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1
西漢的興衰
教學建議
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認識
1.武帝的這一政策與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學獨尊后,其他思想學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學本身也廣泛吸收了法家、陰陽家等各家學說,統一的思想帶有一定的綜合傾向,因而獲得了成功。
2.尊儒興學,把教育、考試與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的創造,在客觀上促成了重視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尚,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時,改變了漢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慣例,使大批讀書人通過讀書而進入仕途。
3.封建政治與儒學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歷史傳統。
4.但從本質上看,這仍是一種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政策。漢武帝運用皇權干預思想學術,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違悖了思想統一于真理的規律,有明顯的消極作用。
對漢武帝的評價問題
漢武帝是中國歷的帝王,在其統治時期,通過文治武功,使西漢統治過火鼎盛時期,其他向來被稱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豐功偉績,也有重大失誤。他與秦始皇相比,即“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遷之語)史學界對其晚年的政策調整關注較大。他為調整統治政策,在有關西北屯兵的爭論中,借機頒布了輪臺“哀痛之詔”,公開向天下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公開否定自己,果斷地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統治危機,帶來了后來的“昭宣中興”。他這一行舉,可以說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顯成功的嘗試,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對他這一行舉持否定態度,認為在統治危機和內外出現困局情況下,是悲觀消沉情緒的反映。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嬴政在看到韓非的書后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后韓非在秦國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納,法家思想成為秦的統治思想。秦始皇以吏為師、崇尚法治,實行嚴刑峻法,將法家思想定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建立的需要。
西漢王朝是在農民大起義摧毀了暴秦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高祖及臣下,多數是秦末大起義中出現的下層人物,他們能比較認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訓。漢初統治者面臨經濟凋敝的局勢,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確立了以道家“無為”思想為特征的黃老政治為統治思想。劉邦實行的恢復經濟、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就是黃老政治的具體體現。在劉邦、孝惠、高后、文、景統治的五六十年間,一直實行黃老政治。黃老政治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穩定了統治。
到漢武帝時這種情況有了變化。黃老政治的實行,諸子百家學說的流行,不適應思想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進而在太學和地方學校中,講授儒家經典,通過考試合格者可入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統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長,融儒法為一家。漢武帝雖尊崇儒術,但實際上是“霸王道來之”,儒法并用,是經過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l)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封建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控制一切軍國大事,地方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中央一切權力集中于皇帝。
(2)戰國時的韓非提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韓非的理論,通過創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和文化措施,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漢承案制,劉邦承襲了秦始皇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歷經惠、文、景帝,到漢武帝時,通過解決王國問題,進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權;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兩漢時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設立尚書臺,實行刺史制度和上計制,從而完善了這一制度。到東漢初,這一制度進一步加強并定型。
(4)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顯的弊端:加強了人民的控制和統治,皇帝個人作用對政局影響大,容易產生腐敗和專權,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腐敗長期延續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積極意義日益減少,弊端日益加重。
關于王莽改制的評價問題
在20世紀20年代前,對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種觀點。第一,基本肯定說。認為王莽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和理想主義者,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第二,基本否定說。郭沫若認為:王莽實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動蕩不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相反給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災難,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第三,主觀與客觀說。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漢后前危機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數量的膨脹,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貸掠奪和財貨壟斷。他的改革是針對大地主階層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業的,但結果竟變成了一場對人民的浩劫,這是他根本沒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漢腐朽統治的替罪羊。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劉邦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繼承,又有改造,除繼續采用郡縣制外,也實行分封諸侯王制度,即郡國并行制。
(2)由于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威脅了皇權,景帝采取削藩政策,還用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進一步削在王侯權勢,通過實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以后直到東漢,雖一直保留封國,但國象對王國權勢限制很嚴,王國封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諸侯王實際成了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封建貴族。
