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反思
高一物理教案反思篇1
一、指導思想
這學期初三物理系進入中考復習。面對中考復習,我們立足《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在復習中,應加強基礎教育,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物理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加強生命、科學、技術、社會的教學,注意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探索、總結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努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其能夠獨立進行實驗操作,力爭中考通過率達到98%以上。
2、加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運用各種解題方法解決各類試題。
3、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自己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4、努力做到平均分90分以上,優分85%以上,通過率90%以上,低分3%以下。
三、教學措施
1、對學生要求嚴格。雖然學生逐漸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但他們的自制力并不是很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對任何細節的管理。做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上課勤奮學習;每節課都要練習,防止學生不做作業,抄別人的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的學習,成為終身的樂趣。
2、注重基礎教學:物理現象、規律、基礎實驗操作是教學的基礎。所以認真學習每一個pro是第一步。
3、聯系實際:注意觀察物理現象(如家用電器等。)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物品設計實驗,用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對習題中與生活相關的電學現象進行透徹的分析,是學好電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所以禁止討論題目。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是學好物理的必由之路。
4、注重探究:在中考的各種考題中,實驗題和探究題的比例不僅是一樣的,也是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頭疼的問題。實驗探究的學習應以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基本要求為基礎。實驗能力作為科學探究的重要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驗研究應包括:實驗設備的選擇、實驗操作、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必要的分析與論證等。
5、強化規范:規范是學習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問題解決的規范化培訓,明確方法,嚴格符合要求。
高一物理教案反思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4.掌握庫侖定律,要求知道知道點電荷模型,知道靜電力常量,會用庫侖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2、類比質點理解點電荷,通過實驗探究庫侖定律并能靈活運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認識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學常用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認識類比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重點:電荷守恒定律,庫侖定律和庫侖力
難點: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庫侖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教具: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1節電荷庫侖定律(第1課時)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閃電撕裂天空,雷霆震撼著大地。
師:在這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背后,蘊藏著許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學家進行探究。在科學,從最早發現電現象,到認識閃電本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一些人還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果本第2頁“接引雷電下九天”這一節,了解我們人類對閃電的研究歷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電閃雷鳴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蒙昧時期的人們認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對罪惡的懲罰,直到1752年,偉大的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費城進行了的風箏實驗,把天電引了下來,發現天電和摩擦產生的電是一樣的,才使人類擺脫了對雷電現象的迷信。
師強調:以美國科學家的富蘭克林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閃電,證實了閃電與實驗室中的電是相同的。
雷電是怎樣形成的?(大氣中冷暖氣流上下急劇翻滾,相互摩擦,云層就會積聚電荷,當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瞬間發生大規模的放電,就產生了雷電)物體帶電是怎么回事?電荷有哪些特性?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遵從什么規律?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規律?這些問題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師:本節課我們重點研究了解幾種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電荷守恒定律
(二)新課教學
復習初中知識:
師:根據初中自然的學習,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請舉例說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
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玻璃棒帶正電;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橡膠棒帶負電。
演示實驗:先用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然后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靠近碎紙屑看有什么現象?讓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的異同;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摩擦過的物體性質有了變化,帶電了或者說帶了電荷。帶電后,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帶電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夠吸引輕小物體,我們說此時物體帶了電。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就叫做摩擦起電。
