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
小學是一個人開始接觸正式教育的時期, 就像一顆剛埋進土里的種子, 可能一個人在小學所接觸到的教育并不會影響我們的命運, 但我們亦不可以對其進行忽視。而小學的語文教育更是小學教育中的重心。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1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2、通過理解教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培養學生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4、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5、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
聯系全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生自學生字、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出示楊桃實物或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果實嗎?今天,我們要學一篇課文,就與楊桃有關。(板書:畫楊桃)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板書:畫楊桃)
1、齊讀課題。
2、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
(4)作者為什么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內容
投影出示思考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2、利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意思。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來。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指讀生字詞。
2、指讀課文。
本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詞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想當然:憑主觀想象,認為事物應該是這樣。聯系課文內容,父親經常叮囑“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憑主觀想象,畫走了樣。
四、質疑
提出不懂的問題。(常識性問題師生當堂解決。有關課文內容理解的問題師生梳理歸納。)
五、布置作業
1、熟記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由于老師的仔細觀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從而懂得看問題或做事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獨立思考,善于從事物中得到啟發,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2、練習“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
3、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作者在畫楊桃時發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著一個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提問
(1)這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板書 是……就……不要)
(2)“想當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什么叫“想當然”?
(3)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讀。
提問:
這兩個自然段講了什么?討論
(1)第二自然段分為幾層?
(2)找一找哪幾層是回答“我”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師根據桌上的楊桃講解現在看到的楊桃就象五角星一樣。
②出示投影片,一橢圓形帶棱的楊桃。
③實物演示,讓從不同角度看的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樣子。(讓學生親自實踐看一看從不同的角度看楊桃是什么樣子,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④說出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是否還有其他原因?結合父親的話講一講什么是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是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
讓學生把兩個原因結合起來講。(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學習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讀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討論題
①開始同學們認為這幅畫畫得怎么樣?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
(2)指導朗讀,注意語氣的變化。
(3)用上“因為……所以……”說一說同學們的認識為什么發生了變化?(進一步明確學生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
4、學習第七自然段,自由讀這一自然段。
提問:
(l)老師的話里共有幾句話?
(2)前兩句告訴了我們什么?
(3)舉例子說說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樣子不一。(板書角度不同,樣子不一。)
(4)同一事物,當別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時,應該怎樣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別人影響。)
在逐句分析這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再讀并試背誦。
5、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齊讀。
提問:
(1)老師和父親的話哪些地方相似?
(2)為什么說老師和父親的話對我來說一生受用?(板書:一生受用)
(3)父親和老師所講的畫畫上的事。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應當怎么做?(板書要……不要,是……就)
誰能用“要……不要”說一句話?
三、總結全文
1、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先認為別人錯了,要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能使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得到好處,我們要牢記這個道理。
2、齊讀例數第一、二自然段并試背誦。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難點:
掌握課文生字新詞,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從古至今我國歷的英雄人物不勝枚舉。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簡單介紹一下他的英雄事跡。”
總結歸納:“他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黃繼光就是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他為了戰斗的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充分表現了志愿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精神。”
人物介紹:“黃繼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江中縣一個農民的家庭里,小時候給地主當長工,受盡了地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1950年黃繼光參加了民兵,第二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戰役中壯烈犧牲。”
學生交流上甘嶺戰役資料:(課前搜集資料)
二、學習新知
1、學習生字詞
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一類生字要求會寫);理解字義。
(1)學生自己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2)課堂反饋自學情況。
①指名讀生字
②分析字形結構,記憶生字。展示“暴”字的多媒體課件,重點是靠下部分筆順是:豎鉤、點、提、撇、點,不是“水”。
③理解詞語
學生可以先自己從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而后可以通過學生合作學習解疑、查字典解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解疑等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戰役:為實現一定的戰略目的,按照統一的作戰計劃,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簡單地說,一次戰役往往包括多次的戰斗。
在理解“戰役”一詞的意思時,出示上圖。直觀的感受有利于學生對“戰爭、戰役、戰斗”三詞范圍和包含關系的理解。
頑強:堅強;強硬。
“頑強”一詞對理解黃繼光的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在此可先用近義詞和反義詞從書面上理解,為課上結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奠定基礎。
近義詞:頑強――堅強
反義詞:頑強――軟弱
暴風雨: 大而急的風雨。
(3)此詞中的難點是“暴”,可以通過投影出示“暴”的幾種解釋,讓學生根據詞義進行選擇,并根據不同意思組詞。對暴風雨一詞的正確理解,可加深學生對比喻句的理解,從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突然而且猛烈。(暴雨、暴怒、暴飲暴食、暴病)
②兇狠;殘酷。(暴行、施暴)
③急躁。(暴躁)
2、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
本課講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樣發生,又是怎樣發展的?結果怎樣?
