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編帶來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7篇,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1
教學本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文章的朗讀、體味。
教學步驟
(一)談話啟發,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旅游吧?你都到哪兒旅游過?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
【設計說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
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進行引導)大家小小年紀,游覽過的地方還真不少。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歷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次免費的旅游,去欣賞一下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好嗎?
(二)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師: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眾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
【設計說明】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參與補充,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三)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既擺出困難,又激發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
師:大家剛才自己讀的都不錯,哪些同學能給全班同學讀一讀?
【設計說明】可通過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師:大家通過剛才的朗讀,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為游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游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翻譯生動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為單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視學生提問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重點和難點詞句。如:“雖”、“屬”、“兩岸連山,略無闋處”、“清榮峻茂”等。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游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提問:大家剛才在寫導游詞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寫景有什么特點?哪些句子是你認為寫得最美的?能不能給大家分析一下?
(此環節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景順序,如:按照景物先寫山,后寫水;按照季節由夏——春冬一秋。學生分析詞句時,教師可伺機點撥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
(五)再次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見到的景色,或談談觀看風光片與讀酈道元的《三峽》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美景或你所游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2
一、簡析教材:
《送東陽馬生序》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五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
二、學情分析:
本文較長,學生背誦起來難度較大,有些語句分析起來也較有難度,應該提前布置學生加強預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及本課內容和本單元教學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古文閱讀能力。
(2)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和方法:
反復朗讀課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古文閱讀能力。
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體會勉勵馬生作為教學難點。
六、教法學法:朗讀、自主合作與探究
七、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準確翻譯“求學經歷”一層原文。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并板書課題與作者。
二、簡介作者與文體特點。
1、請學生簡要交流預習所查閱的作家作品,教師適當進行訂正與補充。
2、關于“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于贈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后學馬生的臨別贈言。這是贈序,有別于介紹評價的序。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請學生注意標劃字音停頓。教師板書生字,讓學生注音書寫。最后訂正。
(1)字音: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ī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勁 支---肢 “肢體”
皆被綺繡 被---披 “穿”
(2)停頓: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
以∕中有足樂者
蓋∕余之勤與艱∕若此
2、學生自由朗讀至少兩遍,要求讀得準確流暢。
3、指名朗讀。
4、集體朗讀。
四、默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疏通大意。三分鐘后請學生舉手概括回答。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3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征,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征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征,并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么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的?你認為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圣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什么?
為了什么這一特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 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 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其中又以 為主。
(3) 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
(5) 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 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
(7) 這段文字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 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后,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 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 明確說明對象
(2) 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 了解使用的說明方法
(5) 明確說明順序
(6)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 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布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里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游”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注釋理解、掌握,注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后,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后,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么特點。然后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于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范。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為什么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后,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游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并示范。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后反復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獲,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里,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于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愛了。但同時隨著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后希望同學們帶著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詩中的思想內容及詩人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的理解。
2、多種修辭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借助多媒體,演示生長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樹,讓學生展開想像,進而引入課文。
作者簡介 李瑛(1926—),現代詩人。河北豐潤人。少年時代家境貧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并開始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先后擔任解放軍文藝社社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全國作協理事,中國筆會中心理事,《詩刊》編委等職務。他的代表作有長詩《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線的詩》、《在燃燒的戰場》、《獻給火紅的年代》、《站起來的人民》、《難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詩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詩作有的已譯成了外文。
二、朗讀詩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及音韻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劃出本詩朗讀的節奏及押韻的字。
2、學生齊讀。
三、分析結構,理清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主要是“樹”的自我介紹:生長地、經歷、成長的過程,屬于誰。
第二部分,主要寫“我”和人民的血肉關系,為人民服務的強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詩的總結,進一步表現了“我”為人民獻身的崇高精神,把詩人感情的波瀾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詩歌內容,理解詩中的聯想和想像
㈠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思考:詩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樹”的形象?
