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生物
高一教案生物篇1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進化
第九講生物的進化
考向指南
一現代生物進化論
命題熱點(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2)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比較
命題角度此類問題常從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二是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生物適應性和新物種形成的分析
[例1](20__?蘇、錫、常、鎮四市模擬)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如下所示。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圖中X、Y、Z表示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節,則Z是隔離
B.根據達爾文的觀點可認為,有利性狀在蜥蜴個體世代間不斷保存
C.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該島上蜥蜴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發生變化
D.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共同組成為一個種群
[解析]隔離導致新物種的產生;自然選擇過程中保存有利性狀,淘汰不利性狀;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發生變化;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是兩個物種,不能共同組成一個種群。
[答案]D
[例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完善和發展表現在()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③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④自然
23
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⑥隔離導致新物種形成⑦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沒有從根本上解釋進化的原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從基因的角度解釋了進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確;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個體是生物進化的單位,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及繁殖的基本單位,所以②正確。
[答案]C
(1)達爾文認為環境條件對生物變異不是誘導而是選擇,生
物產生了大量不定向變異后,由環境決定其生存與否,即變異在前,選擇在后。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無論是環境的選擇還是種群內部
發生突變、遷移等,一切改變基因頻率的因素必將引起生物的進化。
二進化與基因頻率
命題熱點(1)基因頻率與進化和物種形成的關系
(2)基因頻率的計算
命題角度此類問題在高考中常從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過進化與基因頻率的關系考查進化的實質;二是結合遺傳規律考查基因頻率的計算
[例3](20__?江蘇高考)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C.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性
D.種群內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量下降而減小
[解析]本題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特點。生物變異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故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是隨著種群數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C
[例4](20__?廣東高考)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時將病毒傳染給人,可引起病人發熱、出血甚至休克。科學家擬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傳播。
(1)將S基因轉入蚊子體內,使蚊子的唾液腺細胞大量表達S蛋白,該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熱病毒的復制。為了獲得轉基因蚊子,需要將攜帶S基因的載體導入蚊子的__________細胞。如果轉基因成功,在轉基因蚊子體內可檢測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學家獲得一種顯性突變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F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
(3)將S基因分別插入到A、B基因的緊鄰位置(如圖),將該純合的轉基因雄蚊釋放到野生型群體中,群體中蚊子體內病毒的平均數目會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頻率等知識,意在考查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要獲得轉基因動物,受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轉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進行復制和表達,所以在蚊子體內可檢測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轉錄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頻率為50%,F1隨機交配,F2中有致死現象,即基因型為A-bb(3/16)和aaB-(3/16)的個體死亡,則F2存活個體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頻率為60%。(3)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增殖,使蚊子體內的病毒平均數逐代減少。
[答案](1)受精卵S基因S基因的RNAS蛋白(2)50%60%(3)下降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增殖
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1)已知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頻率求基因型頻率
若A%=p,a%=q,
則:AA%=p2,aa%=q2,Aa%=2pq
