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
良好的語文教育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知識,同時還能夠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煉。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從學生的整體素質出發,進而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程度。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更多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相關內容推薦↓↓↓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識“鵝、卵”等7個生字,會寫“牽、鵝”等1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4自然段。
3.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月光下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并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細心體察生活細節的能力。
教學難點
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發揮學生的想象,讓畫面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中,激起學生讀的欲望,讓情感在讀中體悟、升華,真正使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師生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和媽媽一起散過步嗎?你們去過什么樣的地方?當你和媽媽在一起時,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媽媽一起散步,再來感受一下吧。(教師板書:走月亮)(課件出示2)
師: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戶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戲,稱為“走月亮”。(課件出示3)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同學,查字典等方式來解決。
2.學生自讀課文。在讀文過程中,勾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學生獨立閱讀,初步掃除語言障礙;再請學生在小組中互相幫助糾正讀音;最后點名分段閱讀課文,達到全班師生集體正音。)
3.談一談讀完課文后的感受。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分析記憶字形。
出示生字“鵝、卵、俗、躍、穗、踱、爍”(課件出示4)
“鵝”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鳥”;“俗、躍、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書寫指導。
出示生字“淘、牽、鵝、卵、填、莊、稼、俗、躍、葡、萄、稻、熟”(課件出示5)
指導書寫:“淘、鵝、填、稼、俗、躍、稻”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要左窄右寬;“牽”是上中下結構的字,中間的禿寶蓋要寬一些。
指導學生按筆順規則寫字,并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
3.詞語理解及運用。(課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雜質和污垢,引申為保留好的,除掉壞的。造句:我們煮米飯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軟,溫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灑在海面上。
鵝卵石:指被流水磨圓了的石頭。造句:我家門前有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
運載:裝載和運送。造句:秋天,運載糧食的汽車在公路上來回奔跑著。
風俗: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造句:少數民族有很多風俗習慣。
汩汩:擬聲詞。形容水或其他液體流動的聲音。造句:那條小溪汩汩地流過巖石。
澆灌:本課指把水輸送到田地里。造句:農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澆灌土地。
鍍亮:一種工藝,可以使金屬起到裝飾,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陽升起時,天邊就像被月光鍍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腦袋瓜里有許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課件出示9)
課下搜集有關描寫月亮的古詩或小短文,積累在采蜜集上,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自然段。
2.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月光下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歌曲導入,復習生字
1.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歌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吧!(播放《月亮船》這首歌。邊聽邊和老師一起感覺)怎么樣,好聽嗎?(課件出示12)
聽完這首歌曲,你有什么體會?
(媽媽對孩子濃濃的愛、在媽媽的懷抱很幸福、在媽媽的身邊很幸福。)
那就讓我們伴著這甜美的歌聲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課《走月亮》。(板書課題:2走月亮)
2.檢查生字讀音
二、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然后找出最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并試一試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1.讀課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從哪兒升起來的嗎?(課件出示13)
2.預設:秋天月夜是怎樣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灑滿人間,月光下的各種景物清晰而又靜謐,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媽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課件出示14)(教師板書:月盤明亮月光柔和)
師:讓學生展開想象,月光還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導朗讀:體會著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讀。
第4自然段:“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課件出示15)
(請學生描述自己通過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過朗讀宣泄看到這般美麗的景色時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課件出示16)
(1)秋蟲夜鳥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園里的景色嗎?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氣,那她會看到怎樣的景色呢?
