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七篇怎么寫?歷史的組織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按時間順序,按文化,按地區和按主題排列。這些劃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經常存在重大重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1)
學習目標:1.能了解西歐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特點以及_在西歐社會的影響
2. 歸納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的意義
3. 分析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
4. 從西歐主要封建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認識到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學習重點: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與羅馬教廷的地位;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意義;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學習難點:
如何理解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 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解決下面的問題。
1. 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 人在它的廢墟上建立起許多國家,其中大的是 。后來在它的基礎上建立了德意志、 、意大利等國。2. 8世紀前期,法蘭克國家經過 改革后,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嚴格的 。
3.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 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等勞動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4.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與教會觀點相悖的思想都被稱為“ ”;在精神和文化領域, 凌駕一切。
5.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西歐的 制度結束, 也衰落了。6. 東羅馬帝國定都 ,此地原稱 。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藝術成就的結晶。13世紀末, 國家在西亞興起,15世紀中期,他們攻陷 ,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
2、我們的問題(學習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集中提出來向全班同學推薦)
3、老師的問題
① 查理.馬特改革的時間、內容、后果。
② 羅馬教廷在西歐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③ 市民階級的形成及意義
④ 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課文動腦筋。要結合中國歷史展開廣泛的討論。
(與東方城市相比,西歐城市的特點就是其從產生起,即展開了與封建主的斗爭,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擁有獨立的行政、司法、財政等職能.中國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統治中心,城市與專制統治同心,而西歐城市對封建制度起離心作用.)
(四)系統總結
一.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 二.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 三.拜占廷帝國的滅亡
1.法蘭克王國的建立 (1)時間: (1)東羅馬帝國
2.西歐封建等級制度 (2)特點: (2)6世紀后
3.羅馬教廷的地位和影響 (3)斗爭: (3)15世紀中期
(4)發展:
(五)鞏固訓練
1.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國家是
A.法蘭克王國 B.法蘭西王國
C.拜占廷帝國 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樣的局面出現于
A.查里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_產生的時間是
A.公元前6世紀 B.公元前1世紀
C.1世紀 D.2世紀
4.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的權力是
A.君權 B.兵權 C.財權 D.神權
5.拜占廷帝國就是
A.羅馬帝國 B.西羅馬帝國
C.東羅馬帝國 D.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6.拜占廷帝國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倫 D.羅馬
7.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東羅馬帝國在歷又延續了大約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國是怎樣由盛轉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六)當堂反思: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2)
教學目標
1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的成功研制和現代化海軍的多兵種建制;國產飛機的不斷更新換代和戰略導彈的威懾力量;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建立的歷史及其發展壯大的趨勢
2、 有效利用課本圖片和課外網絡等資源,收集整理海、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過程的資料,體驗國威軍威;鋼鐵長城形成的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3.祖國民族日益強大與軍力增長的相互作用,標志著新中國國際地位正在不斷提高起來,成為炎黃子孫振奮精神、繼續圖強的強大動力;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青年學生應該樹立起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現代化海軍、空軍的建立和發展
教學難點 人民海軍的建立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閱讀66頁“導入框”圖文,討論回答:導彈與炮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聯系:都要經過發射操作。區別:導彈與炮彈相比,科技含量高許多,威力也大了許多。)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從“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隊的建立,再到導彈部隊的形成,這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的鋼鐵長城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我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歷史知識和軍事知識呢?請大家閱讀課文。(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人民海軍和空軍的建立
1 人民海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華東軍區海軍→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
·教師強調:1949年4月,蔣介石集團土崩瓦解時,有一部分國民黨海軍宣布起義,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投誠。于是第一支人民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了。
2 20世紀50——70年代,人民海軍有哪些發展?(我國自行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等,陸續裝備到海軍部隊,還多次遠洋航行,圓滿完成了科學考察和出訪外國的任務。)
3 20世紀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斷補充新型艦艇,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17頁《中國人民海軍》出訪路線圖,受人民軍隊的軍威。
4 根據67頁“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舊中國制度落后,國力很弱,海防松弛,無力抵抗外國的侵略,曾先后敗于法國和日本等。新中國制度先進,能夠有效地集中國力投入國防建設,建成了強大的現代化海軍。)
·教師小結、過渡: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不但在海軍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空軍和導彈部隊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國的空軍怎樣建立和發展起來?(A.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能夠裝備自制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等。
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提升了提升了現代化裝備水平。)
導彈部隊的發展
·指導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冊》17頁“導彈射程示意圖”和《導彈小知識》,結合課本70頁“自由閱讀卡·百萬大裁軍”,了解“科技強軍”的涵義:在新時代里,軍隊強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么時候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1957年)
2 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核反擊)
·教師組織學生提前了解課本85——86頁有關我國研制原子彈和導彈,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情況,指出: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青年學生應該向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樹立起為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課后習題
1 完成課本69頁“練一練”:應選A(50年代)。
2 完成《歷史填圖冊》19頁各題。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少數民族跨入社會主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榮。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保證。我們要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各族人民大團結。通過對有關民族工作知識內容的學習,進一步認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團結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3.過程與方法:歸納各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史實,培養學生通過具體事件發現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倡導積極思考、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用此方法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注重歷史學習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及突破