20__年夏季,發生在德國的耐藥性大腸桿菌疫情已導致數千人感染。這再一次警示我們,細菌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要高度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
據以上材料,可從以下角度命題:
(1)從進化角度考查細菌抗藥性產生的原因。
(2)細菌致病與免疫的關系。
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導致了許多藥物無法治療的“超級感染”。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超級病菌”感染人體并侵入細胞后,機體可以對該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即________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菌抗原被抗體消滅。
(2)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超級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畫出這種病菌侵染人體后,在人體內迅速增殖的曲線。
(4)試畫出這種病菌多年來侵染人體,在一種抗生素選擇下個體數量的變化曲線。
[解析](1)病菌感染人體并侵入細胞后,機體通過效應T細胞對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即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接觸,激活靶細胞內的溶酶體酶,導致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出來,進而被相應的抗體消滅。(2)根據達爾文觀點,病菌中存在抗藥性個體差異,抗生素的不斷使用對病菌起到選擇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延續后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選擇,病菌的抗藥性會越來越強。(3)、(4)解題的關鍵是理解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和抗生素對病菌的選擇
關鍵是理解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和抗生素對病菌的選擇作用。這種病菌對多種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體內呈“S”型曲線增長。該病菌存在變異現象,抗生素對病菌變異起選擇作用,結果是病菌的數量隨著抗生素的濃度增加而先減少后增多。
[答案](1)效應T(2)抗生素對病菌進行選擇,生存下來的都是抗藥能力強的病菌(3)如圖1(4)如圖2
高一教案生物篇2
每次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時,都很費一番心思。因為這部分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內容,雖然趣味性也很強,內容本身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書本呈現的內容較為抽象,隱含的內容也很寬泛、深度較廣,并且有些練習題難度也較大,還出現了教材上沒涉及到的專有名詞。如果僅僅學會課本內容,不進行專題訓練,還是應付不了各種類型的題目。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么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學會了某些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遺傳和變異”該如何實施,才能即學會一些方法,有應付各種題型呢?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書本上每節內容,還是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稍難的知識可以發動學習討論,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隨時改變教學方法。例如:教學過程中,基因突變的原因分析--鐮刀型細胞貧血癥,預設了小組討論。可在巡視中,發現許多小組的討論好象只是為了完成討論的環節,只講了幾句就停止了。了解情況后,發現學生并沒有深入了解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這種情況下必須對課堂預設立刻作出調整:不然課堂效率可想而知。當時的調整是由教師提示各環節的要點問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師講解補充完整。再隨機出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訓練解題思路。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剛學完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學生是很糊涂,面對具體題目感覺無從下手,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各種題型的訓練后,思路才逐漸清醒。因此,在題型訓練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細致講解和補充相關知識。例如:學完三種可遺傳變異后,如果不比較三種變異,學生就難以區分三種變異的區別和聯系。所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是有利于學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需要適當加以補充。
高一教案生物篇3
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知道高中生物學習的重要性
二、初中幾乎沒有學過生物,甚至連專職的生物教師都沒有,生物基礎知識匱乏。
三、不知道生物學習方法。
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第一節課上首先明確高中生物雖然是小科,但也是主課,必須學習并且閉卷考試,最重要的有兩次考試,一次是高二的小高考,必須考60分以上,如果得90分以上高考還可以加一分,即使小高考改革,會考也肯定會存在。另一次是高三的高考選修科目。不能再像初中那樣認為生物只是副科,可以不考試。
二、無論初中有沒有認真學習過生物,大家現在的生物學起點都是一樣的,既然起點都從零開始,那誰也沒有理由學不好。
三、生物雖然是理科,但是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所以生物的學習方法第一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做好筆記,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與復習。第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書,記住課堂上強調的重點內容。在課堂中經常提醒學生認真聽講,做筆記,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習習慣,成績會不斷提高。
高一的生活過去了半個月,學生也漸漸進入了學習的狀態,已經有很多學生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在不斷地努力。還有一些學生思想上在徘徊,不愿意把力氣用在學習上。最終的成績就是這樣拉開差距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課堂中督促學生,在課堂內容的講解中融入一些有意思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絕大多數的學生能把我們生物這門課學好。
