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上冊教案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歷史上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1.了解"工農武裝割據"、紅軍戰略轉移等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2.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與時俱進的革命品質和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懈奮斗的精神,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
【考試說明】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二、教學過程
(一)南昌起義
1.原因:中共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_失敗的教訓)
2.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發動。
3.意義: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會議"的召開(內容:清算錯誤、確定總方針、決定起義;意義:指明方向)
(2)秋收起義進攻受挫,改向山區進軍。
▲開展以城市為中心武裝斗爭失敗的教訓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意義:開創了一條有別于"城市中心論"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針:"八七會議"上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2)內容:在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
(3)意義:廣大貧苦農民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
4.根據地建設:(只作了解)
(1)指導思想: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2)表現:①經濟建設(作用);②武裝斗爭(反"圍剿"斗爭):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接連向各根據地發動三次大規模"圍剿"。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圍剿",使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③政權建設: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會議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憲法大綱,定都瑞金;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三)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紅軍長征:
(1)原因:"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進程:1934年10月開始→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何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何地?),長征勝利結束。
(3)意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遵義會議:
(1)背景:黨內"左"的錯誤占據統治地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進行長征。
(2)時間、地點:1935年1月。
(3)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的 "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4)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高二歷史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德國法西斯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_暴行;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實質;奧斯威辛給人類帶來的傷痛及其對全世界的警示作用。
(2)過程與方法_
分析納粹種族主義理解其實質。了解奧斯威辛集中營內的屠殺史實,理解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自主探究南京_和七三一部隊在亞洲的暴行,培養使用網絡探究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苦難,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聯系日軍南京_和七三一部隊在中國的殘酷暴行,培養熱愛祖國,為國家富強而學習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種族主義、奧斯威辛里的罪行以及奧斯威辛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目的意義
難點:納粹種族主義的實質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_
(再展示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圖片)2005年1月,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奧斯威辛,在同一時刻默哀,哀悼二戰中遭到屠殺的猶太人無辜的亡靈。60年前那場殺戮,是人類歷最黑暗、最陋的一幕!任何站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前的人,都會受到人類良知的拷問!那么,60年前,這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悲劇?
2、講授新課
_集中營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突出奧斯威辛集中營,以及點題---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眾多集中營中的典型,也是種族滅絕的一個例證。)
_簡介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建立、布局(展示相關圖片)
_學生活動之一----"重現歷史"說一說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暴行。
_教師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增加學生感性體會同時通過歷史圖片簡要介紹納粹黨衛軍在集中營里犯下的滔天罪行。要注意渲染氣氛,把學生帶進一個悲情氛圍,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使師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突破教學重點。
_學生活動之二---"共同探究":宣稱人道的、尊貴的優等民族卻對人類犯下了如此滅絕人性的罪惡,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明確奧斯威辛集中營出現_的理論根源是納粹的種族主義。突破教學難點---種族主義。(種族主義起源于19世紀末,列強瓜分非洲的年代。種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包括:種族歧視 、種族隔離 、極端的種族滅絕。種族主義是納粹民族主義的核心和基礎。)師生通過德國納粹的種種暴行加深對種族主義的理解。
_學生活動三---"親臨其境"如果你現在來到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前,你會說些什么?(教師根據時間安排,結合歷史與現實的情況,論從史出,突破重點)今天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整個世界反思歷史的路標。當年,納粹德國用400萬人的生命,在波蘭這個小鎮向人類證明了,一旦脫離人性的軌道和世界規則的束縛,政治欲望就可以以如此殘忍的方式來實現。在那個時候,在這個小鎮上,善良的人性從來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眷顧。從奧斯威辛開始,人類就不再相信純粹理想國意義上的幸福。奧斯威辛的歷史足以讓全人類在其后為和平。
_"歷史與現實的碰撞"環節:展示1994年盧旺達慘劇的圖片。折射出戰爭是殘酷的,在戰爭中人性的冷漠!所有的_都向人類展示了一個事實:人類有時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集體罪行。我們追憶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并不僅僅是為了慰籍那些被血腥屠殺的逝者,也不僅僅是為了聲討納粹曾經犯下的罪行,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讓所有的人來體味歷史帶給我們的警示與思考,尤其讓曾經犯下罪行的國家領悟世界和平來之不易!正因為如此,為了讓后人牢記這段慘痛的歷史,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波蘭在1947年決定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建為殉難者紀念館,并在周圍劃定默哀區,表達人類對納粹暴行的憤怒與對受害者的哀悼。1979年,出于同樣的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為而且是第一批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
_學生活動之四----"課外延伸"假如中國也要申報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你認為什么地方可以申報?理由是什么?如何申報?
