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的優質公開課教案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地理思維進行培養,有利于學生掌握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地理知識,辯證看待地理問題,且能夠積極投入到地理學習中。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級地理的優質公開課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地理的優質公開課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了解亞洲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通過分析各國產生經濟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初步掌握搜集各個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亞洲人文環境,增強環境意識,懂得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亞洲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文化特點
教學難點: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亞洲的地形有何特點?
2、地形如何制約河流的流向?
3、亞洲的氣候具有什么特征?
導入新課: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的人們怎樣生活呢?
顯示亞洲不同地區民族服飾
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猜一猜它們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些區域?
服飾為單一薄裙———分布在亞洲南部、東南部的熱帶地區;
服飾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陽輻射強烈的西亞地區;
服飾為各式長袍—分布在氣溫年較差大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
服飾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
很顯然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深深地影響著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常指人口、經濟、城市、建筑、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們來看一看亞洲的人口情況,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人口的一些情況,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了解人口狀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計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特別稠密?
[讀圖]6.13“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圖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提問]1、2000年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60.55億)
2、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是多少?(12.95億)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幾個?(10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
其中亞洲有幾個?(6個)分別是哪些國家?(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活動]
1、按人口數多少,給各大洲排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隊(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平均為1.3%),計算2001年亞洲的凈增人口數和世界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億乘1.3%=0.79億),所以2001年世界凈增人口0.79億,而亞洲2000年人口總數36.8億乘1.4%=0.52億,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亞洲(0.52/0.79乘100=66)。
[小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問]1、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長率)
2、我們還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嗎?(亞洲的人口密度)
[討論]
分組討論亞洲的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這么多?(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角度分析)
[討論]亞洲這么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小結]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不夠用,從而又轉化為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辨證關系,人類社會才會順利進步。(即要理解“兩只手”和“一只口”的關系)
閱讀材料“亞洲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根據閱讀材料按因果關系填入框圖中
A、要求增產糧食 B、開墾坡地和干旱地帶
C、糧食產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惡性循環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造成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
學生繪制良性循環圖
[活動]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
2.讀圖6.17完成活動1。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板書設計:
一、亞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七年級地理的優質公開課教案2
世界居民和國家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是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種族和民族,以及他們的分布狀況;了解世界各地區語言的使用與宗教的信仰情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國家數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節還介紹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宗教、人種方面的錄像,然后鞏固重要知識點,在隨堂作業中反饋。
2.按教材順序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一些風土人情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 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了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布;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布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參考《人文地理》種族篇,P.8)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發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布: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占8.5%;
①特征:皮膚黑、頭發卷曲、鼻寬唇厚;
②分布: 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
⑷混血種人種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布于許多國家。
(三)小結:
語言 人種
居民 (板書)
宗教 民族
課后作業
1、作業本:P.2-3第1-9題
2、填圖冊:P.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稱及分布;
2.了解國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國家;
3.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4.了解中國的國際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國家。
2.教學難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三、教學準備
《世界政區圖》、世界各地的錄像、中國的國際交往圖
四、教學過程
(一)語言與宗教:(參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語言
(1)語言是區分民族的主要標志;
(2)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其次是英語;
(3)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
2.宗教(社會現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流傳于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印、中、日、緬、斯里蘭卡)《人文地理》P.25;
(2)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傳入歐、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西部,盛行于西亞、北非、南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稱回教及清真教)。
(二)國家和地區:
1.目前世界 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53個、亞洲48個、歐洲43個、北美洲14個、大洋洲14個、南美洲12個、南極洲無人居住);
2.面積的國家是俄羅斯(S=1710萬K2);
3.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S=0.44K2);
4.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人口12億;第二是印度,人口9億多;
5. 人口最少的國家是梵蒂岡,只有1000人左右。
(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發達國家:工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高,經濟發達;
(1)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
(3)發展中國家:歷曾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獨立后經濟發展雖然快,但經濟 實力薄弱。
A.主要分布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B.不少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四)國際交往:
1.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項基本原則):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內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處。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國與15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國的新澤西州、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日本的靜岡縣;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賓的碧瑤市、美國的波士頓;
(4)紹興市—日本的福光町、蘆原町。
(五)小結
佛 教
1.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發達國家
2.世界國家和地區
發展中國家(中國)
3.作業布置:
作業本:第二節
填圖冊:P.2、3,
課本P.3, P.6想一想、議一議
七年級地理的優質公開課教案3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二節。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宏觀的角度,對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有關世界“人”的特點,為下學期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奠定基礎。
課標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2、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由此可以看出,本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還不是很強,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只是初步學會了看圖的基本方法,還不太熟練,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沒學會;二、三章的學習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學習第四章時,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學生應比較熟練的掌握讀圖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于這一任務學生是可以比較輕松完成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①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區;
②說出世界三大宗教極其分布地區。
③舉例說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④通過讀圖分析,培養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圖表、分析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尊重其他語言。2、使學生正確對待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無神論的觀念。
教學重點:①世界上使用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國家和地區;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形成世界主要語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地理的優質公開課教案4
《澳大利亞》
[教學目標]
1.通過讀圖、作圖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主要城市。
2.通過讀圖(地形圖),使學生明確澳大利亞的地勢特點,和北美洲對比,知道澳大利亞東西排列的三大地形區的分布。
3.通過讀圖,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分布特點。并根據緯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亞主要的氣候類型。
4.通過閱讀景觀圖,識別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分析這些動物唯獨存在于澳大利亞的原因。
5.通過讀圖,理解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點以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6.了解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別稱的由來。
[重難點]
理解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與自然環境(地形、氣候……)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解法,討論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南半球蔚藍的海水中有一個金鎖形狀的大陸,它的名字就叫做澳大利亞。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個國家,看一看它有何魅力!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國旗”
[提問] 你們曾經見過這樣的一面國旗嗎?知道它屬于那個國家的嗎?
