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將教學計劃、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等組織起來,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寫好高一物理教案范文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

目前在我國基礎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使用比例偏多,致使學生創新意識匱乏、創新能力萎縮,創新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不僅是“不為也”,而且也是“不能也”,所以在初級創新教育活動過程中,首先要進行創新方法的教育,讓創新有序可循.筆者認為,創造技法中的“信息交合法”是達此目的的較好方法。

所謂“信息交合法”是一種將信息、概念用靈活的手法進行多渠道、多層次的推測、想象和創新的創造技法,它建造一個由多元坐標組成的全方位信息反應場,把某些看來似乎是孤立、零散的信息,通過相似、接近、因果、對比等聯想手段搭起微妙的橋,使之曲徑通幽,將信息交合產生新信息。

筆者嘗試在物理實踐中引入“信息交合法”,較好地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創造靈感.

一、在物理教學中的實踐

1.新舊并列異同比較豐富學生原有圖式——啟思

教師需要設計“由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逐層遞進發展變化的教學過程來揭示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在比較鑒別中認識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從而不斷完善、豐富學生原有圖式.概括而言,積極的心理狀態是實現正遷移的前題,重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基礎,加強認識結構的聯系對比是基本途徑。

案例1選修3-4第十一章第5節“外力作用下的振動”新課教學片段

依次演示三個實驗:掛在豎直彈簧下砝碼的自由振動,掛在豎直彈簧下砝碼在水中的振動,掛在豎直彈簧下砝碼的受迫振動,再出示信息交合圖。

在前四節通過彈簧振子和單擺分別從運動描述、受力特征、能量轉換等角度重點研究了簡諧運動以后,新教材為加強學生對振動分類的理解,集中介紹了同屬于外力作用下的“阻尼振動”、“受迫振動”等概念.教師通過“從理想到非理想、先復習舊知識后探究新內容”地設置實驗觀察容易啟發學生思考,配合信息交合圖則可以加強新舊對比,鍛煉學生概括能力,信息交合圖在本次教學實踐中起到了啟思的作用。

2.按圖索驥循序探究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助思

案例2選修3-1第三章第3節“幾種常見的磁場”新課教學

通常學生在用小磁針、鐵屑“實驗感知”了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的磁場后研究電流磁場時會有困難,此時出示信息交合圖,學生容易繼續設計實驗得出直線電流和環線電流磁場的特點,但是在研究通電螺線圈磁場情況時又會難以進行,借助信息交合圖對比通屯螺線圈和條形磁鐵兩者外部磁場的相似性,重新設計實驗探究出螺線圈內部磁感線分布情況,再類比反饋得到條形磁鐵磁場內部情況,最終將磁鐵磁場和電流磁場聯系在一起,概括出磁感線的全部特點.

這樣一波三折的教學設計,在篩選學生舊知中找出思維空白點,運用信息交合圖幫助學生持續而有序地進行“螺旋式上升”思考和探究,將教學過程轉變成為學生的“亞研究”、“類創造”過程,使學生去重演知識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從而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信息交合圖在本次教學實踐中起到了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3.開墾擴展搭建深化促進學生知識遷移——引探

新課改倡導生成性教學的新理念,要求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有時候課堂動態生成的問題很有價值,但卻因為課堂的時空有限而不適合在現場展開.此時教師首先不能加以否定,其次也不能草草了事,而應該盡量創造條件配合學生在課外尋找答案。

案例3“復雜運動合成分解”競賽教學片段

在運動合成分解的&39;習題課中筆者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成功引導學生探究出圖4中1、2、3、4、5這幾個區域相對應的具體運動情境.課堂結束之時有學生興趣盎然,繼續提問區域“?”是什么運動.筆者借勢在學校興趣小組的競賽教學中繼續開墾擴展了交合圖,還在坐標軸上增添了簡諧運動的要素聯想出7、8、9、10四個探究區域,最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尋找出相應的典型物理運動如表1所示。

兩個勻速圓周的合成運動比較復雜,已超出高中課程要求,但這最后的空白區域無疑引起了學生的強烈興趣,誘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實際的探究時學生提供的成果遠不止上述幾種,(教學論文)比如在區域4中除等距螺旋線運動外,學生還提出滾輪線的實例,并且衍生出研究滾輪線的課題.在區域6時有位平時愛讀科普書的同學提出托勒密的“本輪均輪”地心說就是這種運動,借此可以成功解釋火星的逆行,聯想區域10時有同學聯系了示波器的原理,重新去實驗室做實驗,并且還得到各種頻率不同的簡諧運動的合成圖象——李薩如圖形。

無疑這次動態生成造就了另一堂精彩別致的競賽輔導課,有效促使學生知識向縱深遷移.信息交合圖在其中搭建了常規思考和競賽問題的橋梁,引探作用明顯。

4.提煉轉化重組整合優化學生認知結構——整合

高三第一輪復習以知識立意為主,它按照原有的章節順序從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出發進行復習.這樣,學生形成了一定的物理認知結構,第二輪復習則應以能力立意為主,以提高能力為主要任務,使知識相對系統化、網絡化.這就需要教師更加關注過程、突出過程,堅持以過程為主線的原則進行復習教學,而不僅僅是習題的堆積。

案例4“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第二輪復習教學實踐

(1)提煉:出示粒子源發射方式不同而磁場邊界相同的兩道原型題,引導學生對比剖析兩物理情境的異同,提煉出“粒子源發射方式”和“磁場邊界”兩大重組要素.

(2)轉化:引導學生構建兩個粒子源物理模型,從中分析出粒子源相應的數學特征以及求解的一般思路,如圖5。

(3)重組:教師引導學生對兩例題加以變式,介紹信息交合圖6循序發散,圖中標明序號的就是我們聯想的區域,請大家列表格按次序合作學習加以探究。

(4)整合:學生分組合作,從以往作業中循序找出各種組合對應的具體物理情景如下表2所示,并重新加以求解。

引導學生在體驗、鑒賞、對比、總結中構建粒子源物理模型相應的知識網絡。

(5)聚焦:引導學生對各個聯想區域逐點評價,實踐時有學生提出還可以增設混雜兩輻射方式的一般粒子源,從而豐富了知識網絡,另外還有學生對圓形邊界表示有濃烈的研究意愿,但在具體習題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水平,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加工、重組,形成一條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認知序”,例如處理圓形邊界的“磁聚焦和磁擴散”問題時,為突出思維過程可以構建以下習題鏈,如圖7。

實踐表明,第二輪復習教學中也可以借助信息交合法通過課內討論和課外探究互補結合的學習形式,構建起相應的物理模型以及求解方法,同時針對高考熱點進行縱橫深化,信息交合圖在本次教學實踐中起到了整合思維的作用。

二、反思總結

信息交合法是一種較有實用價值的思維技巧,但不可能取代學生的任何思維活動.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重點思考兩個問題.

1.是否采用信息交合法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課堂適合采用信息交合法.實踐表明探究性強、信息量大、開放性大的教學中借助信息交合法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探究學習.

例如在新教材必修、選修每冊最后安排的課題研究、新課教學中的理論探究環節、實驗教學中的方案設計環節、復習教學中的原型變式的規律提煉環節,甚至是競賽教學中的新舊知識對比環節,都可以依據教學的有效性考慮是否采用.

2.何時采用信息交合法

在物理教學中存在著各種探究活動,不同的探究活動目的、形式、內容和方法存在著差異.教師教學設計中應該側重考慮何時選擇信息交合法介入的時機,以更好地發揮其在不同探究環節中的不同功效.例如在實驗教學中探究前出示“實驗設計單”以體現程序規范性,并且方便并列對比中選擇最優方案,在探究后出示“評價單”以強調其反饋評價性,又如案例2中筆者曾經就信息交合圖出現順序進行過對比授課,分別在研究“常見的磁場”前、中、后出示交合圖加以探究,發現在中間介入效果最好,一開始就呈現交合圖的課堂顯得有些機械,有些按部就班,最后呈現則只突出了信息交合法的整合性,成為形式上的課堂小結.而在研究電流磁場有困難時出示信息交合圖,既及時小結了磁鐵磁感線的特點,又引導了學生繼續設計實驗探究電流磁場,在對比通電螺線圈、條形磁鐵磁場時再借助信息交合圖幫助學生深入思考,這樣恰當使用才能發揮其真正功效。

如果用三角形表示信息交合法,用圓圈表示教學活動,一般而言,交合圖在教學活動前出示起啟思作用,以激活學生思維,交合圖在教學活動中出示起助思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和規律.交合圖在活動與活動間出示可起引探作用,引發學生縱深思考或者進行新的活動,交合圖在活動最后出示則起整合小結作用,優化學生認知結構。

三、結束語

顯然,在物理教學中適時適地使用信息交合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我們需要教育心理學原理和現代學習理論為指導,繼續深入地探索信息交合法在物理教學實踐中使用的必要性和貼切性。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2

第一稿太拘泥于課本,展開太少,沒有充分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而且也沒有必要使用課件。因為這節課學生經驗豐富,假如你使用媒體,可能你媒體中出現的例子都已經舉過了,我覺得這就失去課件的意義,再一個媒體是線性的,而課堂則是非線性的,而我這節課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有很多機動的地方,不用課件可以更靈活的處理,于是就選擇不用課件。

