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
地球表層是地球上最復雜的一個界面,是物質三態相互作用、有機與無機相互轉化的場所,又是地球內外營力相互作用的場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1
課程標準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結合實例,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條件與開發現狀,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對環境的影響,綜合治理和保護措施。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能源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理解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構筑三條產業鏈的資源條件及意義。
5.理解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的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治理的關系。
6.了解科技創新是山西省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7.理解山西省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模式,學會知識遷移,為我國其他工礦區生態環境建設出謀劃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圖表、資料,分析能源資源開發的條件及能源基地建設的成就。
2.通過師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源工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把能源工業放在戰略重點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為能源工業出謀劃策,使學生們深知肩負的重任,同時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設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設有新的突破。
2.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保護要同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與生態道德觀。
3.凡事要學會因時而變,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判地理事物的合理與否。
教學重點
1.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
2.產業結構的調整。
教學難點
山西能源基地建設。
教具準備
視頻展示臺,關于能源與生活的視頻資料及關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觀圖,關于我國能源消費構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數據表格。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研究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學生回答: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土壤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礦產資源條件等方面入手。
師:這些條件影響著一個區域的發展,作為一個區域,它要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呢?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實施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區域所擁有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著區域發展的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自然資源啊?
學生回答。
師: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 資 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 投影)工業生產、汽車、火車等圖片,提問:這些機械的運轉與什么資源離不開啊?
學生回答——能源資源
師:以上這些機械的運轉,離不開能源資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
什么是能源資源?是指能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動力的物質或能量。
思考:我們人類所使用的能源可分為哪兩大類?各包括哪些能源?
學生回答:
問:對可再生能源我們應如何開發利用呢?對非可再生能源我們又該如何開發利用呢?
學生回答
師:對于可再生能源,我們應該保護和促進更新,并進行充分利用;對于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形成的,人類用一點少一點,而且利用不當還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在利用時應該節約、提高利用效率和尋找新的代替品。在非可再生能源中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假如請你投資開發我國的煤炭資源,你會選擇在哪里開發呢?為什么?
投影中國煤礦分布圖。請同學們進行選擇。
學生回答
師:我國山西省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素以“煤海”著稱于世,這里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所以,合理開發山西省煤炭資源直接影響著山西省乃至我國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節課主要以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為例分析能源資源的開發。
我們在山西省投資開發煤炭資源,除了考慮這個地方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外,我們還應考慮哪些開發條件呢?
學生回答,還應考慮開采條件、市場條件及交通條件。
一、資源開發條件
探究:請同學們看課本,探究山西資源開發條件的優勢有哪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
師:投影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煤炭資源的有利條件 具體表現 儲量豐富 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儲量為2700億噸,按2002年生產規模(4.8億噸)計算,可開采560年 分布范圍廣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煤種齊全 全國10大煤種,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質優良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大同煤田為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優質動力煤產地,河東煤田則是優質主焦煤基地 開采條件好 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投影我國能源生產量和消費量比較表,請同學們看表,你能從中看出什么問題嗎?
1998 2002 2004 2020 生產量(億噸標準煤) 12.4 14 18.46 消費量(億噸標準煤) 13.6 15 19.7 30(預計) 學生回答:
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能源的消費量大于生產量,大約比生產量大1億噸標準煤。我國能源的消費量很大,而生產量不足,隨著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會不斷的增加,預計到2020年時,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將達到30億噸,到那時,我國的能源缺口會更大。
投影中國與世界主要能源消費結構圖,請同學們看圖,思考: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師: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而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國核能卻很少。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以煤炭為主,且我們剛剛分析了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有很大的缺口,這樣的消費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是不會改變,這為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投影中國政區圖,請同學們找到山西省,請問同學們,山西省位于我國的什么位置呢?
學生回答:中部地區。
山西省地處我國中部地區,臨近我國這樣一些工業區,北京、天津、鄭州、洛陽、西安、咸陽等,與上海、沈陽、武漢等城市相距不遠,所以從輸煤輸電來講都非常便利。
投影山西省交通線分布圖,請同學們看課本43頁圖3.4,在圖中總結出山西省對外的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幾種?
學生回答:鐵路和公路運輸。
師:山西省主要的運輸方式是鐵路和公路。下面我們來找出主要的鐵路運輸線。從北京經大同到包頭的京包線;石家莊到太原的石太線;從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線;從大同到秦皇島的大秦線;從神木到黃驊港的神黃線;從圖可看出,經過山西的鐵路線較多,除了以上的鐵路線外,還有很多鐵路線和公路線,這些都為山西省煤炭的外運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所以我們說山西省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過渡:以上是我們分析的山西省能源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那么山西省能源資源的開發有沒有不利條件呢?
