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下冊課文教案模板
語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當你看到一幅雄渾俊雅的書畫后,立即被其所吸引,于是你搜腸刮肚,想盡華美詞藻來贊美它,這是語文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二語文下冊課文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語文下冊課文教案模板1
【教學目標】
1.概括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以及思想感情。
2.體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3.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2.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之前,我先為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請同學們觀看。(播放視頻)
同學們對剛才視頻中所演繹的歷史事件有了解嗎?誰能說一說?(請學生說一說,師補充)
同學們知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想要奪取勝利的果實,陰謀發動內戰,大肆暗殺愛國人士,李公樸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號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聞一多先生發表了演講,結果在當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慘遭殺害。于是這篇演講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珍貴的最后一次演講。
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閱讀課前導讀部分。(板書標題、作者)
從導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本文與以往所學文章有所不同,這是一篇演講詞,那什么是演講詞呢?演講詞,又叫講演詞、演說詞,它常在各種大型群眾集會或較為隆重的場合使用,而且講話人所講的都是些較為重大的問題或者某個專門問題進行的論述。演講詞具有宣傳、鼓動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及讀者,使他們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二.檢查預習
請同學們自己給下列字注音,然后請同學讀一讀。
卑劣(liè) 污蔑(miè) 卑鄙(bǐ)
蠻橫(hèng) 賦予(yǔ) 挑撥離間(jiàn)
三.讀課文,析內容
(一)活動一:傾聽愛國心
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思考:
1.聞一多先生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請學生先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注意重音、停頓、語速和語氣等問題,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然后展示讀給大家聽。
參考:聞一多先生在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義正詞嚴地當眾揭露、痛斥反動派的罪惡和卑劣,表達了對民主和平的堅定信心。
2.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依據是什么?請從文章中找出答案。
參考:
(1)“他們這樣瘋狂地來制造恐怖,正是他們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們制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
3)“歷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
(二)活動二:品析愛國情
1.從聞一多的演講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李公樸、昆明人民和國民黨反動派分別是怎樣的感情?
同桌二人討論,積極回答。
參考:高度贊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爭精神,對李先生的被殺表現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國民黨特務的罪惡行徑,面對面地揭露反動派的虛偽本質。愛憎情感強烈。
2.由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所表達的強烈情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參考:愛憎分明,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正義浩然等等。
(三)活動三:合作探究
聞一多先生強烈愛憎情感和堅決的斗爭決心是通過哪些手法來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句子談一談。
提示:從詞語的感情色彩、句式特點、修辭手法、語氣語調、人稱等角度思考。
參考:1.運用口語。句子略。
2.運用近義詞、反義詞等詞語。句子略。
3.運用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句子略。
4.運用反復、對比的修辭方法。句子略
5.運用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句子略。
6.運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句子略。
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富有戰斗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動四:我說我心
聞一多先生的遺愿,上一代青年人已經完成,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但在當今形勢下,仍然出現了日本侵犯我國的領土——釣魚島的事件,身為炎黃子孫,你能像聞一多先生一樣仗義執言嗎?
小組交流,學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總結
聞一多先生雖已經不在,但他的精神卻鼓舞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這里我們送給聞一多先生一段話,以此表達對聞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團火,照明了黑暗;引領著國人,危難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里爆出個新中國!
初二語文下冊課文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1、目標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
2、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學會圈點批注關鍵詞句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的理解課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學習制作卡片。
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結構。
【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大科學家的小講演,卻反思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談輕科學實驗。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將學理分析和現身說法結合,學識宏博,思辨深刻,體驗剴切,話出肺腑,切中時弊。學習本文,宜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研讀說理文的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同學們,當我們津津樂道于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四大發明和奧數奪冠的時候,你是否知道當代十大科技發明中沒一項是咱中國人的?的李約瑟命題就是探討近代中國的科技為什么落后了的。從五四時起很多有識之士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現在中國學生高分低能,創造和實踐能力不足,仍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啊?讓我們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尋這個極有價值問題。
二、整體探究
1、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以備交流。
中心論點的特征:表判斷的陳述句;凝練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明確:中國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或標題。
2、用勾畫評點的方法,跳讀文章,說說作者怎樣分析格物致知這個概念的?
明確: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然后由《大學》里格物致知傳統儒學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舉反例再到探真義,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層層遞進,直達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
明確:①《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②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③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④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成,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重點難點突破
1、三種論證方法:
⑴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⑵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②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③作者在念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④正面事例:通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了解竹子的性質。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省思。
2、關聯詞與邏輯思辨:
本文的關聯詞的運用繁復嚴謹。它們起承轉合,閃轉騰挪,肯定否定,遞進因果,一方面將較為豐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嚴密,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增強了本文的邏輯力量,也起著表情達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這可能是因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從而。因為這樣,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決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觀點、態度、語氣表達的極其鮮明。
四、課外拓展(選做一)
1、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愿動手歸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為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薦閱讀(上網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學們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質實驗》演講(實錄)。
3、自己親手做一小的科學實驗(如:將兩杯水放入冰箱,1小時后,看熱水先凍還是涼水先凍?)結果和你想得一樣嗎?有何啟發和收獲。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段):提出問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3~5段):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國情及個人經驗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病,說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
初二語文下冊課文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1.把握演講詞的內容特點。
2.品析演講詞的語言技巧。
3.演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重點:
把握演講詞的內容特點。
教學難點:
品析演講詞的語言技巧。
教學環節:
一、感知——了解演講詞
(一)演講詞的概念和特點
演講詞,是指在重要場合或群眾集會上發表講話的文稿。它的特點有:
1.內容上,鮮明的觀點、具體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語言上,運用說話的技巧使語言風趣幽默,魅力四射。
(二)文章內容梳理
完成表格
二、品講——欣賞風趣幽默的語言
1.我知道自己是一個下午四、五點鐘的太陽;各位呢,上午八、九點鐘的太陽,這是本科生;碩士生呢,九、十點鐘的太陽;博士生呢,十點、十一點鐘,如日中天的太陽。
2.我覺得人們把我看成的錯誤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時態弄錯了,明明是一個過去時態,大家誤以為是現在時態,甚至于以為是能主導將來方向的一個將來時態。
3.名人和凡人差別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過的東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過的就是廢物;名人做一點錯事,寫起來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強詞奪理,叫作雄辯,凡人就是狡猾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結別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邊幅,叫真有藝術家的氣質,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氣的;名人喝酒,叫豪飲,凡人就叫貪杯;名人老了,稱呼變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4.所以多數情況下,了解我的人還相信我,還能說服他,對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難說服他,我也懶得去說服他,就采取陽奉陰違的辦法,一旦干到具體的活兒,他根本不清楚里頭怎么回事。
……可是我已經脫離第一線,高峰過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經墮落到了賣狗皮膏藥為生的時候,卻說我是。
……事業需要,有時候就去賣狗皮膏藥,做點招搖撞騙的事情。
5.我覺得我是“努力奮斗,曾經取得過成績,現在高峰已過,跟不上新技術發展的一個過時的科學家。”
三、演練——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運用“設問+排比+對比”的組合手法仿寫一段話來表達你的一個觀點,并嘗試著講出來。
四、小結
演講詞的特點。
初二語文下冊課文教案模板4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時數]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二首詩均出自于《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范讀課文,結合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里指時時。寤,醒著。寐,睡著。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四、布置作業,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教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二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采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于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后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伙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們在《國風》里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3、《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4、《詩經》的語言特點。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干。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匯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子,并體會其作用。《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通過全體朗讀體會。
三、布置作業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