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小編帶來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7篇,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2、養成良好的誦詩詞的習慣
3、通過背誦,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美,學會善于在逆境中調整自己的心態。
[教學重點]
1、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2、養成良好的朗誦讀詩歌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中國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來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說,隨意拾起一本古詩文的書,輕輕搖晃,哐哐當當地能掉下好幾輪的明月。今天我們一起拾起蘇軾那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明月”。
二、推進新課
(一)讀準字音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宮闕瓊樓綺戶嬋娟不勝寒丙辰(板書)
請一名同學朗讀,強調讀準字音的要求。
(二)讀準節奏
2.幻燈片展示節奏劃分。聽名家范讀,引導學生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三、分析新課
(三)讀出情感
3..師生共同探究詞人的情感變化。
由此引出小序內容并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打出幻燈片)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節。當時作者41歲,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4.全班齊讀后教師點撥誦讀詩詞的要求:(打出幻燈片)
①速度要慢,邊讀邊體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腦中浮現。
②要有節奏,韻腳讀出延長音。
③有感情。
5.分析上闕
明月什么時候才有呢?我舉著酒杯仰問青天。不知天宮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駕乘著長風回到月宮,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宮殿,太高太寒冷了,讓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人搖動,那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好呢?
明確:上闕主要寫:把酒問月。對宮闕(朝廷)既留戀又恐懼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情感變化:悲傷—矛盾—無奈(板書)
第一次朗讀比賽:推薦兩位男女同學朗讀比賽。
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須讀出矛盾的感情。
師范讀,并請學生在老師范讀后,再次朗讀。
6.分析下闕
月亮照過朱紅色的樓閣,又低低照進了雕花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月亮對人世該沒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孤獨的時候變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只希望親人能健康長壽,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賞這美好月色。
明確:下闕主要寫:對月懷人。對親人的思念,對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對人生的樂觀曠達的態度。
情感變化:埋怨—釋懷—祝愿(板書)
第一次朗讀比賽:推薦兩位男女同學朗讀比賽。
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須讀出埋怨和釋懷后豁達的感情。
四、師小結
這首詞通過寫作者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曠達的胸襟。
五、課外拓展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地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面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他從容灑脫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師生共同體悟蘇軾的豁達。集體誦讀本首詞。
六、拓展延伸
從這首詞中,你在作者身上學到了什么呢?
學生暢所欲言,最后教師總結:
同學們啊,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逆境以平常心去面對逆境。如果我們能好好的對待逆境,那么他將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七、舊詞新唱
共同欣賞音樂《明月幾時有》
八、結束語:
音樂很美,詞也很美,明月不老,經典永垂不朽,今天我們以月開頭,在課的結束,我也借著蘇軾的這一輪圓月,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師同學們花常開,月長圓,幸福常在。
九、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你能舉出哪些有關“月”的詩詞?
3、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學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哪些啟發?談談自己看法。(200字左右)
板書:
上闕:把酒問月:悲傷—矛盾—無奈
下闋:月下懷人:埋怨—釋懷—祝愿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2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內涵。
2、體會、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多種手法。
3、體驗和培養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
1、賞析海燕形象,領會作品的象征內涵。
2、在反復誦讀中,揣摩作品的語言和手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疏通文意,通過誦讀初步感知課文。
2、搜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
3.教師準備錄音帶,錄音機,投影儀或多媒體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悟,賞析海燕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美文。
介紹《海燕》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它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問世以來,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種族。它屬于過去、屬于未來、屬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體感悟。
1、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或者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時不看書,凝神細聽。
2、學生交流聽后感受,談自己在聽讀時候的所感所想。
3、學生再進一步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和討論:這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以時間為序,文章著重刻畫了幾個場面?在不同的場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樣的表現?
