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怎么寫?考古學是一門特別有用的學科,它可以處理埋藏的遺址和物體,一旦出土,便有助于研究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基 礎
知 識 了 解 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
掌 握 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觀察想象 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比較聯系 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系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系與本質區別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
進取意識 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維新變法時期,社會上有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對比懸殊,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運動也失敗了,但是,一些從維新派轉化而成的革命派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把斗爭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最終結束了在中國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學案94頁材料解析題所介紹的情況,就記載了孫中山起初上書李鴻章請求維新變法的歷史。當年孫中山的請求遭到拒絕,認識到了清政府賣國茍存的實質,就毅然轉向革命立場,堅決從事反清斗爭,終于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由于發生這件大事的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青少年時期的主張是什么?(學習洪秀全,當反清英雄;決心尋求救國道路)
2、請幾位學生根據33頁插圖,表演當年興中會會員宣誓的情景。(教師提示學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點構思對白,即興創作)
3、10多年后,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_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4、“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_清朝統治 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改革土地制度
《民 報》發 刊 詞 _清朝統治,解除民族壓迫 _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政府;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 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人足”
小結、過渡: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初步的勝利。
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爆發情況怎樣?(可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龍等革命黨人;重要地點:楚望臺軍械庫→武昌→漢口→漢陽→全國十幾個省)
2、中華民國成立時,已經具備哪些歷史條件?(提示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分析:
A.政治基礎——武昌起義勝利,全國10多省獨立,清政府統治已經崩潰。
B.思想基礎——三民主義給了革命黨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進行斗爭的巨大精神力量。
C.組織基礎——獨立各省的代表聚會南京,孫中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課本35頁孫中山接受衛兵致敬的插圖,就反映了這一歷史現象。
最后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37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從革命的目標和直接結果進行分析——
A.革命目標:_清朝的統治,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結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卻讓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掌 握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鑒別理解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有關白話文的資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張,從而形成“新文學”的正確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討論探索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感
思想意識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辛亥革命已經_了清朝,為什么還說它的任務沒有完成?(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人民仍然處于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之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運動和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怕失敗,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同當時的反動思潮展開激烈斗爭,率領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新文化運動。(布置學生閱讀38——41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青年》的創辦
1、根據38頁“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不是)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新文化運動必然興起。理由如下[可啟發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袁世凱統治的實質、進步知識分子的奮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思想觀念對于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所產生的震撼力特別巨大。
B.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動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爭鋒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進步知識分子奮起抗爭,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朝著“獨裁專制、迷信盲從、舊道德、舊文學”發起勇猛沖擊,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于“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小結、過渡:“提倡民主、科學和新道德”屬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學”屬于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則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資本主義大國互相廝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畢露。人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路,馬克思主義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新世紀的曙光”
1、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陳獨秀、李大釗[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評論》;掌握《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字義]。)
2、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提醒學生要堅持運用“兩分法”:
A.意義:它是我國歷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B.缺陷:運動中對于中西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了后來。)
3、根據40——41頁“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的內容,小組討論如何評價胡適對于“文學革命”的主張,然后由小組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問時采用“剝筍法”層層分解。例如:他主張新文學要首先解放什么?他還主張新文學要反映什么內容?他這些主張都實現了嗎?等等。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他主張的文學革命,首要任務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同時也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必須反映平民中的社會問題。這些在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層面上,并沒有主張徹底的革命。)
鞏固小結
1、按照“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40頁選擇題:應選A(陳獨秀)。
3、提醒學生預習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的
知識和能力:人類從類人猿進化而來:“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種;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產生;原始社會瓦解;國家產生。
過程和方法:
1.在教帥的幫助下,要求正確認識到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從而培養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價問題。
2.通過對本課的閱讀和教學,提高學生閱讀、了解和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人類出現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到人類的進化過程,勞動創造了世界和人類本身。
2.通過人種的出現是由于自然和歷史條件形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種之間是互相平等的。
3.通過對氏族、國家的產生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也不斷向前發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氏族社會、國家的產生
難點: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關系
三、課堂教學環節
(一)導入
人類的歷史是從人類的出現開始的。那么人類是怎樣起源、發展,不同的人種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人類最初的社會是什么樣的?國家又是怎樣產生的?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第一課——人類歷史的開端,共同去追尋早期人類生活的足跡吧!