關于探究的修改:影響蒸發的快慢三個因素:溫度、表面積、空氣流動這三個因素,學生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生活經驗,但離科學概念的提升還有一定的距離。于是就通過讓學生“比一件濕衣服盡快變干”限定時間比較誰的方法多這么一個平臺,讓學生共享彼此的&39;經驗,再通過歸類,提練出三個因素。而學生比較陌生的不同液體蒸發快慢是否相同進行探究。蒸發吸熱這一實驗首先讓學生發生認知沖突,首先對著干溫度計扇溫度沒變化,而“洗澡”的溫度計示數會下降后又上升,通過這么一對比,學生對于“對著干的物體扇,因為沒有蒸發也就不會降溫了”也就更深刻了。

關于媒體的選擇。

充分體現“從生活到科學課堂,又從課堂走向生活”,把學生原本零亂的生活經驗能過彼此的語言交流、思維碰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又應用于生活,指導于生活。讓學生真真正正的感悟到科學來自于生活,科學不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所有知識都是由學生建構的,無論是汽化、液化、蒸發、蒸發快慢、蒸發吸熱都是由學生得出,并且問題由學生提,實驗由學生設計,通過比較設計方案的優劣中讓學生學會鑒別,學會判斷,尤其是為什么這么設計的追問,既可以讓不明白的同學更清楚。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3

【教材分析】

《物理》(必修一)共四章內容,前兩章主要是在引入相關概念描述運動的基礎上,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第三章《相互作用》包括兩大部分:其一是在力的概念、特征的基礎上,研究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其二“等效”和“可逆”思想的指導下,研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最后引出矢量、標量的概念。這些都是為了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做鋪墊——物體的受力情況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物體的運動情況取決于物體的受力情況。本節的學習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識儲備,主要體現“合成”與“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統一性,不僅是下一章學習的基礎,還為“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準備,起著“伏筆”的作用。

【學情分析】

從物理知識的角度看,學生已經通過實驗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邊形定則,具備了學習《力的分解》的認知基礎。但是,本節的學習要求使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幾何知識、幾何作圖和函數運算。這些數學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學生深入學習本節的困難和障礙。所以,本節的新課教學宜安排兩課時,問題的選擇要循序漸進,不宜過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進一步理解合力與分力的概念;

2、會作力的平行四邊形

3、知道力的分解原則和基本類型。

過程與方法:

4、學會應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分析和求解分力;

5、體驗和應用“等效”、“可逆”的物理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養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初步形成唯物辯證法的思想。

7、樹立科學為生產、生活服務的價值理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力的分解的幾種基本類型;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分力方向的確定和分力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討論法、圖示法

教學手段:演示實驗、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PPT課件

【教學用具】

彈簧秤(2個)、長木板、滑塊、木楔(2個)

【教學策略】

從教材內容的銜接來看,本節在《力的合成》實驗探究的基礎上,依循可逆和等效的思維方式,對《力的分解》進行理論探究,很好地體現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鑒于學生對力的合成和平行四邊形定則的認知基礎,以及數學分析能力不強、數形結合思想薄弱的現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復習回顧開始,通過“回憶—演示—猜想—探究—歸納—鞏固—設疑”等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演示,導入新課(8min)

圖1

復習提問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合力和分力體現怎樣的思想?滿足怎樣的關系?

討論、交流、評價

圖形展示:合力、分力及其相互關系——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如圖1所示。

復習提問2:什么叫力的合成?

討論、交流、評價

典題分析:

例1、相互垂直的兩個共共點力,,

,求它們的合力。

例2、兩個力大小相等,均為F,互成角,

則它們的合力大小為多少?

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評價

導入提問:什么叫力的分解?

猜想、交流、評價、拓展

力的分解: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力的分解也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PPT展示方框圖。

二、科學探究,知識構建(5min)

演示:用兩根彈簧秤同時吊起一個鉤碼,兩個彈簧秤都有讀數。

學生觀察、思考、作圖:重力的兩個效果。

圖2圖3圖4

圖片展示;鞏固(課本例題分析:強調叫下滑力;不是壓力)

三、方法梳理,典題分析(25min)

圖5

指導閱讀:讀教材中的圖3.5.2。

(一)無約束條件下力的分解

在沒有“約束條件”的情況力的分解具有“任意性”和“多樣性”的特征。

提示:作平行四邊形時注意“虛線、實線、箭頭”。

典題分析:

例3、50N的力可以分解為下列各組力嗎?

圖6圖7

A.25N,25NB.50N,50NC.75N,100N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4

【學習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動能的定義式,并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功能關系導出勢能的定義式,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3.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及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4.了解彈性勢能的概念。

【閱讀指導】

1.一個物體的質量為m,它在某時刻的速度為v1,那么它在該時刻的動能Ek1=__________,某時刻這個物體的速度變為v2,那么它在該時刻的動能Ek2=________,對于同一物體,速度的大小變化動能就會變化,速度是描述物體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動能也是描述物體_________的物理量,動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標”)。

2.被舉高的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所以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當一個物體所處的高度變化時,重力一定對物體做功。

3.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從高H處沿不同路徑a、b、c、d落下,試計算從a、b、c路徑落下的過程中,

(1)重力所做的功;

(2)物體重力勢能如何變化;變化量是多少;

(3)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結論;

(4)如果物體是從d路徑落下的還能得出以上結論嗎?你怎么得出的?

4.物體所處的高度是相對的,因此,物體的重力勢能也總是相對于某一個水平面說的。如果我們設海拔零高度為重力勢能為零的點,那么高于海平面以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處于海平面相同高度處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_,海平面以下物體的重力勢能為______。

【課堂練習】夯實基礎

1.質量為0.2kg的小球,以5m/s的速度碰墻后以3m/s的速度被彈回,若選定小球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小球碰墻前的動能為_________,小球碰墻后的動能為_________。

2.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2,速度之比為2:1,則兩個物體的動能之比為___________。

3.關于速度與動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個物體速度越大時,動能越大

B.速度相等的物體,如果質量相等,那么它們的動能也相等

C.動能相等的物體,如果質量相等,那么它們的速度也相同

D.動能越大的物體,速度也越大

4.從離地h高的同一點將一小球分別豎直上拋、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都落到地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豎直上拋重力做的功最多

B.豎直上拋、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C.只有平拋、豎直下拋、自由下落三種情況重力做的功一樣多

D.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與重力大小和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關

5.質量為m=1kg的物體克服重力做功50J,g取10m/s2,則:

A.物體一定升高了5m

B.物體的動能一定減少50J

C.物體的重力勢能一定增加50J

D.物體一定是豎直向上運動

能力提升

6.兩物體質量之比為1:3,它們距離地面高度之比也為1:3,讓它們自由下落,它們落地時的動能之比為()

A.1:3B.3:1C.1:9D.9:1

7.一質量分布均勻的不可伸長的繩索重為G,A、B兩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如圖所示,今在繩的最低點C施加一豎直向下的力將繩繃直,在此過程中,繩索AB的重心位置()

A.逐漸升高B.逐漸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D.始終不變

8.5kg的鋼球,從離地面高15m處自由落下,如果規定地面的高度為零,則物體下落前的重力勢能為__________J,物體下落1s,它的重力勢能變為_______J,該過程中重力做了_______J的功,重力勢能變化了__________J。(g取10m/s2)

第3節動能與勢能

【閱讀指導】

1、運動狀態狀態標

2、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積

3、(1)重力所做的功均為WG=mgH(2)物體重力勢能減少了。減少量均為mgH(3)重力做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__(4)能可以將d曲面分成很多小的斜面,在每個小斜面上,物體運動過程中重力做的功都為mg△h,重力做的總功就為mgH;4.正值零負值

【課堂練習】

1、2.5J0.9J2、2:13、1:31、BD2、AC3、ABD4、750500250250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5

一、課標要求

通過觀察與體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學會根據力的作用效果對力進行分解,會用力的分解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此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類、力學中的三種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體應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學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學習力的合成時學生已有所了解,本節教學要注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運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標量的一類物理量,它的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通過力的合成與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位移、速度、加速度、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等矢量的學習、為牛頓定律乃至整個高中物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種基本能力之一,本節內容要求學生要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數學知識計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綜上所述,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也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基礎之一。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前幾節的學習已經對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形成了一定的認知結構,并通過力的合成方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初步學會了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力學問題,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設計思想

1.課時安排

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基礎及本節內容的重要性和認知難度,筆者將本節內容分兩課時處理,把“根據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為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

2.兩類知識及教學策略

按照現代認知派關于知識的分類,筆者將本課時的新授知識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識分類如下:

陳述性知識:

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使物體發生形變。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課的陳述性知識。

對于陳述性知識,筆者采用的教學策略主要是: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學生原有知識越多就可能學得越多,新學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了讓學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識必須在新授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架設好橋梁。對原有陳述性知識采取回憶、再現的方式,以利于學生回顧舊知識、掌握新授知識,為學生建立新授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結、對新授知識的加工和組織奠定基礎。

程序性知識:

根據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的方法。

應用幾何知識計算分力。

應用力的分解方法分析實際問題。

對力的作用效果的認識采用體驗、實驗的策略,讓學生動手實驗,直接觀察獲得直接經驗和直觀感受,對作圖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程序性知識采用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師生對話共同總結歸納的策略,讓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3.指導思想

(1)設置真實問題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達到對所學知識所反映的事物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獲得直接經驗而不是只聆聽教師的講解。本課筆者創設了單手拉車的真實情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主動地提出問題──為什么一人二人都拉不動的車,老師能夠用單手拉動呢?秘密在哪里?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與內在的探究興趣。