(3)漢武帝時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區劃了。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2
《百日維新》
【教學目標】
(一)課程標準:“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p>
(二)據學情,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礎知識。
(2)結合課文、利用圖片、歷史資料等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總結康、梁的主要活動;通過討論 “戊戌變法的意義”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播放音樂導入新課;通過歷史劇表演對康有為上書了解康有為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完成情感目標;
(2)通過名片介紹、記者采訪、共同討論,師生的互動探究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以天下為已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的準備:知識預習、歷史短劇、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電視劇《英雄刀少年》主題曲:肝膽相照。讓學生感受音樂帶來的熏陶,營造課堂氛圍。
教師:翻開日歷;今年是20__年,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譚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示眾,秋風凜冽,吹冷一腔熱血,舉國震驚,大清帝國的逍遙夢,在這一天被徹底擊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讓我們把日歷往回翻。假如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出公車上書)
(二)學習新課
1、公車上書
[角色扮演,體驗歷史]:公車上書課本劇
劇情介紹:(學生課前準備)1895年這一年,一個年僅30歲的青年譚嗣同正在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疤柾?,號外,京師爆發公車上書,康梁上書失敗!”“給我拿一份”。譚嗣同看了報紙,心情沉重。輕聲讀出:亞洲第一海軍大國清政府嘔心瀝血多年的帝國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敗,擊碎了洋務派的自強夢,卻喚醒了更多的有識之士??涤袨樵诒本┙M織“公車上書”,譚嗣同則嘆道,“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梁啟超則心憂“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觀看短劇,思考歷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①公車上書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車上書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的原因是因為當甲午戰后《馬關條約》的簽定,影響是揭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并補充介紹歷史知識公車,回憶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使學生理解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運動,而唯有變法才能救國圖強)
[名片檔案,個人風采]:學生模擬變法人物
學生分別出示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的個人名片,登上講臺向大家模擬歷史人物進行介紹。
(主要介紹代表人物:1、康有為:少年立大志,曾經在香港逗留的經歷,使他深受觸動,從此萌發在中國實現變革實現資本主義的理想。2、梁啟超:少年聰慧,13歲考中秀才,17歲中舉。在萬木草堂結識了康有為之后,即拜康有為為師,跟隨師父為維新變法奔走。3、譚嗣同,號復生,出生官宦人家,卻厭惡科舉功名,讀了萬卷之書,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變中國現狀。)
[關注國運,發表見解]:創設情境寫“上書”
討論: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愛國讀書人,請你也寫一份“上書”,陳述怎樣救亡圖存!
(三)百日維新
[舌戰群儒]
教師: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膽行動,公車上書后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機,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為與頑固派進行了論戰。
播放《走向共和》視頻片段,觀看“康有為駁榮祿,榮祿生氣中途退場”內容。
通過舌戰群儒和上書內容,可以看出康有為維護清朝統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所以光緒帝被深深地感動了,于是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師生分析總結:光緒帝為什么支持變法?
學生1:鞏固封建統治,希望有所作為,不當亡國之君。
學生2: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統治權。
學生3:也有愛國、保國、抵制外強的思想。
[京師現場采訪報道]
學生模擬《中外紀聞》的記者,在_城樓現場報道:舊歷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皇帝登上_城樓頒發詔書,標志變法開始。那么,變法涉及哪些內容呢?我們來到變法記者招待會,采訪光緒皇帝,學生扮演光緒皇帝向大家介紹了變法的有關內容:
出示幻燈片──光緒帝照片和百日維新內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文化教育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教師補充介紹京師大學堂的創建)
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教師出示幻燈片──變法的進步性和變法的局限性,師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體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的實權地位,沒有涉及議院、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沒有采取維新派掌管軍隊的措施。以至于面對后來的政變陰謀束手待斃。)
(四)我以我血薦軒轅
[永遠的譚嗣同]
教師:變法的結果如何呢?
學生:失敗了。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
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又因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歷時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教師出示幻燈片介紹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視頻: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日本)。有人極力勸說譚嗣同逃走,他謝絕勸告者說:“不有行者,誰圖將來?不有死者,誰鼓士氣”?“我國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而流血者,如有,請自嗣同始”。不久,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這就是歷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讀:譚嗣同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師: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學生:賊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因變法遭到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失敗而無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為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不愿逃走。
(五)我評譚嗣同
[師生互動,討論探究]
教師:譚嗣同的死值得嗎?