明確:這部分包括三節詩,第一節,首行點題,六次重復主語“我”,突出“我”——“一棵樹”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樹”),原藉(黃河岸邊,長城腳下),并告訴讀者“我”并不是一棵剛出生的樹苗,而是有著豐富閱歷的“能講許多許多故事,能唱許多許多支歌”的大樹。
第二節則告訴讀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長起來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賦予,炎陽、風雪的鑄就,大氣和風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華。
第三節是這部份的總結拓展,從與日俱增廣闊的深層意義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體的“樹”,是“廣闊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個整體”,“屬于人民,屬于歷史”。
朗讀第二部分 思考:詩人怎樣展開想像和聯想,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
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節,第四節是這部分的總領,寫“我”的生活態度,表現了“我”對生活的熱愛。第五~十節是從各個方面具體寫“我”為人民服務的強烈愿望。第五、六節是寫如何去關心、愛護各種各樣的人;第七、八節從樹的特點出發,寫如何竭盡自己之所能去為人類造福;第九、十節則是借助幻想來表現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之美,但無論是要“流出”“開出”,還是“生長”在各處,都未脫離開樹的特點。第十一節是寫“我”的理想,第十二節是再次強調“我”和人民的血肉關系。
五、小結
詩人通過想像把“樹”塑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創造了一個獻身人類的新的藝術形象。
六、布置作業
1、探究、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詩節。
二、分析詩歌率三部分
學生朗讀第三部分。
思考:詩人把激情引向高峰,表現了怎樣的崇高精神。
明確:
第十三節用假設的方式對“我”的一生加以總結和回顧,更加深刻、更加真實地展示出了“我”的豐富而又微妙的內心世界。第十四節是結尾,表現了為人類奉獻的精神已經浸透到了“我”的每個細胞,崇高的精神必將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獻給人間的不是一般的光和熱,而是“純潔的”“熾熱的”。這樣就使得“我”——“一棵樹”,這樣一個崇高的藝術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讀者面前了。
三、反復吟讀,體會感情
“詩言志”,讓學生說說讀后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確:
本詩通過“我”——“一棵樹”的自述,抒發了詩人熱愛人民、為人民獻身的強烈感情。詩人抒發的是人民之情,表現的是人民之志,詩要用形象思維,詩人通過想像把“一棵樹”塑造成一個新風尚的人,創造了一個獻身人類的新的藝術形象。
四、探究活動
1、詩人說“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你能體會作者所說的“驕傲”的主要含義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驕傲”在這里是褒義詞,自豪的意思,它的主要含義是:①我生長在中國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靈;③我愿意為全世界的人民奉獻一切。
2、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和象征手法,請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辭方法外,還使用了象征手法。
如:“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給新婚的嫁娘,/作閃光的耳環;/我要挽住軟軟的云霞,/給辛勤的母親,/作擦汗的手帕。”“我愿……”“我要……”,詩中的樹有著人的意愿,這是擬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
“挽住軟軟的云霞”,立足于樹高大參天的特點,展開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現樹美好而浪漫的情懷;整個詩段以分號為界,前后對稱整齊,節奏嚴謹。
詩中運用借代之處也不少,如“黃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繭的手”,是借代了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廣大勞動者。“粗糙的手,黝黑的背,閃光的汗珠”,也是借代勞動群眾。“餓得發藍的眼睛,抽泣時顫動的肩膀,以及浮腫得變形的腿、腳和胳膊”是用身體的有代表意義的部位借代世界各地受苦受難的人民。
詩中所描寫的:“一棵樹”,是用來象征社會主義新人的崇高形象的,雖然處處是根據樹的特點來進行想像和描寫,但處處都用來表現社會主義新人的精神和情懷,表現他們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說全詩都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3、試借鑒本詩的寫法,以“我驕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云、一只蜜蜂、一頭牛……)”為題寫一首詩。
教師指導學生要善于把握所寫事物的特點,明確自己所要抒發的熱情,然后借鑒課文的方法展開。
五、再次有表情地朗讀詩歌,加深理解
六、小結
詩歌通過塑造“一棵樹”這一藝術形象,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現了為人民服務,為人類獻身的強烈愿望及崇高精神。
七、布置作業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掌握13個生字,理解“無憂無慮、任憑、豐富多腔、遭殃、責打”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大花貓的古怪和它小時候的可愛。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貓的資料。(比如貓屬于哪一類動物?有什么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認識貓。
(貓:哺乳動物,面部略圓,軀干長,耳殼短小,眼大,瞳孔隨光線強弱而縮小放大,四肢較短,掌部有肉質的墊,行動敏捷,善跳躍,能捕鼠,毛柔軟,有黑、白、黃、灰褐色。據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老舍先生寫的《貓》,讀題。
二、學習生字詞
(一)黑板上學習生字。
(二)看投影,讀詞語。
三、學習課文
(一)理清條理
1、作者分別寫了什么時候的貓?分別在哪幾個自然段中?
2、每個自然段都寫了貓的什么特點?