高一教案生物篇4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高一教案生物篇5
一、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在學習“細胞的癌變”這一節之前,學習了細胞完整的生命歷程——“細胞增殖”,“細胞分化”。本節內容和社會生活關系密切,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學生在理解癌細胞是正常分化的細胞畸形分化的結果時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理解癌細胞的特征及癌變機理時都存在困難。這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足夠直觀的展現生活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
二、教學內容分析
“細胞的癌變”是人教版必修1之中細胞與分子的內容。這一章的內容安排為,先介紹細胞完整的生命歷程,然后讓學生了解細胞生命歷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細胞的癌變。本節內容承接前三節,同時細胞癌變是社會熱點,也是生物學科的熱點問題。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聯系社會現狀,注意理論和現實相結合。注意“教”與“學”聯系。教學過程要體現“以人為本,全面教育”的教學理念。按照“感知—理解—應用”的認知過程,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去感知,體驗,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藥充當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2)說出引起細胞癌變的外因(致癌因子)
2.能力目標: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討論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癌癥預防的關系。
3.情感目標: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別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
主要選用多媒體,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探究。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5min)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神奇的,萬物相生相克,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敵,但是人類在地球上沒有天敵,但卻有威脅生命的敵人,那就是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可能奪走人的生命,據統計,有四類疾病居于首位,我們稱之為“四大殺手”—心血管病、癌癥、艾滋病和糖尿病。
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組圖片,緬懷一下我們所熟悉并喜歡的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著名導演、表演藝術家:文興宇(大家愛看電視劇《家有兒女》中爺爺的扮演者);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最資深的男主播之一:羅京;影壇巨星、“百變天后”:梅艷芳;《紅樓夢》我們所熟悉的林妹妹的扮演者:陳曉旭。也許是天妒英才,如藍體字所標,這些讓我們懷念的人都是被四大殺手之一---癌癥奪走了生命。
我們再來看兩張圖表,“全球每年新增癌癥病例”“我國癌癥死亡人數”,(大家注意一下:兩張圖表的單位是萬!)
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對細胞完整生命歷程的學習,大家知道:細胞是有一定壽命、形態和功能的。正常機體內的細胞有正在進行著分裂和分化的,比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有一些不分裂,但執行著重要功能,比如人體的心肌細胞、神經細胞;還有一些正在衰老的凋亡的細胞,比如皮膚表層的表皮細胞。但是,有的細胞受到外界環境的某些刺激后,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變化,這樣的細胞就不再受機體的控制,連續的進行惡性增殖,我們就說這樣的細胞是癌細胞。細胞癌變的外界因素就是我們所說的致癌因子。由于癌細胞大量的增殖,使機體患病,這樣的疾病就是我們大家聽到都會懼怕的癌癥!這樣,大家對于癌癥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吧?
講到癌癥,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腫瘤”這一概念。腫瘤是機體中成熟的或在發育中的正常細胞,在有關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呈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所以呢,有人就說了,癌癥就是腫瘤,就目前你了解的情況,這種說法正確嗎?大家討論一下。
想必已經有結果了吧?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不發生轉移。而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可轉移,還會產生有害物質,破壞正常器官結構,使機體功能失調,威脅生命,稱為“癌”。
而,“癌”是由多個癌細胞形成的,也就是說癌的結構基礎是癌細胞。也許同學們都會有一些疑問: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點是什么?如何預防癌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今天的課程:細胞的癌變。(板書)
2.講述
(1)研究材料
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們必須有研究材料,而我們研究癌癥的機理,了解癌細胞的特點,科學家經過探索,找到了海拉細胞。海拉細胞來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宮頸癌癥患者,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從她身上取下的癌細胞卻在實驗室一代代地傳了下來。說到癌細胞了,根據大家的預習,之前介紹癌癥形成時我也提到了癌細胞的相關知識,大家已了解癌細胞的概念了吧?我們一起再看一下:機體有的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2)特點
知道了什么是癌細胞,為什么它就能奪走人的生命呢?這就與它的特點有關。
對比一下這兩幅圖片: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增殖的模式圖,大家能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思考、討論)誰能告訴我?…………對!在適宜的條件下,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這就是癌細胞的第一個特征。(板書)