討論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幅場景畫面以及相關文字)
課文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畫面: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
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
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
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三、品味探究,賞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讀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2、 聯系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內涵。師生共同明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這本是自然現象。因此“海燕”一詞在俄文中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高爾基在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這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旨在呼喚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為登高一呼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高唱贊歌。
3、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師生共同評析。
預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閃電”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給人一種足以體現海燕的矯健、勇猛之美,“閃電”使人眼前閃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擲地有聲,這是海燕的戰斗宣言,體現一種豪情與力量之美,是全詩豪壯之美的最高點。
示例三:海鷗的“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的“呻吟、嚇壞”、企鵝的“膽怯、躲藏”與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之美;寫大海,寫風、云、雷、電,是渲染一種激烈的斗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四、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寫話“海燕的宣言”(結合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領會海燕的內心活動。(師生共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肯定學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1、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關鍵詞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種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動作、感情,也就是說,擬人化使象征體具備了被象征體的特點。總的來說,“海燕”象征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征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征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著重啟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增強文章語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復品讀、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于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預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用擬人的手法,“抓住”、“熄滅”突出了大海巨大的聲勢和強大的力量。“――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用反復的手法,以強烈的感情表現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和呼喚,強調了革命暴風雨已近在眼前,歷史潮流已不可逆轉。
3、朗讀課文。
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朗誦語調的處理,共同編注朗讀腳本。教師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獨特理解與編注,善加引導。
腳本示例一:“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表示很短的停頓,不換氣。“”表示語氣加強。)
腳本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詩的最強音,應蓄積力量以最豪壯的語氣,最強烈的感情,一字一頓讀完這個感情十分強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學生用個人表情朗讀、小組讀和全班齊讀等方式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時,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朗讀評點。
三、拓展延伸。
結合練習四,以“面臨生活的暴風雨”為話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充分肯定“與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的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樂觀精神和生活態度,鼓勵學生積極追求勇者風范。
四、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為一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業。
1、繼續誦讀課文,為參加本單元散文詩朗誦表演比賽作準備。
2、 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寫一首散文詩,字數不定。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作家作品;自學文中生字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體會信客的行為、心理、語言,體悟他的多種品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掌握坐著借信客傳達的美好思想感情,內化為自身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學會從行為、心理、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學習信客的品質。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們是怎樣和不在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聯系的呢?(手機,電話,
網絡等)
如果拋棄這些高科技工具呢?(寫信)
寫信也需要郵局和郵遞員。然而,在20世紀初,有許多農村都沒有郵局,人們與外界聯絡,只能通過一位特殊的職業人,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信客。
信客長年累月地背著行囊走在城市與農村之間。信客為遠行者服務,而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
作者介紹
本文的作者余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文明的碎片》,我們課文《信客》就選自《文化苦旅》。
整體感知
那熟悉了作者之后,我們接著對課文做一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速度課文,然
課后思考:
“這是一位的信客。”
(明確:任勞任怨,善良寬容,誠信無私,有才干)
這些都是同學們對文本的第一感覺,都找得不錯。那我們接下來選取重點語段分析下。
重點分析
默讀16~23自然段,并思考:
(1)這里寫了信客哪兩件事情?
(寫了兩件事:遇到謀生者客死異鄉,充當代理人,通報噩耗;為人送信卻遭到同鄉誣陷,被送進巡捕房。)
(2)這兩件事表明了信客什么職業特點?
(3)面對這兩件事,信客是什么態度?
★我們先看下第一件事。信客要給客死異鄉的同鄉料理后事,收拾衣物,還要用想了很久的語氣把噩耗通報。人人都想做報喜的喜鵲,你們愿意去做報喪的烏鴉嗎?然而信客呢,卻不得不接下這一工作,可他卻沒有怨言,都一一地去做了。不僅要料理后事,通報噩耗,而且還要把死者的衣物送去。所以文中說這件事更有危難了。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4
【教學目標】
1、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煉、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
3、品味語言,理解本詩語言中的寓意。
4、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難作斗爭、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課文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體味作者情感,理解詩歌含義。
2、比較南方和北方雪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語言的品讀,了解散文詩語言的精練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及其寓意。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⑴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
⑵ 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
2、學生準備:
⑴ 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⑵ 搜集魯迅《野草》中的描寫自然景致的詩篇,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征的不同。
⑶ 搜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了解散文詩。
⑷ 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匯報
由各學習小組學生向全班匯報本組在課前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展示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暢談對雪的感受。營造“雪”的氛圍。
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課前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對課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師對課堂學習預設的調整。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揣摩語氣、語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師放課文朗誦或范讀課文。然后抽學生朗讀。
3、由學生比較二者的優劣,體會散文詩的朗讀方法。
4、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認為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獨,在這里它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經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升華,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
設計此問題是為了促成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內容。
三、問題探討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詩歌內容,體會散文詩的特點。分四個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小組:
找出描寫南方雪與北方雪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見板書)
2、第二小組:
魯迅先生筆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把它們統一在一個藝術整體之中的?