(2)再讀課文,了解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黃繼光英雄的優秀品質,受到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3、體會比喻手法在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2、聯系上下文和學生生活實際,體會重點句子是如何歌頌黃繼光大無畏精神的。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理清脈絡。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2)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3)這件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歸納總結
(1)全文一共12個自然段。
(2)課文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為了戰斗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獻出了寶貴生命的英雄事跡。
(3)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寫或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寫,都叫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本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學生在發言時語言可能不太規范,只要意思對了,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然后再把規范語言告訴學生)
二、講讀課文。
1、學習第一段(1-2)
(1)指名讀1、2自然段,思考: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寫黃繼光所在的營接受攻占高地的緊急任務。)
板書:接受任務
(2)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談談你認為完成這項任務的難易程度怎樣?
時間的緊迫:“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級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奪下被敵人占領的597.9高地。”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黎明”一詞,進而理解從“ 第五天夜晚”到“黎明之前”的時間很短,所以這項任務難度大。
戰斗的激烈:“這是朝鮮戰場上最激烈的一次陣地戰。”“黃繼光所在的營已經持續戰斗了四天四夜。”“最激烈”直接點明戰斗的激烈程度,“持續”戰斗了“四天四夜”說明戰斗很激烈,所以這項任務難度大。
時間的緊迫,戰斗的激烈使完成任務的難度更大了。在教學中老師可把重點句的投影打出來,當學生分析到重點詞時,可以改變重點詞的顏色,以強化學生抓重點句中的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兩個要點應分析,但不要占過多時間。
總結過渡:這樣激烈的一次陣地戰,時間又是這樣緊迫,奪取957.6高地可不是一件易事,可黃繼光為什么還要主動請求任務呢?
2、學習第二段(3-6)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黃繼光為什么主動請求任務?
(2)抓詞語,理解重點句。
①投影
戰士們屢次突擊都被比雨點還密的槍彈壓了回來。
戰士們的突擊被比雨點還密的槍彈壓了回來。
比較兩句話的不同,再說一說這樣寫的好處。次數不同,一句是多次突擊,一句是一次突擊。“屢次”說明多次突擊沒有成功。“比雨點還密”,寫槍彈的多、密,看出戰斗非常激烈,所以戰士們一次又一次的突擊才會被“壓”回來。更說明拿掉這個火力點,對戰斗勝利的重要作用,以及完成這個任務的艱難。這也正是黃繼光請戰的原因,說明了他對奪下597.9高地的高度責任感。
②思考:“憤怒”和“堅定”在文中表達了黃繼光怎樣的思想感情?
寫出黃繼光請戰的決心來自對敵人的恨和完成任務的高度責任感。
③理解: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
這是黃繼光保證完成任務的誓言,體現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4)引導學生歸納段意:進攻受阻,黃繼光在緊急關頭挺身而出,主動請戰。
板書:主動請戰
3、學習第三段(7-11)
過渡:指導員答應了黃繼光的請求。黃繼光和兩位戰士又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呢?
(1)默讀思考
①黃繼光和兩個戰士是怎樣沖上去的?
②負傷后的黃繼光又是怎樣做的?劃出描寫黃繼光動作的詞語。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槍口?