(2)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接觸的新情境或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結構不一致時,會打破學生原來的認知平衡,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迫切希望把新情境、新知識同化與順應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以達到新的認知平衡。在學生的心目中,大車是不容易拉動的,而教師單手拉動了大客車這個情境就與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和矛盾,學生會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3)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本節課通過設問、實驗、練習等環節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參與,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現代教育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本課設計了小實驗:觀察斜面上物體的重力的作用效果、拉橡皮筋的小實驗,這些小實驗簡單易做,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養成實驗的習慣。

(5)引導學生合作、觀察與體驗

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學會與人合作,體驗實驗探究的快樂。

(6)加強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改要求要加強學科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物理學不是存在于物理學家頭腦中的抽象的科學,它源于自然與生活,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力的分解的大量事例,如盤山公路、行李箱、幼兒園的滑梯、現代化的斜拉橋等,這些事例不僅讓學生學會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更能讓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深刻理解科學的價值,感悟科學的魅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分力的概念,認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在無條件限制時一個力可以分解成無數對分力。

(2)認識力的分解可以從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出發,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分力。

(3)能應用力的分解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領會“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過實驗,讓學生嘗試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掌握規律,體會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和數學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工具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感受主動和他人交往、合作及尊重他人的快樂,并使學生逐步養成認真、仔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擁有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意識和勇氣。

五、教學重點、難點

在具體問題中如何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和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

六、教學流程圖

七、教學準備

1.學生知識結構要求──學生在上本節課之前要求掌握以下內容:

①熟悉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關系;

②熟知力的合成及平行四邊形定則;

③熟練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數和邊長的關系。

2.學生分組實驗準備──每兩人一組,每組準備如下器材:

系繩的小車一個、自制多功能木板一塊(一面貼有白紙)、三角板兩塊、橡皮條一根(系有繩套)、彈簧秤兩只。

3.演示實驗器材:斜面上物體重力分解數字測力儀(自制)

4.實物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師生活動教學說明?

開場白,觀看視頻

3分鐘很高興能來這里和同學們共同探究物理問題,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愉快地度過接下來時光。

同學們,咱們班誰的力氣最大?

大家都力推你,看來力氣確實不小。我這兒有人想和你比試一下。請看屏幕。

〖視頻展示〗大力士拉車

和他比誰的力氣大?(大聲)

我比他還厲害!我只用單手就可以拉動大車,而且車上還要坐滿人,你們相信嗎?(大聲)

〖視頻展示〗單手拉校車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6

教材首先明確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體所受的向心力,接著詳細介紹了火車轉彎和汽車過拱橋兩個常見的實際問題。后面又附有思考與討論,開拓學生的思維。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7

一、指導思想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要增加一門新學科——物理。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本著“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形象生動中體會到物理的樂趣,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內容選配上,注意從物理知識內部發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潛能,積極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科書采用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教科書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當作第一讀者,按照學習心理的規律來組織材料。全書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實踐活動和物理科普講座,每章開頭都有幾個問題,提示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并附有章節照片,照片的選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章下面分節,每節內都有些小標題,幫助學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課題、講述知識、歸納總結等環節,以及實驗、插圖、練習中,編排了許多啟發性問題,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許多節還編排了“想想議議”,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討論的問題,促使學生多動腦、多開口。

三、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能進入物理的世界里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重新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1、進一步了解當前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方向及趨勢,學習新的物理教育觀念。各校都要圍繞新的物理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在科學探究教學上要積極實踐,積累經驗。

2、進一步加強物理觀察、實驗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做演示實驗或隨堂實驗;落實學生實驗,認真思考和操作;并適當增加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和小實驗。加強實驗意識和操作訓練。

3、進一步突出應用物理知識教學,樹立知識與應用并重并舉的觀念。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環節。要盡可能地擴大物理教學空間,擴大學生的&39;知識面,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物理實踐活動要以問題為中心,初步訓練一些科學工作方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資料查詢、科技制作、科學實驗等。物理科普講座的內容,主要是介紹與物理相關的現代科技常識。以上項目每期至少各進行一次。

5、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優良學風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認識社會生活的能力。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要做到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以及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實際,反對離開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的抽象的“講條條”、“讀條條”。理論聯系實際,還要注意適應新情況,增強時代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體現學科教學的鮮明特點;要注意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博,努力運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要注意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8

一、學生情況簡要分析

高一11、12班,每班64人。11、12班為三類班。經過半年的學習,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任務。11、12班學生學習物理中存在以下幾個難點:

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運算;

②數學的函數關系及函數圖象;

③物理慨念和規律的抽象性和復雜性;

④思維方法的超前性,如極限的方法,空間的關系等;

⑤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等。

要解決這些難點,我認為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好進度,寧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結果;

②加強實驗與觀察,強調物理慨念和規律是從實驗中嚴格推導出來的。

③教育學生重在理解,大多數物理知識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④不要隨意增加難度,例題和習題的選擇都要慎重,應符合學生的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分層次,有步驟地提出恰當的要求,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的整體框架結構

第一章怎樣研究拋體運動

第二章研究圓周運動

第五章萬有引力與航天

第三章動能的變化與機械功第四章能量守恒與可持續發展

2、教材編寫特色分析

教材采用滬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第二冊》。本教材的插圖明顯增多,所講知識主要來龍去脈與實踐知識相聯系,注重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書后有供學生選做的研究課題示例,對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正文之外還有“閱讀材料”“討論與思考”“做一做”等欄目,以開闊眼界,啟發思考。

3、教學實施設計

(1)加強對“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樹立正確的有效教學理念,形成“關注課堂,講究效益,提高質量”的價值取向,推進有效教學過程管理,整合校內一切資源,推動有效教學的深入開展。

(2)注重有效教學環節的組織與落實。認真做好備課、上課、練習、作業批改與輔導和檢測“五有效”的管理,突出有效性、互動性、全員性和差異性特征。明確有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著力研究有效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落實集體教學研究活動制度,強化集體備課,有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注重對教材、教法和學法的研究。

(4)反思、總結、改進,推進有效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4、德育目標設計

以德治為基礎,以法制為保障,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培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合格學生為目標,強化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五愛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特別是行為規范的養成性教育。

三、主要的&39;教學改革方向、重點及措施

(特別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物理實驗與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學離不開實驗,這里主要是講教師的演示實驗。但常規的演示實驗往往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如實驗器材太小,過程進行得太快,使得觀察效果不好。而利用多媒體展示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起到了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作用。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概念的理解程度,增強知識的記憶效果,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通過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教學,我感到與原教材相比,難度是提高了,能力要求也高了,教材比過去更有彈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勵學生的學習和探索精神。

四、配合教學安排的課外活動

(1)小制作、小實驗;

(2)課外閱讀;

(3)科技講座;

(4)知識競賽;

(5)趣味游戲;

(6)現場參觀;

(7)社會調查。

總之,物理課外活動與物理課堂教學有著不同的特點和特殊的功能,它是對物理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作為一個新鮮事物,教師和學生都對其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物理教學中,一定要努力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形式化、任務化,從而真正做到推動高中物理教學的改革。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9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體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思想。

⑵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⑶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回顧歷史探究過程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過程。

⑵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歷史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規律的形成都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

⑵通過理想斜面的教學,體會理想實驗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

【難點】轉變經驗概念,明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任何物體都具有,牛頓定律是慣性現象的規律總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游戲,引入課題

撕紙游戲

猜一猜:

1.一張紙已剪成兩截,但未完全剪斷,如果迅速用力撕兩邊,紙會斷成幾截?

2.現在把紙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斷,如果迅速用力撕兩邊,紙會斷成幾截?

大家不要動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間的紙下面夾一個夾子,然后迅速撕兩邊,紙會斷成幾截?

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是這樣一個結果呢?怎樣解釋我們的游戲呢?其實,在我們的游戲中還涉及到一個古老的話題──力和運動:用力撕紙,紙條斷開運動起來。運動和力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體驗古人的探究過程,學習古人的探究方法,進一步理解論述運動和力關系的牛頓第一定律。

(二)回顧歷史,探究定律

1.情景設問,經驗猜想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運動和力如影隨形,總是和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比如:馬拉車則車前進,不再拉,前進的車會停下來;人象推車則車前進,不再推,前進的車會停下來;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滾動,不再踢,滾動的球會慢慢停下來。

思考:運動和力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并給出經驗猜想的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

他根據生活生產經驗猜想: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運動需要力維持。

他的觀點來自實際經驗,還能用實際經驗驗證,所以被人們廣泛接受,并維持了近兩千年。

設問:我們現在知道,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那么他有貢獻嗎?

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首先質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紀的伽利略。他觀察了球的滾動。

2.質疑假設,科學猜想

當球沿斜面向下滾動時,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滾動時,速度減小。他由此猜想:當球沿水平面滾動時,它的速度應該不增不減。實際觀察的結果是:沿水平面滾動的球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

①現象:沿水平面滾動的球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球停下來是因為沒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從這一現象出發,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提出質疑。

②質疑:滾動的球之所以停下來,真的是因為沒有力的作用嗎?

設問:球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摩擦力這種無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個意識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變了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發現:水平面越光滑,球滾得越遠。于是,他推斷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結果。

結論:滾動的球停下來,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結果。

③假設:若沒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滾動的球將怎樣運動呢?

④猜想:若沒有摩擦阻力,球將永遠滾動下去。

過渡:伽利略設計了一個雙斜面實驗。

3.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1)雙斜面實驗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傾角可變。實驗中我們設定小球始終從左斜面定位卡處由靜止釋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變小球所受的摩擦,觀察小球上升的高度怎樣變化。重復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與小球上升的高度之間有什么關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與釋放點到上升的點的高度差是什么關系?

