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
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于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1)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采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于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于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揭曉答案— - 印度,轉入新課。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地形,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印度地圖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 印度在世界中處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臨國主要有哪些?它們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 3. 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這樣處理可使學生對印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可以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印度人口這一部分內容我采用結合圖表,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這樣可以訓練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從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 讀圖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長速度 .3. 學生閱讀"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數據表,分組討論人口過度增長會給印度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再做歸納總結。
印度除了人口壓力外,還面臨著水旱災害威脅,我用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讓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水旱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個難點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
這部分內容我讓學生讀圖合作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 . 對照亞洲氣候分布圖,看看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以圖7 . 38為例分析該氣候類型的特點。 2. 比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 38 頁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風變化的關系。 這樣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最后我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這部分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 、"綠色革命 " 2 、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綠色革命 " 是次重點,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結合動畫對比分析的方法解決我先用動畫向學生展示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出結論,我再用表格對比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業和印度農業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這部分內容我采用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于課后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總結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 3 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1. 你學了什么? 2. 你的體驗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這種網絡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作到學以至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并積極參與。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2)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二節。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宏觀的角度,對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有關世界“人”的特點,為下學期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奠定基礎。
課標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2、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由此可以看出,本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還不是很強,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只是初步學會了看圖的基本方法,還不太熟練,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沒學會;二、三章的學習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學習第四章時,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學生應比較熟練的掌握讀圖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于這一任務學生是可以比較輕松完成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①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區;
②說出世界三大宗教極其分布地區。
③舉例說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④通過讀圖分析,培養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圖表、分析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尊重其他語言。2、使學生正確對待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無神論的觀念。
教學重點:①世界上使用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國家和地區;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形成世界主要語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會用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儀的主要用途,并會制作簡易的地球儀;
知道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并能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視頻、動畫讓學生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地球的大小;
2、通過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感知地球集錦 基本結構;
3、通過繪制經緯線,理解經線與經度、緯線與緯度的特點,理解經緯網的意義,以及如何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前人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養學生尊重科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會用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教學難點:
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各自的特點;
能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確定某地的經緯度。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情境預設:
播放地球繞日運動的視頻;
播放地球儀與經緯網的視頻。
二、教學《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1、人類是怎么認識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導讀圖1.1,讓學生口述認識的四個過程;
②、播放人類認識地球的視頻;
③、播放地球形狀的視頻。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導讀圖1.2,讓學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視頻;
③、完成“活動”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學《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活動P5);
2、地球儀的基本結構;
3、地球儀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5)
一、設計理念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關鍵是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比如讀圖探究、角色扮演、發揮想象等,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訓練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以圖憶文,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陸的變遷"一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舉出實例說明海陸變遷,讓學生樹立起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念。
(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產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
(3)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地理現象的成因。
(4)閱讀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規律,說明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讀圖、閱讀、討論等,培養學生的讀圖、動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2)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說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成因。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四、教法選用、學法指導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以啟發探究為主,輔以讀書指導法、講解法和直觀演示法等。
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為:自主讀圖探究和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出示圖瓦盧舉國遷移的新聞資料。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導入新課。新聞的導入方式,海陸變遷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用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課堂上來。
2出示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新知
A、滄海桑田
【提出例證、質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現象推斷變化并簡要解釋。
2、交流匯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善于動腦思考、敢于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么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環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
【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么會漂移?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質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現地理信息,合作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通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生的現象。
通過聯系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
通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系。
教師并聯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通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信息獲取地理知識內在聯系的深層信息,并聯系生活突破難點。
【走進生活中的地理】
瀏覽汶川地理圖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過汶川地震的圖片資料,感染學生,激發探究的欲望,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愛國情感。
(三)課堂總結
1、學生自主小結質疑。
2、教師總結,激勵探索。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地震的發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有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
激勵學生不斷求索達到課雖盡,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6)
教材分析
在地理環境的學習中,一個基礎性的目標就是認識地球的海陸分布。從內涵上來看,海陸分布包括兩方面,一是純自然的狀況,即海陸分布的特點;二是認為的劃分,即七大洲和四大洋。
學情分析
1、知識經驗分析。指學生對學習新內容之前具有的基本的、前提性的知識與技能的分析。
2、學習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觀察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
3、學習態度分析。泛指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愿望和積極性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興趣,也直接影響他們的能力發揮、潛能激發、知識建構、態度形成、價值認同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
方法與過程:
1、通過地圖學習大洲大洋在地圖上的分布、培養閱讀地圖和空間想象能力。
2、初步養成讀圖、填圖、繪圖等運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從圖上查找、搜尋信息及分析處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各大洲的分布特點及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作出合理解釋的成對分布狀況,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七大洲的分布及其分界線。
2、四大洋的分布及與各大洲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
1、亞歐、亞非及南、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2、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間概念的建立。
七年級地理學習教案范文(精選篇7)
《海陸變遷》
師:歡迎大家來到《探索·發現》節目現場,今天我帶領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幽靈島”,這么美麗的小島為什么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長著古怪的植物。
生2:發出古怪的聲音。
生3:一些人游覽后,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師:事實是因為它忽隱忽現,人們把它稱為幽靈島。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幽靈島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當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陸地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究竟什么會引起海陸變遷呢?(書寫板書——海陸變遷)
(展示課件)實驗探究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生:人為因素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師:為什么加水后插小旗的位置會由陸地變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師:如果海平面下降,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師:這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師:除了加水,還有什么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師:這是我們人為的,自然界中會不會自己發生呢?
(展示課件:實驗二)
生:地殼的下沉。
師:如果地殼上升,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
師:實驗二研究證明什么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殼的運動。
師: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課件:實地考察)
師:觀察荷蘭、海底世界、喜馬拉雅山地區圖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來分析一下幽靈島為什么會忽隱忽現呢?
生:地殼的運動。
師:我們知道了幽靈島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小島為什么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為什么此地地殼如此活躍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么啟示。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么?
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吻合。
師:你有什么猜想嗎?
生:以前可能是一塊大陸。
師:最早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么發現的呢?又提出什么猜想呢?(展示課件: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生:朗讀。
師:同學們的猜想跟魏格納的猜想不謀而合。可見大家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