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由特定文化共享但不受外部來源支持的故事通常被歸為文化遺產或傳說,因為它們沒有表現出對歷史學科的“公正調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了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課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或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通過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歷史責任感,激勵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2.難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科技革命博覽會。

利用多媒體在短時間內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圖片,包括火車、輪船、飛機、汽車、電燈泡、電話、電腦、人造衛星等,請學生說一說展示了哪些發明,這些發明分別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導入:同學們通過這些信息、資料可以發現人類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許多發明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燈片:課題。

導入方式補充:

1.出示幻燈片:楊利偉。

提出問題:圖中人物你認識嗎?載人航天技術是第幾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導入,出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概況 :出示幻燈片材料,介紹二戰期間軍事科技的發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技術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提出問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何時?起源于哪個國家?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你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是哪些技術?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關知識。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并運用歷史材料,概括和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歷史觀點,以及認識到文化是一定政治經濟生活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及特點;

2.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三.教學要點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與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前兩次科技革命的時間以及發明成果和以此相對應的理論基礎,從而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繼前兩次科技革命之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又一次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板書課題)

教師演示多媒體,展示課題及本課要學的知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及標志是什么?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點?

3.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哪些影響和作用?

【合作交流】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本,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師提問: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次大戰后,世界上很多國家為了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紛紛增加科研經費支出,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美國開始,發展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一系列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新興工業部門。社會生活進入原子時代、電子時代,社會物質生產各領域的面貌為之一新。這就是第三次技術革命。

其實剛才的那段話中,已經揭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大致時間和主要內容。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了解一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關知識。

多媒體展示: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時間:

2.內容:

3.核心

多媒體展示:第一輪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2.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4.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哪一個國家? 美國

5.什么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

6.生物工程的核心是什么? 基因工程

7.2000年,世界上第一只體細胞克隆的山羊在哪里誕生?中國

多媒體展示:第二輪

1.是誰改進了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瓦特

2.是誰發明了火車?史蒂芬孫

3.是誰發明了輪船?富爾頓

4.誰被稱為“汽車之父”,我們中國人根據他的姓氏的譯音,譯為“奔馳”? 卡爾、本茨

5.美國的一對兄弟通過研制、并試制飛機成功,他們是誰?萊特兄弟

多媒體展示:三次科技革命對比表:學生搶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理論 牛頓力學 電磁學 愛因斯坦相對論 標志 蒸汽機的廣泛運用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

2、感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情況,包括興起的時間、標志等信息。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提高比較分析認識規律、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運用歷史史實,提高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2、能夠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貢獻,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得到增強。

【教學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導入新知】

師:二戰期間軍事科技得到迅猛發展,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原本用于制造殺人武器的技術轉為民用并得到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入本課學習。?

【自主學習 感知新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時間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于美國

2、標志: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得到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的能源:原子能、核能

4、特點:①、新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轉化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5、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并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要大力弘揚自主創新的時代精神。

【師生互動 理解新知】

1、圖片:1945年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1964年中國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

2、圖片: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

3、圖片: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9年美國人登月;中國人走向太空

4、圖片:克隆技術

5、討論: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

點撥:克隆技術在搶救珍奇瀕危動物、攻克遺傳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藥等研究中發揮作用,它既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問題,世界各國應該制定法律來加強管理,嚴禁復制人類!

A.“克隆”是什么意思?(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科學家把人工誘導生物無性繁殖的過程叫克隆。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

B.怎樣對待克隆技術?(我國應當掌握克隆技術,也應當有所限制。因為克隆技術為人類探索生命的奧秘,研究生命發生、發展的規律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人類可以運用這種技術繁殖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以使其物種不致絕滅,也可以運用該技術繁殖供實驗用的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人類器官,以替換人類自身殘廢、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從社會角度看,克隆技術一旦應用于人類,無疑將是一場災難。首先在該項技術實驗階段必將產生大量失敗的“產品”,而這是對克隆人生存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其次,克隆人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他們與母體的輩份關系、與其他人的親緣關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們是否會形成一個新的種族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然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倫理關系的紊亂等。因此,我們應當制訂法律或相應的規定來限制這項技術的使用范圍。)