本課重點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梢酝ㄟ^設疑法引導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通過結合生活實際補充大量的生動的圖文信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如何實行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教學難點及突破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對這首《愛我中華》一定非常熟悉,每當聽到這首優美的旋律,我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民族團結》一課。
師: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發展的歷程中通過兼收并蓄,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多元文化的特征。首先,老師想知道同學們對我國的民族知識了解多少。咱們來進行一個民族知識小競賽怎么樣?(學生搶答)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
1.我國的民族構成和民族分布的特點
師:我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生: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占主體,在全國總人口中占92%,少數民族有55個占8%。
師:我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什么?(學生看圖說分布特點)
生:漢族集中的地區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從全局上看,各民族交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大雜居。從局部來看,在一個民族生活的地區里,又有其他民族相對集中地生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漢族為主,但是天穆一帶又是在津回民的聚居區)這叫做小聚居。
師:這種特點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人口流動形成的。這種分布特點決定了各民族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聯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國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在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中就明確規定:——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師:為什么實行這一制度呢?請同學們以藏族為例,探討在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友好交往: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和吐蕃關系友好(和親、會盟)。
(2)管轄:元朝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清朝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設置駐藏大臣與班禪共管西藏。
(3)反抗斗爭:近代1888年和1904年,英帝國主義先后兩次發動了對中國西藏的侵略戰爭。英勇的西藏軍民奮起抵抗,同英國侵略軍進行了殊死斗爭。
(4)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西藏宗教領袖班禪大師致電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獲得了和平解放。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
②各民族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共同發展的民族關系。
③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認同。
(學生讀圖找到我國設立的自治區。)
師: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有哪些?
活動:請同學們以藏族人大代表的身份,在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上分組模擬西藏人民如何管理本民族事務
①組-針對近期發生在西藏的,聯系西藏解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發表一份譴責聲明
②組-商定一項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組-利用西藏的資源優勢,與外商洽談一個招商引資的合資項目
④組-從文化、教育、民族節假日、工作時等方面制定一項民族優惠政策
A.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例: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的構成中少數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門巴族雖然人口極少,但在全國人大中還有自己的代表。這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也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
B.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從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機關在執行全國法定節日的基礎上,還將“藏歷年”和“雪頓節”等藏民族的傳統節日列入自治區的節假日。根據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自治區把職工的工作時間每周定為35小時,比全國法定職工周工作時間少5個小時。西藏自治區還有變通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權利。少數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更好地照顧到本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C.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D.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那么在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國如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的呢?
二.各民族共同發展
1. 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
新中國成立時,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還處于封建制、農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會經濟形態下。經過廣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2. 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產業發展
由于歷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極其薄弱,因此建國后我國首先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師: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時期修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這條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間,人民解放軍在修筑這條公路時,克服了高原凍土、泥石流、雪害、山體滑坡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終于使這條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車。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世界屋脊之上也有了電氣化火車呼嘯而過的身影。這些工程密切了內地和邊疆的聯系,它們為邊疆地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發展農牧業經濟,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產業主要是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如毛紡、皮革制造等等。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傳統產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少數民族地區也緊跟對外開放的步伐,在這些地區國家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師: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面臨著什么發展機遇?(國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西部大開發的原因:西部地區由于受歷史、自然和區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近十幾年來,這種差距還呈拉大趨勢。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逐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加速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會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廣大西部省區地處祖國邊疆,是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問題搞和分裂活動。維護和保持民族地區的穩定,挫敗國內外敵對勢力分裂我國的陰謀,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不斷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根本上鞏固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項目中最讓西部人動心的是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兩大世紀工程,這樣不但能使西部人走向富裕,同時也能為東部建設貢獻力量的工程。
4.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國家幫助少數民族發展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高考招生對少數民族實行照顧的政策。為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國家還派出了大批的支邊干部??追鄙墙艹龅拇?。(課件演示)孔繁森是新時期優秀黨員的杰出代表,更是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的楷模。
小結: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你們想一想,我們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呢?如何與少數民族的同學相處呢?
