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
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城市單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上一節,教材把城市是作為一個點,從宏觀上講解城市的區位因素,而本節把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從微觀上剖析城市的內部結構。重點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城市功能區類型并能夠舉例說明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對功能分區的影響。
(2)了解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應用綜合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避免使所學知識公式化。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和變化,培養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認識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對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和合理規劃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城市三種功能區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和特點。
2.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難點: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分區的影響。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城市有所了解,但對于城市功能分區了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致。對于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城市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
1--2課時
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2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地球是由不同物質和不同狀態的圈層所組成的球體,一般可分為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它們都以地心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層.這是地球結構的最大特征。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目前,人類對地球內部圈層的了解,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來推測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由于各圈層在后面的教材中還有詳細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得較簡略。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是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所以.根據課標要求與教材、教學實際,教學目標確定為:
(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初步掌握讀圖分析技能。
(3)繪制地球圈層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4)運用圖表及相關資料,認識并探究地球表層,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征。
本課內容由兩個目來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內部圈層。地震波和地球的內部圈層是本節教學的難點。縱波,橫渡知識學生沒有接觸過,因此教材首先給出了縱波、橫渡的基本特點。圖l。26“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的圈層劃分”意在指導學生分析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推測原因,劃分出內部圈層。
圖1·26“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的圈層劃分”解析。縱波與橫波最突出的差異是在不同介質中能否傳播以及傳播速度的差異。地震波傳播的速度與其通過的介質性質密切相關:若介質為均質體,地震波則勻速直線傳播;介質性質發生變化,地震渡波速隨之變化。尤其是地震波通過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的分解面時,波速會發生突然變化,出現地震波的不連續面。這樣,地震波就可以帶回地球內部的信息,從而可以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和物質狀態。
圖中可知:
1、在地下(大陸部分)約33千米處,縱波和橫波的波速突然加大,出現波速的不連續面(莫霍界面),說明該深度處上下物質在成分或狀態上有改變。
2、在地下2900千米處,橫波突然消失.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也出現波速的不連續面(古登堡界面),說明此深度處地球的內部物質組成、狀態差異明顯。
3、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將地球內部劃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4、縱波波速在地下5100千米處也有變化,稱為次級不連續面,該面將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
教材隨后安排的圖1·27“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是對圖1、26右圖的細化,利用圖旁邊的文字,讓學生從厚度、溫度、物質組成和狀態的變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構造以及地殼與巖石圈的概念區別。
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層。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了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圍、組成和總體特點,從物質形態、空間分布、相互關系等方面認識地球的外部同心圈層。
圖1·28“地球外部圈層示意”設計:
一是點出外部圈層的位置和名稱;
二是形象地說明外部圈層的相互關系.強調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個整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
最后“活動”部分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拓展。這個問題其實是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不要求學生此時就能完全解答。
二、教學思路設計
1、教材突破策略
(1)地球的內部圈層。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學生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擊桌子,桌子受到沖擊產生彈性振動,耳朵聽到敲擊聲,左手感覺到振動。借此閱讀感悟教材,探究地震渡的有關特點,通過學生質疑解疑,獲取地震波的有關知識:地震波為彈性波。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
第二步,據圖1、26觀察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變化,分析地震波的不連續面以及地球分層,結合圖1、27及有關小字內容,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特點。利用活動第2題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知識與技能培養
獲取地球圈層的構造及其主要特點等有關知識。通過讀圖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自學操究、質疑釋疑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究能力、地理思維及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地球內部物質處在不斷運動和循環中;地球外部圈層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類活動改造環境,環境變化對人類產生反作用。只有人類和環境相互協調,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教學實錄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資料l: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是國家級的高科技工程,它利用現代深部鉆探高新技術,在具有全球地學意義的大別——蘇普超高壓變質帶上實施,被稱為是“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鉆探工程設計深度5000米,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整個工程歷時5年完成。利用從鉆孔中獲取的巖心及液、氣態樣品及原位測量數據,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該工程于20__年8月4日正式開鉆。
資料2: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科學鉆探井為前蘇聯的科拉SG3超深鉆井,深12262米。
教師:
(1)地球是由不同物質和不同狀態的圈層所組成的球體,它們都以地心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層,這是地球結構的最大特征。目前,人類對地球外部圈層的研究進展很大,但地球內部是一個什么樣子呢?看來利用鉆探技術是難以完成的。
(2)(拿一被切開的熟雞蛋)同學們,有人拿這個雞蛋形象的比喻為地球內部圈層構造,你認為這個說法有根據嗎?