(4)引導學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兩處省略號所蘊涵的內容。
3.師:當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迷人的景色時,內心會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興,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找一找。(課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媽喜歡領著“我”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們手牽著手欣賞月下美麗的景色,該有多么幸福哇!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漫步時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讀。)
第4自然段:阿媽領著“我”欣賞月下美麗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媽帶著“我”到溪邊嬉戲玩耍時好玩兒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師板書: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師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玩時的體驗,來感受作者此時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宣泄出來。)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媽拉著“我”的手,“我”感到阿媽的手越來越溫暖了。我們貼得很近,“我”都聞得到阿媽身上那熟悉的氣息,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母親和孩子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教師板書:聞到:阿媽的氣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月兒月兒牽著閃爍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媽與“我”比賽嗎?不,阿媽就是那美麗的月亮,“我”就是那閃爍的小星星,我們已經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教師板書:看到:山樹草花星星閃爍)
(引導學生想象此時的景色,并個性化的朗讀。)
4。也可能學生在一個自然段中即體會到了景色的美,也體會到了情美,教師可隨機進行指導。(教師板書:美好景色濃濃親情)
5。背誦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學們,你有沒有和媽媽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時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組里講一講,然后全班交流。(課件出示18)
四、擴展閱讀,延伸感悟。(課件出示19)
選擇《童年書架》的兩篇文章——《月亮來大海做客了》《盼雨》,讓學生任選一篇談感受。
《月亮來大海做客了》用童話般的語言描寫了美麗的海濱夜景。《盼雨》以詩歌的體裁突顯了母子之間的深情。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昧、墜、懷”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學會描寫景物,理解并運用聯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
2.把握文章的寫作技巧,了解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培養觀察、想象能力,學會表達自己觀察后的感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出示冰心的詩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導學生想象繁星滿天的景象。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天空
何曾聽得見他們對語
沉默中
微光里
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導語:晴朗的夜晚,星光燦爛。冰心先生在閃爍的星光中聽到它們的對話,原來它們在互相贊頌啊!而當我們仰望星空,又會產生哪些遐想呢?你們是否會想起那些動人的傳說?是否會想一探星空的奧秘?是否想起遠方的某位親人?……有一位作家,他經常獨自仰望星空。面對閃爍的繁星,他思過往,想未來,抒發自己的真情。今天,我們就隨他一起去欣賞夜空中繁星閃爍的情景,去表達對生活最誠摯的情感。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繁星”是文章記敘的核心,作者就是通過觀察“繁星”抒發了種種思緒。緊緊抓住“繁星”理解課文,會更容易把握文章內容。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等。他是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說《憩園》《寒夜》,散文集《保衛和平的人們》《友誼集》《隨想錄》《贊歌集》等,還有不少短篇小說、童話、雜文、文學譯著等。
寫作背景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巴金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記,寫于1927年1月。
2.聽音頻朗讀,把握朗讀的節奏和語氣。注意標記自己讀不通的地方。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
4.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會認的字:半明半昧(mèi) 搖搖欲墜(zhuì) 懷(huái)抱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生分自然段朗讀,標出段落序號,圈畫不懂的地方。
2.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閱讀要求:
(1)畫出表明作者觀星的時間、地點的詞句。
(2)找出作者三次觀星中所看到的具體景物。
(3)畫出表現作者觀星感受的句子。
3.匯報展示,品析課文。
(1)學習第1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首句在段落中的作用。這句話開篇點題,一個“愛”字表露出“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引出下文“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仿寫訓練:我愛,但我也愛。
方法拓展: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結構,二是內容。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應看其在文中的位置。(1)在開頭,總領全文、開篇點題、引出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伏筆、做鋪墊等。(2)在中間,照應上文、總結上文、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為下文埋伏筆、做鋪墊等。(3)在結尾,呼應開頭、照應前文、篇末扣題等。其內容上的作用,應先判斷句子的表達方式,如果是描寫性句子,還應繼續判斷是描寫人物的、景物的,還是描寫環境的。要結合內容具體作答;如果是一般敘述性句子,可能是交代記敘文的要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等;議論性句子主要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或是表現人物的觀點態度,強調抒發某種感情;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等。
②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看到了什么景象?
預設:引導學生認真讀第1自然段的第2句話,從中提煉出關鍵信息回答。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從前七八月,在家鄉庭院里納涼的時候。他看到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2)學習第2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看到了什么景象,產生了什么感受?