高一物理教案反思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5、通過對伽利略自由落體運動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并感受先輩大師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的重點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3)在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高一物理教案反思篇4
【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7節,是《曲線運動》一章的最后一節。學習本節內容既是對圓周運動規律的復習與鞏固,又是后面繼續學習天體運動規律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安排了鐵路的彎道,汽車過拱橋,航天器中的失重現象,離心現象四個方面的內容,如果面面俱到,難免會蜻蜓點水,為了在教學中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分兩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主要討論鐵路彎道的設計意圖。【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圓周運動有了較為清晰地認識,但是對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還不夠深入。同時高一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他們很希望參與到課堂中來,自主的解決問題。【三維學習目標】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經歷觀察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活動進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能在具體問題中找到向心力的來源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感悟科學的嚴肅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教學重點和難點:在具體問題中找到向心力的來源
【教學策略】
1.教法:使用情境激趣、設疑引導、適時點撥的方式引領學生的學習;
2.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觀察現象、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方式參與到課堂中來,體驗求知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自制教具:車輪模型、彎道模型;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首先,播放一段4.28膠濟鐵路火車事故的視頻動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火車轉彎這一具體情境中來。我就此提出兩個問題:1.火車轉彎時的限定速度是怎樣規定的?2.火車超速時為什么容易造成脫軌事故?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既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又為他們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二、復習鞏固、明確方法
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回憶計算向心力的常用公式,然后,設置情景,讓學生對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做出受力分析并找到向心力的來源。
情景一:物塊隨圓盤做勻速圓周運動。
情景二:小球在杯子內壁做圓周運動。此情景并沒有直接展示給學生,而是提出問題:“你能不用手接觸小球,而不使小球落入杯底嗎?注意,要保證杯口朝上。”讓學生自己設計出小球的運動方式,并對杯中小球的運動情況作出受力分析。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后,教師做出總結:分析圓周運動問題,就是要通過運動分析求出物體需要多大的向心力,通過受力分析找到誰在提供向心力,從而建立供需平衡方程,這是解決圓周運動問題的一般思路。
三、設疑引導、自主探究
這一部分集中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我巧設梯度,從以下三個部分組織教學:
1.認識火車車輪的結構特點
首先教師播放視頻,分別展示火車在水平面和水平彎曲軌道上的運動,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認識到火車轉彎要靠鐵軌和車輪的作用。然后學生觀察車輪和軌道結構,描述火車車輪結構特點。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車輪,加深學生對車輪結構的印象,并提示學生思考車輪輪緣的作用。
進一步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用到了類似的輪子結構?通過學生的回答,和圖片的展示(學校門口的電動拉門的輪子),使學生認識到這一結構在生活中也是常見的,從而拓展了學生的認識。接著提問學生:你認為火車在水平軌道上轉彎時向心力來自哪里?經過觀察和思考,學生已經不難想到向心力的來源。而后追問:你認為這樣的轉彎方式有什么弊端嗎?學生通過思考,結合上課之初播放的視頻,不難回答出這樣做的危害性。
2.真實的火車彎道的情況
那么設計師有什么好的方法嗎?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實際鐵路彎道特點的認識情況。而后通過圖片,使學生認識鐵路彎道處內軌低而外軌高的特點;從而發出疑問,彎道處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呢?
提示學生從受力分析入手,找到此時向心力的來源,并要求學生畫出受力分析圖。
除了正確的分析外,學生很可能將重力與支持力的合力畫成沿斜面向下,這是對彎道的圓心位置分析不清造成的,對學生可能做出的兩種向心力的方向,我不直接評論對錯,而是使用自制教具,展示給學生彎道處路基的特點,讓學生有所參照。學生不難發現,彎道的內側與碗的內壁相似,進而認識到和杯子內壁的相似性,把小球在杯子內壁的運動與火車在彎道處的運動作對比分析。經過這樣兩步,學生已經不難得出正確的受力分析。成功的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
然后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從定性到定量,寫出重力與支持力的合力的表達式,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3.假如你是設計師
為了解決開課時提出的兩個問題,我設計了第三部分──假如你是設計師。
首先,設置情境:你設計了一段半徑為r,傾角為θ的鐵路彎道,你會如何規定火車轉彎的速度?提示學生從解決圓周運動一般本思路出發,從供需平衡關系入手,列出方程,從而得出限定速度的表達式。從表達式的得出過程,引導學生理解,限定速度的規定實際是為了保證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從而避免車輪和鐵軌間的擠壓,保證行車安全。
接著,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在杯內轉動過快的小球從杯中飛出的過程,提示學生思考,如果火車速度過快會怎么樣呢?學生已經不難認識到火車速度過快會使火車脫軌的問題。而后引導學生用供需平衡條件來解釋這一問題,深化了學生認識。為了突出重點,這里不提出離心現象這一問題。只是通過現象的分析和認識為離心現象的教學做好鋪墊。
四、總結方法、完善認識
通過本節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圓周運動問題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認識到火車轉彎的模型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認識到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往往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感的來源。進一步啟發學生,還有哪些生活中的運動也使用了相同的設計思想?使學生認識到自行車轉彎、汽車轉彎也有相似的情況,從而從特殊到一般,深化學生的認識。同時通過對事故原因的科學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尊重規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五、布置作業、課后拓展
課后作業是學生再學習的重要途徑,本節課后我安排了兩項作業。旨在讓學生鞏固知識的同時,認識物理與社會的聯系,將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向課外。
1.課后練習題。
