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
對于高中歷史學習來說,教材內容比較單薄,對于學生能力培養和思維拓展是不利的,這個時候史料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歐國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國、英國宗教改革;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尼德蘭的地理概念;尼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歷史過程;尼德蘭革命的歷史意義。獲取知識的途徑
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通過對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次革命是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對封建專制和西班牙統治者的暴行的認識,引導學生發展痛恨專制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情感。
(2)通過了解尼德蘭人民獨立斗爭的經歷,引導學生體會珍愛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強暴,敢于對惡勢力抗爭的精神。
教學建議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并列,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一場反封建斗爭,而且,它更加廣泛、深刻,因為它觸及了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還同他們的經濟、政治利害息息相關。而尼德蘭革命既是世界歷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革命的成功同時宣告了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勝利。北方獨立后,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和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的能力。
(2)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認識歷史的能力。
(3)通過對與尼德蘭革命相關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宗教改革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另一場反封建斗爭,其影響比文藝復興更為廣泛、深遠。(2)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蘭革命是世界歷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成果——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重點的突破方案
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②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③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⑤宗教改革的意義⑥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⑦尼德蘭革命的影響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和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分析
本節的難點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高中學生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的能力還較差,還不能較好地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這一原理認識歷史。因此,在理解上述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難點的突破方案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②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③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④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以及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有目的的自學本課內容。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采取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講解的方式解決。
教學設計示例第四節 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重點: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教學手段:使用投影儀出示學習標準,引導學生自學的閱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文藝復興的性質、作用二、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出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⑴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⑵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
⑶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
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
⑸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
⑹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為什么當時進行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點以及意義
⑻英國國王為什么進行宗教改革,英國的資產階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⑽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⑾編寫尼德蘭革命大事年表、
⑿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⒀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蘭革命的影響
學生在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時,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人文主義者的觀點,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擊天主教會的炮彈。
在解決“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路德教與加爾文教教義的不同入手。
關于“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這一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尼德蘭地區的主要矛盾: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與西班牙封建統治之間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從根本上說是既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蘭殘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為,不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關于“尼德蘭的分裂的原因”。應引導學生從尼德蘭地區居民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并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課文學習本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制定學習目標、對學生學習加以引導、點撥和適當的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四節 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爾文教派
4.法國的宗教戰爭
5.英國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意義
二、尼德蘭革命
1.主要社會矛盾
2.資產階級革命
3. 革命的影響
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2
《兩極世界的形成》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內部的民主改革;華沙條約組織;經互會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正確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過程與方法 問題探究 對比分析 史料研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團結合作,共同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戰后,兩國的合作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多媒體:打出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的演說中的一句話)
提問:丘吉爾的演說表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師:戰后美、蘇兩國的對峙爭霸,使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
提問:什么叫“冷戰”?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
師:接下來我們首先要了解有關冷戰的背景(多媒體播放雅爾塔會議上三巨頭圖片)
提問: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了哪些問題?
過渡: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兩極世界格局的框架。從此后開始,美蘇兩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爭霸活動。
師:(多媒體打出有關戰后美、蘇兩國經濟、軍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問:美國發動對蘇“冷戰”的原因何在?
師:(介紹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及其8000字電報)
(敘述)1946年,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講,成為了美國對蘇聯實行“冷戰”的導火索;
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演說,標志著“冷戰”的開始。
師:(多媒體打出問題,思考)
美國的冷戰具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何表現?
(多媒體提供有關戰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殘破、______的典型事例)
提問:美國對歐洲提供經濟援助的原因?
過渡:對西方國家進行援助,對于東歐各國不愿與美國合作的國家政治上進行遏制,經濟上的封鎖
(多媒體投出“北約海軍軍事演習”圖片以及美國建立“東南亞軍事條約網”的相關資料)
提問:北約軍事集團的建立對世界局勢產生的影響?
