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四年級 >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

時間: 新華 四年級

好的教案應該有及時的教學反思,對本次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和反思,為今后的教學提供經驗和啟示。怎樣寫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這里提供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分享,供大家參考。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學,了解我國的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習興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算盤、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

教學難點:

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3分)

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二、自主學習(5分)

1、學生自主學習教材23--24頁。

(1)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2)認識算盤。算盤上的每一檔代表一個數位。我們選定一檔作個位(做個記號),從這一檔起向左數,就是十位、百位、千位、萬位,這與整數的數位順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數。計數時要撥主靠梁。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萬位撥珠靠梁,就分別表示幾十、幾百、幾千、幾萬,“0”用空檔表示。

(3)計算器的認識。找學生說一說你知道計算器有哪些功能鍵?

2、學生自主學習教材26頁例1。

3、嘗試訓練:825-13826×39=312÷8=

4、學生自主學習教材26頁例2。

5、學生匯報交流。

6、教師強調并小結。

三、自主練習(8分)

師:通過剛才的自學,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下面我們來進行自主練習,看誰把今天的知識學的,最棒!

1、用計算器計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組匯報。(抽簽匯報,可以選擇口頭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師強調小結。

四、當堂檢測(發試卷)

師:同學們,我們再接再厲,用的成績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那下面我們進行課堂檢測,看誰完成的又快又正確!

五、評價總結(4分)

1、教師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組內交流答案,自批,統計正確率;

2、小組匯報完成情況。

3、教師總結錯題的類型,再次精講。

4、學生談收獲和自我評價。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2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乘法,了解了小數的意義,知道了小數點移動所引起的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本單元的關鍵,所以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注重以下兩點:

1.在不斷的設疑中,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主動力。通過計算大小不同的物體的面積,在已有的整數乘法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0.3×0.2的積是多少,使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積的變化規律。接著通過計算小數乘法,再次設疑:同樣是小數乘法,為什么有的積是一位小數,有的積是兩位小數或三位小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進而設疑: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通過探索,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乘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2.習題的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習題以闖關形式出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習題的設計是對本節課知識點的鞏固和深化,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打造,使全體學生的智力都能得到發展,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同學們,市政府修建了一個街心廣場,街心廣場的中間是花壇,花壇的周圍鋪滿了地磚,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課件出示街心廣場情境圖)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街心廣場情境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引導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圖形,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都是長方形)

2.它們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3.根據圖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4.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

(1)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2)花壇的面積是多少?

(3)地磚的面積是多少?

(4)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寬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面積之間可能有什么關系?

5.引導學生計算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和花壇的面積。

(學生匯報)

(1)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為30×20=600(米2)。

(2)花壇的面積為3×2=6(米2)。

師:地磚的面積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想一想怎樣計算0.3×0.2,然后四人一個小組,互相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后全班匯報。

6.匯報結果。

0.3米=3分米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師:說一說你們小組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轉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師: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兩個式子。

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30×20=600(米2)

花壇的面積:3×2=6(米2)

7.引導:看一看這兩個長方形長與長之間,寬與寬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這兩個長方形的長由30米到3米,縮小到原來的;

(2)這兩個長方形的寬由20米到2米,縮小到原來的。

師:同學們對這兩個式子中的長、寬進行了比較,現在我們比較一下它們的面積,你有什么發現?

生:面積從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縮小到原來的。

師:用上面的方法比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P17—18。

學習目標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學習重點: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學習難點:

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學習準備

課件、學習單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時節,好多人都旅游去了,當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課件出示:

生:騎自行車。

師:你們看的真準,再仔細看看,你從圖中還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準備騎車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騎了40km,下午騎了56km。

2.師:根據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騎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探究加法交換律

1.列式計算

師:今天我們選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來做我們的學習材料,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列式?

生1:40+56(板書)

師:還可以怎樣列式?

生2:56+40(板書)

師:它們之間可用什么符號連接?

生:等號。(師板書等號)

師:為什么可以用等號連接?

生1:因為它們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為它們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總路程。

2.課件出示:

123+377Ο377+123

1124+76Ο76+1124

師:這兩道題,它們的算式之間的能用等號相連嗎?請你算一算!

生: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們的和都相等。

師板書:

3.師:觀察這三個等式,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師:從剛才的發現中,你們會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呢?

(板書: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4.師:口說無憑,你打算怎樣驗證咱們的猜想?

生:我們可以再舉幾個例子來驗證一下。

師:那請大家拿出本子來,舉幾個這樣例子來驗證看看!

(生獨立舉例驗證)

5.師:誰來上臺說說你是怎么舉例驗證的?

生:(百以內的加法、多位數的加法、小數加法……)

師:通過剛才這兩位同學的舉例,都能證明我們的發現是正確的。誰有沒有發現交換加數位置和不相等的情況嗎?

生:沒有。

師:也就是說,我們舉不出反例,那證明我們該剛才的發現是正確。

師:誰能夠再一次總結一下我們剛才發現的這個規律?

生: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師:旁邊的問號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師:這個規律,數學家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加法交換律”

(板書加法交換律)

6.師:剛才同學們舉了那么多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

生:舉不完。

師:是啊,像這樣的等式我們能寫出很多很多來。

(師邊說便在等式的下面板書“……”)

師:既然像這樣的等式寫不完,你能否開動你的腦筋,想辦法用一個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嗎?試一試,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寫出來。

(學生嘗試)

7.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一個怎樣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換律的?

生1: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生2:△+□=□+△

生3:a+b=b+a

師:這三位同學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況嗎?

