方用紅色標線,向前進發點用尖頭標出。可以將課本上的圖掃描后放大,再根據課文內容標上記號,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flash制作。
場景設置組:如果電視臺想在新聞播報之后還進行一次軍事訪談,請你設計一下訪談時人物的背景、服裝、道具等。
鏡頭剪輯組:如果這則新聞出現在電視上,與新聞播音相配的畫面應是哪些?
二.進入演播廳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討論明確:
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執行毛澤東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第二、三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長江南北廣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
戰況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
二十一日下午開始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并占領揚中、鎮江、江陰,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形勢預測:解放軍很快會占領南京,國民黨大勢已去。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設計示例:
導播語:大家知道。國共和平談判破裂后,解放軍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發起了渡江戰役,那么現在戰況如何呢?戰爭又將如何發展呢?今天我們請來了的軍事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分析分析。
采訪問題:
①請您給觀眾朋友們就戰況作些介紹。
②請您預測一下明天的戰事。
③您認為戰爭還會持續多少天?
④現在的情況對哪一方有利?
⑤您認為最終的勝者是哪一方?
結束語:好,剛才專家對戰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戰爭的形勢也進行了預測,那么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呢?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明天這個時間再會!
三.坐上觀眾席
如果你是觀眾,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務:
1.你聽出了新聞報道者的情感傾向嗎?
2.對軍事家的分析,你還有異議嗎?
3.對這場戰爭,你好可以補充一些“”的資料嗎?
四.學生仿照上面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二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2、通過關鍵詞語,句子表達特殊感情。
3、領會本文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感受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 聯系自身,凈化靈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重點語段(第六段父親買橘子的過程的描寫)閱讀,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難點:樸實的語言的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不經意的細節,會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動。比如:春天樹尖上長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遠處傳來的一首懷舊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為我們準備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這樣的事,也許還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對我們的愛卻是最令我們感動的,哪位同學能講述一個父母令你們感動的故事?再談談你們當時的心情。
提示:可鼓勵大家盡情去說,看誰講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動。
今天,我們來品味一下現代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樣寫自己的父親的,怎樣描繪父子親情的。
二、朗讀訓練
1、抽學生分段朗讀后互相評議得失;2、播放配樂朗誦示范。3、學生配樂朗讀。
三、自主學習
1.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過選取離別時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充分體現了父親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10月,作者當時處于一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世態的炎涼,生活的困頓,使作者的心緒充滿寂寞和哀愁,親人之間的離別就更加重了這種傷感的色彩,特殊環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發生的時候正是作者家境敗落,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接二連三的災難,父親本已承愛了沉重的打擊,對“我”卻還無微不至地憐愛和體貼,送別時為“我”買橘子,使我們理解到父子間在困境中彼此體貼,相互憐愛的真摯感情。
2.本文很類似于一般寫父親或母親的敘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憶我的父親”之類作題目,作者為什么要以“背影”為題目,換成其他題目,效果會怎樣?
背影,可看作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獨特發現,選擇了這個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愛的真摯等,都可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它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留給讀者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這里,我們可看出朱自清不隨人后、善于開拓創新的藝術才華。如果換成“浦口別父”之類,就平庸無味了。
四、合作學習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寫作的重點?
第一次:文章第1段。開篇點題“背影”,以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第6段。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境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別,看到父親的“背影”,第6段。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文章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
2、四次"背影"的出現,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實與虛之間關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實寫,第一、四次是虛寫。實寫是虛寫的基礎,是虛寫的條件,沒有實實在在的“背影”的描寫,本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虛寫是對實寫的感情的深化和升華。
五、探究學習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刻畫父親形象表達父子之情的?
①動作描寫。蹣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身子向左微傾、將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使那為我熟識的父親的背影突然有了一個新的意境,成為一個永遠不能忘懷的鏡頭,銘刻在我的心中。父親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奮爭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現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之情,字里行間的那種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摯動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間,那一捧“朱紅的橘子”,不正是父親一片親子之情的真實寫照嗎?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三
[教學目標 及重點]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 樸實的語言風格。
3、通過體味文章所表現的父親的深深的愛子之情,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一見到大家精神的樣子,我就感到非常高興!我對大家有著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愿我們今天的學習合作愉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書課題--背影)
一談到中國的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為傳誦。--提到“父愛”這個話題,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銘心(講一件親身經歷的動人故事導入 到課文的范讀上來,爭取聲情并茂,感人淚下)。下面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寫這“深沉的父愛”的。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 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
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教師提問:剛才提到,《背影》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為傳誦。讀完這篇散文之后,你覺得作者是通過選取什么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
明確:作者是通過選取“背影”這個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
2、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幾次寫到“背影”?