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過渡:隨著美國開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加強了相互聯系,以打破美國的遏制。
提問:社會主義陣營中主要有哪些國家?重點強調:
1、東歐各國中很多國家是在蘇聯的直接幫助下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對蘇聯又很強的依賴性。
2、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對維
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問:歐亞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過渡: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各國為了進一步加強在經濟、軍事上的合作。
(3)提問:蘇聯等國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師:處于美蘇冷戰下,整個世界處于戰爭的威脅中,雖然從整個世界看,美蘇實力的均衡,對峙保證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從局部地區來說,美蘇的沖突卻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裝沖突。
柏林危機
(多媒體提供相關的柏林墻圖片,文字資料)
朝鮮戰爭
(討論:你認為柏林及朝鮮分裂以及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的原因)
師:(點評)
1、朝鮮分裂是由于美蘇在戰后處于政治原因認為的割裂了朝鮮半島,處于美蘇自身的戰略需要,不顧弱小國家的利益。
2、美國發動戰爭是為了保證其在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維護亞洲地區的戰略軍事。
過渡:美蘇除了政治對抗外,在軍事上也激烈對抗,尤其是古巴導彈危機,使整個世界處于核戰爭邊緣
(多媒體打出相關的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文字資料)
討論: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
(蘇聯的實力要略遜于美國,同時雙方都保持了克制)
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3
《除舊布新的梭倫改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解負令的內容,確立財產等級制度的方法、標準、權利與義務,以及梭倫改革在發展工商業方面的措施;
(2)理解梭倫改革應對貴族反對的策略及現實性,財產等級制度改革不能帶來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權利提高的進步意義和局限性;
(3)分析解負令頒布對雅典社會結構帶來的影響,探究梭倫改革對雅典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外的內容,從多角度認識、解釋歷史人物,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歷史資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分析表格觀察圖片,運用比較的方法正確評價財產等級制度;
(3)用歸納法概括“解負令”的基本內容;結合背景分析其意義和影響;
(4)通過學生表演課本劇,再現梭倫改革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加深學生的改革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順應潮流,實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
(2)從經濟與政治的關系理解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的意義;
(3)通過對改革內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進行一場社會變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發展,聯系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同樣如此。
教學重難點
重點:梭倫改革的內容。
難點:梭倫改革的評價。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法:根據前一節課學習,請學生回憶梭倫改革的歷史背景,然后直接進入改革具體措施的學習。
★講授新課
梭倫改革的內容
(一)頒布“解負令”等法令:
1、措施:
(1)頒布“解負令”:
含義:“負”指的就是債務,“解負令”就是廢除債務的法令。
雅典債的來源:分兩種,即因契約而產生的債和因損害而產生的債,亞里士多德在《尼柯馬赫_學》中稱前者為自由之債,后者為不自由之債。梭倫改革前,雅典農民的境況極其艱苦,借了財主的債若還不起,財主就在借債者的土地上豎起債務碑石,借債者就會淪為“六一漢”,他們為財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給財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如果收成不夠繳納利息,財主便有權在一年后把欠債的農民及其妻、子變賣為奴。
措施:廢除所有債務;釋放和贖回債務奴隸;廢除“六一漢”制度;
(2)頒布占有土地的限額法:
目的:防止產生新的債務奴隸;
內容:規定個人占有土地的限額。
(3)制定“遺囑法”:
目的:杜絕貴族任意侵占平民財產;
內容:規定無子女者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將遺產交給指定的繼承人。
(4)安撫貴族:
目的:減輕貴族的強烈反抗,穩定社會秩序;
措施:允許貴族保留祖傳的地產,使貴族得以繼續保持優越的經濟地位。
特點:調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體現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靈活性。
2結果和意義:
(1)有效地防止了貴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債務奴隸制對平民的威脅;
(2)促使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擴大了公民的基礎:原來的債務奴隸、平民、貴族都成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利的雅典公民;
(3)但并未廢除奴隸制,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隸的道路。
(二)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1、目的: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
2、原則:財產的多少;
3、方法:公民每年的總收入折合成農產品計算財產,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
4、評價:
局限性:未實現公民間真正的平等。
由于確定財產等級的標準是財產的多少,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力就越大,因此,這一制度并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像第四等級的農民、手工業者在沒有薪金補貼的情況下不可能經常參與政權。
進步性: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為非貴族出身的奴隸主開辟了參與政治權利的途徑,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三)改革權力機構,建立“四百人會議”
1、目的:進一步打破貴族的專權
2、措施:
(1)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公民大會是古希臘城邦國家的權力機構,主要職權有有權決定戰爭、媾和等國家大事,并有權利選舉國家公職人員。梭倫改革的進步之處就在于將參加公民大會的成員擴大到了包含第四等級在內的所有公民,這就打破了公民大會做為貴族政治的附屬品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是雅典政治民主的一大進步。