3.如果沒有摩擦,小球會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減小右斜面傾角,觀察小球沿斜面運動的最遠距離怎樣變化。重復一次。

思考:

1.減小右斜面傾角,小球沿斜面運動的最遠距離如何變化?

2.如果沒有摩擦,減小右斜面傾角,沿斜面滾動的最遠距離怎樣變化?小球將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將右斜面放平,釋放小球,觀察小球的運動。

思考:

1.如果水平木板足夠長,小球會停下來嗎?

2.如果沒有摩擦,水平木板足夠長,小球將滾到哪里去呢?

過渡:現在通過動畫來模擬沒有摩擦阻力時小球的運動。我們為動畫配了一段話劇。

(2)動畫模擬

(老師扮演伽利略,學生扮演小球。)

伽利略:小球先生(小姐),如果沒有摩擦,你會爬上什么高度呢?

小球:我會搭乘夢想的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爬上原來的高度。

伽利略;如果我減小右斜面的傾角,你還會爬到原來的高度嗎?

小球:夢想有多高,我就可以爬多高,只是我要走的路程更長了。

伽利略:如果我繼續減小右斜面的傾角呢?

小球:我心依舊,只是又多了一段山水之程。

伽利略:如果我把右斜面放平,你還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前行嗎?

小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既然選擇了高度,留給世界的便只能是背影。

播放周杰倫的《蝸牛》節選: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點乘著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留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我有屬于我的天

希望同學們像小球一樣懷著夢想,沿著人生的軌道一步一步往前行!總有一天,你有屬于你的天!

過渡:伽利略的雙斜面實驗是一個理想實驗。

(3)理想實驗的魅力:

實驗(事實)+邏輯推理

通過可靠的實驗事實,加上合理的邏輯推理,得出規律的一種方法。

理想實驗的魅力:實驗不能實現的地方,思維向前一步。

這種方法非常了不起!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的: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這個評價實事求是,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經歷了2000多年,物理學徘徊不前;從伽利略到愛因斯坦,只經歷300多年,物理學的大廈初步建立,大師輩出。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創的實驗研究方法。

過渡:通過雙斜面理想實驗,伽利略得出了結論。

(3)伽利略:若沒有摩擦阻力,沿水平面滾動的球將永遠滾動下去。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回顧、思考:

①靜止的車、足球為什么運動起來?

②運動的車、足球為什么會停下來?

③力和運動之間有什么關系?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設問:運動狀態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車由靜止變為運動,受到了推、拉力;由運動變為靜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靜止變為運動,受到了腳的力;由運動變為靜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過渡:與伽利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笛卡爾對他的觀點進行了補充。

4.補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爾的補充:除非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其靜止或運動狀態,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這應成為一個原理,它是人類整個自然觀的基礎。

笛卡爾補充了物體不受力時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過渡: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頓在英國誕生。牛頓是人類歷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主要貢獻有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經典力學,設計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等。

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牛頓把伽利略、笛卡爾的正確結論總結成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過渡:現在我們來理解定律。

(三)理解定律,了解慣性

思考:牛頓第一定律中論述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是怎樣的?

1.運動和力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物體不受力,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運動狀態變化,物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思考:物體不受力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能不能通過實驗驗證呢?

不能。由于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許多阻力很小的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2.阻力很小的現象:冰壺

從視頻可以看出,冰壺在一段時間內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幾乎不變,直到碰上另一個冰壺。

思考:定律中還論述了什么呢?

3.慣性:

①概念: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設問: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有慣性嗎?

當物體做變速運動時,由于慣性,物體會抵抗速度的改變,從而使速度的改變需要一段時間。比如汽車緊急剎車時不會立即停下來,而是繼續向前滑行一段距離。

②一切物體有慣性,有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

物體慣性大,“本領”大,運動狀態難改變;物體慣性小,“本領”小,運動狀態易改變。

思考并猜想:物體的慣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游戲:用嘴吹書

提起書,用力氣吹垂下的封面;用手提起封面,用力氣吹垂下的書。

思考: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這個現象能說明慣性和質量的關系嗎?

③慣性與質量: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質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單位符號為kg。

在初中質量定義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現在進一步從慣性的角度認識了質量;以后還要從物體間的引力認識質量。

過渡:現在,就可以解釋撕紙游戲了。

(四)再設情景,規律應用

1.思考:怎樣解釋撕紙游戲?

有夾子,增大了中部的質量,增大了慣性。當迅速撕開兩邊時,中部仍保持靜止狀態,所以撕成三截。無夾子,中間紙條慣性很小,靜止狀態易改變。由于撕開紙條的力左右有差異,所以撕成兩截。

過渡:了解了慣性的知識,我們還能用它判斷是非。

2.美國空軍UFO檔案記載,1952.12.6黎明前,一架B29轟炸機在墨西哥灣上空訓練時,一個很大的不明飛行物以4000km~15000km的時速靠近、經過、遠離它。在目擊描述中,不明飛行物能迅速增減速度,甚至還能驟然停止。

思考:1.如果沒有特別的裝置,UFO驟然停止時,外星人飛行員的命運是怎樣的?

2.人們想象外星人持有慣性消除器,用來消除自身的慣性,以便應對速度的迅速變化,你怎么看?

我們利用慣性的知識發現了UFO檔案記載中的疑點。希望大家在遇到問題時利用所學知識,冷靜分析。

(五)課堂總結,課外探究

1.了解了運動和力關系的探究過程。

在探究過程中,亞里士多德是開拓者。伽利略首創了理想實驗方法;笛卡爾補充了伽利略的觀點;牛頓提出了慣性、力、慣性參考系的概念。

2.體會了理想實驗的魅力:實驗(事實)+邏輯推理

3.深入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了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4.后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又進一步發展了牛頓第一定律。沒有哪一個定律是終極真理,物理學的大廈永不封頂,還等待你們為它添磚加瓦!

課外探究:有人說劉謙的螺絲魔術顛覆了牛頓第一定律:不給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運動起來。你怎么看?請在百度中搜索“劉謙螺絲魔術揭秘”,弄清劉謙螺絲魔術的原理。

效果分析:

因為本節內容在初中已有接觸,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想能不能讓學生通過對本課的預習和課外查閱資料,由學生參與互動,最后老師以總結者的身份來點評和補充效果好。

特別是實驗、視頻、小品的使用,激發了學生興趣,促進了教學。

關于力和運動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很好的物理學史的教材,如何讓學生在一堂課中體驗這種物理規律形成過程是我們所要思考的。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0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質量和密度第二節《密度》教學完成后,回顧教學過程,覺得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做法,也體會到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回顧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揚長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學工作。

一、轉變觀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依據此理念,本節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依據導學案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小組進行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研討編排的,力爭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度,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更能體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重視探究,把握關鍵

本節課以"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為突破口,認識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不變這一物質的性質,引出密度概念,進而理解密度含義,因而做好探究實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本節教學在實驗探究環節中我讓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個大組下設三個小組,三個大組分別探究木塊、鋁塊、鐵塊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得出數據和結論后小組間進行交流總結。隨后讓他們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大組中三個小組進行交流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這一物質的特性,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筆,再讓大組之間交流對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學生將明確地得出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這一結論,為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與質量、體積的大小無關奠定基礎。這樣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小組探究、合作研討、歸納總結為主線,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探究、歸納,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在經歷獲取知識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已經對本節主要內容有具體的認識,教師通過導學案因勢利導引出密度,學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認識公式?籽=m/v只是計算式,而物質密度的大小與質量體積無關。

四、學以致用,當堂達標

學生得到知識后及時應用,是鞏固、提高、升華的必要途徑。練習是最好的、最直接的鞏固和提高方式,在導學案中除了安排探究過程、知識形成的問題性思考題外,每完成一個知識性問題后都有相應的跟蹤練習,使學生學以致用、及時鞏固,在課后再安排當堂檢測,及時對本節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查、反饋,及時解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學相長

回顧本節課教學也體會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實驗材料選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類的易于分割的物體,讓學生改變體積質量后進行測量計算,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密度不隨物質的體積和質量而變化,效果將會更好一些。其次,在習題設計中要注意有層次,兼顧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另外,在反饋解疑中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回憶質疑,使他們通過自身的不斷的反思,將學到的知識鞏固、深化、提高,使他們的知識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總之,本節課教學圍繞課時目標以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為核心,充分體現了物理學科的教學特點,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在經歷獲取知識過程中形成知識、理解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1

主要內容:

一、單位制

1。基本物理量:反映物理學基本問題的物理量。如力學中有三個基本物理量質量、時間和長度。因為世界是由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的帶有普遍性的運動,首先應考察物質的多少和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物質的空間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抓住質量(物質的多少)、時間和長度(空間改變的量度)這三個物理量,就抓住了力學的基本問題,才可進一步討論其他力學問題。

2。基本單位:所選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單位都叫做基本單位,如在力學中,選定長度、質量和時間這三個基本物理量的單位作為基本單位:

長度一一cm、m、km等;

質量一g、kg等;

時間s、min、h等。

3。導出單位:根據物理公式和基本單位,推導出其它物理量的單位叫導出單位。

物理公式在確定物理量的數量關系的同時,也確定了物理量的單位關系,如位移用m作單位,時間用s作單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導出來的速度的單位就是m/s。若位移用km作單位,時間用h作單位,由速度公式v=s/t推導出來的速度的單位就是km/h。

4。單位制: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

由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選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單位作為基本單位,可以組成不同的單位制,如歷史上力學中出現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兩種不同的單位制,工程技術領域還有英尺秒磅制等。