明確:第一次:點題的背影;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然后,讓指名學生單個朗讀,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比較好,教師在朗讀技巧(輕重音)上加以指導,找出應重讀的詞,加以體會,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然后,教師適時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明確: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致地描寫刻畫,作者首先寫了父親的衣著:(讓學生齊讀課文)“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寫父親的穿著突出了什么顏色?(黑色)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板書:沉重
作者接著又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讓學生齊讀課文)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動手寫一寫這個詞,并想一想,作者為什么用“蹣跚”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嗎?(走路蹣跚的父親要經過鐵道,一不小心就會磕著碰著,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板書:蹣跚
板書后教師提問:作者又寫了什么?(父親爬月臺)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學生齊讀課文)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動作描寫)這個句子作者運用了哪幾個動詞?(“攀”、“縮”、“傾”)為何用“攀”不用“抓”?(因為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攀”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縮”字有什么好處?(“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么得緊張啊!)同樣,用“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板書:艱難努力
要求學生齊讀這幾句話,要突出應重讀的詞。
4、我們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為主。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等等,本文的作者為什么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只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適當予以肯定)
討論后明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著“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蘊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滿院狼藉,償還欠債,光景慘淡。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父親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便寬慰兒子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但作者更加愛自己的父親。作者這時看到父親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這是感激的淚水。)
5、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學生指出句子后,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里面蘊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點撥)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是做什么?(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為什么寬慰兒子?(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為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么善良的父親啊!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為什么這樣說?(學生討論回答后明確: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為何買橘子?(擔心兒子路上口渴。)這個父親對兒子是多么得體貼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話說明了什么?(說明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
(5)、“進去吧,里頭沒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 !”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三、總結梳理,回扣目標
這篇文章通過運用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的寫法,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父愛”這一主題。
四、拓展
同學們,講到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電視劇《咱爸咱媽》的主題歌——《父親》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熟悉)我給大家唱一下好不好?(好)(演唱“父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受了來自父母、祖輩、老師同學對我們的許多關愛,面對這些“關愛”,我們應當怎樣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善于接受別人的關愛,還要善于理解別人,以實際行動去關愛別人,我們要做一個愛自己,更愛別人的人。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四
[教學設計] 比較閱讀
創意說明:《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且都是一代偉人毛澤東所作,語言、情感極為相似,但同中有異,雖是同一作者所寫,也都是寫勝利,但情感的強烈程度、寫法等方面存著較細微的差別。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比較中能更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寫作特色,進而訓練思維,進入較高層次的閱讀境界。
[教學步驟]
一.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二.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地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發生在長江沿線;《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生在地處中原的南陽。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名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有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三、將自己的發現寫成小段的鑒賞性文字。
[資料整合平臺]
1.課文背景資料
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2.課文擴讀材料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毛澤東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_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即巳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議: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兩則聯合起來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戰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詳略處理。
八年級語文優秀教案五
[教學設計] 對應摘讀
創意說明:新聞具有三性: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新聞結構有標題、#教案# 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新聞中記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方面,這些知識都是學習新聞必須掌握的內容。對應摘讀就是在簡要介紹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尋找、自由發現、自己鞏固的過程。拋開了支離破碎的串講,讓知識與閱讀內容一一印證,讓知識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逐步進入學生的靈魂并且融會貫通。
[教學步驟]
一、摘讀六要素
1.知識簡介
新聞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與記敘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時是個體,有時是群體,這兩則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體。
②時間有時指具體的某一時間點,有時也指某一時間段。
③地點有時指具體的某一個點,有時也指一段距離,要注意分別。
④事件發生的原因要仔細閱讀,查找文中隱含的信息。
⑤經過和結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
2.閱讀兩則消息,并進行對應摘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_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_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二.摘讀五部分
1.知識簡介。
①標題: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題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實,有時還有引標、副標。
②#教案# 導語:一般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話,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③主體:是新聞的軀干,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教案# 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有時明顯表達,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⑤結語:消息結束時總結性的話,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2.再次閱讀兩則消息,并進行對應摘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案#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
第一層: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第三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背景和結語暗含在主體中。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案# 導語: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
主體:
第一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軍潰敗的背景。
第二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三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
三.摘讀三特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真實性: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
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
及時性: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
準確性: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真實性:
除豫北之新鄉、安陽,豫西之靈寶,閿鄉,豫南之確山、信陽、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殘敵外,已全部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個極短時間內,我們在這一區域曾經過早地執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錯誤
及時性:1948年11月5日電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
準確性:一年多時間內
還增加了大約二十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