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辭手法教案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修辭手法一共有63大類,79小類。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六年級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辭手法教案,供大家參考。
六年級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辭手法教案1
【目標】
(一)復習修辭格知識,能辨析并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二)語言的運用簡明、連貫、得體。
【知識講解】
(一)知識網絡。
常用的修辭方法表:
類別 例示 說明
(1)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詞) “共產黨像太陽?!?本體像喻體)“解剖整個地區,如同抱個大‘金娃’!” 以具體、淺濕熟知的事物或道理為喻體,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不熟悉的事或理,達到說得形象、生動、明白的目的。難點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為”等比喻詞) “那里四周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本體等于喻體)“且看這里遍地青松,個個雷鋒!”(省比喻詞。)
借喻(只有喻體,本體比喻詞不出現) “忘了和尚多了沒水吃。”(喻體代替本體,無比喻詞。)
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共同說明一個本體) “這種下筆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緊不過的了,正如蓋房子首先要打好圖樣,作戰首先要訂好計劃一樣。”(用兩個比喻說明下筆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擬 擬人(把物當人來寫,給物以人的感情、動作、語言等) “由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有強烈感情時,才能用好比擬,而且不能隨意比擬,一般要有一定相似點。比擬重在于“擬”,即把甲“當作”乙,兩者渾然一體;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兩者有主有從。
擬物(把人當物寫,使人具有物的情態或動作) “敵人夾著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墻角吸旱煙?!?“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硬硬的”代“洋錢”) 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使語言富于變化,給讀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與借喻相混。區分時注意:借代、借喻相同點是本體都不出現,借體(即別稱)和喻體都必須出現。借代著重于甲代乙,兩者必須有密切關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兩者有相似處。
具體代抽象 “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本本”代“革命理論”)
局部代整體 “幾千雙眼睛都在盯著你?!?“幾千雙眼睛”代“幾千個人)
器物代本稱 “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槍”代“軍隊”)
處所名稱本稱 “劃清兩種界限。道德,是革命還是反革命?是延安還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劃清這種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張 向上夸張(故意往大處、高處、多處、遠處等方面說)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處說) 對人或事物的原樣作故意的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就是夸張。它有助于充分表達自己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感情,促使讀者聯想。注意不要忽略縮小的夸張。
向下夸張(故意往小處、少處、短處、弱處等方面說) “一眨眼的工夫麥子就由青變黃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時間短處說)
超前夸張(故意把后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的或者跟前者同時出現的) “他酒沒沾唇,心早就熱了。”
(5)對偶 正對(上下兩聯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補充、襯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由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詞組組成。運用對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強語言的音樂性、感染力。舊體詩詞運用的“對仗”即“對偶”,要求很嚴,如要求詞性相對,并講究評仄。注意“對偶”與“對照”的區別。
反對(上下兩聯是相反或相對的兩類事物,或一個事物的相反的兩方面,互相對照、映襯) “斧頭劈翻舊世界,鐮刀開出新乾坤?!薄翱炊粗幸廊慌f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對(上下聯有承接或條件或因果或假設等主從關系) “滿園春風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假設)
(6)排比 分句排比 “聲音繪制色彩,聲音繪制形象,聲音繪制感情?!?用一組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或詞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強語勢,抒發感情。排比的各項內常出現一個相同的詞語作為連鎖詞。它們不得少于三項,彼此為并列關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為詞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卻是出風頭第一,休息第一與自己第一?!?/p>
(7)設問 “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用自問自答形式表達看法。問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問(反詰) “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否定表肯定)“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有什么言語?”(肯定表否定) 為加強語氣,用疑問句方式表示確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區分設問和反問。
(二)借喻與借代的區別。
分析:借喻與借代修辭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誤斷,二者的不同點是:
?、俳栌魇潜扔鞯囊环N,被比與用來作比的兩個事物之間有相似點,沒有相關性,因而本體、喻體之間即使沒有喻詞“像”也可以加“像”字,換成明喻。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替代所要表達的事物,本體與借體之間沒有相似點,只有相關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換成明喻。例如,“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中的“完美的蒼蠅”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動的家伙。換成明喻,可以寫成“反動的家伙像蒼蠅”的形式。
六年級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辭手法教案2
教學目標:
1、能辨析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夸張、擬人這六種修辭手法。
2、能夠熟練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和反問仿寫、改寫句子。
3、能夠運用修辭手法自己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說說常見的修辭手法。
說說什么是比喻、排比、設問、反問、夸張和擬人。
(指名生回答,師板書,引出本課復習內容——修辭手法)
二、總結: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
(2)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4)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自問自答)
(5)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
(6)擬人:把物當人來寫。
二、比喻句的辨析
練習一:請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
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
2、在書法家的筆下,它們更能生發出無窮無盡的變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
3、為什么中華民族成為擁有詩歌傳統的民族呢?因為這些美麗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
4、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
5、團團如果跌一跤,幾個舉重運動員都扶不動他,只能用起重機吊起來。( )
6、風兒輕唱著歌,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
7、“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摩著你。( )
讓學生說說修辭手法復習時要達到什么要求,師總結出示教學目標
練習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 )句。
A、像您這樣的高個兒干不了這重活兒……
B、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D、獵人微笑著說:“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
E、小珍珠鳥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
說說為什么只有F句是比喻句?