預設:引導學生閱讀第2自然段,在理解段落內容的基礎上尋找關鍵信息。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三年前,在南京住處后面的菜園里。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藍天,感覺到星光雖然微小,但是光明無處不在。
②“星光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
預設: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教師要在講解前適當鋪墊巴金的人生經歷,并且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刻。作者當時正值青年,胸懷宏偉理想,微小的星光“無處不在”正體現了青年人充滿希望、朝氣蓬勃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求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期盼。
仿寫訓練:寫一寫自己觀看星空的經歷,以及從中產生的感想。
示例:夏天的夜晚,我最喜歡看繁星滿天的景象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習第3自然段,指名學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第三次觀看繁星的情景,將之和前兩次進行對比,并用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
②找出這一自然段中表明作者和繁星之間關系的詞。(很熟)
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想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教師可以出示星空的圖片,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被繁星包圍的景象,進而體會這句話中所描繪的意境。
明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滿天繁星比作飛舞的螢火蟲,寫出了繁星閃爍的美妙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④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眨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想象一下:如果星星會說話,它們會說些什么呢?)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站在星星的角度設想它們之間可能會說些什么。
⑤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同,為什么呢?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境況中三次觀看繁星,感受越來越深,越來越細致,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來越強烈,甚至還融入了對祖國的眷念之情。這個不相同不僅是因為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作者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細了,還因為他遠走他鄉特定的心境。
⑥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與課文的描寫進行比較,看看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呢。——賈平凹《月跡》
示例:都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寫出了繁星和月亮的美妙、可愛,營造出一種童話般的意境;并且都是通過人物對繁星和月亮的主觀感受來襯托繁星和月亮的可愛的。
四、拓展閱讀,賞析名段
過渡: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們激發了巴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滄海日出也是美的,它又帶給峻青怎樣的感受呢?現在,我們就通過欣賞下面的片段來體驗一番吧!
1.出示課外閱讀片段,指名學生朗讀。
早霞漸漸變濃變深,粉紅的顏色,漸漸變成了橘紅,以后又變成為鮮紅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著了火似的,通紅一片。就在這時,在那水天融為一體的蒼茫遠方,在那閃爍著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一輪紅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陽,冉冉地升騰起來。開始的時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個弧形的金邊兒,不久,這金邊兒很快地擴大著、擴大著,涌了上來。到后來,就已經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時間,那遼闊無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滿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陽剛剛躍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別強烈,仿佛是無數個火紅的太陽,鋪成了一條又寬又亮又紅的海上大路,從太陽底下,一直伸展到鷹角亭下的海邊。這路,金晃晃紅彤彤的,又直又長,看著它,就仿佛使人覺得:循著這條金晃晃紅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進那太陽里去。
啊,美極了,壯觀極了。
——峻青《滄海日出》
2.教師出示要思考的問題,學生分小組交流,選舉代表匯報。
(1)日出前,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內容?(早霞的顏色變化;大海和天空的顏色)
(2)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日出的過程的?(時間順序)
(3)滄海日出帶給作者怎樣的感受?(美;壯觀)
五、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們的課堂表現。
過渡:美的事物無處不在,巴金先生正是用心觀察、體驗,才發現了這些美,并且為我們呈現了出來。其實,只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我們也能像大家那樣,發現事物獨特的魅力。讓我們再讀課文,體會繁星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吧!
小結: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具體分析了課文內容,了解了作者在對星空的描寫中所寄予的真實意圖。這不是一篇簡單的寫景散文,而是一篇美文。文中優美、生動的描寫,動人的意境都讓我們印象深刻,即便沒有真正觀察過星空,也能在作者的文字中想象星空的美。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課堂學習中,同學們的表現都可圈可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師為學生分組,引導他們交流學習收獲。
3.引導學生摘抄文中優美的詞句,并學會在習作中靈活運用。
六、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3
教學要求:
1、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體會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詞句,會用“叮囑”“教誨”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你們知道楊桃是什么樣子的嗎?
