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
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1)
學情分析:
以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智力發展水平來說對掌握本節概念性內容難度不大,學生已經了解了人口爆炸的事實,但大部分學生讀圖析圖、獲取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本節教學主要考慮針對培養高中學生讀圖析圖的方法,積極思考的習慣,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目標分析:
1. 說出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學會分析其影響因素。
2. 嘗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分析相關資料,說出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能力。
3. 通過搜集和整理的資料,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了解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不同觀點,認識環境人口容量的雙重屬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發展觀。
4. 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位學生在融洽的氛圍中成為學習和探索的主體。
5. 認識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從內心樹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的的概念及區別
其為本單元知識的總結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難點: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通過對環境人口容量定義,結合所給資料分析總結,進而掌握此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和本課有關的人口漫畫)
[過渡]:近幾千年來,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長。據預測,下世紀末全球人口可能達到100億以上。地球只有一個,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們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呢?一個國家或地區,又能容納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適的數量呢?
[板書]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
[出示資料提問] [出示我國主要耕地資源分布圖、人口分布圖]
[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分析相關資料
[板書]環境承載力(用來表示環境對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衡量指標:人口數量。
[教師提問]結合圖1.10
[板書]環境人口容量
1、概念: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引導提問]
[教師總結]
①談環境人口容量應指出具體時間,因為環境人口容量是時間的函數,具有不確定性。
②人類的生存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狀況,因而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③人類的生活除了滿足吃、喝等物質方面的需求以外,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們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也在不斷變化,因此,確定具有什么樣的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④如果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能的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以外的)資源和技術。
[板書]略
[過渡]近幾千年來,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長,而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目前已超過了60億,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人口增長了20多倍。地球只有一個,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們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呢?
[板書]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我國南水北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掌握南水北調的工程線路及東線、中線和西線工程的主要特點。
3.?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積極意義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能讀圖分析南水北調工程的三線方案及特點;
2、能運用資源跨區域調配的一般方法分析有關資源調配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客觀看待資源與發展的關系,樹立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教學重點
南水北調工程方案,及東線、中線和西線工程的主要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引導法、講授法、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文字材料“國運盛國威壯,神州處處沐朝陽,看西氣東輸,巨龍蜿蜒;高峽平湖,碧波蕩漾;千秋偉業,南水北調,燕趙牧馬飲長江!”
設問:1、這段文字材料中有我國哪兩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2、我國還有那些資源跨區域調配?
3、我國為什么進行資源跨區域調配?
第三節 《資源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為例》
南水北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示圖表資料):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圖表資料,分析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特點及原因。
(讀中國水資源供需狀況圖):分析我國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原因?提示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降水少,地表徑流少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南水北調的必要性: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解決措施是進行跨流域調水,即南水北調。
(思維拓展):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決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勵)
跨流域調水 2、修建水庫 海水淡化
節約用水 5、發展節水農業、生態工業
保護生態環境 7、加強水資源宏觀調控 8、提高水價
(探究思考):假入你是南水北調工程總設計師,你會選擇哪個流域作為水源地?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知識和我國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圖分析回答)
南水北調的可行性——長江徑流量大,流量穩定,調水距離近
(過渡)南水北調是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到黃河等北方流域,下面我們來了解南水北調工程方案。
南水北調的路線和方案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根據南水北調線路及課文內容,分析歸納南水北調三條調水線路的基本狀況,并評價各條線路的優缺點。把學習結果填到學案表格中。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3)
一、課標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課程標準在本節以區域生態建設為主線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和策略:
(1)知識與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2).能力目標:學會結合區域特征、人類活動分析自然災害的經驗和措施。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念。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四、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
1.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具:多媒體課件
七、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們這兩節課就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為案例來探討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對策和措施?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
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合作探究】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
地形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教師總結】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成因圖示: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賀蘭山以西 賀蘭山 內蒙古高原東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極端干旱區 干旱區 半干旱的草原地帶 自然景觀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草原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教師總結】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 ——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梢允勾嗳醯纳鷳B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合作探究】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
人為因素 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 過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 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 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 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 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
②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本節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選擇荒漠化作為研究的內容?;哪勾竺娣e土地資源退化,嚴重地破壞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阻力?;哪找鎳乐?,成為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被列為十大環境問題之首。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受害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嚴重的西北地區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二、課程標準分析
本章的課程標準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的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展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針對課標,應該培養學生根據地圖和材料,并結合生活,分析理解一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危害和措施的能力,并且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切實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四、學情分析
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學習中已對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通過看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對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夠系統和深入,對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統性訓練,圖文轉換能力和綜合分析思維能力較差。
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結合我國西北等地區的實例,理解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過程與方法
(1)舉例介紹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現。
(2)利用地圖、數據分析我國西北的自然特征來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課本的例子來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類活動。
(4)通過書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結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意識到我們環境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形成一個保護環境的意識。學會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能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去認識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荒漠化的定義、成因、危害。
難點:(1)能讓學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義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其他的區域環境問題,學會因地制宜,形成一個清晰的綜合分析思維。
七、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喀什沙塵暴照片。據新聞報道這是今年5月份該地區遭遇的第二場強沙塵暴天氣。沙塵暴來襲,整個縣城變得渾濁,白天瞬間變成黑夜,能見度不足20米,公路上來往車輛都打開車燈慢行,大街商鋪開燈營業。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接下來這一課,我們來探究跟沙塵暴關系密切的荒漠化問題。
二、講授新課
學法指導:
探究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用4W問題分析法。根據4W問題分析法,可以更清晰透徹的理解一個問題。
探究一 什么是荒漠化 哪里有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環境問題之一,目前世界約四分之一的的陸地和三分之二的國家受到荒漠化威脅和影響,有36億公頃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響,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4。從這些數據得知,荒漠化的對我們的影響是十分大的,那么學生們閱讀p16自主探究以下問題。
問題:荒漠化的概念。(舉例說明)
形成荒漠化的兩大因素。
荒漠化的三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荒漠化分布地區,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哪幾個省份,結合p16的地圖)
學生回答
師生總結:
學法指導:學習概念要提取關鍵詞。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它是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的產物,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出示圖片)
SHAPE MERGEFORMAT
形成荒漠化的兩大因素: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因素
荒漠化的三種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土地沙漠化 石質荒漠化 次生鹽漬化(出示圖片)
石質荒漠化在我國主要發生在南方石灰巖地貌發育典型的地區,如云南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貴州省等。次生鹽漬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鹽漬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徑流不暢、地下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鹽的 沖積平原 ,如我國的 華北平原 、 河套平原 、 渭河平原 等。(注意區分次生鹽堿化和鹽堿化的區別)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SHAPE MERGEFORMAT
從上圖可以看出,正是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正在遭受著全國最嚴重的荒漠化的侵蝕。例如,沙塵暴既是土地沙漠化的結果,又是沙漠化的動力因素。沙塵暴的肆虐,正在提醒著人們,荒漠化又在加劇。治理荒漠化刻不容緩。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能據圖說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的地區差異,了解人口基數對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絕對數量的影響。
?2、使學生掌握人口增長三種模式的名稱和特點,能利用人口資源或圖表,判斷其所屬的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掌握讀圖的要領,提高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資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國公眾對目前已十分龐大,并且還在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關注。
?2、利用相應的文字資料和練習替闡明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3、利用圖表分析、比較法引導學生概括世界人口變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和同一時期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讀圖思考。
?4、講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借助圖表、案例分析和討論,認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差異,啟發引導學生對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深入闡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 進一步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3、 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重點: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及地區分布;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學難點:人口增長模式的影響因素;
人口增長模式的指標及其轉變。
教學方法:問題引導法、討論法、比較法、因果聯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板書設計: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人口的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化
世界人口增長在空間上的差異
二、人口的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一)人口增長模式
(二)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及內容: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板書】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人口的數量變化
【提問】請大家看世界60億人口日(圖1.1),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為什么這個小孩的出生,社會如此關注,甚至安南也親臨現場?
【講述】這個小孩的出生,意義重大,據說他很榮幸地成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許多優惠的政策。從這個圖片,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斷增長,目前已經達到了相當龐大的數量,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000多萬的數量在繼續增大。
【提問】請同學計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達到了多少?
【板書】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一)人口的數量在時間上的變化
【新課教學】結合P3的活動,講授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基數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含義;
學生自主計算問題的結果;讓學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人口基數的關系;
學生討論從中得到的啟發。
【小結】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
【讀圖】根據圖1.2和圖1.3和P2讀圖思考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和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結合讀圖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的原因;
【講述】10萬年以來的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
農業革命之前人口數量較少,人口增長緩慢;
農業革命期間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人口數量增多;
工業革命開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繼續較快;
人口增長的總體趨勢是不斷增長。
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繼而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生活水平、醫療水平等,從而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導致人口增長數量變化。
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
對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長特點(在圖1.2中找到圖1.3的時段):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大西南的范圍、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并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關系。
4、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交通運輸對于溝通各地區聯系、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展潛力的地區,而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滯后,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于我國邊疆區,與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后。
⑵為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后,開發程度低;
⑶為我國戰略大后方,具有國際區位優勢;
⑷從發展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區位優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亞熱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眾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占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占一半,利于工農業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于發展成為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占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后,本區發展變化很大,現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
3、本區交通運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后一自然段,結合現實談感想。
作業布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高中地理學生教案大全(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外景區的景觀特征,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游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征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準備:風景圖片、自制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啟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于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征: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集國內眾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巖構成,其花崗巖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巖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松
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松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巖構成,花崗巖巖體堅硬,但垂直節理發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云海
黃山云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在云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云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巖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發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現象成因奇松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臥、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于天下。黃山松生存于高峰懸崖之上,那里巖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巖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秉S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秉S山石之怪還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云?!包S山自古云成?!保S山云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霧,有“十日九云煙”“山色去來云”之說。黃山云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溫泉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游人青睞,因此有“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布在離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余千米。礁區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海域環境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鹽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海水淺,陽光充足地質環境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游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艷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于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為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獊嘄垶呈呛D系暮┲唬@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著眾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為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云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于我國云南省南部,與云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云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為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系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著藍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