[學生] 澳大利亞
[講述] 談到澳大利亞同學們一定不會陌生,2000年的奧運會曾在這個國家舉行。而且現在又有許多的人到澳大利亞留學,所以同學們應該對澳大利亞多少有些了解。下面就請在座的同學談談你所了解的澳大利亞。
[學生] 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承轉]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加以點評。
看來,同學們知道有關澳大利亞的東西確實不少,我想通過下面的學習你會更加了解澳大利亞。
二、 講授新課
(一) 擁有一個大陸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輪廓圖
[提問] 澳大利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頻臨哪些海域?
[學生] 它是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一些島嶼組成。東頻臨太平洋,西南頻臨印度洋。
[提問] 仔細觀察,說一說澳大利亞大部分位于赤道的什么方向?它屬于那個半球?
[學生] 澳大利亞位于赤道以南,大致位于南緯10o——南緯40o,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是南半球的國家。
[做一做] 1.你能將澳大利亞的輪廓在已有的經緯網上畫出來嗎?
2.請在已做好的澳大利亞輪廓圖上標注: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太平洋、印度洋。
[小結] 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點評。
[投影] 展示“澳大利亞”輪廓圖
[講述] 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澳大利亞大陸上只有一個國家,這一點與其它大陸不同,也就是說,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獨占整個大陸的國家。
[承轉] 澳大利亞的國土總面積約有77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
[提問] 你能回答出國土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嗎?
[學生] 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
[投影] 展示圖表“國土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名城及其國土面積”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人口與城市分布”圖
[講述]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但人口密度僅為2.4人/平方千米,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且人口分布極不均勻。
[提問] 讀圖,你會發現澳大利亞人口多集中于哪一地區?由于那里的人口集中,因此何種聚落多分布于此?
[學生] 人口多分布于東南沿海,故城市多分布于此。
[講述] 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投影] 展示一幅空白的“澳大利亞政區”圖
[試一試] 1.你能從這幅地圖上準確的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的位置嗎?
2.你能說說你所認識的城市堪培拉、悉尼、墨爾本嗎?
3.澳大利亞的語言為什么使用英語的原因。
[承轉] 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多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他們的分布與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有關系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特征。
低平的地形
[投影] 展示“澳大利亞地形分布圖”
[提問] 讀圖,在澳大利亞東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脈,請你說出它的名稱?
[學生] 大分水嶺
[講述] 根據高度表可以看出,它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上,較高處可達1000米。
[提問] 在此山西部發源了一條河,名稱是什么?
[學生] 墨累河
[歸納] 墨累河是澳大利亞的河流,它自東部向西南流淌,最終注入印度洋。
[提問] 澳大利亞中部是什么地形?海拔多少?
[學生] 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海拔不足200米。
[歸納] 大自流盆地內部較為平坦,其中一處湖泊叫艾爾湖,是澳大利亞最低處,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16米,盆地內河流很少,僅有的幾條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但是地下水卻很豐富。在中部平原地勢低洼處鑿井,地下水可自動流出地面,叫自流井,因此人們把這里叫做大自流盆地。但是,這里的自流井水鹽度、水溫較高,不宜直接用來灌溉農田,也不適宜人類飲用,一般去用需要先通過明溝降溫,從能供牲畜飲用。———這對本地發展畜牧業很有利。
[投影] 展示圖片“自流井結構示意圖”,并演示地下水自動流出地面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一下自流井的形成原因。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地形圖”
[提問] 澳大利亞西部是什么地形?海拔在什么范圍之內?