2、揭示課題。板書:畫楊桃。
二、預習課文。
1、提出預習要求:借助漢語拼音,輕聲自由試讀課文;畫出重點詞句,提出不懂的問題。
2、檢查預習:檢查生字讀音;指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指導學生分段,說說各段段意。
1、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共分幾段,每段主要講了什么?
2、指名分段,說段意。
第一段(1)講父親教“我”學畫畫。
第二段(2—18)在圖畫課上,“我”將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很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我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講老師和父親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提問:
(1)“我”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畫畫的?
(2)怎樣理解父親叮囑“我”的話?(尊重客觀事實,準確地表現客觀事物,實事求是)
3、指名讀父親的話。
五、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第二段。
2、“我”怎么會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的?
3、“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后同學們有什么反應?老師是怎么對待的?
4、老師講的話一共有幾句?老師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5、自由朗讀第二段。
六、講讀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
2、提問:父親和老師的話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為什么說“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七、作業:練習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朗讀訓練。
1、聽課文錄音。
2、分段朗讀指導。
3、分角色朗讀第二段。
二、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自由背誦、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1、學生通讀全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指名回答問題。(“我”是怎樣畫楊桃的及老師、同學們的反應寫得真實、具體。)
四、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
1、指名讀句子。
2、說說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
1、指名讀詞語。
2、指導記憶字形。
3、抄寫詞語兩遍。
4、指名說“叮囑”“教誨”的意思。
5、學生口頭造句。注意糾正錯誤。
6、學生書面造句。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8個生字,會認6個生字新詞。
2、正確朗讀課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讀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寫的景物與老漁翁垂釣的經過。
4、理解古詩內容。對古詩能熟讀成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充分朗讀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詩意,再來學習古詩,以讀促講,做到水到渠成 。詩文對照,感受詩歌的精煉與絕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詩文對照,想象秋江獨釣圖的美景,體會紀曉嵐的機智。
教學重點:
學習1、2自然段,詩文對照,想象“秋江獨釣圖” 的情景。
教學難點:
讀文品境,體會1、2自然段描寫的意境:體會古詩語言凝練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件(生詞、課文1、2自然段、古詩、音樂《春江花月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題入手,解題質疑:
1、師板書“紀曉嵐”:知道紀曉嵐嗎?
師介紹人物資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寵臣,才華橫溢……)
2、師:有關他的故事民間流傳了許多,今天學習的內容就是其中之一。
師補充課題:“吟詩”。
3、指生讀題。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紀曉嵐做詩,不是念詩、誦詩)
4、讀出題意。指讀、齊讀。
5、讀了課題,還想知道什么?
預設:什么詩?在哪里發生的?什么時候?和誰一起?為什么要吟詩?怎么吟詩?吟得怎么樣?
6、師相機歸納板書: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7、小結: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幫我們很好的了解課文內容。翻書,讓我們從書本中去尋求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答疑解惑:
1、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
2、讀詞。(課件1)
紀曉嵐 光芒 乾隆皇帝 江畔
老漁翁 垂釣 重復 一遍
悠然 一篙一櫓 嵌入 沉靜
(注意讀音:畔、翁、沉、嵌,反復讀)
3、開火車讀課文段落。
師評:聲音洪亮、字音準確、句子通順……
4、解疑:這六要素你解決了哪幾個?生說,互相補充。
5、師教方法:把他們連起來說就是主要內容。指生說。
6、師教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就是事情的主要內容。
三、以讀促講,感受詩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覺得有詩意呢?(師板:詩意)
2、練讀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這些景物構成的畫面。哪些景物給你印象深刻?把喜歡的句子多讀一讀。
3、生說江畔的景物。
(師板:落日、波浪、蘆花、水鴨、鐘聲)
4、把你喜歡的句子會說的說一說,想讀的讀一讀。
5、指生讀。
師引導:
問:“紅紅的落日,灑下金色的光芒。”為什么重讀“紅紅”、“金色”?