(2)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并根據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3)全班交流體會
①重點句:“炮彈在他們周圍爆炸”“他們冒著濃煙,冒著烈火,匍匐前進”。
體會出:黃繼光和兩位戰友毫不退縮的頑強精神。
②動作是:用盡、爬、站起來、舉起、暈倒、站起來、張開、撲、堵等。
體會出:表現了黃繼光頑強戰斗,寧愿犧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務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③體會比喻句的作用:把子彈比作雨點、冰雹、暴風雨,說明敵人的火力越來越強,戰斗越來越激烈,但黃繼光絲毫沒有退縮,表現得英勇頑強。
聯系上下文體會數字和省略號的作用:為表現黃繼光的頑強意志。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讀中體會黃繼光兩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站起來,體現了他對敵人的仇恨和他同敵人拼到底的決心。
(5)結合插圖想像,幫助學生理解黃繼光大無畏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6)歸納本部分的主要內容:黃繼光頑強堅持戰斗、壯烈犧牲的經過。
板書:英勇獻身
4、學習第四段(12)
(1)齊讀12自然段,想想這段主要寫了什么?(戰斗取得了勝利。)
板書:占領高地
(2)理解“像海濤一樣向上沖”的含義:在黃繼光精神的鼓舞下,戰士們的力量是勢不可擋的。
三、總結全文,知道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本課按事情發展順序,步步展開故事情節。先寫黃繼光所在的營接受攻占高地的緊急任務(第1—2自然段);接著寫進攻受阻,黃繼光在緊急關頭挺身而出,主動請戰(第3—6自然段);再寫黃繼光頑強堅持戰斗、壯烈犧牲的經過(第7—11自然段);最后寫戰斗取得了勝利(最后一個自然段)。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都敘述得很清楚。此外,課文對戰斗環境及英雄的語言、行動的描寫具體、細致,又運用了比喻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板書:按事情發展順序
黃繼光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永遠繼承和發揚下去。
板書:愛國主義 國際主義
四、布置作業。
兩個內容任選一個。
1、把黃繼光的故事講給家人或小朋友聽。
2、準備一個英雄的故事,在班級故事會上講。要求:按事情發展順序講。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三種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標點符號。
2、根據自己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驗,個性感情朗讀課文,
3、明白在生活中,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話,同時體會父親為了教育孩子, 以身作則的良苦用心。
教學重點:
學習三種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并根據自己的體驗,感情朗讀 課文。
教學難點:
父親步行18里的目的和課文揭示的道理。
課時分配:
二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交代本課教學任務。
今天,我們一同學習《步行18里》(學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很感人,回憶一下,主要講了什么?
交代任務:文中的父親是用步行十八里的方式教育兒子,下面,我們共同走進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揣摩人物的心理,讀好課文。
過渡:下面,把書翻到80頁,默讀課文,把文中描寫父親的語句畫下來并把自己的體會,在對應的文字旁做適當的標注。(板書:揣摩人物心理)
二、抓描寫父親的語句,揣摩人物心理,朗讀重點句子。
第一處:我把車開到和父親約好的地方,看見父親很有耐性地..等候著。
1、學生匯報,引導學生抓“很有耐性地等候”。
2、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父親是在什么情況下“很有耐 性地等候”?請你聯系書中語句回答。
(1)聯系第一段“我已經遲到兩個小時!”
小結:大家看這句的符號是感嘆號,看出在我的眼中,2個小時的時間真的很長。
(2)還可聯系5段。父親已經知道我沒有去按時取車的情況下,“耐心地等待”。
3、這真是一位有耐心的父親。在這樣長的時間,在知道孩子已經犯了錯誤的情況下,父親仍然在有耐性地等待,誰來讀一讀這一句,讀出父親的耐心。
4、在這一段中還有對父親的描寫嗎?
第二處:“我永遠也忘不了他當時看我的眼神..。”
1、父親是在什么情況下,看了我一眼?
2、學生可聯系前文回答。
3、這句話的后面用了一個省略號,省略了什么?
小結:父親在耐心地等待,但等來的結果卻是——孩子的謊言。 4、此時,父親的眼神里會包含著什么樣的情緒?(責怪、痛心、不理解、難過、氣憤)
5、誰愿意讀這一句,把此時父親復雜的心理,讀出來。
6、請同學們把書平放桌面,一同看大屏幕:下面把我們分析過的語句連起來讀讀,再一次感受一下父親的心理變化。 總結學習方法:從知道孩子犯錯誤,還在耐心地等待,到發現孩子說謊時,那復雜的眼神,我們共同捕捉到了父親心理的變化,回憶一下,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板書: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接下來,我們也按著這樣的方法學習課文。
7、接著匯報描寫父親的語句。
第三處:”杰森,你覺得自己有必要向我說謊嗎?這讓我很失望” 板書(失望)
1、如果,你就是這位父親,你知道孩子沒有按時來接你的真正原因,但你還是耐心地等了2個小時,但你他等來的確是一個謊言,此時,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對你的孩子說,你想,在你對孩子說的話里面用的最多的會是什么符號?