【多維互動主題探究】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詳錄)
實例感悟:同學們,將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擊桌子,你會有哪些感受?
自學探究:(出示表格)大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剛才的感悟,自主學習教材第一自然段,完成表格中的內容。請提出本小組在自學中的見解或者遇到的疑難問題,希望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地震波的類型
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
互動探究:
生l:用手敲擊桌子,桌子會產生彈性振動。地震波就是一種彈性波,它有縱波與橫波之分。
生2: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能通過固態、液態和氣態;橫波的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縱波與橫波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教師介入:剛才的同學較好的說出了縱波、橫波的特點,哪位同學還有新的見解或者異議?
生3:什么是縱波?什么是橫波?
(教室寂靜)
教師介入:同學提出的問題有新意。縱波與橫波的概念、特點是今后物理課程要解決的問題。簡單說來,橫波是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縱波是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的波。還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的嗎?
生4:地震發生時人們應該先感覺到的是縱波,因為它的傳播速度快。若坐在船上,人們只會感覺到顛簸,因為橫波不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生5:縱波與橫波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變化而變化。應該說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若通過的物質密度加大,波速必然會加大。
生6:你所說的結論,根據在哪里?
生5:……
總結承轉:縱波與橫波最突出的差異是在不同介質中能否傳播以及傳播速度的差異。剛才的討論是不是正確,還有待于大家下面進一步討論、學習。我認為波的傳播速度還與物質的形態有關,這里有這樣一組數據提供給大家,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媒體演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變化。
教師介入: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與其通過的介質性質密切相關:若介質為均質體,地震波則勻速直線傳播;介質性質發生變化,地震波波速隨之變化。尤其是地震波在通過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的分解面時,波速會發生突然變化,出現了地震波的不連續面。同學們,看完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變化圖,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希望大家做出討論、辯解。
生1:從圈中發現地震波在地面以下很近的距離之處、900km、2900km和5000km附近出現了不連續面。
生2:在地面以下2900km之處橫波突然消失,說明其內部物質形態是液體。
生3:從橫波突然消失的角度講,其內部物質是液體,但覺得很難理解。
總結承轉:根據橫波不能通過這一事實,有人認為2900km以下的物質近似“液體”,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成分以重金屬鐵、鎳為主。但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以下的成分和物質狀態是一個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媒體演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在原媒體播放的基礎上對應出現地球內部的圈層劃分)。
激勵探究:根據我們的學習,大家快速閱讀教材第二自然段內容和圈1、27“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有關信息,小組內合作完成表格要求。有什么新的發現與疑點還請提出,以便我們共同研究探討。
媒體展示:地球各圈層的劃分及特點表(楷體內容在表中為空白)。
(學生完成后,第一學習小姐和第四學習小組填表,補充完成)
【互動探究】
生1:在地面以下900km和5150km附近,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它不屬于地震波的不連續面嗎?
生2:是。地面以下900km處的不連續面,把地幔劃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地面以下5150km處的不連續面,把地核劃分為內核和外核。
教師介入:這兩個不連續面,我們認定為次級不連續面。
生3,軟流層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但橫波能通過,物質狀態應該是固體呀。
教師介入:軟流層的物質從總體上看仍是固態的。但波速在此有所降低,說明該層的物質較巖石要軟要熱些,這里硬軟的差異是冷熱的必然結果。所謂“熱些”是說物質溫度比較接近其熔點,雖未熔化,但其可塑性和活動性卻大大增強了,所以也有人把軟流層的物質狀態說成是具有可塑性的固體。
生4:從圖1、27看出巖石圈與地殼的范圍和界限是不同的,巖石圈不但包括地殼,還包括軟流層之上的上地幔部分。
承轉引導:同學們討論的氣氛很熱烈,能比較完整的綜合了我們所要掌握的知識。但是現在我還有兩個問題亟待大家解決:
1、能用雞蛋的結構說啊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嗎?