評:抓重點詞語想象畫面,再把感受讀出來。真是好方法。
評:從你的朗讀中聽出了亮麗的色彩;從你的朗讀中聽感受到了活潑的動態;從你的朗讀中感受到了蘆花翻滾的壯觀;從你的朗讀中看到一群水鴨在夕陽的余暉下慢慢地游不見了……
6、師小結:亮麗的色彩,活潑的動態,在古廟的鐘聲里構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圖。難怪乾隆皇帝會覺得有詩意。指讀,齊讀。(課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漁翁正獨覽這一江美景,靜靜地垂釣呢!(師板:老漁翁垂釣)
把描寫老漁翁的句子勾畫下來,再讀一讀, 邊讀邊想象畫面。
2、生練讀,指讀。看誰腦海中想象的畫面更生動更豐富。
3、指兩生分讀老漁翁釣到魚前的部分和釣到魚時的部分。
要求:要讀出老漁翁的變化。(課件3:第二自然段)
聽出了什么變化?(老漁翁動作的變化,老漁翁心情的變化)
4、師評:通過輕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漁翁由靜到動,由平靜到愉悅的變化讀了出來。
5、指生富于變化的讀一讀。男女生分讀。
6、可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漁翁嗎?為什么最后要寫水鳥呢?
7、小結:老漁翁置身于夕陽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釣魚,這情景真是富有詩意呀!讓我們一起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感受這優美的意境吧!配樂朗讀1、2自然段。
四、詩文對照,體會精妙:
1、過渡:看了這樣的情景,難怪乾隆皇帝想聽紀曉嵐吟詩,也難怪紀曉嵐會吟出這么美妙的詩句。(課件4:古詩《秋江獨釣》)
2、指生讀古詩。
3、這首詩有什么特點?(七言絕句,嵌入十個一)
4、你能把它讀準確嗎?指讀,要求:能讀出詩意來嗎?能讀出老漁翁的變化來嗎?
5、將景色與詩句聯系起來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詩中所寫的呀?與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饋:文中哪些景象被聰明的紀曉嵐寫入詩中的呢?生說。(分別讀句子,或是說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獨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誰?(老漁翁)
“占”呢?(占領、占據……)再點撥:聯系1、2自然段,他獨覽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釣魚,這可真是一種——“享受”啊!
9、 理解第四行詩。對應了哪部分內容?(1、2兩個自然段)
10、小結:紀曉嵐僅僅用了28個字,可謂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淵博學識的沉淀與迸發。讓我們在音樂聲中,用優美的朗讀把詩中的意境表現出來吧!
11、配樂齊讀。(課件5:音樂《春江花月夜》)
五、小結所學,鋪墊下文:
紀曉嵐不愧為一代文學泰斗,真是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啊!乾隆皇帝對他和他的詩作出了怎樣的評價呢?下節課接著學習。
六、自設練習,鞏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練習我設計”的時間:
你打算針對這首古詩和1、2兩個自然段設計哪些精彩的作業呢?
預設:
1、想象古詩所描寫的意境,寫下來或畫下來。
2、背誦古詩并默寫。
3、針對第一自然段填空。
4、問答題:明明有鐘聲,為何還顯得沉靜?
5、問答題:明明寫老漁翁,為何還要寫水鳥?