關于人類的出現,世界各國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傳說。比如說中國古代最的就有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其他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傳說,如《圣經》里的“上帝造人說”等等。但這些僅僅是人們的傳說和想象。我們應該通過閱讀文字資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跡或遺址來學習和了解人類歷史。那么,人類究竟怎樣出現的呢?
(一)人類的出現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是通過勞動和自然進化從類人猿發展而來的,形成于三四百萬年前。最初的人類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學家根據古生物的演化和地殼的運動,將地球的歷史分成五大階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經出現了極低等的菌藻類生物,它們生活在海洋當中。古生代出現了魚類、上陸的爬行動物。中生代是恐龍的世紀,還出現了最早的哺乳動物。新生代后期出現了古猿和人類。
1.“完全形成的人”
現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兒?“完全形成的人”又分為哪幾個階段?結合中國的歷史,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古人類有哪些,他們分別屬于哪個階段。
2.人種的差異
現代人種何時出現?世界上的人類有哪些人種?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由于體型、膚色等外部形態的差異,人類學家把人類分成了這三大人種。黃種人又叫蒙古利亞人種,如中國人、印地安人等;白種人又叫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叫尼格羅人種。
人種的差異是長時期不同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各人種之間只是在體質的外部形態,如體型、鼻型、眼型、發型、膚色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點和智力方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那種認為人種有優劣高下之分的觀點是反科學的,是別有目的的。當人類出現的時候,人類歷史也就開始了。
(二) 氏族社會
以學生自學、教師引導提問的方式進行。在教師幫助下,師生共同歸納要點。集體生活,但居無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人類早期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群居階段逐漸進入氏族社會時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集體,他們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爭。為什么最早出現的氏族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由于那時男子打獵,工具簡陋,不能經常獲得東西,更不能獲得很多東西來,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員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成為比打獵更可靠和經常的生活資料來源。而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是婦女的工作。由于婦女的勞動能保證全氏族的生活,婦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領導地位。再加上當時的婚姻情況使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而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所以最先出
現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會。那么父系氏族社會又是怎樣出現的?有什么特點?
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革新,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適合男子的犁耕農業和畜牧業不斷發展,男子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婦女,占據了支配地位。男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導致彼此社會地位的變化,母系氏族社會逐漸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由于生產的發展,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是人類歷第一個階級社會。
四、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思考題
五、教后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大致了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出現的概況、氏族社會形
成的原因及特點、原始社會的解體等。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人類起源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
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氏族社會的產生和原始社會解體等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
力,也是人類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尺。
二、教學重點 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三、教學難點 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
四、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讓學生閱讀導言中的故事。問保守勢力為什么要謾罵、攻擊達爾文、赫胥黎? 因為后者的觀點違背了他們一直信奉的上帝造人說。
在漫長的古代,人們一直堅信人是由神創造的,讓學生例舉東西方神創造人的傳說。 亞當和夏娃的傳說 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 達爾文、赫胥黎他們認為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呢?由古猿進化而來
自學: 1、 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
2、古猿是今天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它是怎樣進化成人的呢?
森林古猿
3、“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哪四個進化階段?
4、世界主要有哪三大人種?人種差異出現于何時?人種差異出現的原因?
5、最初的人類社會被稱為什么社會?能說說我們現在處于什么社會?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哪些社會?
(三)講解:第一階段:“樹猿” 時代:2000萬年至500萬年前, 化石產地:歐洲、亞洲、非洲 大小:體長約60厘米 體型像黑猩猩,它可以四足行走,也可以兩足行走,爬樹、吃果實
第二階段:“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露西”
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不能進行真正的勞動,屬于從猿 到人的過渡階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
第三階段:“完全形成的人” 坦桑尼亞“能人”
特征: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進行真正的勞動,已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是“完全形成的人”。
思考:1、在從古猿向人進化過程中決定意義的一步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直立行走。(人類出現的標志是直立行走)因為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用于制造工具和進行勞動,而能夠制造工具和進行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直立行走促進了腦的發育。(南方古猿露西腦容量約400毫升,與古猿相近 、 早期猿人“能人”腦容量約800毫升 、 晚期猿人北京人腦容量約1043毫升 、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腦容量與現代人接近,1500毫升左右)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能夠制造工具和進行勞動。
人和動物分屬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人類社會是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的結果,而勞動離不開工具,不管是石器、還是現代機器,這些工具是人類制造并使用的。而動物是不會制造工具,最多會使用天然工具。如一種海貍用石塊敲碎貝殼,猩猩用樹枝釣白蟻吃等。
3、南方古猿是人嗎?人類什么時候形成?