下面請同學們讀材料,分析這些材料說明山西省煤炭開采中存在著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交通動力不足;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
從這幾則材料我們看出,山西省資源的開采中也存在著不利條件。因此,在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中,我們要學會分析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只有了解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我們才能揚長避短的對區域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過渡:山西省資源開采的優勢條件是明顯的,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煤炭資源優勢,加快山西煤炭的開采和加工轉換,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建設。
二、能源基地的建設
請同學們看課本,歸納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建設能源基地。
學生回答
投影:
1.擴大煤炭開采量
問:為什么要擴大煤炭開采量?
學生回答:因為我國的能源消費量大于生產量,為了滿足全國的市場需求因此要擴大煤炭開采量。
請同學們看圖3.3,請同學們分析從1952年到2007年山西原煤的生產量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回答:原煤的生產量是不斷增加
問:從什么時候原煤生產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呢?
學生回答:1980年以后。
問:到2007年原煤的生產量達到了多少?
學生回答:6.3億噸。
師:從圖中可看出來,山西的煤炭從建國初期,一直到2007年都是穩步增長的,在2007年原煤生產量達到了6.3億噸,形成了以大同、河東、平朔、西山、等一些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擴大晉煤外運能力
問:為什么要提高晉煤的外運能力呢?
學生回答:因為山西交通運力不足,為了緩解交通壓力。
問:山西的煤炭外運主要選擇哪些交通運輸方式呢?請讀圖3.4。
學生回答:鐵路和公路
問:山西省為什么選擇鐵路和公路,為什么不選擇其他的運輸方式呢?山西臨黃河,為什么不利用黃河來發展水運呢?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是通過案例分析,來探討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煤炭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能源結構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資源,能源開發和資源保護是一對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設既面臨機遇,又充滿了挑戰。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源分類。
2、山西煤炭資源有哪些優越的開發條件。
3、我國怎樣加強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相關地圖,理解山西省煤炭資源的分布特點,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礦。
2、閱讀相關圖表,了解我國如何加強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充分認識能源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并自覺養成節約用能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源基地的建設
2、難點: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特點
四、教法
我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講授法結合討論法進行教學,加強師生雙邊活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資源開發條件和能源基地建設
引入:神舟飛船發射成功,并順利返回離不開充足的能源,人們日常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充足的能源,同學們初中和高一都學習過能源資源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性質分類 ⑴可再生資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⑵非可再生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導入新課:煤炭雖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但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開發條件
閱讀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礦的分布圖, 分析山西煤炭資源狀況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⑴儲量豐富 ⑵分布范圍廣 ⑶煤種齊全 ⑷煤質優良 ⑸開采條件好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3
一、課標要求及解讀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二、教學內容分析
?首先應該從以下方面了解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口和社會經濟基礎。根據該流域的地理條件,規劃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針對開發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綜合治理的對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流域的基礎知識,但由于時隔較遠,基本上已經沒有印象,因此,需補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礎知識。對于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識學習中,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流域開發,由于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比較陌生,需要通過一定的圖片資料,使其增加感性認識。
四、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理解田納西河流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途徑收集資料,分析、思考、交流,嘗試用已學知識整理、分析,提高處理資料與信息的能力
2、創設問題情景,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人地協調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由的綜合開發聯系周邊地區河流的開發利用,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為地區的國土整治出謀劃
五、教學重點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六、教學難點?
