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諸葛亮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來感受一下唐代詩人王維的靜的境界。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鳥鳴澗》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鳥鳴澗》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朗讀錄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談話引入
1、(展示插圖)問:這幅圖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你能試著說說插圖的內容嗎?(學生自由發言)
2、解題及簡介作者。
二、體會詩的意境
1、提出問題: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哪些景物?
(2)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3)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讀錄音。
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聽錄音,帶著上面的問題,感悟詩情。
三、自由讀詩,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
2、小組合作交流詩句的意思。
四、感悟詩境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在課本上批畫圈點。
2、這首詩寫出了夜的什么特點?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學生齊讀這首詩。
五、指導朗讀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評議并指導。
3、教師范讀,學生標出節奏。
4、注意重讀“落”、“空”、“驚”這三個詞語。
5、學生齊讀。
六、課堂小結
1、學生朗讀并背誦古詩。
2、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鳥鳴澗》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內容:《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教學目的:1 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味,有感情地吟誦并背誦。
2 扣住重點詞“靜”“空”引導學生想象,體會詩歌描繪的靜謐悠遠的意境,感受作者的虛靜淡泊。
教學重難點: 1 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虛靜淡泊。
2 讀出詩歌的韻味。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課件名言導入
1出示課件,諸葛亮《誡子書》中前兩句。
2生齊讀,口頭解其意,并指名說。
3出示釋意的課件。學生齊讀并理解,指名體會諸葛亮“靜”的境界。
4 歸納:諸葛亮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不寧靜就不能到達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來感受一下唐代詩人王維的靜的境界。
二 自學解詩意
1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 請翻開課本156頁自讀古詩。
3 課件出示自讀題綱。①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②知作者、寫作背景。③解詩題。④明詩意。
4 交流自學情況:①指名三位同學讀詩歌,再評議。②指名學生說說你知道作者的哪些情況。再出示課件作者簡介,齊讀。③指名學生理解詩題,再出示課件的理解。④出示課件字義,讓學生說說詩句的意思。再出示課件詩句之意,齊讀。
三 賞析詩歌
1過渡 同學們我們已經把這首詩讀通順了,但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既然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現在就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
2 詩歌中的音樂。①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讀準字音。重點是“閑”“落”“靜”“空”“鳴”“中”等字。②指導學生讀準聲調。讓學 生看著課件用手指書空畫著讀。③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讀出平仄,平指一二聲,仄指三四聲。注意讀出平長仄短。④師范讀,學生齊讀,讀出詩中的音樂。再分組讀,評議。
3 詩歌中的畫。①過渡 孩子們繼續讀,在詩歌中有音樂,還有一幅幅山水畫。二十個字就仿佛濃縮成了一個字。(板書:靜)②靜到了什么程度?指名說,明確“空”(板書:空)③這個夜,出奇的靜,靜得仿佛山都空了,“空”字讓你聯想到什么?指名說,明確(空洞,冷清,孤寂,一無所有)④啟發想象詩歌的畫面,A我看到了春天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寂靜使春夜里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小鳥竟然被月光 驚動。時不時在山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B我看到了幾片桂花緩緩飄落下來,寧靜的月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整座春山,一群鳥兒被驚動的振動著翅膀,“嘰嘰喳喳”亂叫,清脆的叫聲在山谷間發出。⑤由此可見作者王維靜的境界是什么?指名回答,明確:悠閑自在、淡泊名利。
四 總結照應。①師: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的《誡子書》全文,出示課件,齊讀。②出示課件,齊讀意思。③再次體會諸葛亮的靜的境界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④師:希望我們也應該以王維的淡泊名利的靜和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靜來自勉,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 布置作業。出示課件。
六 板書設計 鳥鳴澗
王維
靜 空
悠閑自在 淡泊名利
《鳥鳴澗》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內容概述
長春版教材第十冊第二板塊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首詩也是詩人當時處境和心情的形象寫照,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認識1個字,會寫2個字。
能力目標: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對古詩有一定的積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詩意思的方法,所以說,對他們而言,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并不難,但是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會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學前需要布置學生收集有關作者韋應物的資料,這樣很利于學生感悟到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教學中,要出示一些教學課件,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激活學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王勃的一首送別詩,誰能有感情地背一背這首詩?能說說這首詩中的名句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中的名句千古傳頌,經常被引用,唐代還有很多被后人傳頌的古詩,今天我們學習本版塊的第二首詩:《滁州西澗》,這首詩中也同樣有被人傳頌的佳句,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學習要求會認的字“滁”,通過課前的預習,能解釋一下詩題的意思嗎?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自學要求會寫的字“澗”“酈”,并理解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3、學習前兩行詩,讀一讀這兩行詩,看看作者都寫了什么?(用橫線把作者描寫的景物勾畫出來)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1)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這里的“幽草”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2)黃鸝——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
(3)能根據你的理解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嗎?
(4)再讀這兩行詩,想象是描寫的畫面。
前兩行詩寫了作者在澗邊所見的景物,后兩行詩又寫了作者在哪所見的景物呢?
4、學習后兩行詩。指生讀后兩行詩,教師出示課件
百度收索:
看后,現在你能說說后兩句詩描寫的是哪的景物了嗎?(澗中)能結合畫面說說后兩行詩的意思嗎?(同桌間交流后匯報)
(1)學生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2)再讀這兩行詩,體會是所描寫的畫面。
(三)把握整首詩,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課件出示作者畫像,介紹作者韋應物。
(四) 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五)作業:背誦課后積累中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