是直立行走。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正是南方古猿出現的時期。
4、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是什么?
(啟發思維:什么促使其直立行走,要生存,就要勞動來獲取食物)
生產勞動。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要用手,促使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勞動要使用工具,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
小結:人類由非洲南方古猿發展而來,生產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因為勞動促使手腳分工,開始直立行走,進而促進腦的發育;勞動的需要,開始制造工具并進行生產勞動,人類形成了(指完全形成的人),因為能夠制造工具和生產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運用:探究動腦筋——火的使用體現人類形成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鉆木取火,體現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生產勞動。所以火的使用在人類進化具有重要意義,如火可以作為武器,也可提供熟食,增強人的體質,但不具有決定意義。
(結合書本兩幅頭像感受人類的進化) 我們現代人屬于哪個階段?
今天的人類依然在進化,但及其緩慢,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想象未來人類進化的形象?(外星人)
晚期智人出現的同時,現代人種差異顯現出來。
(現代人屬于晚期智人。熱帶的黑人、溫帶的黃種人、寒帶的白人。)
人種的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辨析現代社會有人宣言“種族優越論”,“白種人是秀的種族”觀點。能舉例。
第二大問題:氏族社會的產生?
1、人是社會的動物,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社會。(區別于大自然)
2、原始人類為什么過著群居生活?結合書本介紹他們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
3、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是什么?(聯系現代基本社會組織即社會細胞是家庭。氏族出現于晚期智人階段,氏族是按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穩定的社會集團,如一對父母生下的子女及孫輩等就構成有血緣關系的穩定的社會集團,聯系中國古代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盟戰勝蚩尤部落的傳說)
氏族先后經歷了哪兩個發展階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什么不同點和共同點?4、探究氏族是怎樣產生的?或如何理解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導致氏族的出現?
生產力發展: 舊石器時代——采集狩獵經濟——婦女占主導地位; 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經濟——男子占主導地位;
社會的進步:主要指婚姻關系的變化。 族內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產生的過程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什么規律?社會的進步:主要指婚姻關系的變化。 族內群婚——族外群婚
氏族產生的過程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什么規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5、氏族社會的產生有什么作用?
實行族外群婚,能避免近親結婚對人體質的危害;
氏族以血緣為紐帶,能增強凝聚力,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社會的發展。
6、說說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小結:圍繞氏族社會的產生,我們主要了解了什么是氏族?氏族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氏族產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明白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第三大問題:原始社會的解體?
1、討論原始社會是怎樣解體的? 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出現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和奴隸制——出現了統治階級和統治機構等——原始社會瓦解、國家產生。
2、與氏族組織相比,國家有哪些不同特征?