2、可是,請你再讀一讀父親的話,哪個符號和你想像的不同,你又能看出什么?(體會父親雖然生氣但還在壓抑心中的憤怒。)
3、父親此時的感受,你能讀出來嗎?自己先試一試。 指讀2人后,(指導“很失望”的讀法)全班讀。
小結:瞧,通過一個小小標點符號,我們也能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板書:標點)
4、接下來,接著匯報描寫父親的語句。
第四處:父親又看了我一眼,“你沒來的時候,我已經打電話到保養廠,問他們車子有沒有問題,他們告訴我你還沒有去拿車。”
1、父親又看了我一眼?這又是在什么情況下看的我?
2、在前面,父親已經直接指出“你覺得有必要向我說謊嗎”?兒子為什么還這樣說?(覺得理虧,硬著頭皮堅持)
3、兒子的話,應該怎樣讀?(簡單指導)
4、這時,父親看我的這一眼,又包含了怎樣的情緒?(瞧不起、責備、埋怨)
5、帶著這樣的情緒,來讀父親的話。
6、3-5段是父子倆的對話部分,下面請男生讀父親的話,女生讀“我”的話,一同來體會一下兩個人的復雜心理。
7、接著匯報。
第五處:父親很專注地聽我解釋,卻壓抑不住內心的傷悲。
1、 這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對父親的描寫。
2、 有一個詞最能表達兒子此時的心情,那就是——罪惡感。這種罪惡感到底指什么?看大屏幕。
3、 “我不該---”句子練習(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罪惡感。
小結:這么多“不該”做的事而我卻都做了,所以說,“一陣罪惡感涌上了我的心頭”,這種罪惡感正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深深的自責。于是我支支吾吾地承認了自己去了電影院,告訴父親我遲到的真正原因。但即使這樣,父親仍然壓抑不住內心的傷悲。他在傷什么,悲什么呢?你在文中什么地方發現的?
第六處:父親的話。(第七段)
1、找一個同學讀課文的第七段,其他同學看它寫了幾層意思?
2、自己在下面再讀這段話,請你走進父親的內心世界,體會父親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理?
3、(痛心、絕望、內疚)每個匯報的同學都帶著自己的體會讀這段話。
4、同學們的理解有所不同,下面就帶著你自己的感受一齊讀這一段。
小結:父親此時的感受近乎于絕望,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讓16歲的兒子不肯跟自己說實話,他把兒子做錯的所有的責任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他要走回去,他要走多遠呢——18里路。18里對于你們來講是個抽象的數字,沒關系,老師幫你們把它換成你們熟悉的米,他要走9000米,如果再把它換成我們更加熟悉的操場的一圈200米跑道,他要走上45圈。如果把它按兒子每小時5里行車速度的話,他要走上近4個小時。
第七處:我一路不停地說好話,告訴他我有多抱歉,但他就是不理我,只是滿懷痛苦地沉思著,悶聲不語,頭也不抬地往前走------
1、在這近四個小時的時間里,父親一直是怎樣?
2、錯的本來是我,為什么遭受身心折磨的卻是父親啊!此時此刻,我會想到什么,我又會怎樣說?每人的書桌里都有一張小練筆單,請你把自己當成杰森,將你想到的,和要對父親說的話寫下來。 過渡:整整18里的路程,將近4個小時的時間,父親的身心遭受著折磨,那么我呢?
三、教學最后兩個自然段,揭示道理。
“父親身心遭受這種折磨,這是我有生以來碰到的最為沮喪與痛苦的事。”
1、從哪里看出來的。(沮喪、痛苦)
2、根據今天你所讀到的,你覺得令我沮喪和痛苦的究竟是什么? (既心疼父親,又對自己行為的自責,還有面對父親的這份執著不知道用什么來制止。不知該怎樣彌補自己的過失)
3、此時,兒子的心情是多么的復雜,讓我們一同再讀這一句,把我的 感受讀出來。
小結:其實,父親這樣做,既是在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在心靈上進行反省,這樣做比責罵更有說服力!
4、從此以后,我再遇到做錯的事,對父親,我還會說謊嗎?對親人呢? 對所有人呢?我會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5、課文也告訴了我們——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說過謊。
總結:
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朵”。我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讓誠實、守信成為你的美德,伴你成長一生。
作業:
寫一篇《步行18里》讀后感。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新詞,初步學會用“只有......才......”“可是”寫句子。
2.能根據提供的情節復述第一、二段課文。
3.感受竺可幀為科學事業嘔心瀝血。一絲不茍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讀懂文中的四個事例,感受竺可幀為科學事業一絲不茍、。嘔心瀝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節復述第一、二段。
三、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投影片。
四、教學時間: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詞語意思。
2.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楨對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簡介生平。
(1)我們已學過的課文中有哪些是介紹科學家的?