2、獲取地球內部的信息,除了我們對地震波的研究外,你認為還有沒有別的進徑?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略)
四、教學案例評析
執教者知識功底深厚,材料掌握到位(如地球內部物質密度變化表),雖然學生思維多維展現,但教師仍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巧用實例,感悟地震波;巧設比喻,引發學習興趣;借助直觀手段,突破難點;教師適時介人,化解疑點;通過特征比較,把握重點;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師生、生生互動質疑探究,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展現。這樣,在情境創新、環節設計、方法和理論提升等方面,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新課程的精神和要求,從而使課堂氣氛熱烈、融洽、民主,尊重了學生人格,注重了學生的個性培養。
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3
人類認識的宇宙[導入新課]
茫茫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宇宙是個什么“模樣”呢?有人做了這樣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體像相距很遠的小島,天體系統如同群島。我們的地球所處的環境怎么樣呢?
[講授新課]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書)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書)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圖,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學生注意小行星帶的位置,然后教師可根據以下資料把九大行星給學生做一個簡單介紹。
(1)寵愛的小個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個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國古人稱它辰星,國際名“墨丘民”,是羅馬神話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個固體行星,自轉一周(一天)58.6天,公轉一周(一年)約88天,體積、質量均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個不發光的天體,依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用望遠鏡看水星,像一個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實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沒有。
(2)美麗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輝,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國際名為“維納斯”。在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里描寫有一位白胡子老頭,到花果山請孫悟空上天當弼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稱為長庚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稱為啟明星。西方國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和使者,又說它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俄共向金星發射了近20個探測器。飛向金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是美國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根據觀測資料,科學家們認為,金星表面溫度很高(可達380℃),那里沒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沒有磁場,至今沒有發現有生命的痕跡。
金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轉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戰神瑪爾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發出火紅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顆紅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國古人稱它為熒惑,國際名叫瑪爾斯。
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顆星。它被大氣包圍著固體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但證實大氣很稀薄,無氧氣,也無液態水。
近些年對火星的探測較多,有人說火星上有運河,有人說有生命,但至今無定論。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均的一顆星。朱庇特是古羅馬主神的名字,現為國際名。我國古人叫它歲星,民間傳說中的太歲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轉最快,它9時50分自轉一周,但公轉慢,需11.8年。
人類訪問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驅者——10號”,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國發射的。據探測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氣,周圍有光環,是一個流體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一顆美麗的行星,淡黃的球體,淺藍的極區。用望遠鏡看土星,它周圍有一圈明亮的光環,像是戴了一頂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個雅號: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羅馬神話中稱它為農神,國際名叫薩圖恩。中國古代叫它填星或鎮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都名列第二,僅次于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轉一周需29.5年,相當于地球上2萬天,但自轉很快,僅需10小時14分。
(6)躺著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國際名叫“烏刺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的。他出生在德國,起初是一個音樂家,17歲去了英國,當宮庭歌會的雙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業余愛好。1774年,他親手制成了一架望遠鏡,用來觀測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發現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側著身子轉的,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和軌道面只有8度的夾角,好像躺著運動。它公轉慢,自轉快。
(7)筆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發現后,一些天文學家發現它運動有點“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側可能還有一顆星。1843年,英國劍橋大學23歲的青年學生亞當斯,運用萬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這顆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當時天文臺并沒理睬這位“小人物”。
在亞當斯的同時,法國青年勒威列也獨立計算出這顆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結果寄給了德國柏林天文臺的臺長伽勒。當伽勒接到信的當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這顆星。
古羅馬神話中有一位統治水晶宮的海王,名叫“尼普頓”,現為國際名。天文學家根據這個神話,把這顆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魯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國洛威爾天文臺的22歲青年天文工作者湯博發現的,是九大行星中發現最晚的一顆星。
因冥王星距太陽非常遙遠,相當于日地距離的40倍,所接受太陽的光、熱僅相當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處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學家給這顆行星命名時,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魯托(現為國際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個行星,體積為地球的1%,質量為地球的1/400,比月亮還輕。它繞太陽一周需248年。
引導學生分析表1.1,依據其質量、體積和距日距離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即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質量、體積都很大的行星;遠日行星,即距離太陽較遠的三顆行星。從表中提供的五項資料數據來看,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板書)
