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
面對資源、生態、環境等眾多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地理學需要找到一條綜合性的途徑和方法,來應對眾多挑戰,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奠定學科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1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確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區別。
2.使學生了解和理解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和它們各自在環境人口容量估計的影響力;理解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知道環境人口容量估計的幾種觀點以及這些不同觀點形成的原因。
3.使學生了解我國環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結合我國實例,了解控制人口數量的重要意義。
4.使學生理解人類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貧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國須采取相應措施。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推理、分析找出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這三個概念,明確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2.通過讀圖分析對比,使學生了解世界和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計,理解對某一國家(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算結果為什么會出現多種數值,以及這些數值甚至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的原因。
3.結合中國當前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形勢,進一步認識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這兩大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具體實施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學會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
2.樹立人口可持續發展觀念,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兩項基本國策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1.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
2.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緊迫性和解決措施結合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認識我國人
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學難點
1.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
2.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
三、教學方法
綜合分析法、圖表分析法和歸納推理法
教學過程設計
課堂進程 教師安排 學生活動 設計目標 導入課堂 介紹: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13.4億,全球人口大于70億。
提問:這么多人地球養活得了嗎? 記住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 學生提高對時事的關注度 新課講解
人口容量
1. 環境人口容量及其制約因素、環境人口容量的特點
資源和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 正相關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 負相關
活動
討論
過渡:
合理人口容量
案例分析 指導: [讀圖思考]讀課本12頁“木桶效應” 圖,提問:(1)假如各塊桶板代表不同的資源種類,那么“木桶效應”揭示了什么道理?
(2)人類獲得資源的數量會不會變化?其變化與哪個因素的關系最密切?資源的數量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何影響?
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分析在不同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條件下,環境人口容量相同么? 人口的生活與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提問: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值?環境人口容量能否確定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分析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發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對影響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放入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與資源、科技、消費等關系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理解我國人口政策的正確性和控制人口對世界人口發展所取得巨大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
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認識我國人口政策的正確性。
2、教學難點
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理解人類要在世界消除貧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國需采取相應的措施。
三、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的第三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主線之一,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人是關鍵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章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全面的理解人地關系這一人類關注的永恒話題,為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及區域地理等相關內容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在前兩節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分析了人口變化的基本過程之后,本章用一節的篇幅闡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點說明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口觀。教材設置“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這兩個問題作為段落的標題,激發學生探求答案而進行學習,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得到這兩個問題的精確答案。但是通過對“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問題的探究,知道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響;通過對“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問題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認識到人口增長必須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個“活動”意在使學生領悟到人口劇增對環境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認識到節制人類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確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的重要意義。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必修2人文地理模塊中有關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知識,學生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已經接觸不少有關環境破壞、人地矛盾、“可特續”和協調理論等,學習的難度上不是很大,主要是零散缺乏系統性和串聯的主導思想。因此更要側重于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分工、分析、總結的深度,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五、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共用一課時,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主要采用啟發式、舉例、小組合作與探究、討論法、歸納法、對比分析等教學方法。
六、教學準備
教材、多媒體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復習、舉例導入) 復習式導入,回顧教材第一節知識,利用多媒體展示“世界人口增長過程”圖,讀圖,并引出疑問:人口的膨脹與有限的地球空間之間的矛盾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了?
利用現實情境舉例說明人口數量越多,有限的空間就越狹小,人們的生活會受到影響。并引導學生反思地球上人口增長產生的問題 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看圖并思考
學生體會并思考?
電腦展示圖片
采用復習式導入,能緊密聯系前后知識,讓學生掌握嚴密的知識結構。?