(江南的雪:優美。朔方的雪:壯美。作者雖然極寫江南雪的美艷,孩童的歡樂,雪羅漢的有趣,表現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思,且因雪羅漢的消融流露出對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優美然而虛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壯美的現實戰斗生活,渴望從自然的偉力中汲取斗爭的勇氣和力量,永葆戰斗青春。所以,面對眼前的實景,他寫道: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此一反先前溫婉、纏綿的情凋,語氣異常剛勁、果決,這不僅是對朔雪質地、形態的摹寫,同時還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毅然決然地砍斷了與社會現實極不協調的思想情緒。隨后對飛騰的朔雪磅礴的氣勢、浩大的聲威的酣暢淋漓的抒寫,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撓的戰斗的人生觀的形象寫照嗎?而朔雪的孤獨,也映現出了此時作者“荷戟獨彷徨”的身影)
3、第三小組:
你們認為作者更喜歡哪里的雪,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的?
(從對南北兩處的雪的描寫來看,魯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眼中,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說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在文章中,北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正是這種精神最為形象的體現)
4、第四小組:
作者對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繪,引起你怎樣的聯想?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允許學生有不同理解)
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四、語言品讀
1、文章中對雪的描寫用了哪些修飾詞,你認為它就只是描寫的自然界的雪嗎?你認為這些詞句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堅硬的”修飾“雪花”,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值得贊賞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讀了這些,在文章表達上有什么體會?
(比喻、擬人、排比……只要學生能說出運用這些修辭手法能使文章生動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曉暢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認為本文語言是否有表意不簡明的,如果有,該怎樣改為好?
2、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以“雪”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說”的 特點。
2、能順暢地朗讀并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能力目標
1、能夠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義以及用法。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的映襯作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的教學錄音帶,與課文有關的圖片與資料,輔助教學的小黑板。
2。學生準備: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了解“說”這一文體特點。②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
(學生吟誦詩句……)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題解
1、簡介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2、說說本文寫作背景。
3、“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含義: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
三、感知課文
1、聽錄音朗讀(注意聽準字音,把握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2、掃清生字詞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頤 蕃 淤泥 濯 清漣 褻玩隱逸 噫 鮮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參照注釋,疏通文意并翻譯課文。
重點講解兩個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句型為“……,……也”可譯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倒裝句, “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譯為“愛菊” 。“蓮之愛”、 “牡丹之愛”與此相同。
5、指名朗讀
四、 探究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文中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
2、作者對蓮花的描寫中賦予蓮的哪些品質? 你能讀出來嗎?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映襯的作用。
1、文章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蓮花,為什么還寫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來正襯蓮花,用“牡丹”來反襯蓮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四)對照板書,齊背課文。
五、總結:
談談學完了課文后的一點收獲?
六、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為它。。。。。。。
七、作業
1、加強背誦,認真默寫。
2、完成《愛蓮說》練習冊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6
【教學目的】
1、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推測課文所寫作的時代背景,猜測作者的身份。
2、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整體閱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學內容與步驟〗
1、速讀課文,然后說說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為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為隨軍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
2、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說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于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志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后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戰爭后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戰后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于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3、速讀課文,復述課文,然后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然后交流并討論。
4、根據課文內容,然后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老婦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蠟燭出來說明了什么。并說說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老婦人的性格特征與刻畫此人物形象的意義。
5、小結本課時教學:
布置思考題:作品中如何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閱讀文本,在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閱讀文本,在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閱讀文本,在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學內容與步驟〗
1、復習導入。
2、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刻畫老婦人的細節描寫之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相應的內容,然后交流這樣寫的好處。
3、再找出刻畫老婦人所用的'描寫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交流評價,看誰寫的最為妥貼。
4、引導討論:
作品中反復描寫戰爭的場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討論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5、小結課文教學,布置作業:
課后閱讀《生死攸關的燭光》(見自讀課本)。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教學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說”的 特點。
2、能順暢地朗讀并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能力目標
1、能夠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義以及用法。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的映襯作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的教學錄音帶,與課文有關的圖片與資料,輔助教學的小黑板。
2.學生準備:
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了解“說”這一文體特點。
②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指出加點詞的意義 答案
1、可愛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 蔓:長枝蔓。枝:長枝節。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鮮:少。
6、宜乎眾矣。 宜:應當。
二、譯句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我唯獨喜愛蓮從污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3、蓮,花之君子者也。
4、蓮是花中的君子。
5、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6、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么人呢?
9、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0、喜愛牡丹的人當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最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語句是什么? 蓮,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