6、教師過渡: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點?它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7、列舉材料,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特點:

材料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術大多在10年,如從發現雷達原理到制造雷達用了10年;原子能從開發到應用為6年;晶體管4年;移動電話4年;激光2年;而電子計算機問世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五代. (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縮短為例:19世紀需要50年,一戰前需要30年,二戰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A.速度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

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術可運用到醫學,電子計算機可用于工農業科研教育

國防建設等. (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術→空間開發→海洋開發和生物工程→計算機更新換代)

B.范圍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

材料三:20世紀初,科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70年代增長到

60%,80年代已達80%(20世紀初,科技進步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80%)

C.影響大——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

8、列舉材料,引導學生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可組織學生舉例說明新科技對自己學習、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變,然后從微觀轉向宏觀進行總結)

A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

材料一:現代科技發展還使生產力內在結構發生變化 ,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轉變為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轉變為節物節能型;由初級技術型轉變為高技術型。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化.迎來了知識經濟時代!! (西方國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之間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學生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

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學生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學生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

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使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重難點

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法方面: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畢業班學生的特點,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創設了學生活動情景、歷史情景,采用多媒體教學,“活”化教材,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神入”歷史,置身于歷史氛圍中,用情境中的情節推出問題,以增強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教學媒體使用:

學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三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有些抽象的問題還不能分析,需要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運用生活里的內容來啟發他們的思考。另外一部分學生的家里有電腦并可以上網,這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過程

導課: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我們來看兩則材料:

材料一:“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減弱的變革。” ——恩格斯

材料二:這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 · · · ·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變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九上教材

以上兩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產生的時間是什么?

2、〖溫故知新〗近代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哪兩次重要的技術革命?開始的時間、理論基礎、主要標志和時代特征各是什么?

比較項目 開始時間 理論基礎 主要標志 時代特征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 牛頓力學 蒸汽機的廣泛運用 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70年代 麥克斯韋電磁學 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 電氣時代 (二)展示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涉及的領域、核心。

2、結合材料歸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3、通過閱讀教材、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三)出示自學指導

讓學生閱讀教材102—10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一目,思考并找出問題答案,要求5 分鐘完成。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標志、核心各是什么?(識記)

2、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和背景。

3、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1)、電子計算機:_______________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___________是全世界由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連接成的信息傳送網絡,是使世界上各種計算機能交換各種數據的____________,它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____________的社會。

(2)、生物工程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________科學。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此核心發展中,________技術尤為引人注目。

4、 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點?(識記)

5、 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識記)

講授新課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啟發引導學生思路:看書第102頁小字部分)

1.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從理論上說,這是社會實踐的需要。

材料一: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原本用于制造殺人武器的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1)(二戰后,戰時軍事技術迅速轉化為民用。(二戰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

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2)愛因斯坦相對論等自然科學理論迅速發展和重大突破。

材料三:19世紀,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基本上還是科學家和發明家個人的事業。二戰后,國家撥出巨資,制定計劃,組織全國力量聯合攻關,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事業的國家間合作有了廣泛發展,國家之間、跨國公司之間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項目上加強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如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3)科學技術的社會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會保證

(4)、國家是科技事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除此之外,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

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問題過渡〗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在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中,同學們比較熟悉而感受又最深的當首推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表現

(1)計算機技術

(2)生物工程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A、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聯網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信息社會。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術。)

〖概念釋疑〗什么是克隆技術?這一技術對人類進步有哪些作用?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6)

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一課主要介紹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課內容為下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三國鼎立”揭開了中國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教材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但是,這一歷史事件時空跨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學情分析

在學習《三國鼎立》前,學生已經了解到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導致皇權衰微,黃巾起義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等情況,這些知識正是三國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時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小說、電視電影、游戲了解了三國時期許多生動的故事,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還不高,容易把文學作品當成為真實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區別。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背景、形成過程及其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2、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以及相關歷史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3、學會從書本(文字、數據、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比較、統計、識圖、分析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

