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師教案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都有哪些?具有科學的世界觀,較系統和完整地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對物理學相關專業方向前沿、發展動態、應用前景有所了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一物理教師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1)
1、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積極組織本備課組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組織本備課組教師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及時了解新課程改革的動態和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發現性學習,參與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
2、制定詳實計劃,明確目標責任
利用集體備課,編好課前預習提綱、當堂檢測、周測考,豐富課堂教學,是本學期一個重要工作。認真組織備課,分解教學過程,從細節處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分工合作編好學案,在過程中明確了備課要求,落實備課各環節,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過程、課堂檢測、作業布置、教后感等要求。進行集體備課,充分利用集體力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同時積極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各種備課及經驗交流活動。教師能提前備課,能夠做到集體備課,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3、抓好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本學期緊緊圍繞新課程改革,結合學校各項工作,以推進新課程改革為契機,著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活動中,根據備課組實際情況,采取開設研究課與隨堂聽課等形式,從嚴、精、活、實、高五方面來優化教學過程,使學生堂堂有收獲,節節見成效。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資源,利用網絡優勢,接受先進教學理念,了解各方面教學動態,真正地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4、配合學校做好段考工作,完善成績分析
作為階段教學檢測的一種方式,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成效。因此在成績分析時從細入手,明察秋毫。
①、備課組集體研究,精選試題,突出重點,難易適度。同時認真批改、認真分析、認真評講,做好成績統計。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完善課堂教學。
②、密切注意差生、優生的流向。通過測試發現差生,重點進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導。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2)
1.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
2.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生的阻礙物體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稱為動摩擦因數,與相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0<μ<1。
5.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與其接觸面相切。
6.條件:直接接觸、相互擠壓(彈力),相對運動/趨勢。
7.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與相對運動速度無關。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
9.計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10.停車距離=反應距離(車速×反應時間)+剎車距離(勻減速)
11.安全距離≥停車距離
12.剎車距離的大小取決于車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13.追及/相遇問題:抓住兩物體速度相等時滿足的臨界條件,時間及位移關系,臨界狀態(勻減速至靜止)。可用圖象法解題。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3)
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基本解題思路是:
①根據受力情況,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物體的加速度
②根據題意,選擇恰當的運動學公式求解相關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推斷或求出物體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題思路是:
①根據運動情況,利用運動學公式求出物體的加速度
②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確定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從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點:
①運用牛頓定律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對物體進行受力情況分析和運動情況分析,要善于畫出物體受力圖和運動草圖、不論是哪類問題,都應抓住力與運動的關系是通過加速度這座橋梁聯系起來的這一關鍵
②對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受力情況發生變化,要分段進行分析,每一段根據其初速度和合外力來確定其運動情況;某一個力變化后,有時會影響其他力,如彈力變化后,滑動摩擦力也隨之變化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4)
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于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例如:第3s末、3s時、第4s初……均為時刻;3s內、第3s、第2s至第3s內……均為時間間隔。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與位移的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運動圖像的含義和應用
由于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理解圖象的含義:
(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了解圖象斜率的含義:
(1)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5)
一、學生情況分析
根據上學期的期未成績分析,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對必修1內容掌握比較好的學生不多。學生基本知識點落實不夠好,學習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方法欠缺。故需在必修2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回顧。加強基礎教學及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不高,普遍認為物理難學,部分學生開始有排斥感。需引導學生改變思想認識,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本學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塊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內容是必修1模塊的綜合或運用,也是會考要求的教學內容之一。故對學生的基礎要求比較高,在教學過程中不宜太難,要以新課程的理念轉換教學的難度與重點。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為在鞏固必修1知識點的基礎上進行必修2的教學。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與物理規律,并能在解題中有所運用。在平時的練習,注重以會考和高考的要求來進行教學。
四、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2.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4.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5.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6.認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常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6)
一、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系
彈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后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
范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后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
彈性限度:若物體形變過大,超過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彈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于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摩擦力的產生是由于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與分解
(1)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僅受兩個力作用,這兩個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即二力平衡
(2)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三個力作用,則這三個力中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另一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3)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力的作用,則宜用正交分解法處理,此時的平衡方程可寫成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分析受力情況;
③建立適當坐標;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共點力:物體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線或作用線的延長線能相交于一點的力
2.平衡狀態:在共點力的作用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說明:這里的靜止需要二個條件,一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二是物體的速度為零,僅速度為零時物體不一定處于靜止狀態,如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達到點時刻,物體速度為零,但物體不是處于靜止狀態,因為物體受到的合外力不為零.
3.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合力為零,即0
說明;
①三力匯交原理:當物體受到三個非平行的共點力作用而平衡時,這三個力必交于一點;
②物體受到N個共點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時,取出其中的一個力,則這個力必與剩下的(N-1)個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問題,則其平衡條件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的平衡條件
五、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學過物理學的人都會知道牛頓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說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關系。在對一個物體用力的時候同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這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高一物理教師教案(篇7)
研究靜摩擦力
1.當物體具有相對滑動趨勢時,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這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這個值叫靜摩擦力。
3.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與接觸面相切,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4.靜摩擦力的大小由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及外部受力情況決定,與正壓力無關,平衡時總與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6.靜摩擦有無的判斷:概念法(相對運動趨勢);二力平衡法;牛頓運動定律法;假設法(假設沒有靜摩擦)。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相互替代,這個力稱為另外幾個力的合力,另外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分力。
2.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力的替代,稱為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個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關系。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如果用表示兩個共點力的線段為鄰邊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則這兩個鄰邊的對角線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