我們繼續觀察兩張細胞圖片----正常成纖維細胞和癌變的成纖維細胞,大家覺得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相對比,癌細胞什么發生了變化呢?(學生討論)這是模式圖,再來看一張真實的癌變后的成纖維細胞顯微圖,很明顯,我們看到圓球型的細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癌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是癌細胞的第二個主要特征。(板書)
大家觀察一下這幅癌細胞分散和轉移示意圖,圖中明顯看出癌細胞通過淋巴管或血管從一個組織轉移到其他組織。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常組織細胞能轉移嗎?(不能)是的,正常組織細胞是不能隨意轉移的,細胞和細胞之間有連接,是固定在一定區域的。大家想一下什么物質使細胞相對固定呢?(學生可能回答糖蛋白,或者教師引導),這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山楂是做成冰糖葫蘆前較粘牙還是成為后粘牙。正是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減少,細胞之間的粘著力降低,細胞才會容易轉移。同樣,這是癌細胞的第三個主要特征。
(3)原因
了解了癌細胞的概念和特點后,大家肯定想知道機體正常的細胞為什么會發生癌變。大家想一下,中國人講究“內外兼修”,細胞畸形分化、不正常增殖也是內因、外因相互作用導致的。我們先講外因----致癌因子。上節課結束后我讓大家預習本節課的內容了,誰能告訴我致癌因子的分類?………很好!包括物理、化學、病毒致癌因子。
A.我們先了解物理致癌因子:輻射(紫外線、X射線、電離輻射等)(介紹三幅圖畫和下張PPT)
B.第二類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化學上把物質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同樣致癌因子也包括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和有機物—如黃曲霉素、亞硝胺、尼古丁、甲醛、苯、聯苯胺、煤焦油、苯并芘等。(隨機介紹其中幾種,如:亞硝酸—酸菜和發霉的食物中常含有的物質)讓學生自己閱讀命令按鈕的PPT的內容,稍作講解。
C.最后一類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如乙肝病毒、H7N9病毒等病毒感染人的細胞,將其基因整合進入人的基因組,誘發細胞癌變。
外因是通過內因發揮作用的,知道了外因,我們了解并掌握以下內因是什么以及內因的作用。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細胞一切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受遺傳物質DNA的調控,同樣在細胞內有專門控制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DNA片斷(基因),包括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是細胞內與細胞增殖相關的基因,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在進化上高等保守。當原癌基因的結構或調控區發生變異,基因產物增多或活性增強時,使細胞過度增殖,從而形成腫瘤。
抑癌基因也稱為抗癌基因,正常細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況下它們具有抑制細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況下被抑制或丟失后可減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正常情況下它們對細胞的發育、生長和分化的調節起重要作用。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細胞癌變的內在因素,我們來看一個流程圖。(介紹圖)
高一教案生物篇6
教材分析
《細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涉及的主干知識有細胞周期的組成、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DNA數目的變化情況。教材對于有絲分裂的引出,首先介紹細胞周期的概念,即有絲分裂的準備階段。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裝片的實驗,旨在能熟練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觀察中更形象地加深對有絲分裂過程的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學習對后續知識如細胞減數分裂的內容學習很有幫助,特別是要發掘其中蘊含的生物學方法和觀點,對于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學情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已經具有較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有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細胞的結構的內容,對細胞的內部結構如細胞質、細胞核較為熟悉,教師在講授有絲分裂過程中只要說明過程經過,學生能較快理解有絲分裂過程中物質變化。通過學生實驗,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區別各時期細胞分裂圖。
概述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DNA數目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抽象過程在腦中具體化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以后更抽象的生物學知識。
2.通過對染色體模型的制作,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有絲分裂意義的學習,體會生物自身發展的規律,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2.建立起生物學基礎理論,保持對生物學的興趣,這樣可以維持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難點: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傳授法、討論法、flash動畫演示法
【學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min)
【教師活動】
展示大小長頸鹿的圖片,引導思考:在圖片上你發現了什么?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活動】
回答:兩者個體大小不同
【教師活動】
歸納闡述:兩者個體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成年長頸鹿的細胞數目比幼年的要多,而細胞數目的增多是細胞有絲分裂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引導講授: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周期的內容,知道了分裂間期為細胞分裂期準備好了雙份的DNA分子同時也合成了一些有絲分裂需要的蛋白質,那么有絲分裂過程究竟是怎樣進行的呢?