1、利用歷史教學插圖、視頻,直觀形象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相關史實。

2、學習從各種途徑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講述有關三國歷史的小故事。

3、層層設疑,分組討論。情境教學與問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4、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獲取有效信息。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通過創設情景、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分組討論、探究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時期混戰不斷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對今天的和平時期更加珍惜,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更好地體會這些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中所蘊含的大智慧。

3、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4、通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等關鍵人物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主要作用。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掌握其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重要標準。

5、通過歷史史實和《三國演義》的對比,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培養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影片情境,導入新課(約5分鐘)

播放課件視頻《三國》片段,把學生帶入三國亂世這一情境,激發學生對于新課的興趣。(教師提問:這部電視劇叫什么?其中的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大家知道三國有哪些著名人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102頁方框里的文字。)

(板書:第18課 三國鼎立)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30分鐘)

1、我們要探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就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說起。

剛才大家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得知,東漢末年,群雄并起,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北方戰亂局面呢?下面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102頁“官渡之戰”大字部分的內容。

(板書:一、官渡之戰)

2、通過閱讀教材,我們知道,這個人是曹操。(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作)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統一天下是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3、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對,是袁紹。(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地圖)在當時北方有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其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袁紹,其次是曹操。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曹操的勢力不斷發展壯大。

那曹操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對,大家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獎勵農耕(課件分點顯示)。

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兩強相遇,定要一決高下。曹操與袁紹展開了一次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課件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下面大家一起來完成一下這個表格。(課件顯示表格)

官渡之戰 交戰雙方 交戰時間 交戰地點 兵力對比 交戰結果 6、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大家結合教材103頁上方的小字,一起來思考一下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7、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可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我們前面提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是什么?對,是統一天下。那么接下來,毫無疑問,曹操大軍就要向南方進發了。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赤壁之戰”下方大字部分內容。

(板書:二、赤壁之戰)

8、我們通過閱讀教材知道,這時的南方有兩股勢力有所發展。一個是割據江東的孫權,一個是依附于荊州的劉備。江東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后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說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了臥龍先生精彩的“隆中對”。大家一起來看教材104頁左上方的圖片。

9、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接下來,與官渡之戰一樣,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表格。(課件顯示表格)

赤壁之戰 交戰雙方 交戰時間 交戰地點 兵力對比 交戰結果 10、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那么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引導學生分析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占據主導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最根本原因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11、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三國鼎立的形成”下面大字部分的內容,包括地圖,之后我們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及表格)

(板書: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政權名稱 時間 創建者 都城(今名) 魏 ? ? ? 蜀 ? ? ? 吳 ? ? ? 17、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請三個組學生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情況)

(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臺灣有往來?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提出思考問題: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定形勢下,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展。所以,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這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課堂小結,承前啟后(約2分鐘)

總結: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欲知后事如何,竊聽下回分解。

四、課堂練習(約3分鐘)

(一) 選擇題

決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的戰役是 ( )

A.官渡之戰 B.牧野之戰 C.赤壁之戰 D.長平之戰

(二) 思考探究

我們已經學完了本課,課后大家可以再看看三國時期的相關影視作品或者是小說,思考一下文學作品與歷史真實有何異同?

五、課外實踐活動

舉辦三國歷史故事會。學生準備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三國人物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第18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

二、赤壁之戰

2023九年級歷史教案(精選篇7)