學生1:不值得,是因為逃走后還可保存實力繼續斗爭,不應該做這樣的犧牲。
學生2:值得,是因為譚嗣同用他的獻身精神激勵后人繼續斗爭。
教師:一百多年前,譚嗣同為變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表現了愛國志士們為了國家進步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滄海浮生,歲月如潮,譚嗣同在時間里輪回,我們會永遠銘記。
教師: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后,師生總結: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的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雖然挫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教師:戊戌變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它為什么會失敗?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
總結如下:戊戌變法的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領導變法運動的民族資產階級天生軟弱,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結論: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小結]
教師: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奮斗。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洪秀全重新封王;三河鎮大捷;上海戰役;安慶保衛戰和天京保衛戰;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2.①通過對太平天國北伐的失敗和天京事變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②利用注解,適當引入史學界的爭論,使學生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
3.①通過講述太平天國英雄們威武不屈的斗爭事跡,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教育。②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規模巨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它成為當時亞洲反對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的一部分。太平天國的失敗說明,在近代中國,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他們可以是一支革命的主力軍但絕不能成為一個勝利的。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①通過分析天京變亂,使學生掌握分析歷史事件因果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使學生認識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重點分析
①天京變亂是重點。因為它是太平天國由勝而衰的轉折點。
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重點。因為這是兩課書最后的落腳點。而且,引導學生分析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將有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重點突破方案
①天京變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補充的圖片和材料來介紹天京變亂的背景,然后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簠⒁姟半y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難點,特別是對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后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難點突破方案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教師可以結合前面對《天朝田畝制度》及天京變亂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在學生的討論(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發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論,就應當予以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過于空泛的發言,則應以啟發、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上正軌。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天京變亂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天京變亂分別給太平天國和清朝政府帶來什么影響?
②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
③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太平天國運動對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節保衛太平天國的斗爭
重點:①天京變亂;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難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是怎么樣到來的”?
一、天京變亂
教師補充相應的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會走上追求享樂、講究排場、劃定煩瑣等級之路?這樣做的危害是什么?天京變亂分別會給太平天國和清朝政府帶來什么影響?
二、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
簡單講解。洪仁提出的《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為后面的“新思想的萌發”中還要講,這里只提起學生注意這個問題即可。
三、太平天國的防御戰
著重指明下面幾點即可:再破江北大營和三河鎮大捷,使天京、安慶轉危為安;再破江南大營使天京根本解圍;進軍蘇南,給清朝的打擊十分沉重,特別是經濟方面的打擊最為沉重。在進攻上海的戰役中,太平天國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重任;安慶失守和陳玉成犧牲,是太平天國后期極為嚴重的挫折,太平天國防御中的攻勢結束。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
天京陷落簡單講解。
關于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教師可以結合前面對《天朝田畝制度》及天京變亂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在學生的討論(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發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論,就應當予以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過于空泛的發言,則應以啟發、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上正軌。
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什么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正確地認識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為什么會產生封建特權思想?
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太平天國運動對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天京變亂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國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的分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六節保衛太平天國的斗爭
一、天京變亂
二、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
三、太平天國的防御戰
1.再破江北大營
2.三河鎮大捷
3.再破江南大營
4.太平軍東征蘇南與進攻上海
5.安慶陷落與陳玉成被俘就義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
1.清軍圍攻天京
2.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3.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4.太平天國的性質與歷史功績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掌握經濟特區的概念、設立及意義,理解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認可、支持“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
(2)掌握沿海經濟開放地帶的形成和浦東開發的目的及影響,理解浦東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3)掌握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點,能在地圖上找出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2、過程與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問題,歷史對比,專題討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對外開放意識,認可和支持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并從中獲得必要的現代經濟意識。
(2)進一步思考如何應對對外開放給國家和個人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緊迫感。教育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與時俱進。
重點:
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經濟特區的建立,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難點:
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經濟特區的創辦
1、經濟特區概念
是指國家劃出一定的范圍,在這里實行與其它地區不同的經濟政策,如在吸引外資,減免稅收等方面,給予特殊待遇,以此引進外資、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2、經濟特區的特點
(1)國家給予特區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資為主
(3)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經濟所有制形式
(4)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對外商投資給予優惠和方便
3、設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
(2)1988年,中國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問題探究】
指導學生閱讀P58學思之窗,回答:國家為什么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對外開放?