[學生] 廣闊低矮的高原,平均海拔在200——500米,面積廣大,占了全國面積的一半。
[提問] 經過分析,你能總結出澳大利亞的地形分布有何特點嗎 [學生] 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稍加討論,后總結回答。
[歸納] 澳大利亞地勢東、西兩邊高(東邊略高),中間低,且東西方向并列分布。
[投影] 展示圖片“艾爾斯巨石”、“大堡礁”。讓學生稍作休息,領略一下澳大利亞的獨特風景。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地形圖”
[提問] 仔細觀察,澳大利亞西部高原有何地貌?
[學生] 沙漠廣布
[承轉] 這里形成面積如此遼闊的大沙漠,是與這里的氣候有密切聯系的。
[投影] 展示圖片 “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圖”
[提問] 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是什么氣候類型?
[學生] 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歸納] 在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分布著大面積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氣候比較干旱。
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分布著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因此這部分地區的氣候偏于濕潤。
[承轉] 通過對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的學習,我們應該能很好的解釋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分布與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的關系了吧?
[學生] 回答略 (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 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于東南部沿海的原因是:那里屬于溫帶和亞熱帶溫暖濕潤的草原和森林地帶,氣候適宜,港口優良,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發達。
古老的動物
[投影] 展示圖片“袋鼠”、“樹袋熊”、“鴨嘴獸”、“鴯鹋”、“針鼴”……并做一定的文字說明。
[提問] 你們曾見過這些動物嗎?你們知道他們存在于那個國家嗎?
[學生] 見過
[提問] 同學們在《生物學》課上已經了解了袋鼠、樹袋熊都屬于有袋類哺乳動物;鴨嘴獸、針鼴屬于卵生哺乳動物,他們在哺乳動物里都是比較低等的動物,這些動物是澳大利亞獨有的。你們能說出這其中的原因來嗎?
[學生] 分小組討論,組長報告討論結果。
[小結] 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中。長期以來,這里的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十分緩慢,所以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物種。
[讀一讀] 文字材料:澳大利亞袋鼠。
(說明:將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和生物科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可以體現地理與生物之間的聯系。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學好每一課都是必要的,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講述]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發展較早。二戰前,主要以農牧產品為主,特別是以出口小麥和羊毛世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小麥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因為澳大利亞的綿羊特別多,羊毛產量和出口量約占世界第一位,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的綿羊交易”。
[想一想] 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為什么它的養羊業會如此發達呢?它在自然條件上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學生] 小組討論,派代表總結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告。
[歸納] 澳大利亞氣候比較熱,草原面積廣大,大自流盆地提供水源。所以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會如此的發達。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綿羊”
[講述] 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綿羊不僅毛長,毛質好,而且產量也高。澳大利亞有一首民歌《剪羊毛》就是來歌唱美利奴綿羊的。
[提問] 是否有同學會唱著首歌呢?你能現場表演一下嗎?
[學生] 略
[承轉] 以前一直講澳大利亞是一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現在看來還得填一句“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因為進來發現在澳大利亞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由于本國消費有限,所以大量出口。目前澳大利亞的礦產品出口已超過農畜產品出口,成為外匯主要來源。
[投影] 展示圖片“澳大利亞主要礦產分布圖”
[提問] 你們知道澳大利亞那種礦產資源最出名嗎?
[學生] 煤、鐵、鋁土礦……
[講述] 澳大利亞礦產豐富,礦產主要有煤、鐵、石油、錳、鎳、鋁土、銅、鉛、鋅、金和多種稀有金屬,因此,又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的美稱。在澳大利亞眾多的礦產資源中以煤和鐵最為主要,尤其是鐵。澳大利亞的鐵礦含鐵量高,儲量也大,且容易開采。所以一直以來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日本和中國等國,都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比如,上海寶鋼所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運進來的。現在,中澳建設的鐵礦已經投產。預計,向中國出口的鐵礦石將逐步增多。
(說明:澳大利亞的經濟學生掌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教師有必要在學生的理解過程中作一定的解說,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
三、 小結
以上我們學習了澳大利亞,通過學習,我想同學們已經對澳大利亞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下面我想考一下大家對澳大利亞的新認識,請每一位同學準備一下,爭取用一分鐘的時間介紹一下澳大利亞。
(每組一位,共四位,評出優勝)
(發言結束,指出不足,稍加點評)
四、 布置作業:略
[課后反思]
本節課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運用探究模式教學,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獨立歸納結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