二、力學中的國際單位制

1。由于基本物理量的選取和基本單位的規定都帶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中外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單位制(如我國在單位中出現的斤、兩、尺、寸等),這就阻礙了國際及社會交往。為了建立一種簡單、科學、實用的計量單位制,國際米制公約各成員國(我國1997年加入)于1960年通過采用一種以米制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國際單位制(國際代號為SI)。現有82個國家與地區采用,國際上許多經濟組織和科學技術組織都宣布采用。國際單位制的推行,對世界計量科學的進步、世界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意義。我們要掌握好國際單位制。

2。力學中的國際單位制

①基本單位

長度的單位:m(米),

質量的單位:kg(千克),

時間的單位:s(秒)。

②導出單位

速度的單位:m/s(米/秒),

加速度的單位:m/s2(米/秒2,讀作米每二次方秒),

力的單位:N(kgm/s2,牛頓)等等。

③注意:

A。物理學中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共有七個:已學過的有米(m)、千克(kg)、秒(s);今后將陸續學到安培(A)、開(K)、摩爾(mo1)、坎(cd)。

B。注意書寫方式的規范化:凡表示物理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如位移、路程符號用s),凡表示單位的符號一律用正體(如時間的單位s)。另外注意符號有大寫、小寫之分等。

【說明】

(1)力學中還有采用厘米(長度單位)、克(質量單位)、秒(時間單位)作為基本單位組成了一種單位制厘米克秒制。

(2)在物理計算中所有各量都應化為同一單位制中。在中學物理計算中一般采用國際單位制。

三、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1。可對計算結果的正、誤進行檢驗。如用力學國際單位制計算時,只有所求物理量的計算結果的單位和該物理量在力學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完全一致時,該運算過程才可能是正確的。若所求物理量的單位不對,則結果一定錯。

2。用同一單位制進行計算時,可以不必一一寫出各個已知量的單位(但各已知量的數字必須是用同一單位制中單位換算出來的數字,如題給條件是v=54km/h,用力學國際單位制時一定要換算成v=15m/s,數字是15,而非54),只在計算結果的數字后面寫出所求物理量在該單位制下的單位即可,這樣可以簡化計算。

3。注意:高中學習階段,要求計算時一律用力學國際單位制,故一定要掌握好力學國際單位制中物理量的單位(名稱和符號)。

課堂訓練:

課后作業:

1。下列關于單位制及其應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基本單位和其導出單位一起組成了單位制。

B。選用的基本單位不同,構成的單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計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單位制中的單位表示,只要正確應用物理公式其結果就一定是用這個單位制中的單位來表示的。

D。一般說來,物理公式主要確定各物理量間的數量關系,并不一定同時確定單位關系。

2。在國際單位制中,力學的三個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根據有關物理公式,由國際單位制中力學的基本單位推導出速度、加速度、力等物

理量的單位。在厘米、克、秒制中,力的單位是達因,試證明l牛頓=105達因。

4。現有下列的物理量或單位,按下面的要求把相關字母填空;

A。密度;B。m/s;C。N;D。加速度;E。質量;F。s;G。cm;H。長度;I。時間;J。kg;

(1)屬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______。

(2)在國際單位制中,作為基本單位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在國際單位制中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__,屬于導出單位的是____________。

閱讀材料:米制、國際單位制和法定計量單位

米制起源較早。自1791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建立以長度單位米為基礎的計量單位以來,迄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米制單位是十進位的,又有專門的詞頭構成主單位的倍數單位和分數單位,而且基本單位都具有比較科學的、能以較高精度復現的基準器。由于它有這些優點,逐漸為其他國家所接受。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由米制中派生出各種不同的單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秒制等等。這樣一來,米制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單位制了,而且出現了一些具有專門名稱的單位,它們之間缺乏科學的聯系,并且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現象。

國際單位制誕生于1960年,它來源于米制,繼承了米稍的優點(如十進位,用專門詞頭構成十進倍數與分數單位等),同時克服了米制的缺點(如多種單位并存),是米制的現代形式。國際單位制以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坎德拉、摩爾七個單位作為基本單位,并把詞頭擴大到從10-18到1018的范圍,同時保留了少數廣泛使用的國際制以外的單往,以適應各個學科的需要,它比米制更科學、更完善了。

我國政府于19114年2月27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圓法定計量單位》和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這個法定計量單位是在國際制單位的基礎上:增加了十五個非國際制單位構成的。增加的十五個非國際制單位中,有十個(其中包括三個時間單位、三個平面角單位、兩個質量單位、一個體積單位和一個能量單位)是國際計量局規定可以與圈際制單位并用的單位;有二個(其中包括一個長度單位和一個速度單位)是國際計量局規定可以暫時與國際制單位并用的單位;只有三個是根據我國情況選用的單位。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2

【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的意義、公式、符號、單位、矢量性。

2、知道質點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4、會用公式計算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學習重點】

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三個概念,及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

【學習難點】

平均速度計算

【方法指導】

自主探究、交流討論、自主歸納

【知識鏈接】

【自主探究】

知識點一: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閱讀】P15“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A級1、物體沿著直線運動,并以這條直線為x坐標軸,這樣物體的位置就可以用來表示,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負表示

【思考與交流】

1、汽車在沿x軸上運動,如圖1—3—l表示汽車從坐標x1=10m,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到達坐標x2=30m處,則Δx=,Δx是正值還是負值?汽車沿哪個方向運動?如果汽車沿x軸負方向運動,Δx是正值還是負值?

2、如圖1—3—l,用數軸表示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怎么表示?

3、綠妹在遙控一玩具小汽車,她讓小汽車沿一條東西方向的筆直路線運動,開始時在某一標記點東2m處,第1s末到達該標記點西3m處,第2s末又處在該標記點西1m處。分別求出第1s內和第2s內小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識點二:速度

【閱讀】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問題。

實例:北京時間8月28日凌晨2點40分,雅典奧林匹克體育場,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日子,21歲的上海小伙劉翔像閃電一樣,挾著狂風與雷鳴般的怒吼沖過終點,以明顯的不可撼動的優勢獲得奧運會男子110米欄冠軍,12秒91的成績平了由英國名將科林約翰遜1993年8月20日在德國斯圖加特創造的世界紀錄,改寫了奧運會紀錄。那么請問我們怎樣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呢?試舉例說明。

【思考與交流】

1、以下有四個物體,如何比較A和B、B和D、B和C的運動快慢?

初始位置(m)經過時間(s)末了位置(m)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020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010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500301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500102500

A級1、為了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可以用跟發生這個位移所用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1,常用單位km/h或kmh-1,㎝/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于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的方向,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問題:我們初中時曾經學過“速度”這個物理量,今天我們再次學習到這個物理量,那大家仔細比較分析一下,我們今天學習的“速度”跟初中學習的“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什么不同?

知識點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般來說,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不一定時時一樣,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體在時間Δt內的快慢程度,稱為: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決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量,

1、甲百米賽跑用時12.5秒,求整個過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們來想一想,這個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個12.5秒內速度一直都是這么大呢?

2、前面的計算中我們只能知道百米賽跑中平均下來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體某個時刻的速度如10秒末這個時刻的速度,該如何計算呢?

【思考與交流】

教材第16頁,問題與練習2,這五個平均速度中哪個接近汽車關閉油門時的速度?

總結:質點從t到t+△t時間內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時,這個值就可以認為是質點在時刻的瞬時速度。

問題:下列所說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時速度?

1。百米賽跑的運動員以9.5m/s的速度沖過終點線。

2。經過提速后,列車的速度達到150km/h。

3。由于堵車,在隧道中的車速僅為1.2m/s。

4。返回地面的太空艙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子彈以800m/s的速度撞擊在墻上。

知識點三:速度和速率

學生閱讀教材第16頁相應部分的內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又有,是量,速度的叫速率,速率是量。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用到“速度”這個詞,那我們平時所講的“速度”在物理學中的哪個速度呢?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舉例: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3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從中不難看出教學反思的意義,然而很多教師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思。這里,我結合“歐姆定律”(人教版版八年級第六章第四節)一節的教學,談談物理教學反思的五個方面。

一、反思教學理念

新課標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突出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對于該節的教學目標,是傳承以往的“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還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加深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呢?很顯然,前者凸現了“重結論、輕過程,重接受、輕動手,重教師主導、輕學生主體”的陳舊教學理念,而后者則落實了新課標的要求:不僅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了學生學習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理解了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都得到培養。反思教學理念,就要徹底拋棄陳舊的教學理念,從片面注重知識的簡單傳授轉向全面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制定出切合我班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二、反思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反思包括課前反思、課后反思。課前反思主要是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突破習以為常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優化教學方法。“教然后知不足”,說的就是課后反思。即使是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也會有遺憾和感慨。所以,每上一節課后,就及時地從導語、學生思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問題討論、板書設計等方面作出深刻的反思,把這些反思記在自己的教案后面,調整下一堂課的方案或者作為以后教學的借鑒和參考。在講授“歐姆定律”一節時,課前我通過反思新舊課本,認為新教科書只是讓學生通過定值電阻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再通過分析數據找出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而不是像舊課本那樣“保持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這樣更符合新課標對歐姆定律要求降低的需要,從而放棄了一開始準備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關系的念頭。課后反思發現,這樣處理,也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并且不影響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標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吸收——儲存——再現”轉變為“探索——研究——創新”,從而實現由簡單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會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認真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能力。反思這一節課,學生在教師提出的“電壓形成電流,那么,電壓越大,電流就越大;電阻阻礙電流,電阻越大,電流就越小。它們之間有沒有某種定量關系呢?”的問題激發下,通過討論、猜想和假設、實驗驗證,自己探究并發現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不僅學到了物理知識,而且進一步認識和學習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通過合作探究,他們的合作意識進一步加強;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也進一步提高。