?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
七、教學方法? 啟發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
八、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九、教學過程:
3.ppt:展示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對應對圖,幫助學生學習和歸納。
ppt展示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對應對圖,幫助學生學習和歸納。
2.評價調查報告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
導入 展示海南河流分布圖,及近些年海南河流流域開發過程中污染的現狀圖 直觀感受海南河流流域開發中面臨的問題,思考:經濟發展和流域生態如何協調發展是?帶著問題開始新課的學習 從學生所在的地區河流流域開發面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 展示點撥:流域的一些基本概念 理解水系,分水嶺,流域等概念,并能準確的從圖中判斷出分水嶺、流域、干流、一級支流、二級支流等 突出知識的糅合和原理的分析,避免照本宣科 1.組織學生活動:假如你是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你的工作是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做全面考察,然后交一份報告給國會。
2.提出活動要求:從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方面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概況。
? 角色扮演: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學生合作討論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環境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4
課標要求: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課標解讀:
首先應該從以下方面了解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口和社會經濟基礎。根據該流域的地理條件,規劃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具體包括防洪、航運、發電、土地利用、礦產資源的開發、旅游、漁業、灌溉等方面。針對開發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綜合治理的對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流域的基礎知識,但由于時隔較遠,基本上已經沒有印象,因此,需補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礎知識。對于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識學習中,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于流域開發,由于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比較陌生,需要通過一定的圖片資料,使其增加感性認識。
學習目標:
1、閱讀美國地形圖、田納西河流域礦產資源分布圖,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環境及資源條件。
2、閱讀資料,分析田納西流域人口及社會經濟條件。
3、閱讀圖片、資料,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建設狀況,說出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4、分析田納西流域出現的生態與社會問題,說出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
教學重點: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教學難點: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
教學資源的處理:
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宜調整到流域綜合治理部分,增強治理的針對性。另外,補充了田納西河流域的人口、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關于流域開發的相關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98年長江流域洪水災害的成因是什么? 討論歸納 以實例導入新課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分析 展示美國地形圖、田納西河流域礦產資源分布圖及文字資料 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環境、 資源條件及人口、社會經濟條件。 使學生掌握流域開發地理條件的分析思路與方法 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展示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說出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閱讀圖片、資料,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建設狀況,說出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使學生掌握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流域開發出現的生態及社會問題,歸納出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分析田納西流域出現的生態與社會問題,說出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使學生掌握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知識拓展,能力遷移 將全班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長江、黃河及珠江的綜合開發 小組搜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各大河流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使學生對我國的大江大河有較深入的了解,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流域開發建設問題 板書設計: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第二課時)
【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 具體要求 教學活動建議 以某河流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 針對具體的流域實例,從流域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社會經濟基礎等方面,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出該流域開發的基本內容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通過實例學會認識流域開發的一般方法。 收集有關流域綜合開發建設的成功實例,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總結其經驗,加深學生對流域開發整治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學目標】
1.? 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措施和意義。
2.? 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圖表和數據的技能,逐步形成運用基本原理綜合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鑒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經驗,提出塔里木河綜合治理的建議。
3.? 培養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認識環境和資源的關系,培養對環境、資源負責的觀念和行為,還要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所產生的生態與環境問題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2、通過借鑒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經驗,提出塔里木河綜合治理的建議。
【教學難點】
塔里木河治理現狀的利弊分析。
【學情分析】
初中已對相關的區域地理知識進行了學習,在必修一二也已對相關的自然與人文地理進行了學習,第一單元區域已介紹了區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應該說都已經了然于胸,一個關鍵就是怎么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解決問題(流域治理)。
【教學方式】
討論探究法、啟發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資源】
書上圖像資料、書上的案例? 課外圖像和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復習上節課田納西河在開發中的問題。洪澇災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濫導致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經濟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 思考、回答 從復習舊知入手,引導學生回憶——思考,引入新知 資料分析 資料:
1933年以后,在田納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壩,其中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其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發生洪災,平均每年防洪減災效益約2億美元。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5
常見天氣系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示意圖畫完整。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做規律小結。
學生活動:(抽兩名學生上黑板畫,一個畫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一個畫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其余學生在學案上畫。)主要步驟:
1、在高壓中心用“G”標明。
2、畫四點的水平風向。
小結:
1、通過畫圖,我們得出結論:北半球,反氣旋順時針向外輻散,南半球由于地轉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時針向外輻散。因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氣會不斷輻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氣下沉來給予補償。
2、關于天氣,高壓區,垂直方向上,高層大氣自上而下來補充,盛行下沉氣流,空氣下沉升溫,教師可引導“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為,在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天氣一般“晴朗干燥”。聯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活動】案例分析,研究控制東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當地天氣的影響
教師引導:【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區的衛星云圖
學生活動:觀察北京上空的云層特點,發現此處晴空萬里。繼而驗證了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干燥的規律。
教師引導:那么在該高壓系統的東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氣系統的控制?