4、影響
(1)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排頭兵;
(2)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過渡:特區實踐的成果,使人們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俺F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庇谑牵覈涌炝藢ν忾_放的步伐。繼經濟特區后,我國政府又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1984.5)
(1)開放: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問題探究】
請同學們在P59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并思考:這些城市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2、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辟
(1)開放: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2)結果: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3)意義: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內地開發,都有深遠影響。
3、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1)建立:中國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區的開放城市中,劃出一定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2)特點
a.以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為主;
b.通常匯集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
c.是學習先進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了解國際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1、浦東的地理、歷史狀況
浦東位于黃浦江以東,面積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積的1/12,過去的浦東僅表示位置在黃浦江以東,在地圖上沒有任何標志。歷黃浦江兩岸沒有橋梁和隧道溝通,浦東雖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經濟上遠遠落后于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上海老城區。以至于人們“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p>
2、開發的目的
(1)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
(2)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3)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3、時間:
1990年,浦東開發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
4、意義:
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四、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
通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點: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分別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
“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
“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5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言準備。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后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后,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制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說明。在中央,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并奉命征伐。(這里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p>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于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設問:當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后,他們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周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并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周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并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么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系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而血緣關系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6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一
考點同步解讀
1.如何評價“冷戰”
積極作用:
(1)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雅爾塔體系消除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國又長期勢均力敵,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時有一定的約束。
(2)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多極化格局的出現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并進一步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消極作用:
(1)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2)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
(3)戰后兩大集團日益演變成美蘇聯各超級大國的工具,為謀求霸權,兩強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
(4)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認識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三者關系
(1)二戰后,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會議等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打上美蘇兩分天下的烙印。
(2)戰后初期的國際關系是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雅爾塔體系之上的。
(3)雅爾塔體系確立的過程就是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也是"冷戰"的發展過程,它體現了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它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尤其是大國強權政治的出現給世界帶來了許多的紛爭和動蕩。
核心素養聚焦
1.了解“冷戰”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與此相關的重要史實,理解兩極對峙格局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2.利用課本中的圖表等附件材料,論證文字資料中提出的歷史觀點。
3.通過對二戰結束后國際關系格局演變原因的分析,從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出發,弄清重大事件的內在聯系。
4.認識少數大國控制世界、爭奪霸權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培養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意識。
課標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內容: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識記:希臘半島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點;城邦及其特點。梭倫改革為希臘民主制度奠定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確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執政時期是希臘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雅典城邦的權力機構。雅典民主政治對近代西方政治的貢獻。
⑵理解:地理環境在古希臘城邦形成中的影響。歸納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臘城邦的階級與時代局限。
⑶運用:探究地理環境對古希臘城邦形成中的影響。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發展的歷史條件、基本特征、實質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臘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過程與方法
⑴分析地理環境、問題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資料,初步掌握信息處理方法。
⑶引導學生聯系時代背景,從雅典民主政治的興衰發展過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分步驟、分層次掌握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體會古代希臘的輝煌文化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遺產。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黃金時代”的重要內容,感受古代希臘的輝煌,分析古代希臘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及其歷史局限,感受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產生發展的歷史條件和實質,理解希臘奴隸制度的利弊得失,從宏觀上把握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
重點難點:
重點:伯利克里時期的民主政治
難點: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實質和歷史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了解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設卻是主流,這在古代的希臘與羅馬表現的尤為突出。當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體系都是由古希臘羅馬的政治系統中逐步發展而來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樣的呢?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學習第六單元第一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來了解一下吧。