【學生活動】
回憶細胞間期的物質變化,準備學習新知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學生周圍的實例入手,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同時也體現了“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理念。
環節二:小組探究,動手模擬(約12min)
【教師活動】
分裂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了便于描述呢,我們把有絲分裂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我們這節課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形式,老師先播放有絲分裂的四個時期的視頻,觀察視頻后結合書本上知識各小組分別討論分配到的時期中染色體的變化情況并我們的模型來模擬一下。
【學生活動】
第一組、第二組:模擬前期第三組、第四組:模擬中期第五組、第六組:模擬后期第七組、第八組:模擬末期
高一教案生物篇7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了解)
(2)說出幾種日常生活誘癌的例子。(了解)
(3)說出至少一種癌細胞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了解)
2、能力目標:
通過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比較,學會比較分析,通過討論癌癥案例解析,提高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癌癥如何防治和如何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不吸煙、不酗酒的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公民道德觀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
3.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簽
生物,教案
教學過程
[情境創設]
播放一個細胞的生長、增殖、衰老、凋亡的過程的動畫。從動畫中學生深刻認識到細胞是有一定壽命的,細胞的生長、增殖、衰老、凋亡是細胞的正常生理過程。人沒有長生不老,細胞有長生不老嗎?當今世界人們談癌色變,患病的原因是什么?這節課我們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師生互動]
教師:提供自學討論提綱和案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25~P127的內容,重新整理加工知識結構。(用PowerPoint演示)
1.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有何獨具的特征?
2.你認為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呢?根據下列案例分析是哪種致癌因子引起癌癥?
(1)臭氧層破壞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
(2)日本長崎、廣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原子彈爆炸影響,幸存居民經過29年的觀察,發現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生率明顯增高,距離爆炸中心越近,發生率也越高。
(3)我國西北地區居民冬季燒火炕取暖,有時臀部皮膚發生癌變形成所謂“炕癌”。
(4)我國華北地區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好熱食的飲食習慣。
(5)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煙時煙草燃燒的煙霧、工廠的煤煙、汽車等內燃機排出的廢氣中。近幾年來,肺癌的發生率出現日益增加的趨勢,可能與吸入的上述氣體有關。
(6)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長期被放射線損傷,導致白血病。
(7)人乳頭瘤狀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上子宮癌。
3.致癌因子為什么會導致細胞癌變呢?
4.怎樣預防癌癥呢?預防癌癥與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人類能否征服癌癥嗎?
學生:自學、分析案例、小組交流討論,最后歸納整理。
先學生發言,教師再用PowerPoint演示:
(一)什么是癌細胞
細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細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惡性增生。
(2)形態結構異常。
(3)細胞膜異常,膜上的糖蛋白減少,細胞容易分離擴散和轉移。
(三)致癌因子(外因)
(1)物理因素:各種有害輻射(如X射線、紫外線和核輻射等)
(2)化學因素:有害化學藥物、制劑(如砷、苯、煤焦油、亞硝胺、黃曲霉素等)
(3)生物因素:病毒侵入(如逆轉錄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乳頭狀瘤病毒和Epstein-Bars病毒等)
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交流:
案例(1)(2)(3)(4)(6)分別為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線、核輻射、熱輻射、X射線輻射),案例(5)為化學致癌因子(3、4-苯并芘是多環碳氫化合物),案例(7)為病毒致癌因子。
(四)癌變機理(內因)
人體內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組織細胞不正常的增殖。這兩種基因共同調控細胞周期。如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損傷細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就變成癌細胞。癌細胞的惡性增殖就成為癌癥。
以上內容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注意進行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哲學教育)
學生繼續交流討論:致癌因素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怎樣預防癌癥呢?預防癌癥與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人類能否征服癌癥嗎?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醫院里是否有會誘發癌癥的因素?等一系列的問題。(氣氛非常活躍)
學生發言后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