第一自然段:寫大花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寫大花貓的高興與不高興時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寫大花貓又膽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寫大花貓小時候很淘氣。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學第4自然段,讀懂什么就說什么?
生匯報讀懂的內容。
學生A:讀懂了小貓很淘氣,好玩。
師引導:哪些句子描寫小貓淘氣,好玩?找出來,讀一讀。
引導朗讀:要讀出小貓的可愛。
學生B:讀懂了小貓很勇敢,很堅強,不怕摔,不怕疼。
師引導: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堅強、可愛來。
學生C:讀懂了小貓很淘氣,折騰得花草枝折花落。
師引導:對,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淘氣來。
2、歸納引導。
(1)這么淘氣的小貓,如果是你家的貓,你會怎么評價它?根據老師的指示說說。
這是一只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樣評價它的,從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評價它。
[生氣勃勃、天真可愛]
(3)你讀了課文和老舍先生對貓產生的感情一樣么?說一說。
(喜歡、喜愛)
(4)大家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注意讀出喜歡的感情。
五、小結
一只可愛的小貓,全身都洋溢著淘氣與生氣,它長大后會有怎樣的表現,我們明天再學。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了小時候的貓,現在大家來完成一項練習。
小時候的貓很(淘)(氣),它是那樣的(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我非常(喜歡)它。
2、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大了的貓。
二、講讀第1—3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哪一句話寫?
(我們家的大花貓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2、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讀第1—3自然段,找一試,用波浪線畫出來。
學生匯報。師提煉要點,板書:
老實貪玩盡職
溫柔可親一聲不出
膽小勇敢
3、自由讀第1自然段表現貓“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讀時的感受。
4、師生互動,交流感受,體會古怪。
(1)抓住“乖”,類比生活體驗,品味讀好寫貓“老實”的句子。
(2)品味貓貪玩表現時引導想象:貓貪玩出走后,會有誰用什么方呼喚貓回來?
(3)品味“屏息凝視”
①結合插圖先說說什么叫“屏息凝視”。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連幾乎聽不到的呼吸聲都要控制,那讀的時候應該怎樣讀?(生練讀)
④同學們,我們找準目標,屏息凝視,體驗10秒鐘。交流感受
⑤體會“一連”“非……不可”:同學們,“一連就是幾個鐘頭”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按三個鐘頭來算吧,三個鐘頭是多少分鐘?(180分鐘)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鐘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們剛才才體驗了10秒鐘啊!(生激情朗讀)
(4)小結:在盡職這一點上,我們大家都該向貓學習。
5、整體回顧讀第1自然段,體會貓的確古怪,但又著實可愛。
6、自由讀第2、3自然段,邊讀邊想哪兒寫得好,一會兒我們來交流一下。
7、多種形式理解讀含有“蹭、踩印、小梅花、豐富多腔”等重點詞語的句子。
8、總體賞讀,熟讀成誦。
三、小結。
指導重點:
(1)想象母雞和雞雛所面臨的危險,了解母雞警戒的原因。
(2)指導朗讀描寫母雞“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雞的愛子心切。
(3)想象母雞警告雞雛的語言,體會母雞的勇敢。
(4)設疑:母雞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沒什么可怕的事,為什么還要“警戒”?母雞到底怕嗎?
(5)提煉作者對母雞態度變化的原因,了解母雞的叫聲即它的語言,也是與雞雛交流的方式。
6、學習第6小節,體會母雞的慈愛和辛苦。
指導重點:
(1)借助對“緊叫、一點兒”兩詞的理解,體會母雞“緊叫”所表達的意思。
(2)設疑:“叫”與“教”的區別,體會母雞的辛苦。
(3)聯系上下文,設疑:母雞到底怕公雞嗎?
