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
2、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xiàn)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
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統(tǒng)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⑴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jīng)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lián)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jīng)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jīng)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jù)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guī)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⑷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⑸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⑴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⑶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⑷詞語:
致、絕、假。
四、課后作業(yè)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⑵“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⑶“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jù)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2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們懷著滿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從初中跨進高中的大門時,老師已在這里等候著你們。師唱“我在興農(nóng)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麗。”(根據(jù)歌曲《我在貴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動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開花的樹》里寫到為這個美麗的相遇時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師自我介紹
師:我們的緣就從這句詩開始“玉壺裝陳釀,乘興賞芙蓉”。同學們猜猜老師的名字。
學生當堂一一即興介紹自己時間和學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現(xiàn)實,布置當天晚上交來“詩話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三、語文是什么
師:名字可以這么富有詩意,這就是語文的魅力。如果說一句詩只是小兒科的話,下面這首詩同學們來讀讀?
1、出示怪體詩,學生猜讀。
龍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會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激發(fā)興趣。
2、有人說:
語文是李白的詩――浪漫飄逸,想象奇特,帶你上天入地,與神仙結伴同游祖國山河。
語文是蘇軾的詞――豪邁豁達,心騖八極,帶你評古論今,與哲人攜手共探人生真諦。
語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帶你帶我游歷世界,做歷史的思考。
我說:
語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即興口答,但有部分學生當堂說不出來,于是布置課外寫。(文末也會摘錄一些附上)
師小結:
當我們聽到一首動人心魄的歌時,沉浸于歌詞所描繪的幽然意境,流連忘返,這就是語文;
當我們看到一幅雄渾俊雅的書畫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搜腸刮肚,想盡華美詞藻來贊美它,這就是語文;
當我們發(fā)表演講、主持會議,滔滔不絕,引經(jīng)據(jù)典,口吐連珠妙語,別忘了,這也是語文。
在語文的世界里我們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傳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她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她可以讓我們字字珠璣、口吐蓮花。她可以讓我們氣質高雅,談吐不俗;她可以讓我們胸懷天下,運籌帷幄。她可以讓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之,語文與生活同在,學好語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質量的基礎。學習語文吧!
四、本學期語文學什么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2。
看《致同學們》了解高中語文教材體系等。
1、必修5冊,不到一年半學完。高二上開始選修、高三就是復習應考。
2、必修分4部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前三部分課內(nèi)學習,最后一部分課外自主安排。
3、閱讀鑒賞:必修1現(xiàn)代詩歌、古代敘事散文、記敘散文、新聞和報告文學。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詩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講辭。(勾畫背誦內(nèi)容)
4、表達交流:本學期都是訓練記敘文寫作,口語交際訓練朗讀和演講。
5、梳理探究六個專題:漢字、對聯(lián)、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成語、修辭、姓氏文化。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學習探究。
6、名著導讀:《論語》、《大衛(wèi)科波菲爾》、《家》、《巴黎圣母院》。課外有計劃進行閱讀摘抄。
五、怎樣學語文
1、初高中語文比較。
范圍、難度、方法等。
強調兩個詞:素質、自主。
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
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2、語文學習武功招式
九陽神功――苦練內(nèi)功――積累知識
吸星大法――博觀約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轉化能力――大展宏圖
三動主義:動腦、動筆、動口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3
【教學課時】共3課時。
【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巧妙的過渡。
【教學班級】奈曼實驗中學高一188班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對照注釋閱讀全詩,做夾注。
2.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又準,又有感情。
3.把生字寫兩遍,然后集體聽寫。