3、課堂小結
當人們在追憶奧斯威辛的時候,自然不能不聯想到同時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南京_,那同樣是人類歷令人發指的滔天罪行!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個東方加害國非但不愿直面歷史,坦誠承擔道義責任,反而試圖掩蓋與推卸。…從而使他們失去了贏得亞洲人民原諒的機會。如果淡漠歷史,或者企圖污蔑、篡改歷史就將永遠成為歷史的俘虜,永遠無法擺脫歷史的羈絆,必然在前進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人類在重溫歷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代正確的認識這段慘痛歷史,拒絕戰爭,維護和平!
板書設計
德國法西斯的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集中營
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建立
1、建立-1940年春
2、布局:
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滔天罪行
1、屠殺
2、監禁
3、掠奪
4、奴役
5、實驗
三、奧斯威辛集中營暴行發生的根源
納粹種族主義
四、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警示意義
1、揭露罪行、哀悼死者
2、反省歷史、警示未來
3、拒絕戰爭、維護和平
高二歷史上冊教案3
一、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產生
1、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產生的背景:
(1)在歐洲封建社會,_教會是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2)_教宣揚,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陸地、動植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
(3)教會還指責那些敢于挑戰神學說教的思想為“異端”,致使生物學研究進展緩慢。
(4)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打擊了宗教神學。
2、拉馬克和早期生物進化思想
(1)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研究陸續取得重大成果,細胞學說發展起來。細胞學說的確立,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2)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提出了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早期的生物進化思想開始形成。
二、達爾文與進化論
1、達爾文進化論的產生——《物種起源》一書,創立了生物進化論。
(1)達爾文認為,生物既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進化而來的,它們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2)他提出,生物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一原理,被后人歸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2、生物進化論創立的地位和意義:
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絕大多數人的看法,有力挑戰了封建神學創世說。在教會和保守勢力看來,這不僅是對神和宗教的極大褻瀆,更是對人類尊嚴的莫大傷害。支持達爾文的人稱他是“生物學領域的牛頓”。
高二歷史上冊教案4
一、經典力學
1、經典力學產生的背景:
(1)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對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2)資產階級迫切需要自然科學作為其理論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過實驗證實,外力并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原因,只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2)他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后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牛頓的成就:
(1)確認了物體宏觀運動的規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3)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
二、相對論的創立
1、相對論提出的歷史背景:
20世紀,隨著物理學研究的進展,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面臨著挑戰。
2、相對論的主要內容:
(1)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對論。
(2)內容: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認為,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僅取決于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于物質本身的分布狀態。
(3)意義: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_。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它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1、1900年,為了解決熱輻射理論上的疑點,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說。這一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2、愛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應。
3、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
4、意義:
(1)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學理論之一。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2)相對論和量子論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高二歷史上冊教案5
【課程標準】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重難點突破】
重點: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2、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
難點:土地制度演變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農業的起源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2.農耕格局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自然條件、技術、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從原始農業的產生到刀耕火種,隨著耒耜等生產工具的出現,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排灌、漚制綠肥、除草和滅蟲等技術;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說明: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制→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的興修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的興修都江堰(戰國)
鄭國渠(戰國)
3.王景治黃河(東漢)
4.井渠法:主要應用于干旱地區。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農民沉重的負擔
1.沉重的賦稅
封建王朝都要向農民征收比率和數額不同的賦稅。
古代賦稅有田租、戶稅、算賦和口賦(人頭稅)及其雜稅。
農民的賦稅成為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國富強和繁榮的基礎。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泰半之賦”,使農民負擔沉重。
2.繁重的徭役
秦隋王朝力役繁重,嚴重破壞經濟,使社會_。
五、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形態的演變◆土地兼并導致的社會問題
(1)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因為自耕農是國 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
(2)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危及王朝的統治。
[課堂小結]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課堂討論:中國古代歷朝都發生民眾_。為什么農民會被逼上反抗的道路?
第2課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課程標準】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重難點突破】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老師的講解進行深入探究。
教學過程:
導入:你知道中國英文名稱CHINA的來歷嗎?說明了什么?
英文單詞china是瓷器的意思,讀音來自“昌南”的讀音,昌南即被稱為瓷都的景德鎮。說明古代中國的制瓷業特別發達,世界,因此瓷器成為中華文明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