最后,讓我們衷心地祝愿中華大家庭團結興旺,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
2.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
4.掌握鴉片戰爭的過程。
5.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鴉片輸入危害、戰爭原因等分析)。
2.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方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炮子謠》(節選)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
我所畏者鴉片煙,_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里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后,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于_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么?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板書]
第一節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后回答下列問題:1.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2.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制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后,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_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就是產品的生產主要是自己消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生聯系很少。自然經濟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后沒有市場。細究起來,當時外國商品在中國沒有銷路的主要原因還有兩點:一是清廷對外政策上的嚴格限制??滴跷迨四辏幌蚬叶⒚鞯目滴醮蟮坌冀鼓涎筚Q易,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夷人不許進內,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規定廣州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體恤地處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辦法是設立“行商”。所謂“行商”,就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人。由于清朝體面的大吏們不能直接與未開化的夷人接觸,所以采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間接管理辦法以免有傷國體。二是當時外國商品初入中國時只是貴族人家的奢侈擺設,平常百姓很少有人買,甚至見都少見。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入賈府,到寶玉的屋內,看到大鐘擺心里還奇怪為什么把個大稱砣掛起來,站在西洋鏡前,還不知道那滿頭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鏡云:人老不知羞,花兒插滿頭。因此,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確實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的人廣泛接受。而中國的茶葉、大黃、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中國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國上層紳士淑女、下層平民百姓的家中。當時在英國飲茶竟成為一種時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銀錢來到中國購進茶葉。所以19世紀上半期(特別是20年代前),中國對英貿易一直處于出超地位,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卻處于入超地位,而且這種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急需向外輸出商品,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學生回答]英國發現,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提問]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使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鴉片還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體質。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板書]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教師講述]英國的資產階級不允許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為了利益,它可以不擇手段。鴉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可恥的商人們輸進中國的。鴉片,俗稱“大煙”“阿芙蓉”,是由紅_的青果汁液,經過割取、曬干,凝縮而成的軟膏。紅_本是一種二年生草本植物,這種草本植物原產于歐洲。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藥用,用于止痛、鎮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英鴉片商走私鴉片的利潤高得驚人。在當時,每箱(約100斤)印度鴉片成本在20盧比,而走私到中國出賣,竟可獲利100倍以上,達到2000至3000盧比的高價。在暴利的驅動下,他們所信仰的_教應有的仁愛精神和作為人應有的良知被泯滅,越來越多的鴉片被輸入中國。在1767年以前,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煙土不超過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輸入達40000多箱。1835年東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對華貿易的專利權不存在了。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都可以有權對華貿易,這些工業革命的暴發戶們爭先恐后地瞄準對華鴉片貿易,瘋狂地向中國運送鴉片,瘋狂地從中國人口袋里撈取銀元,而他們送來的鴉片又在瘋狂地吞食中國人。僅僅東印度公司解散的當年,走私到中國的鴉片已達2萬多箱。到1839年鴉片戰爭前夕,已高達4萬多箱。英政府僅僅印度鴉片稅一項稅收就達422萬多元。據有關資料統計,鴉片戰爭前,英商向中國輸入鴉片達42萬多箱,給他們帶走了三四億銀元的財富。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
[投影顯示]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一下,歸納成幾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隨著鴉片輸入的猛增,大量銀元流向國外也是自然的事。這無疑加劇了中國的貧困。
答案二:從課本所選的《炮子謠》里可以看出四個字:鴉片吃人。正如歌謠所寫:“我所畏者鴉片煙,_不計億萬千?!?/p>
答案三:《炮子謠》里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耗錢毀體。這從“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二句可以看得出來。
……
[教師歸納]下面我們來把鴉片的危害歸納一下:
一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這是指銅錢兌換白銀的比值提高了。由原來的1000文抵一兩到1500文抵一兩。清政府規定要以白銀納稅,這就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先把糧食賣成銅錢,再把銅錢折成白銀交稅,原來100斤稻谷賣1000文銅錢,即可納一兩白銀的稅?,F在納一兩白銀的稅卻需賣150斤稻谷)。三是腐蝕了統治機構,清政府因_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_。四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由于軍隊也吸食鴉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五是民風日下。全國各地煙館林立,吸食人數竟達200萬。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軍官將領,庶民百姓,甚至連婦女、僧尼也沾染惡習,整個社會一片萎頓蕭條,種.種罪惡因此而生。
[教師提問]針對鴉片輸入帶來的種.種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應呢?