七、板書設計:
22紀曉嵐吟詩
詩 落日 波浪 蘆花 水鴨 鐘聲 時間 地點 人物
意 老漁翁垂釣 起因 經過 結果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課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蝙、蝠、啟”等13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達、蚊、即”等14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
3.弄清三次實驗的結論,合作交流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1.抓住重點句,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
2.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拓寬視野。
教學難點
1.弄清蝙蝠和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間的關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學,了解仿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蝙、蝠、啟”等13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達、蚊、即”等14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學會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3.知道什么是雷達,了解仿生學的基本知識。
教學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能夠正確書寫。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板書“蝙蝠”“雷達”兩個詞語,多媒體出示蝙蝠、雷達的圖片。
導語: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這兩種事物嗎?(學生答:蝙蝠、雷達)是的,它們就是蝙蝠和雷達。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電子設備,它們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探究一下兩者之間的關系。
2.教師在“蝙蝠”和“雷達”之間加上“和”字,引導學生理解課題。
明確:課題以一個“和”字連接了蝙蝠和雷達這兩種不同的事物,意在讓我們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
3.介紹蝙蝠、雷達以及仿生學的相關知識。
蝙蝠真正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縫隙、天花板、隔墻以及樹洞、山上巖石縫中。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蝙蝠主要利用超聲波回聲定位搜尋食物,探測距離,確定目標,回避障礙和逃避敵害等。它由嘴發出頻率高出20000赫茲的超聲波,這種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通過大腦,就能判斷出障礙物的樣子、位置等。
雷達是利用電磁波進行探測的裝置。雷達把電磁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電磁波,接收的電磁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顯示探測目標的影像,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大小等。雷達主要的應用領域為軍事作戰指揮、民用航行引導等。
仿生學模仿生物特殊本領的一門科學,主要是觀察、研究和模擬自然界生物各種各樣的特殊本領,包括生物本身結構、原理、行為、各種器官功能、體內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能量的供給、記憶與傳遞等,從而為科學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統架構的技術科學。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讀文,課件出示要思考的問題:科學家們從______得到啟示,發明了_________,使________能夠_________。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詞。
3.教師引導學生相互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4.教師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課件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生字的讀音。
會寫的字:雷達(dá) 蚊(wén)子 即(jí)使 科(kē)學家 橫(hénɡ)七豎(shù)八 繩(shénɡ)子 系(jì)著 蒼蠅(yínɡ) 證(zhènɡ)明 研(yán)究(jiū) 駕(jià)駛(shǐ)
會認的字:蝙(biān)蝠(fú) 啟(qǐ)示 敏銳(ruì) 鈴鐺(dānɡ) 揭(jiē)開 障(zhànɡ)礙物 熒(yínɡ)光屏(pínɡ)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圈畫疑難的詞語和句子。
2.同桌交流圈畫內容,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情況點撥重點詞語。
(1)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漆黑”是一個狀態詞,并且是一個多義詞,然后分別出示烏黑的頭發和沒有光亮的山洞的圖片,使學生明白在前一張圖中,“漆黑”是指顏色非常黑;在后一張圖中,“漆黑”是指非常暗,沒有光亮。最后結合課文中的這句話,可知“漆黑”在這里應為第二個意思。
(2)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預設:“敏銳”的意思是(感覺)靈敏,(眼光)尖銳。教師在講解這個詞語時,可以出示其近義詞“敏捷”和反義詞“遲鈍”,讓學生通過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感知其含義,從而加深印象。
(3)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
預設:分別出示東西胡亂堆放的房間圖和整整齊齊地擺放的房間圖,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橫七豎八”的含義。
(4)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作(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
預設:超聲波對于學生來講可能比較陌生,教師可適當介紹關于超聲波的知識,并引導學生結合超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來理解其意思。
超聲波聲波的一種,是人耳聽不見、頻率高于20000赫茲的聲波。它同聲波一樣,都是由物質振動而產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質中傳播;同時,它也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許多動物都能發射和接收超聲波,其中以蝙蝠最為突出,它能利用微弱的超聲波回聲在黑暗中飛行并捕捉食物。
3.指導詞語歸類。
◆擬聲:隆隆 啾啾 咕咕 嘰嘰 呱呱
◆帶數字的:橫七豎八 五顏六色 顛三倒四 吆五喝六 成千上萬 一五一十
4.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出示默讀中要思考的問題。
閱讀與思考:
A.本文的核心內容是什么?(人們從蝙蝠能在夜間飛行這件事上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
B.蝙蝠在夜間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學家是怎樣發現的?(嘴和耳朵;三次實驗)