小結:怎樣識別“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時具備了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二是這兩個事物要有相似點。如果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則,那就不是比喻句。
三、識別比喻句和擬人句
練習三:判斷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A、每條嶺都那么溫柔。( )
B、每條嶺都像慈母那樣的溫柔。( )
C、興安嶺多么像少女那樣會打扮自己呀! ( )
D、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 )
學生說說判斷的理由。
師總結:要區分比喻和擬人首先要弄清楚兩者的特點和區別: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結構為三部分:本體、比喻詞、喻體。
2、擬人是指把非人類的東西加以人格化,有三個特點:所寫事物必須具有人的特點;不能出現比喻詞;不能出現表示人物的詞語。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是否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
練習四:
1、把下列句子補充成比喻句。
?、偌t得透亮的柿子,像( )。
②刺猬渾身長滿了像( )的硬刺。
2、把下列句子改成擬人句。
①天上的星星在閃爍。
?、谛▲B在林間鳴叫。
?、垲B皮的雨滴像調皮的男孩在雨傘上盡情的跳舞。
?、芎L墓駛€有禮貌孩子沖著我點頭微笑。
比喻略去了比喻詞和喻體,就成了擬人。
練習五:寫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
A海自己醒了,喘著氣,轉側著,打著呵欠,伸著懶腰,抹著眼睛。( )
B走進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猶如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綠得令人陶醉。疊疊的浪花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這怎么不使人感到親切,舒服呢?( )
練習六:按要求寫句子。
(1)災區的群眾不能忘記那一雙雙來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問句)
(2)寒風吹到臉上很痛。(改為夸張句)
(3)煙臺的海,是一幅畫,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是一座壯麗的舞臺。
仿寫:______。
(4)我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愛的人。(改為設問句)
練習七:以“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來到了公園里”為開頭寫一段話,用上至少3種以上的修辭手法。
六年級作文中如何使用修辭手法教案3
一、復習要點
1、正確辨識和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對比、反復、設問、反問、借代等十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理解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作用;
2、能依據要求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3、語言表達能做到簡明、連貫、得體;
4、理解并掌握常見的修辭方法的表達作用。
二、從題型分析看,近年來,中考對修辭的考查要求是:
?、儆袑π揶o手法的辨識選擇題,包括一種或多種方法的辨識。解答時,要求考生能透徹了解八種修辭手法各自特點,尤其注意區別清楚容易混淆的幾種修辭手法,如比喻的三種形式,設問與反問的區別,排比與反復的區別等。
②有對各種修辭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斷題。解答時,除了抓住各種修辭的本質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句意進行理解,不僅要分析修辭對描述對象的表現效果,還要體會出作者珠思想、意圖。有的還要結合課文內容去把握。
?、圻€有修辭手法的實際運用題(包括主觀題和客觀題),其中主觀題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重視。如提供帶有某種修辭手法的情境,用規定的方法仿寫句子等。
三、《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辨析、運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反復、對偶、設問、反問等八種,教材中常出現的修辭格還有借代、引用、反語等。對要求掌握的修辭格,首先要熟記其定義、理解其要點。
1、比喻: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 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明喻 甲象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猶)如、好比、出現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3、夸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4、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復:為了強調某個意思,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反復的種類: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如: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作用:
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
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如: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引用現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該記住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替整體。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先生,給現錢,袁世凱不行么?