[學生回答]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禁煙,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個小問題——林則徐虎門銷煙。
[板書]3.林則徐虎門銷煙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林則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績,試著評價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大家可以通過討論來掌握。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漢口、長沙等地捉拿煙販,設禁煙局,收繳煙土、煙槍,配制戒煙藥丸,限定吸煙人定期戒絕。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則徐到廣州后,_外商交出鴉片二百多萬斤。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㈤T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說法對不對?
[學生回答]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教師講述]從嘉慶皇帝開始明令禁止鴉片進口,當時多出于維護道德民風的原因,那時的朝臣們誰也不愿意被人當作傷風敗俗的辯護者而被指控,后來發現屢禁不止,煙害已成為一個嚴重的財政問題時,以大臣許乃濟為代表的弛禁派出場提出新論,主張鴉片貿易合法化,并照章納稅,允許內地種植_,以國產鴉片來抵制外來鴉片,從而阻止白銀外流。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立即予以反對,從生產力、商業、國防等方面歷數鴉片危害,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用“銀荒兵弱”來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終于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中國近代最徹底的一場禁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林則徐于3月10日到達廣州后,立即召見行商,責成行商敦促洋商們交出鴉片,有趣的是英國的商人們關心的是中國政府會以什么樣的價格收去鴉片。林則徐嚴厲警告鴉片商迅速無條件地交出鴉片,鴉片商們合伙湊出一千多箱想蒙混過關,哪知林則徐義正詞嚴:“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則徐下令封倉圍館,一面不準停泊在黃埔的洋商貨船上下卸貨物,停止貿易,一面將商館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鎖起來,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鴉片。當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明白解決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繳煙,3月27日,義律以駐華商務總監的身份向英商發出了繳煙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繳鴉片二萬多箱。
林則徐收繳鴉片后命人在虎門鎮口村碼頭旁挖掘了兩個長寬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準備銷煙。5月31日,萬事俱備,林則徐搭設祭壇,莊嚴地舉行祭告海神儀式,宣讀祭海神文,請海神眾水族暫行避開,以免鴉片入海傷及海神諸水族。6月22日,銷煙開始,兵勇們先將池內倒入了水,然后撒鹽成鹵,將箱內的鴉片投入池內,浸泡半日后,再將燒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內鴉片遇到石灰傾刻便像開鍋一樣滾沸起來,兵丁們再用木耙在池內來回翻攪,使池內鴉片全部燒化。這樣一直燒到6月25日,才將2萬多箱鴉片處理干凈。
虎門銷煙是從嘉慶皇帝頒布禁煙令以來最為徹底、規模的一次真正的禁煙,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現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蝕的堅決性,洗刷了百余年來中國人民的恥辱。
(講完之后,向學生播放電影《林則徐》中虎門銷煙片斷,增強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教師過渡]當虎門海灘煙云滾滾時,一絲戰云也隱隱浮起,義律將中國禁煙情況報告給英外相巴麥尊,稱中國政府強行收繳英王臣民的鴉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財產。提議英國出兵中國,并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他的建議被英國政府接受,緊接著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_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板書]二、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本目內容。要求:1.閱讀完之后,能簡述戰爭的經過;2.正確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3.了解《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先請同學們簡述一下鴉片戰爭的經過。
[板書]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學生簡述]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積極防御,英軍無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繼續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談判,后將林則徐撤職查辦。1841年初,英軍占香港島。清同英作戰,1842年失敗。英艦到達南京長江江面,清廷_派人向英軍求和。
[教師講述]同學們請看《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南京條約》的詳細內容。
[板書]2.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講解]同學們,關于《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點,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把它歸納出來。
[學生歸納]《南京條約》的內容可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議稅八字。
[教師分析]確實是這樣,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條款。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關于香港問題,我們應清楚,它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香港島是《南京條約》割出去的。九龍半島是在《北京條約》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國政府才把這三個部分連同附近的島嶼全收了回來。(教師講香港島被割時,應結合下面地圖講解,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師過渡]既然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從領土、關稅、貿易方面喪失了一系列主權,那么,這勢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最后一個問題。
[板書]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看課本上最后一句話: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經濟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名義上、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列強控制和壓迫。是喪失了部分的主權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它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的含義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有了一定資本主義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我們再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就會明白:《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結合《南京條約》內容,經過討論后得出結論)
[布置作業]
4.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
參考答案:割香港島,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五口通商、協定關稅有利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第1課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林則徐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鴉片輸入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時間和意義;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性質;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和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鴉片的危害,自覺拒絕毒品、遠離毒品,奮發自強;體味林則徐深刻的民族情懷。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導入:
談話創設情境:
近年來,公眾人物涉毒丑聞屢見不鮮,同學們了解毒品的危害嗎?請談一下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和感想。
那么,同學們知道毒品是在什么時候在我國大規模蔓延的嗎?同學們知道因為毒品直接導致的一場近代戰爭嗎?(同學們回答:中英鴉片戰爭)
提出質疑,由此導入新課:這場戰爭真的僅僅是因為鴉片嗎?戰爭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后果呢?本節課就來一起學習這一內容。
2.新課教學:
虎門銷煙
(1)背景:清朝統治的危機,西方的興起以及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2)思考:英國為什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引導學生從英國、中國兩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切入思考。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狀況,解釋“出超”概念。英國的鴉片走私,概況。
(3)林則徐虎門銷煙:通過啟發式引導學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從而讓學生認識林則徐,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介紹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門銷煙損害了誰的利益?那些會善罷甘休嗎?為什么?