C.科學家是如何實驗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結論?(蒙上眼睛,鈴鐺一個也沒響,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處亂撞;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D.蝙蝠為什么在夜間也能順利飛行?(蝙蝠邊飛邊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蝙蝠接收到回聲,從而定位)
預設: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提煉出關鍵信息作答。
E.出示課件,指名學生填空:蝙蝠在夜里飛行,靠的是________。______能發出________,_________接收到,蝙蝠就會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科學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_______,從而使飛機夜航更加安全。
(2)小組合作與交流,給課文劃分層次,并寫出每一層的主要內容。
A.給段落標上序號,劃分層次。
B.梳理各層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飛機能安全夜航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寫科學家經過反復實驗,發現了蝙蝠飛行的奧秘。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寫飛機靠雷達在夜間安全飛行。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我們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飛機也能安全、平穩地飛行,這是因為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那么人們是如何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呢?雷達又有什么特異功能,能有效地指揮飛機避開障礙物呢?下節課我們再來深入地探究一番。
小結:今天這堂課上,我們從生字開始,掌握了字音、重點字的書寫規則,了解了重點詞語的含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還從總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么多知識點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課下一定要多復習,下節課老師會檢查的。在這節課中,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____能結合老師的講解總結出識字規律,真不簡單;______課前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了關于仿生學、超聲波的知識,這樣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_______針對課文有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2)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提出相關問題,并嘗試給出答案。
問題示例
A.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B.蝙蝠在夜里飛行靠的是眼睛嗎?
C.科學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飛行原理的?
D.蝙蝠在夜間飛行的秘密是什么?它是如何分辨障礙物的?
E.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科學家是如何利用這種關系的?
……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語句,了解蝙蝠在夜間是如何飛行的。
2.概括分析科學家所做的幾次實驗,把握科學家從中得到的啟示。
3.弄清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了解雷達的工作原理。
4.了解仿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把握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的過程。
2.在生活中要敢于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教師念詞語,學生默寫,教師檢查學生的默寫情況。
雷達飛蛾蚊子即使靈巧敏銳科學系鞋帶橫七豎八繩子蒼蠅證明研究推進模仿天線無線電波顯示駕駛員
2.引導學生踴躍發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經過預習,已經初步掌握了課文內容,知道人們給飛機裝上雷達,使之在夜間也能安全飛行,這是受到蝙蝠的啟發。那么這一啟發究竟是如何得來的呢?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跟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圈畫重點內容和難以理解的語句。
2.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說說對圈畫內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有代表性的問題。
(1)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兩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讀了這兩句話,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預設:引導學生回想常用的修辭手法,并明確這兩句話運用的是設問的修辭手法。分析這兩句話的作用時,可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來進行。對于讀了句子后產生的疑問,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應給以鼓勵。
方法拓展: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夸張、引用、反問、設問、互文、通感、反語、反復等。設問是其中的一種,常用于表示強調。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地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設問要用得恰到好處,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2)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這句話運用了多個關聯詞語,有什么表達效果?你能運用這些關聯詞語再寫一句話嗎?)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一一找出句中運用的關聯詞語,再結合句子具體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運用這些關聯詞語寫句子,要提醒學生注意句子內部的邏輯關系,事理上要能說得通。
(3)科學家經過研究,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比較這兩個句子,你有什么發現?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引導學生反復讀句子,發現兩個句子在用詞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個句子用了“反復”“終于”這兩個詞),然后體會運用這兩個詞的表達效果(表現出科學家工作的艱辛)。
(4)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作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幾句話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奧秘,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并畫出示意圖嗎?)