四、反思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授課方式上基本是“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沒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激活感悟,啟迪智慧,挖掘潛能。這種方法使學生的知識不能靈活運用,更談不上創新。通過深刻反思和學習新課標,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該徹底拋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討論、探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變革學習方式,使之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在提出問題后,我又及時引導學生要注意用到“控制變量法”,即對某一定值電阻進行探究;在確定實驗器材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要用到滑動變阻器,而是提出“如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問題,由學生討論得出“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特點,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電壓”;進行完一組實驗后,我又讓學生更換另一個電阻進行實驗,使他們體會到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科學性,也便于他們分析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在得出結論后,我又恰當地補充了練習:“[判斷]由R=U/I可知:電阻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通過分析,加深了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理解。

五、反思實驗方法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然而實驗方法的單一或陳舊,減弱了學生對實驗的熱情和興趣。一些原本應由實驗所體現的問題卻被理想化的數字計算所代替,很難讓學生體驗到物理實驗帶來的樂趣。例如本節內容,如果不顧課標要求,要么不做實驗,而是直接設計幾組數據讓學生分析;要么唱獨角戲,一個人在臺上演示,學生當觀眾勢會帶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漲。反思我這一節的處理,按新課標的要求,由學生合作探究完成實驗,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由“靜”變為“動”,由獨立變為合作,由觀察者變為實驗者,由動腦變為手腦并用。另外,還應重視實驗教學的創新,比如,在實驗的安排上,可以將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相融合,適當增加探究性實驗的比例,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等等。通過實驗的反思和實驗方法的調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通過教學反思的實踐,我更新了教學理念,改善了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學水平。因此,作為教師的我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不斷與時俱進,這樣在今后的物理教學中才能才能探索出更加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4

一.重視基礎知識復習教學:

基礎知識是做好習題的基礎,很多學生往往由于基礎不扎實導致出現不應有的錯誤,因此,在復習教學中要著重訓練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

二.進行拓展性練習,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在掌握基礎知識后,學生對于解題的思路常常表現為固定模式,缺乏獨立的思考,所以,在教學中應著重于解題靈活性的訓練,對同一題目提倡學生多種方法解答,不要滿足于做出就行.對學習優秀的學生,鼓勵其多做有難度.靈活的題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訓練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大多物理生只是滿足于做會題,結果出現會做的題失誤。因此,在訓練復習中主要培養學生的以下學習習慣:①認識審題,真正理解題意,看準要求。②計算能力:對于數字運算,要反復仔細地檢查,確保無誤。③書寫認真:有學生字跡潦草,上一步驟的計算自己都分不清,導致下步做錯,因此要向學生強調書寫認真的重要性,并及時督促。四、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教學大綱,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每一個實驗都要寫好實驗報告,寫好實驗體會。并在做好實驗的基礎上,要求每一個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做好有關的物理制作。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秀。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后有復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5、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以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五、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處于主動積極狀態,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物理現象中蘊含的規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予以耐心幫助,鼓勵多做物理實驗和參加物理實踐活動,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采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能力。

(二)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大力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三)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上學期物理教學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和年級組工作計劃為指導,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和愛好,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三個班級的物理教學工作,通過上期期末成績和上課情況來看,每班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尖子生少,學困生較多,上課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大部分同學初二物理知識掌握的不好,九年級要來一個總復習,內容繁多,時間有很緊,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迫在眉睫的`任務是:第一次月考時間太緊,課程量又太多,在趕進程的同時,一定要兼顧學生的學習激情,處理好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教材分析

現行物理教材有以下特點:

1、教材難度明顯降低

教材對有些知識的處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計算題明顯減少,難度也有所降低;使教材更加貼近素質教育的需要,知識體系趨于完整。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了,知識面卻有所拓寬。

2、加強了物理實驗的教學作用。現行大綱要求初中物理教學要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教材中的各類實驗和實驗性習題明顯增多,感性認識的積累有助于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養成尊重事實、勤于動手和按科學辦事的良好習慣。

四、詳細措施

1、堅持提前一周備課,備寫切實可行的教案。

2、堅持同科備課,加強各教師間的聯系,互相取長補短。

3、加強教法研究和發揮,提供效率,深挖潛力。

4、教學中應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點面結合,逐步擴展,

不斷重復記憶,加深印象。

5、強化月考,關注教學成果。

6、加強試題收集與研究,了解并把握中考試題和中考命題的趨勢。

五、學期工作目標

通過本期教學,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物理素質,能自覺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形成扎實的物理基本功,為今后繼續學習高等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一批物理尖子,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及格人數較少.形成良好學風.形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

六.今后努力方向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教育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水平,還要有多元化的知識儲備,才能適應新課程實驗改革.為不被時代所淘汰,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一個學期的基礎之上,要利用業余的時間進一步學習有關于新課程改革的理論知識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嘗試著把學習滲透在工作的點點滴滴,融合到備課和講課上來.把學習使終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充實自己,才會有不斷的創新,才會不斷的發展,我將繼續不懈地努力,刻苦專研,成為新型教師,適應時代發展。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5

認真分析高考物理試題和學生高考成績,回首自己高三這幾年來的教學工作,有許多值得總結和思考的地方。下面就近年來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加強研究,明確方向。

高三年級教學伊始,認真學習研究“新大綱”以及前幾年的高考試題,從中找出共性,發現變化及趨勢,總結規律,明確備考方向,提高復習備考的針對性。物理試題的共同特點是:注重基礎,考查物理主干知識、重點概念和規律;緊密結合實際,考查綜合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物理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加強實驗能力考查。變化之處及趨勢: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考查能舉一反三的設計、解決書本以外的開放性實驗、探究性實驗;第二卷難度可能會降低,23.24.25題梯度會更明顯。

二、制定計劃,落實目標。

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復習計劃,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定位。

1、夯實基礎,循序漸進,培養能力。

高考物理試題有7道選擇題,每道題6分,其中多數題目來源于課本中所謂的重要章節,甚至有的是課本的原題再現,這要求我們重視課本,并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落實。對于主干知識更是考查重點,這些知識的應用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否則無法實現。怎樣才能做到深刻理解雙基知識?我認為必須安排學生堅持“循序漸進”這個原則。任何貪多、求快的復習安排,都只能食而不化,對所復習的知識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深不透,不可能達到正確理解的目的。“循序漸進”是按課文的章節順序,穩扎穩打。具體說,可按以下幾項來操作:

①對每節課文堅持認真閱讀,及時消化,理出要點;

②獨立完成相應的鞏固作業,檢查自己對所涉及的概念及規律的理解程度;

③每章結束,可借助一些參考書搞一次單元小結,理一理本章知識線索;

④每逢大型考試,再將知識回頭聯系。以上各項如能持之以恒,則對雙基知識的掌握定會有相當的收益。在加深對“雙基”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

用物理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復習中應做好點面結合。主干知識的復習,首先選擇一系列相關聯的一環扣一環的小題目串由學生自主復習、解答作為鋪墊帶動相關知識點的復習,這樣,學生清楚物理模型的建立過程以及用物理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相反,一個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可以采取拆分的方法——“化整為零”,對復雜問題的分析、分解、建模、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提高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專題復習,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高三復習的后階段,在基礎知識的認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可考慮搞一些專題性質的復習。采用歸類、對比的方法,加深對雙基知識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綜合、分析的能力。拿物理圖象舉例說吧,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原來散見于力學、熱學、電學等章節,初學時一般只能就事論事,學的是一個個圖線的某個方面的.意義。復習時若還是機械重復一次,認識必然還是支離破碎,不能提高認知能力的水平。如果搞一個“物理圖象”的專題,綜合一下已有的對圖線的各項認識,就能從圖象的涵義、截距、斜率、走向、覆蓋面積等諸多方面全方位認識圖象的物理涵義。這樣,對圖線的認識、解釋、翻譯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再如,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的運動,本是兩個獨立的部分,且都是重點的內容。單獨分開來處理,情況尚可。一旦綜合起來,常見有張冠李戴、混淆不清的錯誤。那么,不妨將兩者聯系起來,搞一個專題,通過對比,可從帶電粒子在不同場中的受力情況;場力做功情況;粒子運動情況及軌跡等幾方面來比較兩者的區別,加深對這兩個事物的認識,并且還可進一步從已見到的問題中,小結本類型問題如何來“制造”變化,常用解題思想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些什么問題等等。這樣復習,既鞏固對相關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從高處獲得對情況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復習的效果可望有質的飛躍。

物理試題仍是學科內綜合,以專題形式進行學科內綜合復習,編織知識網絡,可以實現多題歸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能抓住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質方法——分析物理過程,建立物理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

推理和分析綜合的能力,用物理思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專題訓練進行思想方法歸納和總結。

3、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實驗能力。

實驗題的分值有12分之多,但從歷年高考的得分

情況分析,實驗能力的考查總是學生較為薄弱的部分,得分率一直偏低。為了提高這塊的得分率,復習備考時,注重抓實驗原理和設計思想的理解,實驗操作要領、誤差來源分析及減小誤差的方法,對實驗進行歸納、對比;讀數類、電路設計類,力學中的紙帶處理,圖象處理等。建議在高三復習階段重做高中階段已做過的重要實驗,開放實驗室,但不要簡單重復,要求學生用新視角重新觀察已做過的實驗,要有新的發現和收獲,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明確認識結論、過程和質疑三要素,為進一步培養學生