? 過渡到新課 教師講述: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面對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地球上可利用的空間越來越小,資源也越來越少,那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夠容納多少人口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來學習第一章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這部分知識。首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12頁,閱讀教材12頁的內容,并思考教材上讀圖思考帶給大家的兩個問題。
教師板書:章節標題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 培養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 教師講述:我們說地球上可利用的空間有限,很多資源也是非可再生的,而人類生活需要空間,頁需要資源,所以地球環境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是有限度的,這個限度我們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板書:1.環境承載力)
利用多媒體展示環境承載力的概念,并舉例解釋概念。 學生聽課做筆記。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3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這條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實例分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地理環境的不同影響。這種影響包括利、弊兩個方面,也就是必須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分為二”觀點的教育。
知識與技能
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以及我國天然氣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
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意義;
學會分析鐡民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分析,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通過總計分析圖表方案信息,提高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
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自行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工程的了解,樹立正確的資源見和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分析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方法】
圖文結合、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授歸納、啟發誘導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視頻導入:(引出南方煤炭資源不足,從北方調來)如果讓大家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視頻內容,你會用哪些關鍵詞?(請一位同學)南方雪災,煤炭告急,北煤南運。過渡:為什么南方發生雪災,要從北方調煤,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展示PPT,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板書)為什么要把資源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也就是為什么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板書)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我們先來看兩張地圖,完成學案問題一:我國煤碳資源分布圖、我國石油資源分布圖、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圖,完成(1)我國特大城市分布圖,完成(2)。找學生完成: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問題一)
⑴我國各種能源資源的總體分布特點是什么?
分布不均:北多南少,西多東少
⑵我國特大城市分布是什么特點?
東部特大城市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西部特大城市分布少,人口稀疏,經濟欠發達。
教師總結:必要性,過渡:根據這兩張圖我們就可以分析出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且在區域間不具有流動性。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但資源短缺。西部廣大地區:資源豐富,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經不平衡。要達到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平衡,就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師:我國為實現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而建設的大型工程有哪些?
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和…… (西氣東輸)
過渡:我們今天要學會的一項地理能力是: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分析方法。下面我們就以西氣東輸為例來分析。(板書:西氣東輸)在五種交通運輸方式中,西氣東輸應該選擇哪一種方式?(學生:管道運輸)我們一起來看三張管道運輸的圖片。
下面我們來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概況,給大家3分鐘時間根據課本82頁圖5.1,完成學案的《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典例 》前三項內容。(找兩個學生完成)
1.基礎: 天然氣 資源 2.目標市場: 長三角、珠三角
3.西氣東輸一線工程的線路
= 1 GB3 ① 起點 新疆輪南 ,終點 上海 。
= 2 GB3 ② 經過省區:新疆、甘肅、陜西 、 寧夏、 山西 、安徽、 河南 、江蘇 、上海。
③西氣東輸二線工程:起點 新疆霍爾果斯口岸 終點 廣州 全長, 2012年全線貫通。
過渡:(展示PPT西氣東輸路線圖)(師)西氣東輸管道路程長,穿過的地區, 地形、地質條件復雜,而且多次穿過河流、山脈,工程難度大。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非常多,國家為什么還要投資修建這項工程呢?下面我們來分析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板書:原因)
請同學們根據課本1---3段和圖5.2完成學案上的表格1。(1—2分鐘)
下面我請一們同學來分享一下你的答案,
地區 城市分布 經濟水平 能源消耗量 能源產量 煤 油 氣 消費地 東部地區 密集 發達 多 少 較多 少 生產地 西部地區 稀疏 欠發達 少 多 少 多
能源消耗量的多少你是如何確定的?(學生:根據5.2第一張圖,可以看到東部占48.7%,西部占19.1%,所以東部消耗少非常多,西部消耗非常少。)天然氣產量你是如何確定的?(學生:略)通過填表對比,我們可以總結出我國能源
資源生產地和消費地差異大(板書:能源生產地和消費地差異大)。
過渡: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是怎么樣的?哪種能源消費最多呢?
展示: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圖
問題1:目前我國能源消費比例最大的是什么?
(學生:煤炭)
問題2:為什么煤炭消費所占比例最大?
(引導:可根據我國煤炭儲量和83頁5.3來解釋)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通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
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布,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
山脈和地形區的相對位置。
【教學方法】
關注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采取啟發式談話、圖像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學生自主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1、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課,同學們好。在七年級地理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總稱地形,常見的地形類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那么同學們,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地形嗎?它們是如何分布的?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們偉大祖國地形的分布。
【多媒體展示】山脈風景圖片
【師】剛才同學們看到的就是我國一些大山的圖片,有的同學現在還深浸在夢幻迷人的景色之中。我國有很多大山名川,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同學們學過的古詩中,就有許多贊美名山的詩句。你們還記得嗎?