3、你認為與奴隸社會相比,原始社會有哪些優點?公有制,天下為公;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共同勞動,共同消費。
4、你認為殘暴的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倒退?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課堂練習:根據所學內容和課程標準,設計相關問題,檢測學生掌握知識情況。
(五)堂清 ; 題略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系和血緣關系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占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
5.資料鏈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6
一、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避免革命的改革。
1.背景(1)根本原因: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失敗激化了國內矛盾。2.時間:1861年;領導人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3.目的:鞏固統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內容:農民在獲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時,以“贖買”的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只有使用權),仍歸“村社管理”。
5.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說明改革限度地維護了地主階級利益。)
6.影響(作用)(1)積極: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2)局限性:沒有改變沙俄的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7.對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認識:俄國改革抓住了歷史機遇,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潮流,是本國重要轉折點。啟示: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只有不斷變革、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二、美國內戰(又稱美國南北戰爭)——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存廢問題。
2.直接原因(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3.時間:1861—1865年;領導人物:林肯。4.內戰爆發標志:1861年南方發生叛亂挑起內戰。
5.經過:內戰初期北方失利,為扭轉戰局,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兩個法令。重要文獻:《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從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一律獲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調動人民積極性;扭轉了戰局。6.結果:北方勝利。性質:美國歷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1)廢除了黑人奴隸制;(2)維護了國家統一;(3)為美國后來成為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8.林肯:(1)主要貢獻:贏得內戰的勝利;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
(2)評價:是美國歷杰出的政治家,領導北方人民贏得內戰的勝利。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為美國歷史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美國歷總統之一。(3)學習品質:①個人奮斗,堅忍不拔的精神;②為國家利益社會發展進步而獻身的精神。
9.有人認為廢除黑人奴隸制后美國黑人從此得到徹底解放,你怎么看?答:這個觀點不正確,因為黑人奴隸只獲得人身自由并沒有民主權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種族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
10.北方勝利的原因:(1)北方實力遠勝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廢除黑人奴隸制而戰,具有正義性。(3)采取有效措施: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得到民眾支持。(4)而南方叛亂,分裂國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說的“裂開的房子”是指:美國南北不同經濟制度矛盾。(2)林肯當選總統后,首要完成
的任務是:維護國家統一。是通過美國內戰解決的。方法:武力(軍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
1.背景:內憂: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封建專制閉關鎖國(封建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外患:美國打開日本國門,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2.倒幕運動:主力:中下級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結果:幕府統治被。3.明治維新(1868年)(1)目的:“變法圖強”、“富國強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內容:①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取消武士特權;②經濟上: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
允許土地買賣;③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皇軍);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發展近代教育。——是最有遠見(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學習的措施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派遣留學生;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派出使團出訪歐美,學習經驗和治國方略。
(4)1889年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有限的憲政統治。
(5)影響:①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②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第一強國;③但也走上對外殖民
擴張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4.日本明治維新的啟示:①要善于學習與借鑒先進文明,根據國情有選擇取舍;②要重視人才科教興國。6.日本明治維新前后日本對外政策的變化:之前是閉關鎖國,之后是對外開放并侵略擴張。四、第二次工業革命:1.時間:19世紀70年代。2.標志:電的發明和使用。3.特點:以電為核心的革命,電力得到廣泛應用。4.時代:“電氣時代”。
5.表現(內容):①新能源的發現和應用(電力、石油);②新機器、新產品的創制(內燃機、柴油機);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現(汽車、飛機);④新通訊工具出現(電話、電報)。6.主要發明及成果:①愛迪生(美):電燈、留聲機等,被稱為“發明大王”。②卡爾?本茨(德):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汽車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
④萊特兄弟(美):發明飛機(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⑤奧托(德):第一臺煤氣內燃機。7.汽車的普及,人類在交通運輸領域進入“汽車時代”。影響(作用):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改變了人類社會面貌和生產方式。方便人們出行、擴大人們視野、密切了人們之間的聯系,促進經濟的發展。8.西方國家率先進入電氣化時代。電力的使用,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棉花時代”,進入“鋼鐵時代”。現代工業崛起的標志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
9.劃分兩個不同時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由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跨進“電氣時代”。10、影響:①經濟上: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生產領域出現壟斷組織;②政治上: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統治基礎擴大,社會相對穩定;③文化上:西方國家開始走上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并沒有根除資本主義社會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剝削人的社會,貧富差距懸殊。
11.工業革命的啟示(結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社會的進步。對國家而言: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對個人而言: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具體原因: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瘋狂擴軍備戰。①兩大軍事集團是:同盟國(德、奧、意)和協約國(英、法、俄)(性質:軍事侵略性集團)。②兩大事集團形成后的后果(影響):瘋狂地擴軍備戰,使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③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是列爭強奪的焦點。
3.直接原因(導火線):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夫婦)。4.開始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5.交戰雙方:同盟國與協約國;主要戰場:歐洲;主要戰線:西線。
6.一戰的轉折點:凡爾登戰役(一戰中最殘酷的戰役,傷亡人數最多,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說明戰爭的殘酷性)。結果:德軍的進攻被遏止,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7.結束標志: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結束。8.性質:帝國主義間的掠奪戰爭。(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9.一戰的啟示(影響、災難):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是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所以全人類應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意識。世界要和平、和諧發展。
九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了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