科學精神打下基礎。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結論,特別是書面的表述。

三、加強學生學習情況信息反饋,優化課堂教學。

高三時間緊,課堂教學更應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為了能達到這個要求,我們需要對教材有透徹的理解,對知識的應用有更深更廣的了解,對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或不解之處有預見,以使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解題方法指導。

物理試題有二道必修計算題,分值為33分之多,所以解題方法及規范與否將大大影響到學生的得分,所以有必要加強解題方法的指導。物理評分原則是重過程、輕計算,按步得分,如何抓住得分點尤其重要。我們除了堅持訓練學生的解題規范外,指導學生用假設未知物理量列方程的方法實現分步得分,同時應寫清楚研究對象和過程,標注方程序號,物理量符號書寫應規范等。

回顧過去的教學工作,略作梳理,值得反思的問題多多,慢慢品味,真有不少收獲。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6

學習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μ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并會用F摩=μ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學習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主要內容:

一、摩擦力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二、滑動摩擦力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①兩個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并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嚙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③接觸面上發生相對運動。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3。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這里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4。大小:與壓力成正比F=μFN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系,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墻上且讓物塊沿墻面下滑,物塊與墻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μ<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問題:1。相對運動和運動有什么區別?請舉例說明。

2。壓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嗎?請舉例說明。

3。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接觸面積有關嗎?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相對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三、靜摩擦力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2。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有彈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

③兩物體保持相對靜止但有相對運動趨勢。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于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跟滑動摩擦力條件的區別是:

3。大小: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實際大小可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判斷。

4。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①所謂“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指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物體將要發生的相對運動的方向。比如物體靜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沒沒有摩擦,物體將沿斜面下滑,即物體靜止時相對(斜面)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則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②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設法。其操作程序是:

A。選研究對象----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

B。選參照物體----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且施加靜摩擦力的物體;

C。假設接觸面光滑,找出研究對象相對參照物體的運動方向即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

D。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一一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③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5。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的接觸面受力物體上。

【例一】下述關于靜摩擦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B。靜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正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只能在物體靜止時產生;

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接觸物體相對運動的趨勢相反。

D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為G的黑板擦緊壓在豎直的墻面上靜止不動,不計手指與黑板擦之間的摩擦力,當把推力增加到2F時,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來的幾倍?

摩擦力沒變,一直等于重力。

四、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比較

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f=μN始終與外力沿著接觸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問題: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嗎?

2。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嗎?

3。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嗎?

課堂訓練:

1。下列關于摩擦力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兩個相對靜止物體間一定有靜摩擦力作用。B。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C。靜摩擦力對物體總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物體越重,使它滑動時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與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動摩擦因數與滑動摩擦力成正比,與正壓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D。摩擦力總是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

3。如圖所示,一個重G=200N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運動,物體和水平面間的摩擦因數μ=0。1,同時物體還受到大小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則水平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疊放著A和B兩個物體,A和B間的接觸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靜止,則此時()

A。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F,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F,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于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于F。

答案:1。ABC2。ABCD3。D4。B

閱讀材料:從經典力學到相對論的發展

在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中,空間間隔(長度)S、時間t和質量m這三個物理量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一根尺靜止時這樣長,當它運動時還是這樣長;一只鐘不論處于靜止狀態還是處于運動狀態,其快慢保持不變;一個物體靜止時的質量與它運動時的質量一樣。這就是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到了十九世紀末,面對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經典力學遇到了困難。在新事物面前,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于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創建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指出:長度、時間和質量都是隨運動速度變化的。長度、時間和質量隨速度變化的關系可用下列方程來表示:,(通稱“尺縮效應”)、(通稱“鐘慢效應”)、(通稱“質—速關系”)

上列各式里的v是物體運動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沿速度v的方向測得的物體長度;t0和t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時間;m0和m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物體質量。

但是,當宏觀物體的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時(v<

繼狹義相對論之后,1915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于物體的分布,使人類對于時間、空間和引力現象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統稱為相對論。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7

整體設計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的變化.對于動摩擦因數的教學最好通過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由于本節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

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計算.

課時安排

3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

知識準備:搜集有關的摩擦力信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活動導入

準備兩只碗,分別放入數量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內是光滑干凈的,另一只碗內是粘有灰塵的.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碗中用筷子夾出來,比賽看誰夾得快.然后讓兩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引出摩擦力的問題.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播放運動員滑雪的錄像,如圖3-3-1,讓學生說出滑雪要求的環境條件,然后導

出摩擦力的概念.

圖3-3-1

問題導入

粉筆在黑板上可以寫出字來,在玻璃上寫得出來嗎?試試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筆寫字又會有何不同?為什么?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推進新課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通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并敘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問題: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運動?為什么想讓桌子繼續運動還要繼續推?

初步引出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一、靜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動,師生討論引導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問題:靜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嗎?怎樣求靜摩擦力的大小?怎樣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實驗探究】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用較小的力拉木塊但保持木塊不動,并不斷緩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變化.

實驗如圖3-3-2:

圖3-3-2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志.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并探究,整理分析實驗數據.

參考設計:

1.裝置如上面的實驗,在木塊上面增加砝碼,驗證在不同的壓力作用下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壓力不變,分別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驗證最大靜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時最大靜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斷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應該增加手的握力即壓力,由此判斷最大靜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換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活動:學生交流討論并得出結論:

1.靜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有關系.

引導學生說一下生活中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課件展示)圖片示例:

圖3-3-3

課堂訓練(課件展示)

1.有關靜摩擦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靜摩擦力B.靜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可能與運動方向垂直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不一定靜止,故A錯.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無關,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及所受其他力的情況有關,故B錯.靜摩擦力的方向可與運動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確.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無關,但一定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故D錯.

答案:C

2.如圖3-3-4所示,用外力F水平壓在質量為m的物體上(設受力F的面絕對光滑),恰好使物體靜止,此時物體與墻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如果F增大為3F,物體與墻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

圖3-3-4

解析:物體受向下的重力為mg,由二力平衡條件知靜摩擦力大小也為mg,方向向上,當推力增為3F時,物體重力不變,則靜摩擦力也不變.

答案:mgmg

二、滑動摩擦力

概念: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可以通過復習回憶得出,或者通過演示實驗總結得出,也可以直接給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實驗儀器設計實驗,定量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應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多變量的研究;使學生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的影響因素)

1.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原理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討論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法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討論得出控制變量法)

3.組織學生利用已有器材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4.要求學生設計表格記錄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結論.

(學生活動:展示自己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對動摩擦因數有定性的`認識)(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

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設計意圖: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及邏輯推理能力)

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課件展示:

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材料動摩擦因數材料動摩擦因數

鋼—鋼0.25鋼—冰0.02

木—木0.30木頭—冰0.03

木—金屬0.20橡膠輪胎—路面(干)0.71

皮革—鑄鐵0.28

例題.滑雪是北方地區人們喜愛的一種運動.有的地方人們用鹿拉滑雪板進行滑雪比賽.已知滑雪板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02,滑雪板和人的總質量為180kg.如果鹿拉著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可知鹿的拉力F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時,滑雪板與冰面的壓力N與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動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為

F=f=μN=μMg=0.02×180×9.8N=35.3N.

答案:35.3N

課堂訓練

質量為2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5,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視為相等.給物體一水平拉力.

(1)當拉力大小變為5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2)當拉力大小變為12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將拉力又減小為5N(物體仍在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體繼續滑動的過程中,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N/kg)

解析:(1)當拉力F=5N時,F<fmax,物體沒有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f=F=5N;

(2)當拉力F=12N時,F>fmax,物體滑動起來,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N=10N;

(3)當拉力又減小為5N時,由于物體仍在地面上滑動,所以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是10N;

(4)當拉力撤去后,由于物體繼續在地面上滑動,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為10N.

答案:(1)5N(2)10N(3)10N(4)10N

知識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車輪胎、各種旋鈕表面都有花紋.

2.增大壓力.如:電動機的皮帶拉得很緊,以便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帶打滑.

減小有害摩擦:

1.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用滾動軸承代替滑動軸承.

2.減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潤滑油.

課堂小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始終與外力沿著接觸面的分量相等f=μN

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布置作業

1.教材第62頁,“問題與練習”2、3.

2.教材第60頁“做一做”.

板書設計

3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接觸面粗糙

(2)在接觸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壓力

(3)有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

2.靜摩擦力

(1)變力:0<F靜≤Fmax

(2)方向: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滑動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活動與探究

1.設計實驗測量紙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自主設計實驗.包括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步驟,并設計、寫出實驗報告.

習題詳解

1.解答:手壓著桌面向前移動時,手受到桌面的滑動摩擦力作用.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手指移動的方向相反,阻礙手指的運動.手對桌面的壓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越大,對手指相對桌面運動的阻礙作用越明顯.

2.解答:(1)不受.因為瓶子與桌面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瓶子處于豎直狀態).

(4)受滑動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紙條相對瓶子的運動方向.