說說科學家茅以升、李四光的事跡。
(2)簡介竺可楨生平。(見“背景知識”)
2.聽錄音,感知大意。
(1)聽課文錄音,思考:課文寫了竺可枚的哪幾件事?
(2)交流討論。
3.自讀課文,自學字詞。(結合完成《作業本》第1題。)
(1)自由讀文,劃出生字詞,
(2)自學字詞。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詞,說說易讀錯、寫錯的字。(篇一遍辨一辯)
支撐旋鈕哆哆嗦嗦與世長辭巡邏
喧鬧辨別從不間斷車水馬龍榮譽
(2)說說詞語意思。(“哆哆嗦嗦”、“與世長辭”、“從不間斷”、“車水馬龍”)
(3)提出疑問,討論解決其中一部分。與課文后續學習有聯系的可存疑。
5、自由讀課文。指名分自然段讀文。評議
6.作業:(1)《作業本》第2、3、4題。
(2)朗讀課文。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優質教案5
教學目標:
1.瀏覽梗概,了解小說內容。(知識能力目標)
2.品析“精彩片段”,體會人物特點和語言特點。(知識能力目標)
3.激發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在快速閱讀中培養把握主要內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與精神,激發起課外閱讀的興趣。
教學方法:
1.通過擬小標題,獲得閱讀初期的真實體驗。
2.小組合作交流,感悟故事情節、語言的精彩;進而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學流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導入課題。
這節課老師請來幾個小伙伴和我們一起學習好嗎?(課件出示:人物圖像)打個招呼吧。還有一個人物(課件出示:湯姆索亞圖像),知道他的名字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這個男孩兒的故事。(板書課題,齊讀。)
2、發現課題有什么不同了嗎?(引導學生明確今天的學習內容是一本書)
3、你覺得書名中的關鍵詞是哪個?什么意思知道嗎?
4、故事寫了湯姆索亞幾次歷險經歷?我們可以從哪兒尋找答案?
二、瀏覽梗概,了解小說內容。
過度:許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書中的主要內容。
1、現在請大家瀏覽故事梗概,試用小標題來概括湯姆索亞的幾次歷險經歷。 預設:學生如果說不全,教師引領:除了這4次冒險,還有1次冒險,最后湯姆和哈克又到山洞中去尋財寶,這個小標題,我們可以歸納為——挖金幣。 試膽量,當“海盜”,尋財寶,陷絕境,挖金幣這就是湯姆.索亞的整個歷險圖。
2、(課件出示學習伙伴的話引出問題。)哪次次歷險最吸引你?
3、通過學習梗概,你對湯姆有哪些認識?(淘氣頑皮、孩子頭兒、無所不能、愛冒險、膽大、向往自由……)
三、品嘗精彩片段,體會人物特點和語言特點。
1.讀名著不僅要了解故事內容,還要品味其中的精彩,課文就給我們安排了一個精彩片段。(板書補充:了解,品味)
2、請默讀精彩片段部分,之后和同桌交流這個精彩片段大概在故事哪個位置?
3、全班交流后再讀精彩片段,小組討論哪兒最吸引你?教師小組跟進指導。(從情節、語言、寫法等方面予以引導、感悟。適時想象、朗讀)
預設情節1:洞中困難重重
預設情節2:大悲大喜
預設情節3:懸念迭出的結尾
預設語言1:夸張的語言
預設語言2:大喜大悲的人物動作、外貌等細節描寫
預設寫法:反襯的手法
4、(課件出示學習伙伴的話引出問題。)現在你對湯姆又有哪些認識?(樂觀、關心同伴......)
5、這樣一個可愛的男孩形象,作者是怎樣塑造出來的呢?看看作者怎么說。(課件出示作者的話。)
四、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
1、一個片段就讓我們有了這么多的收獲,我們要感謝誰?
2、說說作者。(課件出示:對作者、作品的評價、不同版本的書面)
3、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梗概,品味了精彩,還有哪些地方讓你產生了疑問?
4、學生交流。這是你的疑問,還有嗎?你說……
如果想知道,我們課后可以去讀一讀《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到時候,我們再開個讀書交流會好嗎?下課。
板書:
《湯姆?索亞歷險記》
了解梗概 內容:試膽量,當“海盜”,尋財寶,陷絕境,挖金幣
品味精彩 語言: 夸張 幽默 反襯
人物: 正義、勇敢、善良、聰明、關心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