2.了解中國鐵路提速情況,查找資料,提出你對鐵路建設的建議。【總體設計思想】本節課的設計思想是借助問題給學生一個思維的支點,在教師的引領下,從分析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入手,找到一般規律。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思考、發現生活中的模型。通過類比,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識聯系到新問題的解決當中,在加深知識理解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分析應用能力。同時,通過對事故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分析方法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教學理念。
高一物理教案反思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準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系,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系。
(5)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后,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和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教學重點:
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學過程: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于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教案反思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式,并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問題。
2、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3、運用平均速度的定義,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成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從而滲透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它體現了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體現了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的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重要研究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運動學的重要概念,平均速度的提出,體現了用勻速直線運動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等效研究方法,即用變速直線的平均速度,就把變速直線運動等效為勻速直線運動處理。當然它只能是粗略地反映了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應該強調,一個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間內(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提到平均速度時,要明確是指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以上以百米運動員在10s內跑完全程為例,均可作有力地說明。
講平均速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出瞬時速度的概念。例如提出百米運動員跑到60m位置時的速度能加速到多大?為此可測運動員前后10m內這20m的平均速度;前后1m內這2m的平均速度;……即時間間隔(或位移間隔)取得越短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物體在某時刻(或某位置)的瞬時速度。
瞬時速度也可說成運動的物體從該時刻或該位置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可介紹"阿特伍德機"用此方法測變速直線運動的瞬時速度的方法。
教材上通過行駛中的汽車的速度計,既表明瞬時速度可測,又說明汽車的速度在不斷變化,而速度計則反映出這一變化的精確過程。
指明通常說的速度指的是瞬時速度,也可指出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三、教具
汽車速度計。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我們討論了勻速直線運動。真正能做到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的位移都相等的勻速運動是很少見的。通常做直線運動的物體,一般要經歷從靜止到運動,又由運動到靜止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不斷變化的。例如,飛機起飛的時候,在跑道上越來越快;火車進站的時候,運動越來越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我們稱之為變速直線運動。
(二)新課教學
1、變速直線運動
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也就是說,做變速直經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不相等,所以它沒有恒定的速度。怎樣來描述它運動的快慢呢?
例如,百米運動員,10s內跑完100m,可以說他平均1s內跑10m。這里就給出平均快慢的概念。
2、平均速度
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說明: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
例如:百米運動員跑100m用10s,他的平均速度
若這位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100m,所用時間也為10s。
總效果相同。
這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復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另外,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表明了物體運動的快慢。或許對于此百米運動員,我們很難找到他哪個1s跑了10m。
需要強調的是,10m/s只代表此運動員在這10s內(或這100m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m的平均速度。
例如,汽車在第一個10min、第2個10min和第三個10min的位移分別是10800m、11400m、13800m,可分別求出它在每個10min的平均速度,以及在這30min的平均速度,見下表:
第1個10min第2個10min第3個10min這30min
s/m10800114001380036000
18192320
從表中可以看出,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的。
還可以看出上述汽車是做變速直線運動,知道了車每10min的平均速度,就比只知道汽車在這半小時的平均速度,對汽車運動的快慢了解的更準確。
又如,要知道百米運動員通過的60m位置時的速度,方法有:可測他通過前10m到后10m這20m的平均速度;
可測他通過前1m到后1m這2m的平均速度。
……
選取的位移間隔(或時間間隔)越短,就越能準確地知道運動員通過60m位置時的速度。
若設想運動員跑到60m位置時,改做勻速運動,測出他以后勻速運動的速度,就知道了他通過的60m位置的速度。
3。瞬時速度
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瞬時速度才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
實例:火車提速。
汽車速度計——用實物或圖顯示。
展示"物體運動速度"表——課本p。53。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值的瞬時速度。
可用"阿特伍德機"說明測變速運動的瞬時速度的方法。
五、課堂小結
什么是平均速度?應注意什么?
什么是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區別和聯系。
通常說的速度應指瞬時速度,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