【學生討論】
【師】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繪泰山“會當凌絕頂,一頂眾山小”,蘇東坡筆下的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說山峰連著山峰,離天還不到一尺遠。松樹都倒掛在懸崖峭壁上。
【多媒體展示】我國主要山脈示意圖
【師】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有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像是一條條臥伏的巨龍,縱橫交錯在中華大地上,把祖國江山妝扮得雄偉壯麗,多姿多彩。如圖所示,眾多山脈中我們就學習主要的幾條山脈。接下來我們來逐一認識這些山脈
【多媒體展示】簡化的山脈示意圖
【師】這節課我們就在這張空白的地圖上繪制我國的山脈,同學們手中也有一張空白的輪廓圖,當大屏幕展示出一條山脈時,同學們齊聲說出它的名字,并在空白地圖上用線條勾勒出所展示的山脈。
【多媒體展示】山脈示意圖
【學生活動】在空白地圖上勾勒出山脈線條
【師】我國山脈如同同學們勾勒出的線條一樣,它是有一定走向的。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所示的山脈走向圖,簡單判斷一下,我們的山脈主要有哪些走向?
【學生回答】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
【多媒體展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文字表述)
【小結】我國山脈眾多,許多山脈的排列往往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按它們的走向,大致可為兩大組,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東西走向的有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等。東北-西南走向的有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等。另外,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有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師】在我國西南地區還有一列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學生活動】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本P27閱讀材料,其它同學欣賞大屏幕珠峰圖片。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通過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過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理解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普遍意義。
教學重點:
1.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過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意義。
教學難點:
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過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課時:1節
教學過程:
引言: 大氣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主城部分。地球大氣成分,是在生命活動參與下長期演化的結果,并靠生命活動保持著平衡。如果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給人類乃至這個地球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大氣污染現象和大氣污染物
1.大氣污染定義: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大氣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變,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質,致使大氣質量惡化,影響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和正常的工農業生產,并對建筑物及各種設備設施造成損害,這種現象稱為大氣污染。
閱讀 P25 案例6 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
INET INET
INET INET
主要污染物有碳、氮、硫的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和氟利昂等。
可吸入顆粒物
閱讀 P26 什么是空氣污染指數
①“總懸浮顆粒物”:空氣中懸浮著無數固體顆粒的統稱。
②可吸入顆粒物:指總懸浮顆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顆粒,它是空氣質量播報中一個重要參數。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將大多數大于10微米的粉塵過濾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才會隨氣流進入氣管和肺部。
= 3 GB3 ③ 危害:如果吸入顆粒物過多或顆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時,就可能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危害健康。顆粒物中如果含有較多病菌和病毒時,則可能引發傳染病;長期吸入過量顆粒物,積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塵肺病”;有些顆粒物沉積在肺部,還可能引起惡性病變。
= 4 GB3 ④ 成因:我國北方降水量較少,植被覆蓋率較低,有些地區土地荒漠化加劇,加上近年來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車數量猛增,尾氣排放缺乏標準或不達標,使可吸入顆粒物成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氣污染物。
INET INET
3.酸雨
①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稱為酸雨。
說明:酸雨不單指“雨”,也包括雪、雹、霧等各種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變化,生成H2SO4,HNO3,HCL。
INET
③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態: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態:使土壤酸化,造成養分淋失,影響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導致農作物減產;
C.植物生長:腐蝕樹葉,使光合作用受阻,影響森林生長,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筑物、鐵軌、橋梁和文物古跡的損壞。
INET INET
④我國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為主)
INET
INET
閱讀 P28 歐洲、北美的酸雨問題
4.其他污染物
制冷劑的氟利昂破壞臭氧,二氧化碳引起全球變暖
大氣污染防治
1.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能源生產和消費
2.大氣污染的防治:
= 1 GB3 ① 調整能源戰略: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開發潔凈煤技術、開發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機動車污染,以及工業污染控制等方面。
= 2 GB3 ② 調整產業結構
= 3 GB3 ③ 合理生產布局
= 4 GB3 ④ 清潔生產 INET
= 5 GB3 ⑤ 植樹造林 INET
[經典例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轎車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回答問題。
(1)家庭轎車的大量使用能夠( )
A.降低燃油消費 B.提高交通效率 C.擴大居民出行范圍 D.節省城市用地
(2)對大城市來說,大量使用家庭轎車有利于( )
A.緩解道路交通壓力 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城市連片發展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6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教學難點:
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
4. 標簽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一、流域
1.幾個基本概念
⑴干流、支流(一、二級支流)、分水嶺、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每個流域的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流域適宜人類生存,先形成了人類文明。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②整體性
流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它的各組成部分之間聯系非常密切,構成一個整體。
對河流進行開發利用,除要考慮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慮流域的整體性特征,進行綜合開發。美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堪稱這方面的成功范例。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一個河流流域的開發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就適宜發展農業;而科羅拉多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就適宜開發水利資源,對于田納西河來說,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環境,是避免盲目開發的首要條件。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田納西河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圖3.15)。
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利: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
但河流航運對溝通上、下游地區之間的聯系,作用十分突出。
⑵氣候
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思考
1.田納西河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根據流域的氣候特征,田納西河水量季節變化有什么特點?