(2)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四百人會議”的設置,即是雅典政治的進步表現,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集中體現。首先,參加“四百人會議”的成員只有雅典最初的四個部落;其次,第四等級公民和其他人如奴隸、外來人無權參加“四百人會議”;再次,“四百人會議”實際執掌統治權。所以,“四百人會議”的設置,在雅典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
(3)設立公民陪審法庭作為司法機關:梭倫改革首創陪審法庭制度,這是司法民主化的重要措施,是公民“參與審判”權利的表現,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陪審法庭有審查任何訴訟案件、起訴已判決案件的權利。陪審員從各個等級的公民中抽簽產生。這就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梭倫還廢除了許多嚴刑峻法,制訂了一些新的法律。在梭倫改革前,雅典行使的德拉古法以嚴酷著稱,對偷竊水果、懶惰等過失都要判處死刑。人民指責它不是用墨水所寫,而是用血寫的。梭倫改革了這一_,規定除_罪外其他罪犯都不得處以死刑。任何公民皆有權提出控告。這是古代雅典尊重人權的一個表現。
3、影響:
(1)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國家政權,中下層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權利; (2)有限的津貼使農民手工業者無法經常參政,實質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民主。
(四)鼓勵發展工商業:
1、目的: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擴大平民就業機會,壯大雅典城邦實力; 2、措施: (1)農業:禁止糧食出口,抑制糧價;改進水渠灌溉系統,提倡種植經濟作物;鼓勵自給有余的橄欖油等經濟作物出口。 (2)手工業:規定凡雅典公民必須讓兒子學一門手藝,吸引鼓勵有技術的外國人遷居雅典。 (3)商業及其他:改革幣制和度量衡;確定私有財產繼承自由的原則;倡導節儉,抑制奢侈浪費;懲罰游手好閑之徒。
3、影響:推動了雅典社會的發展。
【課后小結】
通過梭倫改革具體內容的分析,可得知梭倫改革的一些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革命式、中庸式;
打擊對象:奴隸主貴族;
改革獲益:平民和工商業奴隸主;
改革性質:奴隸主階級的改革;
改革影響: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礎。
梭倫推崇“中庸”,充當了“調停者”的角色,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走的是中間路線。他站在工商業奴隸主利益的立場上,為維護雅典的長久穩定和發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貴族勢力,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不使其受到不當損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階層,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但又不使過分強大。他形容自己“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結果將會如何呢?成功?失敗?——下節課分析!
課后習題
⊙學習延伸
1.探究活動
寫一篇歷史隨想,想一想,如果你是生活在梭倫改革時代雅典的平民或貴族,梭倫的改革對你有些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如果是平民,是改革的受益者;如果是貴族(非工商業奴隸主)是改革的受害者。
2.閱讀與思考
請你分析上述材料,談談梭倫改革有哪些法制特征。
答案提示:法律的普遍性,法律寫在牌子上,立在柱廊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要發誓遵守,執政官宣誓;法律的穩定性,百年不變。
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4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重點: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 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p>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 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高中華師大版歷史課文教案5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臺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于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于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于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后,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并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為,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以阻止國民黨組閣,撲壓革命勢力,并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于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為: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為例,目的在于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為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并未_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并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著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斗爭,其斗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斗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斗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征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制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斗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為什么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袁世凱專權
1.政治:控制內閣
2.軍事:削弱革命軍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發動與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1.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
2.袁世凱獨裁
3.袁世凱接受日本__中國的"二十一條"
4.袁世凱稱帝
四、護國運動
1.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討袁
2.蔡鍔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3.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