(承轉、過渡)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別是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顆適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宇航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間還會有能夠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它們。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分析課文,可以分組討論,來尋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書)
(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
[課堂小結]
宇宙是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較穩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有利條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物質。
[課后作業]
1.根據課本P4表1.1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據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有生命物質的天體的原因。
答案:略
●板書設計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4
知識與技能
知道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分析與農業布局的關系,掌握東北農業布局特點及農作物分布特點★過程與方法
分析區域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與農業布局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開拓學生視野,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2、激發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3、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人地協調的思想和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學重難點★重點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地理條件和布局特點★難點
如何分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和布局特點
教學設計★新課導入
我們在必修2中學習過農業區位的選擇。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運輸,政策。)
★教師總結
一個地區適合發展什么樣的農業,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在這方面,我們所生活的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比較突出,今天我們就以東北地區為例來學習區域農業的發展
板書:3.1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承轉:
東北地區能夠成為我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它具備哪些地理條件呢,又是如何布局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兩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板書:一、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
地理條件主要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自然條件。20__年遼寧省的高考文綜卷就考了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而且是一道26分的的大題。希望同學們能扎實掌握板書:(一)自然條件
★探究
請同學們讀圖4.1“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思考2個問題1、東北地區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2、東北地區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區?板書:1、位置和范圍
★提問
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這樣的海陸和緯度位置特點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氣候是什么類型?板書:2、自然條件氣候:
★教師總結
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屬于溫帶大陸性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南北跨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無霜期從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探究
同學們讀圖4.2分析氣候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板書:(1)氣候:雨熱同季,易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教師總結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討論
請同學們辯證地去分析,這樣的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有哪些利弊呢?可以相互討論,
★教師總結
有利因素是季節性強,有利于農忙時節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節發展副業,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冬季漫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能夠緩解春旱現象。
不利因素是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牲畜的防寒問題。春秋季節容易遭到寒潮的侵襲,農作物的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練習
根據前面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完成練習題1題和2題
★探究;
請同學們讀圖4.3“東北地區的地形”指出東北地區的主要地形有哪些以及可以從事的農業生產類型。板書:(2)、地形類型齊全
★教師總結
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的生產類型。咱們東北地區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類相對完整的地形單元,從而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探究
請同學們讀練習題圖3..4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墾時,黑土層厚度60~80厘米,最深處可達1米,有人形容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溜出油來”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板書:(3)、土壤肥沃
★練習
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內容,完成練習題3題和4題
★討論
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62頁1~3自然段,討論并總結東北地區在社會經濟條件方面有哪些優勢板書:(二)、社會經濟條件
1、重要的工業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較低4、市場需求量大
★探究
自然條件可以改造,社會經濟條件是發展變化的,因而要大力發展科技,提高生產力。同學們在課下完成62頁的活動題。和同學們一起閱讀教材61頁圖4.3、62頁圖4.4和圖4.5,,完成63頁思考題(找同學分析圖的特征)
★教師總結
東北地區年降水量的分布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地多于平原,迎風坡多于背風坡。年平均氣溫由南向北遞減,大于等于10攝氏度的年積溫自南向北遞減,平原向山地遞減。
由于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有依賴性,因此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和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63頁,完成卷子上的表格。板書:三、農業布局特點
★小結
本節課我們就學習這些內容,我們要重點掌握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和布局特點,尤其是重點掌握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東北地區氣候、土地等自然條件和雄厚的工業基礎為全國性商品糧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與其他商品糧基地相比,它有何特點?建設中存在什么問題?今后的方向是什么?
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5
農業的區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__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高一地理教案反思萬能篇6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