預設:教師出示示意圖,然后結合句子對示意圖進行具體講解。圖文結合,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容易。
示意圖示例:蝙蝠嘴→>>>(超聲波)
耳朵←<<<←障礙物
4.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其他知識要點。(課文難點)
(1)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奧秘,科學家做了幾次實驗?每一次的發現有什么不同?請具體說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來。
明確:科學家做了三次實驗,三次實驗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蒙上眼睛飛、塞上耳朵飛、封住嘴巴飛。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第一次一根繩子也沒碰著,后兩次到處亂撞。得出的結論是:蝙蝠夜里飛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2)給飛機裝上雷達是受到蝙蝠夜行的啟發,那么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明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介紹了雷達的工作原理。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這樣駕駛員就能從熒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雷達的天線就相當于蝙蝠的嘴,雷達的熒光屏就相當于蝙蝠的耳朵,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相當于蝙蝠發出的超聲波,雷達通過熒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蝠用耳朵接收信息。
(3)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開頭寫飛機夜航的情景,引出下文。結尾寫飛機裝上雷達后飛行更安全了,照應了開頭,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4)拓展延伸:生活中,仿生學的應用還是很廣泛的,你知道哪些呢?試舉幾例。
明確:人們研究生物某器官的構造和功能,從中得到啟示并進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儀器、機械,由此產生的一門科學,就是仿生學。
生活中,仿生學應用很廣。如人們根據蜻蜓的飛行行為研制出直升機;根據長頸鹿皮膚的原理設計出一種新穎的“抗荷服”;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節約了能量;模仿蛋殼的結構設計了薄殼建筑,這類建筑用料少,跨度大,堅固耐用;等等。
(5)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還有哪些發現想和大家分享?
明確:不同學生讀課文的感想不同,發現也就不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從不同角度談感想、說體會,力爭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更大程度地發散思維。
三、動手動腦,學有所獲。
過渡: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仿生學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科學家們的神奇發明是不是讓你感到驚奇?你是不是也想像他們那樣有一項屬于自己的發明呢?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具體談談,看誰的設想更有創意。
1.出示仿生學中的各項成就,請學生談感想。
過渡:同學們,這些圖片就是老師剛才所介紹的仿生學在生活中的各種應用。看了這些圖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生1:從這些圖片中我感受到科學的神奇,科學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生2: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我們要善于向生物界索取靈感,開闊眼界,利用自然造福人類。
2.指名學生說說他想利用仿生學發明什么,這種東西有什么功能。
過渡:仿生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使之更便捷、更美好。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利用仿生學發明、創造些什么呢?誰來說說?
生1:螳螂能夠迅速、準確地捕捉獵物,利用這一特點,我想發明一種螳螂殺蟲機器人。它有一對巨大的、可以掃描的眼睛,把它放在田間、果園里,當害蟲出現時,它會以閃電般的速度飛來,一鉗就能夾死蟲子,而后把蟲子處理一下,變成肥料。
生2:我曾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它的腳很有吸力,因此,我便想發明一種鞋——“超級吸力鞋”。這種鞋的鞋底有許多吸盤,而且這種吸盤比普通吸盤的吸力強上100倍,即使你倒著貼在墻上,也絕對不會掉下來。
3.對學生的設想做出評價,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過渡:同學們的設想真神奇啊!老師都不一定能想到。你們經過認真觀察,發現了自然界中某些事物的獨特之處,并想由此發明一種東西,造福人類,真了不起。希望你們能始終保持這種好奇心、求知欲,在將來把這種種設想都變為現實,老師相信你們。
4.教師簡單總結,加強學生對仿生學造福人類的認識。
小結:同學們,仿生學其實就是一門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學科,科學家們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你們也從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身上受到啟發,設想發明有益于人類的東西,這就是仿生學的應用。自然是我們人類的老師,我們要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讓人與自然更和諧、更美好。
四、作業設計。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