4.提問:上下片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上下片有什么聯(lián)系?共同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關鍵】上下片是怎樣過渡和聯(lián)系的。
【教學時間】45分鐘。
【實施目標】
1.給10分鐘時間,對照注釋自由閱讀全詩,做夾注。
2.找兩名同學(男代表各一名)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又準又有感情,教師計分,并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5分鐘左右)
3.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寫兩遍,然后抽查作業(yè),主要看準確性和字體。
4.用5分鐘時間集體聽寫,交聽寫作業(yè)。
5.提問:上下片的內(nèi)容有什么不同?(預設: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寫人)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程序:讓學生先找出所寫意象,看修飾語或具體描寫,說出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點。)(預設:景物——生機勃勃;人物——意氣風發(fā)。)上下片是怎樣聯(lián)系的?(預設:引導學生把上片寫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別畫出來,然后給寫景的句子劃分層次,找出描寫的具象,分析特點。認識由概括到具體的描寫方法,指出“看”有總領下面具體描寫的作用。小結:作者從概括到具體描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充滿生機的湘江秋。)那么,面對著這樣壯麗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預設:讓學生對照注釋解讀后三句──一個“悵”字,寫出了作者當時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緒。)作者想到了什么?當時,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背景資料)(預設:當時,正是1925年,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但中國大地正處于軍閥混戰(zhàn)時期。作為有抱負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這個問題呢?他也在斗爭之列,那時候,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nóng)動。干得挺出名,被稱為“農(nóng)動的王”。)(10分鐘左右)。
(布置課外作業(yè)1:查閱資料,看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問:那么,從全詞看,作者有沒有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預設:讓學生朗讀下片,預習下片內(nèi)容,并留作業(yè)。)
反饋練習:一/5頁:朗讀并背誦這首詞,注意把握情感和節(jié)奏。(5分鐘左右)
教師強調課外作業(yè)和預習內(nèi)容。(二分鐘左右)。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上片(上闋):寫景——壯麗、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闋):寫人——(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10分鐘。(散背與齊背,并找一名同學課堂背誦,檢測整體背誦水平)
2.聽寫句子,交作業(yè)。(5分鐘左右)
3.檢測第一課時作業(yè)(口頭兒回答)。(5分鐘左右)
4.從上下片聯(lián)系的角度,鑒賞過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寫,分析詞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鐘左右)
5.在整體感知詞意的基礎上,鑒賞詞的語言。(10分鐘左右)
6.欣賞《沁園春·長沙》的書法作品,與同學交流心得。(5分鐘左右)
【教學重點】
1.背誦、默寫,在整體感知詞意的基礎上,分析過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寫,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
2.進一步鑒賞詞的語言。
【教學關鍵】分析過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寫,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
【實施目標】
1.散背5分鐘,齊背兩遍。檢測背誦。
2.書面聽寫帶生字的句子,交作業(yè)。
3.檢測第一課時作業(yè)(口頭兒回答)。
預設:這一時期,在長沙,他組織了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活動。特別是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qū)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5年,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jīng)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nóng)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年秋天他要離開長沙,到廣州去辦“農(nóng)動講習所”。
4.分析過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寫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朗讀下片,找出描寫了什么人物。(預設:少年時代的同學。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詞人在內(nèi)。)“同學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為過渡句,有什么作用?(預設:“攜百侶”“游”是對下文描寫對象和內(nèi)容的巧妙概括;“曾”“憶”說明以下內(nèi)容是作者面對壯麗的湘江秋色浮想聯(lián)翩的結果,是回憶,所以一個“憶”字領起下文具體描寫。)下片為什么想起了少年時代的同學?(預設:認為他們能主宰國家命運。)為什么?(預設:帶領學生閱讀具體描寫,看寫出了這些少年同學的什么特點。具體描寫大致可分三層,寫出了少年同學“風采才華正盛,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有愛國熱情,輕視軍閥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這樣寫是在回答什么問題?(預設:誰主沉浮?)提問:1925年的含蓄地告訴我們,誰能主宰中國大地的沉浮?(預設: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總結下片主要抒發(fā)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預設:抒發(fā)了一代偉人青年時代的自信和抱負。)青年時代的為什么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礎嗎?(預設:有。是湖南農(nóng)動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離開長沙到廣州去辦“農(nóng)動講習所”,離開長沙時,面對湘江秋色寫下了這首詞。)教師小結:上下片雖然內(nèi)容不同,卻因過渡自然巧妙而渾然一體,成為“寫壯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5分鐘左右)
5.語言鑒賞導入(5分鐘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詞。