點撥: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2.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長期,需水量較大,而冬季需量較少。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資源發展農業?
點撥:第一問從灌溉不足、資源浪費、農業減產等方面思考;第二問從修建水庫等方式進行調整季節分配等方面考慮。
⑶水系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圖3.17)。
缺點: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②水量很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高中地理目錄教案范文篇7
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通過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過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能力目標 理解調整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對大氣污染治理的普遍意義 3.德育目標 分析大氣污染現象發生的時空尺度差異 重點:1.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過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難點:可吸入顆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學流程:(包括:1、設疑自探;2、解疑合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 設疑自探
1、自探提綱(預設)
設疑一: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設疑二: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過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二、 解疑合探
(一)小組內合作交流,完善課堂目標
(二)展示、評價,要求
(三)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后,進行補充和講解。
一、大氣污染現象和大氣污染物
1.大氣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大氣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變,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質,致使大氣質量惡化,影響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和正常的工農業生產,并對建筑物及各種設備設施造成損害,這種現象稱為大氣污染。
提問:自然原因有哪些?
案6例 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
人數達50萬,還有無數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來一直危害著博帕爾市民的健康,繼續吞噬著人們的生命。
2.大氣污染物
(1)可吸入顆粒物(技術上標為TMl0)
①“總懸浮顆粒物”:空氣中懸浮著無數固體顆粒的統稱。
②可吸入顆粒物:指總懸浮顆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顆粒,它是空氣質量播報中一個重要參數。
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將大多數大于10微米的粉塵過濾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才會隨氣流進入氣管和肺部。
閱讀什么是空氣污染指數(簡稱APl)?
通過材料了解如下問題:
1.概念:空氣污染指數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評估空氣環境質量狀況的一種指標。它是將許多復雜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經一定方法處理,變成公眾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目前北京空氣質量日報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3.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各種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空氣質量級別根據國家環保局統一規定劃分為五級。
③可吸入顆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顆粒物過多或顆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時,就可能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危害健康。顆粒物中如果含有較多病菌和病毒時,則可能引發傳染病;長期吸入過量顆粒物,積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塵肺病”;有些顆粒物沉積在肺部,還可能引起惡性病變。
討論:為什么北方的沙塵暴天氣比較多?
我國北方降水量較少,植被覆蓋率較低,有些地區土地荒漠化加劇,加上近年來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車數量猛增,尾氣排放缺乏標準或不達標,使可吸入顆粒物成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氣污染物。
(2)酸雨
①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稱為酸雨。
說明:酸雨不單指“雨”,也包括雪、雹、霧等各種酸性的降水形式。
②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③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A.水生生態: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B.土壤生態:使土壤酸化,造成養分淋失,影響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導致農作物減產;
C.植物生長:腐蝕樹葉,使光合作用受阻,影響森林生長,林木成片死亡;
D.建筑物: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筑物、鐵軌、橋梁和文物古跡的損壞。
④我國的酸雨:(以硫酸型酸雨為主)
A.特點:以煤炭為主要能源。隨經濟發展,酸雨分布范圍亦有擴大的趨勢。
B.分布范圍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 西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