[講授新課]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在接觸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希臘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圖)
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半島---------巴爾干半島。她被大海所環繞,因此我們稱希臘文明為“海洋文明”。由于希臘地形復雜,少有大塊的平原地區,而各個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臘形成了許多的小國家,它們被稱之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紀,它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范圍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過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獨立實體。小國寡民、獨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眾多的希臘城邦之中,雅典與斯巴達是兩個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來源于希臘,而希臘的民主政治則以雅典最為完備。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內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關鍵要掌握三大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梭倫的改革
梭倫改革時,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這項措施使許多工商業奴隸主因財富上升了社會地位,他們與原來的貴族都占據了第一、二等級。(打擊了貴族的統治。)同時設立公民大會,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除此之外,梭倫還設立新的政權機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前者規定除第四等級外,其他公民都可當選;后者參與例行審判,接受上訴案件。廢除了債奴制度。
影響: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把整個雅典城邦分為10個地域部落,以取代過去的4個血緣部落??死锼固崮岬倪@一舉措,打破了血緣關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設立五百人會議、成立十將軍委員會、實行陶片放逐法。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確立起來。
(三)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較全面,而且很徹底,共有六項:第一,擴大公民參政范圍:除十將軍外,執政官和幾乎所有其他官職向各等級男性公民開放;第二,改革公民大會,規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權力機構,管理內政、外交、軍事防務、官員選舉任免等事項,凡二十歲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參加,每個人在大會中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第三,改革五百人會議,規定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負責處理國家大事;第四,提高陪審法庭地位:負責審理各類重要案件,參與立法;第五,擴大十將軍委員會權力;第六,發放工資和津貼,調動公民參政的積極性,(觀劇津貼)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評價
雅典民主制度保證了希臘文明的燦爛輝煌,而且當今歐美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政體差不多都來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
持自己的獨立性,對外則是為了掠奪他人的財富和奴隸。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數人的民主,本邦婦女、廣大奴隸和外邦人都無權享受民主政治;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的。
高一歷史教案怎么寫篇8
開創外交新局面
【課標要求】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理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用歷史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報道,客觀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歷史回顧和感受正在發生的外交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美、中日關系正?;箤W生認識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美、中日關系正?;?/p>
難點: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三、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
第一目“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教學要點:①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③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
第二目“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教學要點:①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②中美關系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③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正常化;④中美和中日關系正?;龠M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第三目“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教學要點:①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②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③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教材引言圖片,激發形式興趣。
2、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被長期剝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是中國和在這個問題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斗爭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也是美國企圖在國際社會孤立、排斥中國的錯誤政策的失敗。
3、中美、中日關系正?;?/p>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一方來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此外,美國已感到蘇聯的強大競爭,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來講,改善中美關系意在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牽制和對付來自于蘇聯的威脅;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
中日關系的發展和國際上出現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外交上長期緊跟美國的日本,受到中美關系改善的極大沖擊,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實現中日邦交正?;暮袈曉絹碓礁?。在這種背景下田中訪華和中日邦交協定的簽訂,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日關系的發展在國際上帶來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終于打破了從50年代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4、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由于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國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我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5、歸納與認識
⑴美蘇兩極格局中的大國的對華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爭霸中,對華政策通常是建立在利用中國的基礎上,反復較多。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蘇美爭霸格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中國,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不成后,撤走專家和挑起邊境糾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中是蘇聯攻勢美國守勢時期,蘇聯加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美國則改善對華關系后與中國建交;80年代美國對蘇強硬,蘇聯全面收縮后,蘇聯同中國關系正?;?,美國則采取不利于中美兩國關系的錯誤作法,在臺灣等問題上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由此對華政策可見,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⑵近__年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攻擊最厲害的時期。自1990年到1997年,美國幾乎每年都要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策動攻擊中國人權的反華提案,但是每次都被中國挫敗??梢姠賾鸷竺捞K爭霸的世界格局,每次對華政策調整都是由于本國政治經濟強弱變化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和東歐解體,美國成為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結束;社會主義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數發達國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權”問題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要挾,作為經濟合作的前提;就實質而言,西方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在國際上的稱霸目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做法,每次都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都遭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決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干預我國內政,因此我們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違反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違反了聯合國的憲章和宗旨,因此必然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這說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敗的。
五、教學資源建議
陳宏等:《新中國外交》
六、學習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課堂效果。
2、思維拓展:近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