3.答案:35N30N0.320N

設計點評

本節重點是理解動摩擦因數的意義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和方向的判定.難點是對靜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確定.教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來突破.靜摩擦力是由于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而產生的,其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如何判定靜摩擦力的方向?通過假設物體間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體將往什么方向運動去思考確定.教學時特別注意了對于靜摩擦力大小與所受外力及所處運動狀態的關系.設計中基本遵循問題—問題的模式進行.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式,并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問題。

2、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3、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它體現了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體現了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的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重要研究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運動學的重要概念,平均速度的提出,體現了用勻速直線運動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等效研究方法,即用變速直線的平均速度,就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為勻速直線運動處理。當然它只能是粗略地反映了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應該強調,一個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間內(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提到平均速度時,要明確是指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以上以百米運動員在10s內跑完全程為例,均可作有力地說明。

講平均速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出瞬時速度的概念。例如提出百米運動員跑到60m位置時的速度能加速到多大?為此可測運動員前后10m內這20m的平均速度;前后1m內這2m的平均速度;……即時間間隔(或位移間隔)取得越短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物體在某時刻(或某位置)的瞬時速度。

瞬時速度也可說成運動的物體從該時刻或該位置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可介紹"阿特伍德機"用此方法測變速直線運動的瞬時速度的方法。

教材上通過行駛中的汽車的速度計,既表明瞬時速度可測,又說明汽車的速度在不斷變化,而速度計則反映出這一變化的精確過程。

指明通常說的速度指的是瞬時速度,也可指出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三、教具

汽車速度計。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討論了勻速直線運動。真正能做到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的位移都相等的勻速運動是很少見的。通常做直線運動的物體,一般要經歷從靜止到運動,又由運動到靜止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不斷變化的。例如,飛機起飛的時候,在跑道上越來越快;火車進站的時候,運動越來越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我們稱之為變速直線運動。

(二)新課教學

1、變速直線運動

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也就是說,做變速直經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所以它沒有恒定的速度。怎樣來描述它運動的快慢呢?

例如,百米運動員,10s內跑完100m,可以說他平均1s內跑10m。這里就給出平均快慢的概念。

2、平均速度

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說明: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

例如:百米運動員跑100m用10s,他的平均速度

若這位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100m,所用時間也為10s。

總效果相同。

這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另外,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表明了物體運動的快慢。或許對于此百米運動員,我們很難找到他哪個1s跑了10m。

需要強調的是,10m/s只代表此運動員在這10s內(或這100m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m的平均速度。

例如,汽車在第一個10min、第2個10min和第三個10min的位移分別是10800m、11400m、13800m,可分別求出它在每個10min的平均速度,以及在這30min的平均速度,見下表:

第1個10min第2個10min第3個10min這30min

s/m10800114001380036000

18192320

從表中可以看出,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的。

還可以看出上述汽車是做變速直線運動,知道了車每10min的平均速度,就比只知道汽車在這半小時的平均速度,對汽車運動的快慢了解的更準確。

又如,要知道百米運動員通過的60m位置時的速度,方法有:可測他通過前10m到后10m這20m的平均速度;

可測他通過前1m到后1m這2m的平均速度。

……

選取的位移間隔(或時間間隔)越短,就越能準確地知道運動員通過60m位置時的速度。

若設想運動員跑到60m位置時,改做勻速運動,測出他以后勻速運動的速度,就知道了他通過的60m位置的速度。

3。瞬時速度

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瞬時速度才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

實例:火車提速。

汽車速度計——用實物或圖顯示。

展示"物體運動速度"表——課本p。53。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值的瞬時速度。

可用"阿特伍德機"說明測變速運動的瞬時速度的方法。

五、課堂小結

什么是平均速度?應注意什么?

什么是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通常說的速度應指瞬時速度,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有引力定律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簡單問題.

2、使學生能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問題及衛星問題.

3、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并用所學知識解釋(我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如: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風云一號、風云二號、神州一號、二號、三號等).

能力目標

通過圖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方法,滲透科學發現與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教育.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過程,使學生了解卡文迪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攻克難關、戰勝困難的.

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過程設計:本節是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主要通過例題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

二、教學過程:

(一)講解例題

例題1:已知地球的半徑為,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在赤道上空有一顆相對地球靜止的同步通訊衛星離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解:關于同步衛星的知識請學生回答:

1、同步衛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相等;

3、同步衛星必須在赤道上空;(追問學生為什么?)

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決此題時應讓學生充分討論和充分理解,讓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衛星繞地球的軌道。

例題2:已知地球的質量為,地球的半徑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求萬有引力恒量是多少?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學生在解決此題后,教師提出問題:

1、萬有引力恒量是誰首先測量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補充說明:卡文迪許是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并對卡文迪許加以較詳細的介紹。

亨利·卡文迪許是英國杰出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的一生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許這位科學家在生活中不是一個出色者,但在科學研究中不愧為一顆閃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許生于法國尼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英國公爵的后裔,因為他的母親喜歡法國的氣候,才搬到法國居住。當卡文迪許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由于早年喪母,他形成一種過于孤獨而羞怯的習性。

2、萬有引力恒量是用什么方法測量的?

教師可用展示扭秤實驗的圖片并詳細解釋有關物理問題。(教學建議中有資料)

需要注意兩個地方:

(1)兩個1千克的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決的?

(2)力很小讀數如何解決的?

3、測量的萬有引力恒量的數值和單位?

4、在現實生活中,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我們無法觀察到呢?為什么?請學生討論并舉例說明。

探究活動

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動.同時在完成題目1的基礎上分組自行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萬有引力常量測量的歷史過程.

2、根據觀察和查閱資料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20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采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并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采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于一體,通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量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并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初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量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初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復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說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通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數據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范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于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通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發問,為什么干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并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于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么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于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通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于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后,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游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通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說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范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于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并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實例,并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靜摩檫力

一、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1、相互接觸、擠壓(彈力產生的條件)

2、與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接觸面粗糙

二、靜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來靜摩擦力的大小0<F<Fmax

八、作業設計

課后完成課后“問題與練習”中1、2、3題。

九、問題研討

(1)物理研究以實驗為基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身邊的現象設計小實驗的方法來探索物理問題,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實驗讓學生探索物理問題?

(2)利用學習小組分組實驗并討論,如何運用小組評價機制?

766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智能楼宇-楼宇自控系统-楼宇智能化-楼宇自动化-三水智能化 | YT保温材料_YT无机保温砂浆_外墙保温材料_南阳银通节能建材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流水线电子称-钰恒-上下限报警电子秤-上海宿衡实业有限公司 | 玉米深加工设备-玉米深加工机械-新型玉米工机械生产厂家-河南粮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生态板-实木生态板-生态板厂家-源木原作生态板品牌-深圳市方舟木业有限公司 | 高铝矾土熟料_细粉_骨料_消失模_铸造用铝矾土_铝酸钙粉—嵩峰厂家 | 东莞压铸厂_精密压铸_锌合金压铸_铝合金压铸_压铸件加工_东莞祥宇金属制品 | 橡胶接头_橡胶软接头_套管伸缩器_管道伸缩器厂家-巩义市远大供水材料有限公司 | 起好名字_取个好名字_好名网免费取好名在线打分 | 密集架-密集柜厂家-智能档案密集架-自动选层柜订做-河北风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生产自动包装秤_颗粒包装秤_肥料包装秤等包装机械-郑州鑫晟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首页-瓜尔胶系列-化工单体系列-油田压裂助剂-瓜尔胶厂家-山东广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无菌水质袋-NASCO食品无菌袋-Whirl-Pak无菌采样袋-深圳市慧普德贸易有限公司 | 河南15年专业网站建设制作设计,做网站就找郑州启凡网络公司 | 大_小鼠elisa试剂盒-植物_人Elisa试剂盒-PCR荧光定量试剂盒-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闸阀_截止阀_止回阀「生产厂家」-上海卡比阀门有限公司 | 匀胶机旋涂仪-声扫显微镜-工业水浸超声-安赛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冷却塔减速机器_冷却塔皮带箱维修厂家_凉水塔风机电机更换-广东康明冷却塔厂家 | 上海logo设计 | 翅片管散热器价格_钢制暖气片报价_钢制板式散热器厂家「河北冀春暖气片有限公司」 | 螺钉式热电偶_便携式温度传感器_压簧式热电偶|无锡联泰仪表有限公司|首页 | 道康宁消泡剂-瓦克-大川进口消泡剂供应商 | 扬尘在线监测系统_工地噪声扬尘检测仪_扬尘监测系统_贝塔射线扬尘监测设备「风途物联网科技」 | 广州活动策划公司-15+年专业大型公关活动策划执行管理经验-睿阳广告 | 地磅-地秤-江阴/无锡地磅-江阴天亿计量设备有限公司_ | 防爆大气采样器-防爆粉尘采样器-金属粉尘及其化合物采样器-首页|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 | 致胜管家软件服务【在线免费体验】 | 送料机_高速冲床送料机_NC伺服滚轮送料机厂家-东莞市久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丹佛斯变频器-丹佛斯压力开关-变送器-广州市风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好杂志网-首页| 悬浮拼装地板_幼儿园_篮球场_悬浮拼接地板-山东悬浮拼装地板厂家 | 上海阳光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 哈希余氯测定仪,分光光度计,ph在线监测仪,浊度测定仪,试剂-上海京灿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金联宇电缆总代理-金联宇集团-广东金联宇电缆实业有限公司 | 搜活动房网—活动房_集装箱活动房_集成房屋_活动房屋 | 金属抛光机-磁悬浮抛光机-磁力研磨机-磁力清洗机 - 苏州冠古科技 | 钢格板|热镀锌钢格板|钢格栅板|钢格栅|格栅板-安平县昊泽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 膜结构停车棚-自行车棚-膜结构汽车棚加工安装厂家幸福膜结构 | 沙盘模型公司_沙盘模型制作公司_建筑模型公司_工业机械模型制作厂家 | 云南丰泰挖掘机修理厂-挖掘机维修,翻新,再制造的大型企业-云南丰泰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 | 电加热导热油炉-空气加热器-导热油加热器-翅片电加热管-科安达机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