11、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按說反話的方式加強
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這些修辭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數情況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不是比喻:
(1)表示比較的。如:他長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測、揣度的。如:他剛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舉。如:本次考試很多同學的進步很大,像張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四、學習修辭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數情況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況不是比喻:
?、俦硎颈扔鞯模核L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測、揣度的。如:他剛才好像出去了。
?、郾硎纠e。如:攀枝花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去處,像二灘水庫、米易溶洞。
?、鼙硎鞠胂蟆M衅鹚?,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樣區分設問和反問
設問和反問都是有疑而問,但是設問是自問自答,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則是問而不答,以加強語氣。
如: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設 問)
難道你就覺得只是樹?(反問)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俳栌魇潜扔鞯囊环N,側重于“喻”的喻體和本體相似的關系,借代的借體和本體是相關的關系。借體與本體之間沒有相似點。
?、诮栌骺梢該Q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樣區別排比和反復
排比句至少是三個句子,反復句是兩個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有共同的詞語。
反復句是兩種以上相同的語句重復,為了突出強調。
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反復)。
五、妙題解說
[題一] 對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偎l現是我,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
②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親近呢?
?、墼谝粋€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
④老爺子小心,別顧著說話——看掉下來把屁股摔成兩半!
A①比喻②反問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張②設問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問③排比④夸張 D①比喻②反問③夸張④夸張
[解說]此題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確理解和辨識幾種常用的修辭手法,題型是一道正選題。從所給的選項看,設計意圖非常明確,把幾種判斷上容易混淆的修辭手法拿來讓考生分辨,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體現修辭手法特點的信息,結合有關的知識加以判斷。[答案] C
[題二]“遠遠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壯的大獅子,有坐著的,有臥著的,有兩兩相對的,有簇聚成團的,原來這是一座宣石假山”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打比方;抓住了個園“冬景”的顏色、形狀與白雪、獅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個園的“冬景”的特征,使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發閱讀興趣,( 答到意思即可)
[解說] 考查的著眼點是對考生運用修辭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時也對學生語文多方面的能力進行檢驗。
[題三] 下列句子修辭手法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圖書館是書籍的寶庫,那里貯藏著無數的人類智慧的結晶。
B.螞蟻身軀雖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螞蟻可搬動一粒米,一群螞蟻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嗎?
C.那翠綠的葉片,那滿樹的繁花,給我這小小的書房帶來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開的藤蘿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彼此推著擠著,好不熱鬧。
[解說]這是一道錯選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理解和應用。設計時沒有給出可供判斷的修辭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審讀文句,獨立體會出作者所運用的修辭。不僅如此,還要求考生對修辭手法運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斷。這就給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螞蟻的力量進行夸張,但不知夸張的運用應注意:①必須注意真實,不能嘩眾取寵;②必須合乎邏輯,不能片面夸張;③必須防止誤解。[答案] B
[題四]文中的語言富有表現力,結合上下文作簡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黃的麥子都張了口,幾乎要叫出聲來。
答: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麥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解說]這道題表面上看來是一道語言品析題,其實考查的就是修辭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運用能力。解題的關鍵是要認真閱讀文章,揣摩語句。
[題五]對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方法及其意義分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想起它(紡車),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戰友,心里充滿著深切的懷念。
運用比喻,抒發作者對延安紡車深厚真摯的感情。
B、你們是早晨初升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運用擬人,抒發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朝氣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奮斗,是改變現實的杠桿,是億萬人民共攀現代化高峰的緊實階梯。
運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變得更加嚴謹。
D、你就是調盡五顏六色,又怎能畫出祖國的面貌呢?
運用夸張,意在表明多調一些顏色,祖國的面貌是可以畫出來的。
[解說] B項修辭手法應為比喻,C項修辭手法也是比喻,D項意在表明即使你調多少種顏色,也無法把祖國的面貌畫出來。[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