鴉片戰爭
(1)起因:運用啟發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直接、根本)。強調:交往中,英國人發現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_、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2)經過:指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了解戰爭經過,正確認識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結果。
中英《南京條約》
(1)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的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2)影響:請同學們總結分析其中危害(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占、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3.小結鞏固:
重點強調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6)
基礎知識
了 解
第一屆中國人民協商會議、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識要點
掌 握
新中國建立的主要標志(施政方針、國家機構、國旗、國歌、首都、公元紀年等)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概括表達
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題文字的歷史含義和現實意義,開國大典的盛況,祖國大陸統一的實現
對比鑒別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的異同
討論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意義、基本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情感
新中國是在經歷了百余年的屈辱、抗爭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來的。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把她建設得越來越繁榮富強
民族團結
新中國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做了許艱苦細致的工作,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這個大好局面是必須加以珍惜的
教學重點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
教學難點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課時:1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開國大典相關多媒體、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知識線索,按“資料·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綱要信號”:
┢────────────民主主義革命────────────┓
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來(新民主主義革命)————————————→
3年以來
舊民主主義革命→
國民革命(北伐)→
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三大戰役勝利不久,中國共產黨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____,為建立新中國做好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今天我們接著了解,當年怎樣在組織機構上完成建國工作。(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討論回答:毛澤東和周恩來所說的“進京趕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新中國的建立、鞏固、建設和發展,包括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經濟建設。因為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共產黨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從事政治和軍事的斗爭,在經濟建設方面還缺乏經驗。)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①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名稱、新中國的性質即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豆餐V領》還給新中國規定了國家機關總則?!豆餐V領》集中體現當時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②會議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政府主席。
③會議確定了國旗、國歌、國都和紀年方式,
④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開國大典
1、 讓學生觀看第3、4頁記載開國大典盛況的插圖,開展“接力講述開國大典盛況”的活動。(可以按照時間、地點、人物、重要講話、慶典議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問、回答)
設問:在開國大典上,人們聽到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征是怎樣確定下來的呢?(回顧剛講的內容)(是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確定下來的)
(1) 這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與1946年在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九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篇7)
知識目標 了解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在客觀上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步伐,又具有明顯的保守性;
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主要內容
能力目標 綜合理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內容等
情感目標 從歷史發展趨勢觀察,洋務運動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卻明顯地失敗了
[教學重點] 洋務運動的概況
[教學難點] 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學習方法]
1、學生閱讀課文、插圖、資料等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解決自主學習中的導學問題。
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沒有解決的問題。
3、整理導學案,記憶重點問題。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快速瀏覽課本并解答下列問題,解答的同時要劃在課本上,并盡量記住。)
1、 戰爭后,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實權的官僚主張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與科學技術,興辦___________,這些人被稱為___________。
2、洋務運動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方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等
3、從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企業中,屬于軍事工業的是______________
4、 洋務派籌辦海軍的時間是____________--洋務派籌建的海軍是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5、洋務派興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間是 年
6、 標志了洋務運動徹底破產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洋務派興辦的新式學堂,培養的人才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 、洋務運動內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共同提高)
1、有人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想一想,這種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
2、結合現實,談談洋務運動的哪些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和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