預設:紅遍盡染碧透——有一種競爭的態(tài)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
爭、擊、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競爭中求生存。特別是“擊”和“翔”二字歷來為人稱道,它們寫出了一種戰(zhàn)斗的豪情,競爭中生命的活力。
這樣的描寫,就為下文總括性詩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做了鋪墊,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勢。(5分鐘左右)
【課堂作業(yè)】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詞,體會它們對突出詩意的作用。
(預設答案:正茂、方遒、指點、激揚、糞土、遏——突出了這群少年同學的才華、抱負和力量。)
2.把《沁園春·長沙》默寫成書法作品,與同學交流比較后,交給老師。
【板書設計】:(用大屏幕顯示)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上片(上闋):寫景——壯麗、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闋):寫人——有才華,有抱負,有力量的少年同學
寫壯景,抒豪情,抒發(fā)了詞人(青年時代的)的自信和抱負
上片:紅遍盡染碧透——有一種競爭的態(tài)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
爭、擊、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競爭中求生存。
擊:搏擊,戰(zhàn)斗翔:飛,自由輕快。
下片:
作業(yè):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詞,體會它們對突出詩意的作用。
語言特色:用字用詞精煉傳神,有氣勢。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希姆博爾斯卡的生平、創(chuàng)作風格和她的作品。
2.理解《底片》的內(nèi)涵。
3.鑒賞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教學中難點:
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希姆博爾斯卡,即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WislawaSzymborska),1925年7月2日生于波蘭波茲南省庫爾尼克的布寧村。1931年舉家遷居克拉科夫,從此希姆博爾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希姆博爾斯卡在地下秘密學校完成中學學業(yè),隨后在鐵路部門工作。1945年波蘭解放后,希姆博爾斯卡進入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和社會學。同時開始寫作,在《波蘭日報》的青年副刊《斗爭》上發(fā)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尋找詞句》(1945年)。195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們?yōu)槭裁椿钪罚⒂谕瓯晃諡椴ㄌm作家協(xié)會會員。
1953年成為《文學生活》周刊的編委,并主持該刊的詩歌部達20多年之久。
1954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詢問自己》,并獲當年的克拉科夫城市獎。
1956年以后,希姆博爾斯卡相繼出版了詩集《呼喚雪人》(1957年)、《鹽》(1962年)、《一百種樂趣)(1967年)、《任何情況》(1972年)、《巨大的數(shù)字》(1976年)、《橋上的人》(1986年)和《結束和開始》(1993年)。由于希姆博爾斯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獲得了波蘭文化部頒發(fā)的國家文學二等獎(1963年),德國的歌德獎(1991年)、赫爾德獎(1995年)。1995年波茲南的密茨凱維支大學還授予她“名譽博士”稱號。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說她的詩歌“以精確的諷喻揭示了人類現(xiàn)實中若干方面的歷史背景和生態(tài)規(guī)律”。詩人表示,她將把這筆獎金的一半以上用于發(fā)展波蘭的醫(yī)療衛(wèi)生和文化事業(yè),這對波蘭非常重要。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我們?yōu)槭裁椿钪泛汀对儐栕约骸窞榇怼T谶@個時期里,她的詩歌揭露了法西斯戰(zhàn)爭的殘暴和罪行,熱情歌頌了祖國波蘭的復興和建設。1956年以后,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論是題材、主題,還是形式和風格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態(tài)勢,想象力更為豐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詩歌主題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與歷史的關系、人在歷史上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位置等重要問題。自然和動物、科技和發(fā)明、愛情與婚姻、貧窮和富裕、歡樂與痛苦……都在她的詩歌中得到了反映。然而作者在描寫這些客體時,并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完全采取超然的態(tài)度,她對所描寫的主題既深切關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譏諷等沖淡和掩蓋。在表現(xiàn)手段上,希姆博爾斯卡喜歡采用提問和對話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極富哲理性的問題,她的詩歌語言也極富個性,往往明白如話而又含義深奧,帶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無窮,從而使她成為波蘭當今最杰出的一位女詩人。
希姆博爾斯卡多年來磨練出她獨特的詩風,她的詩藝建立在二十世紀詩歌傳統(tǒng)和人道主義主流的基礎之上,但是,本著一種強烈的個人主義品格,她始終置身于時興的哲學、美學、文化潮流之外。按張振輝先生的觀點,她的詩歌主題有三:一是哲理的思辨,二是對宇宙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看法,三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情感、見聞,涉及愛情、親情、友情、命運、時間、生與死、不同個性的人甚至生活中的瑣事等等。?
希姆博爾斯卡的詩歌風格清晰、直白、細膩,有人認為屬于古典主義。她是駕馭反諷和悖論的高手,她在詩中時常進行的幽默調侃讓人難以相信出自女性之手;她早年的詩歌歌頌過法國大革命,歌頌過蘇聯(lián)軍隊,但很快便向理性的方向轉變,轉而對普遍意義上的人和世界的深沉思索;在諷世諭世的同時,她也表現(xiàn)了一種廣泛的、真摯的愛;她也有深情的一面,只是這種深情由于往往用平實的語言寫成,反而容易被人忽視。?
希姆博爾斯卡是一位謙遜的詩人,她認為了解詩人的生平對理解她的作品無所助益,研究詩歌必須從哲學和語言角度入手。所以她從不寫自傳,不喜歡接受采訪,更不愿意向他人吐露私生活。有關她的個人資料公開的非常稀少,給我們的搜尋帶來很大困難。
二、這首詩比較難理解,可以讓小組討論,通過學生的爭論,從不同角度嘗試理解詩的內(nèi)涵,這是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學生很少見到底片的樣子,可以用幻燈展示幾幅底片,幫助學生理解底片中的形象與真實形象的不同。學生閱讀,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底片》中寫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哪幾個方面的對比?