學生活動:該處云層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氣。可能是受低壓(氣旋)的控制。
學生活動:
1、標出低壓、低壓槽
2、畫出此時伯力、東京的風向
3、完成低壓(氣旋)示意圖(畫出A'B'C'D'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氣流,天氣陰雨。
小結:教師應引導學生邊畫、邊想、邊理解。自然地理難,往往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是其科學性強,邏輯性強,一環扣一環。這個活動題中,從確定中心氣壓性質(低壓區),到畫風向(水平方向上,大氣從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氣流方向(中心的空氣被迫上升,盛行上升氣流),最后推測天氣變化(氣流上升遇冷凝結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陰雨天氣),一步接著一步。只要學生能把整個過程從頭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順,那么這個問題就解決,掌握了,甚至可以說,以后都很難忘記。
【活動】探究二 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示意圖,分析有關問題。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不同的天氣系統對天氣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天氣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又時時刻刻使天氣也隨之變化。生活中,我們研究天氣系統,也是為了預測天氣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指導人們安排好生產和生活。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討論:
學生活動1、請根據等壓線數值,標出甲、乙分別是何氣壓中心。
學生答:甲,低壓系統;乙,高壓系統。
學生活動2、圖示時間,影響北京和上海的分別是什么天氣系統?
學生答:北京受低壓控制,上海受高壓控制。
以上兩題,難度系數都較低。第二題中,學生答出北京受低壓槽控制,超出預計水平,說明對槽脊的概念已經理解掌握,能在圖中判斷并描述出來了。
學生活動3、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
學生答:北京,陰雨天氣;上海,高溫晴朗。
這一題難度系數略高,一方面需要結合之前剛學的規律,從高低氣壓來判斷天氣,這個還不算難;更難的一面是,題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這就需要學生用規范的術語來回答這個問題。普遍的結果是學生知道意思,卻不會表達,或者表達得不夠精確。 以此作為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既要用準確的文字來表達,也要通過口述,來檢驗其合理和流暢的程度。教師應要求學生盡量用較為簡略的語言來描述,言簡意賅,突出天氣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
提供當時的天氣預報,ppt展示文字材料,一來驗證學生的推測分析,提高趣味性,二來引導學生作出更精確的歸納。北京:天氣悶熱,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溫天氣,且無降水。
<過渡> 炎熱干燥的伏旱天氣就是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引起的。
介紹:伏旱是指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顯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現象,屬于季風區災害性氣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且少臺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干旱。夏季是農作物生育旺盛的時期,伏旱對作物的生長及產量都有重要影響。圖片展示伏旱中,皸裂的土地。伏旱期間雖然晴朗少雨,但因長江中下游和川東地區河網密布,水汽蒸發很多,低空濕度仍很大,故熱量不易散發。高溫加高濕,人體不易排汗,感到悶熱難耐,還可能引發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那么這個時候最能緩解高溫酷暑的是誰呢?
學生活動 4、據圖判斷當時影響臺灣的天氣系統。
學生答:低壓(氣旋)。
教師引導:這題本身不難,但是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探究。例如:1、從該系統等壓線的分布來看,氣壓值向中心方向急劇下降,中心氣壓值非常之低,這是普通的低壓中心嗎?2、等壓線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受教師的啟發后,思考并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強烈發展的低壓中心,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風力很大。學生恍然大悟,是臺風。
介紹有關臺風的源地、移動路徑等知識。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6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么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了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么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匯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匯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制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制,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于太陽光能,那么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后,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制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制,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循環”,仔細觀察圖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么,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為什么?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發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巖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巖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匯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么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干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后的事情,在這之前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并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沒有增多,是什么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后,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教科書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旅游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了解現代旅游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點】
現代旅游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教學難點】
現代旅游的主要特點。
【教具準備】
學案 教材相關插圖
【教學方法】
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大家好,我們開始上課。首先呢,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孩童時代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呢?
[學生集體回答] 略
[教師歸納]好,有的同學想去太空旅行,有的同學想到南極區探險。老師小的時候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周游世界。不管是到南極去探險,還是到北極去郊游,或者周游全世界,都是現代旅游的一部分。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現代旅游。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1.現代旅游發展的歷史階段。2.現代旅游的特點。3.現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請大家翻開課本第2頁,先預習一下。
[承轉]大家可能會問,既然有現代旅游,有沒有古代旅游呢?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旅游活動的發展歷史。
旅游活動自古就有。根據旅游活動的歷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現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局限于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游占絕大多數,出游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游專業化服務的企業。簡單地說就是達官貴人才有可能出游,沒有旅行社,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
(2)近代旅游:
時間:1840年~1950年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范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結構。
(3)現代旅游:
時間:1950年以后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①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逐漸穩定,人們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強。②交通條件的改善,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承轉]簡單了解了旅游活動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之后,我們來看一看與傳統旅游相比,現代旅游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現代旅游的特點
(1)旅游主體的大眾化
現代旅游不同于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旅游,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大眾化、旅游活動屬于普通大眾的消費行為,發達國家的居民出游率高達50%。
(2)旅游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務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游形式:農業旅游、紅色旅游、尋根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