(4)體會“緊叫”的“緊”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語言魅力。
7、學習第8小節,再次體會母雞的辛苦,任勞任怨。
指導重點:通過對“頂尖銳、頂凄慘”的理解,體會母雞“啼叫”所表達的意思。
8、學習第7小節,體會母雞的辛苦與慈愛。
指導重點:
(1)學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饋其讀懂及讀不懂的內容。
(2)體會“──”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總結全文,升華母愛
(一)理解“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義。(板書:英雄母親)
(二)進一步體會“我不敢再討厭母雞”的原因。
初中八年級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理清說明思路,概括課文內容。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用文學筆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鍥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細致、深入的觀察方法。
一、導入新課
由虞世南的《蟬》“垂
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導入本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通讀全文,理清說明順序
1.法布爾從哪些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蟬?說說每一部分說明的內容及其說明順序。
明確:全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蟬的地穴”,介紹蟬從幼蟲到成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地穴》,但內容并不僅是介紹蟬的地穴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考察從地穴開始。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蟬的習性的很好環境”,并介紹考察蟬的季節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蟬的情況。
第二層(第2—7段),寫蟬的地穴和幼蟲的地底生活。(這一層寫對蟬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內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2—3段說明對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說明蟬建穴,第5—7段說明蟬伺機出穴)
第三層(第8—11段),寫蟬出洞蛻皮的過程。(這一層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對事物的觀察順序進行的。第8段寫對蟬的幼蟲初次出現在地面上的活動情形的觀察,第9—10段寫對幼蟲蛻皮情形的觀察,第11段寫對剛脫殼的蟬的情形的觀察)
第二部分“蟬的卵”,介紹蟬從產卵到幼蟲的生長過程。
雖然這一部分的小標題為《蟬的卵》,但內容并不僅是介紹蟬的卵的情況,只是表示對蟬的產卵、孵化和成蟲的考察從介紹產卵開始。其說明順序和“蟬的地穴”一樣,也是按照對事物觀察的進程進行說明。這一部分可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層(第12—13段),介紹蟬的產卵,分別說明了產卵的地方、過程和數量等。
第二層(第14—17段),寫蟬卵遇到的危險,首先說明產卵的數量多是為了在遭到破壞時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紹蚋對蟬卵的破壞和蟬對此的茫然無知。
第三層(第18—20段),介紹蟬卵的孵化和幼蟲出殼。
第四層(第21—23段),寫幼蟲落地。
第五層(第24段),寫幼蟲挖穴隱藏。
第六層(第25—26段),概括蟬的生活歷程。既照應了“蟬的地穴”的介紹,又結束了對蟬卵生長過程的說明,也是對全文形象化的總結。
目標導學二:默讀課文,品味說明語言
思考:這是一篇說明文,但我們讀起來并不覺得枯燥無味,為什么?
明確:《蟬》實質是科學觀察筆記、考察報告,屬于科學著作的范疇。但是,作者在表達上采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對說明對象的科學資料進行綜合介紹,因此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其文學色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蟬人格化,賦予它人的情感和行為。如寫蟬產卵,寫出了“可憐做母親的”生兒育女所付出的艱辛,同時也寫出了蛹殘害蟬卵的可恨。而由卵發育成蟬所經歷的漫長艱苦的歷程,更使我們為這個小生物的成長慨嘆,多么不易啊!從而對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產生共鳴。再比如最后一個自然段里的“苦工”“享樂”“歌聲”“穿起”等。
二是運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如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為人知的科學現象表現得具體形象,以“表演一種奇怪的體操”來比喻蟬的脫殼過程。它“在空中騰躍,翻轉,使頭部倒懸,折皺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張開。然后用一種幾乎看不清的動作,盡力翻上來,并用前爪鉤住它的空皮。這個動作使尾端從殼中脫出”。整個動作順序有它自身的規律,其中的“騰躍”“翻轉”“倒懸”等動詞用得非常準確,把蟬脫殼的整個過程準確而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觀察過程寫得富有波折,有情節,有描寫,就像是小故事一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目標導學三:感知內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為什么能把我們熟視無睹的蟬的成長過程說明得這樣清楚明白?
明確:這是因為作者經過了長期細致的觀察。從文中看,比如蟬四年一個生命周期,在陽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說明作者對蟬的觀察是長期而細致的。有時,還要經過多次的反復,正像作者自己說的那樣:“我經過多次的觀察,才知道這種危險是什么。”必要時,還要借助觀察工具,“我從放大鏡里見過蟬卵的孵化”,“我從放大鏡中見它揮動‘鋤頭’,將泥土掘出拋在地面”。正是作者嚴謹認真、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和全面細致深入的科學觀察,讓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寫出這樣生動而又準確的文章。
推薦閱讀:《昆蟲記》
三、板書設計
蟬
可取之處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著力關注如下幾個方面:劃分文章層次,把握說明順序,從而把握文章內容。同時,本文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文學性語言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文學性語言在說明文中的融合應用。最后從作者的研究精神出發,進行突破。本文的教學點,基本全部覆蓋。
不足之處
文學色彩極強的說明文,盡管想通過本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多樣性,但要學生學習作者用文學筆法來加強說明生動性的寫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