2.《底片》通過這些對比表達了什么思想?
三、小組交流。老師組織學生按小組發(fā)言,小組之間可以爭論。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觀點和分析方法。老師及時評價學生的發(fā)言,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1.作者對底片的影像做了準確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她寫到了天空、烏云、太陽、櫻桃樹、花和底片上的人。她特別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實的事物在幾個方面的對比:
第一,黑白色的對比。真實世界是五顏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兩色,這就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既真實又不真實。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換。底片從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樣的,但是左右剛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難知道哪一面是正確的。
第三,鬼魂與活人的對比。真實世界生動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覺就像鬼魂一樣。
2.詩的內(nèi)涵的理解:
理解一:因為上述這些對比構成的奇妙的感覺,模糊了真實與虛假的界線,將內(nèi)心的感覺與真實的世界融為一體,所以就有了問候和提問,這也可以看作自己向自己問候和提問。心靈的自我沉思借底片這一獨特的客體找到了一種表達的方式。
理解二:是對生活真實性的懷疑。
理解三:現(xiàn)實生活是無法用一種形式準確反映的。
四、師生探討:《底片》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點?
本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卻含義深奧,令人回味無窮。
在表現(xiàn)方法上,本詩采用了白描、獨白的方式。
在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象和本質、單一和多樣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種張力,因此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⒈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⒉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⒈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⒉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構上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xiàn)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nèi),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xiàn)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游的經(jīng)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㈠有人認為,文章展現(xiàn)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nèi)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lián),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xiàn)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tài)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tài)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__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⑶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xiàn)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狀態(tài)。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⒉“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xiàn)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的顯現(xiàn)。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么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nèi)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nèi)心情感的呈現(xiàn),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無法從現(xiàn)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這里對江南采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xiàn)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xiàn)實中來,然而現(xiàn)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為永遠不能實現(xiàn)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㈡有人認為: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jīng)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nèi)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xiàn)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fā)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xiàn)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jīng)凋露在現(xiàn)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教學反思: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qū)分“夢”的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xiàn)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nèi)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呈現(xiàn)。正是這“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xiàn)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痹谥袊怨乓詠砭陀袕膸煹娘L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tǒng)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nèi)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nèi)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tǒng)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風格。)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高一語文萬能教案設計篇7
一、導入課文:背景提示:(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回答)
吳越是春秋后期興起的兩個大國。兩國經(jīng)常攻戰(zhàn)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越,吳師敗績,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夫差繼位。公元前494年夫差為報父仇攻越,敗越于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后討伐吳國,在五湖大敗,率五千甲退守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并使人向吳求和。本文就從這里開始
二、教師范讀或聽錄音
三、講讀文章第一段
1.學生齊讀
2.學生質疑,教師答疑,掃清字詞
注意:實詞------棲、退、進、資、行、成
虛詞------乃、則、夫、雖、之、然
固定短語------無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異義------行成
3.思考:
⑴開篇寫“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為何用一“棲”字,而不用“退”“守”“軍”等字?
探究學習:《史記》中稱:“猶鳥棲于木以避害也。”這就形象地寫出了勾踐兵敗退守會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踐事急而求賢,越國大夫種對勾踐“求謀臣”所持的觀點是什么?文種用了一段精彩的語言闡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道理,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學習:凡事應該早做準備。比喻說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⑶本段大意:勾踐求賢,文種定計,向吳求和。
四、講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學生齊讀課文
2、利用注解,學生自我疏通字詞
3、教師點撥:
實詞------說、暴露、更、致、誓、帥、蕃、取、免、餼、釋、潔、禮
虛詞------于、以、而
通假字------帥、取、免、政、摩厲、
4、思考:
⑴勾踐對內(nèi)對外“請更”,有哪些具體措施?
對內(nèi):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對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⑵勾踐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臥薪嘗膽,準備復國
⑶為復國勾踐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體措施?
鼓勵生育,減免賦稅,廣招賢才,休養(yǎng)生息。
⑷按說,富民強邦,重點應是發(fā)展生產(chǎn),但文中勾踐制訂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圍繞繁衍人口這個中心,特別是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這是為什么?
探究學習:此即《左傳》所稱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產(chǎn)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時期,一個國家要強盛,要發(fā)展生產(chǎn),首先需要的是勞動力;同時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是兵員的多寡。勾踐要復興越國,首先重視發(fā)展人口,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給予更多的獎賞,不過是為了贏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時勾踐給予“達士”優(yōu)厚待遇,禮賢下士,廣攬人才,說明他在重視人口數(shù)量的同時,更注重人口質量。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