一、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造性開辟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為國家公園?榮家又為何受到____的贊嘆?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_被_,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計算當時3億農民,要分7億畝土地和297萬頭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畝?多少人可分得一頭耕畜?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土改完成后,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說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那么。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但國家的幫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展。這就是讓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發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幫助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計劃早三年。農業合作化完成。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教師: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向學生說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改造的結果如何?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當然肯定成績并不是抹殺缺點,是會有缺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教師:閱讀書本25-26頁,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么采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教師: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基本結束。農民手中的生產資料變為集體的生產資料,所以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三大改造后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義)?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么缺點?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總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總數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328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闭端端子|弹簧螺式接线头|防水接线头|插线式接线头|端子台|电源线扣+护线套|印刷电路板型端子台|金笔电子代理商-上海拓胜电气有限公司 | 中医治疗皮肤病_潍坊银康医院「山东」重症皮肤病救治平台 | 拖链电缆_柔性电缆_伺服电缆_坦克链电缆-深圳市顺电工业电缆有限公司 | 等离子空气净化器_医用空气消毒机_空气净化消毒机_中央家用新风系统厂家_利安达官网 | 广东之窗网| 匀胶机旋涂仪-声扫显微镜-工业水浸超声-安赛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彼得逊采泥器-定深式采泥器-电动土壤采样器-土壤样品风干机-常州索奥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铝合金风口-玻璃钢轴流风机-玻璃钢屋顶风机-德州东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三氯异氰尿酸-二氯-三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强氯精-消毒片-济南中北_优氯净厂家 | 十二星座查询(性格特点分析、星座运势解读) - 玄米星座网 | 「钾冰晶石」氟铝酸钾_冰晶石_氟铝酸钠「价格用途」-亚铝氟化物厂家 | _网名词典_网名大全_qq网名_情侣网名_个性网名 | 抓斗式清污机|螺杆式|卷扬式启闭机|底轴驱动钢坝|污水处理闸门-方源水利机械 | led全彩屏-室内|学校|展厅|p3|户外|会议室|圆柱|p2.5LED显示屏-LED显示屏价格-LED互动地砖屏_蕙宇屏科技 | 巨野电机维修-水泵维修-巨野县飞宇机电维修有限公司 | 高压分散机(高压细胞破碎仪)百科-北京天恩瀚拓 | 光栅尺_Magnescale探规_磁栅尺_笔式位移传感器_苏州德美达 | 流量检测仪-气密性检测装置-密封性试验仪-东莞市奥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缠膜机|缠绕包装机|无纺布包装机-济南达伦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KBX-220倾斜开关|KBW-220P/L跑偏开关|拉绳开关|DHJY-I隔爆打滑开关|溜槽堵塞开关|欠速开关|声光报警器-山东卓信有限公司 | 淄博不锈钢,淄博不锈钢管,淄博不锈钢板-山东振远合金科技有限公司 | 天一线缆邯郸有限公司_煤矿用电缆厂家_矿用光缆厂家_矿用控制电缆_矿用通信电缆-天一线缆邯郸有限公司 | 短信营销平台_短信群发平台_106短信发送平台-河南路尚 | 青海电动密集架_智能密集架_密集架价格-盛隆柜业青海档案密集架厂家 | 不干胶标签-不干胶贴纸-不干胶标签定制-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弗雷曼纸业(苏州)有限公司 | 济南ISO9000认证咨询代理公司,ISO9001认证,CMA实验室认证,ISO/TS16949认证,服务体系认证,资产管理体系认证,SC食品生产许可证- 济南创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郑州电线电缆厂家-防火|低压|低烟无卤电缆-河南明星电缆 | 变色龙PPT-国内原创PPT模板交易平台 - PPT贰零 - 西安聚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论文查重_免费论文查重_知网学术不端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入口_论文查重软件 | 宿舍管理系统_智慧园区系统_房屋/房产管理系统_公寓管理系统 | 别墅图纸超市|别墅设计图纸|农村房屋设计图|农村自建房|别墅设计图纸及效果图大全 | 珠宝展柜-玻璃精品展柜-首饰珠宝展示柜定制-鸿钛展柜厂家 | 废气处理设备-工业除尘器-RTO-RCO-蓄热式焚烧炉厂家-江苏天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冷热冲击试验箱_温度冲击试验箱价格_冷热冲击箱排名_林频厂家 | 微型气象仪_气象传感器_防爆气象传感器-天合传感器大全 | 泥浆在线密度计厂家-防爆数字压力表-膜盒-远传压力表厂家-江苏大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 成都茶楼装修公司 - 会所设计/KTV装修 - 成都朗煜装饰公司 | 钢衬玻璃厂家,钢衬玻璃管道 -山东东兴扬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 好物生环保网、环保论坛 - 环保人的学习交流平台| TwistDx恒温扩增-RAA等温-Jackson抗体-默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桁架机器人_桁架机械手_上下料机械手_数控车床机械手-苏州清智科技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膜结构_ETFE膜结构_膜结构厂家_膜结构设计-深圳市烨兴智能空间技术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