生:能。

師:這三種方法,你更欣賞哪一種?

生:第三種。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第三種更方便、更簡潔。

師:其實咱們的數學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謀而合,也是a+b=b+a。

(師板書a+b=b+a)

師:你覺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數?

8.師:同學們現在回想一下,我們是怎樣探索出“加法交換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們是先觀察發現,再舉例驗證,最后是總結規律。

師:很簡單明了,還有誰來說一說?

生2:我們第一步是觀察發現,我觀察這三個等式,發現了任意兩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第二步是舉例驗證,我們舉了好多例子,證明我們是正確的,最后一步是總結規律,總結的規律是“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師:說的好不好?把掌聲送給他!

(板書:觀察發現→舉例驗證→總結規律。)

9.師:我們剛才是通過觀察發現,然后是舉例驗證,再總結規律,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剛才大家經歷了一次像數學家一樣做數學的過程,那你能不能用這種學習方法去探索其他的運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結合律

1.師:現在請大家自學<學習單一》,自學之前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習錦囊,誰愿意大聲讀一遍?

生:

一.觀察發現。

仔細算出每一組題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二.舉例驗證。

你能再舉出幾組這樣的例子嗎?

三.總結規律。

你能用符號表示這個運算定律嗎?

2.師:下面就請大家按照自學錦囊上的提示自學,開始。

(生獨立完成)

師:完成的同學同桌交流一下。

3.師:都完成好了嗎?誰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學收獲?

生:我發現第一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組算式都等于507,它們都可以用等號來連接。

師:每一組題的兩道算式的計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樣嗎?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兩個數的和,再和第三個數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兩個數的和,再和第一個數相加。

師:剛才這位同學分享了這么多自學的收獲,那你還發現了什么?還其他的發現嗎?

生:我還發現這三組題,后面的題都改變了運算順序。

師:運算順序改變了,那么什么沒有變?

生:和不變。

師:還有沒有什么不變?

生:數字的位置沒變,只是運算順序變了。

4.師:剛才通過這三組算式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那這個規律對不對還需要我們怎么樣?

生:舉例驗證。

師:那誰來說一說你舉的例子?好,你來!

生1:(24+76)+28=24+(76+28)(師板書)

師:誰再來分享一下你舉的例子?

生2(8+7)+3=8+(7+3)

師:誰再來舉一個?

生3:(325+178)+22=325+(178+22),他們都等于525.

5.師:謝謝大家的分享。剛才,我們大家進行了舉例驗證,你們驗證我們發現的規律對不對?

生:對!

師:有沒有舉出反例的?

生:沒有。

師:那由此可以說明,我們該發的規律是……

生:正確的!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我們發現的規律齊讀一邊,預備,起!

生::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師:剛才發現這個重要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加法結合律。

(板書:加法結合律)

6.師:這是我們發的第二個運算定律,那你能用符號表示加法結合律嗎?

生:(a+b)+c=a+(b+c)。

7.師:今天這節課,我們采用觀察發現、猜想驗證、總結規律的學習方法,發現了兩種的加法運算定律,現在你還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來供大家研究嗎?

生: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個問題很有研究的價值,下面就請大家小組內交流研究,開始!

(生小組交流,師巡視)

師:哪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分享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生1:我們小組發現的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加法,和不變;不同點是加法交換律的加數是兩個數,加法結合律的加數是三個數。加法交換律是數字的位置變了,加法結合律是運算順序變了。

師:你們同意嗎?還有和這一組不一樣的嗎?

師:好的,看來其他組的同學的發現同他們是一樣的,我們班的同學觀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強,那下面,我們就運用我們學會的本領來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你能()中填上適當的數嗎?

3.今天我和媽媽一起逛超市,看到體育用品柜臺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

四.課堂總結。

1.本節課你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2.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發現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規律,認識并理解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你看,數學家能總結出來的運算定律我們也能總結出來,我相信只要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勤動腦、多動手,一定可以把數學學得更棒!

五.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簡便運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湊整,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使運算簡便。

2、技能目標:會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對某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3、情感目標:接納并樂于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綜合運用運算定律,使學生感到自由。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l+2+3+…+99+100=()。同學們都埋頭算了起來,高斯卻沒有,他仔細地觀察了算式,認真地想了想,馬上報出得數。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嗎?為了徹底搞清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考察比較簡單的問題人手。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3:254+687+313

(1)師生競賽,看誰算得快。

(2)通過比賽,請速度快的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可能有兩種情況:

a、不用簡便的方法計算,只是學生計算能力強、速度快。

問: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問:你是怎樣想到的?這樣算為什么會比較快?

(1)揭示課題:

(2)學生小結:把能湊成整千、整百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可使運算簡便。(板書:關鍵“湊整”方法:“用運算定律”)

(3)基本運用:用簡便方法計算。

718+57+8257+62+138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A、生共同歸納方法:碰到一個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沒有能“湊整”的數,如有,再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①觀察——有沒有能湊整的`數。

②如無,按順序計算或豎式計算。如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

2、湊整訓練:

決定是否運用運算律,關鍵看題中有沒有可湊整的數。因此要正確迅速地作出決定,必須加快我們分辨湊整數的速度。

把左邊和右邊的數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線連起來。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學例4:27+56+173+44

(1)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2)反饋——投影出示整個計算過程。

(3)請同學們當小老師,說說為什么可這樣做?根據什么?

(4)小結:先湊整,再簡算。

湊整中同時使用交換律、結合律,我們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數任意調換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兩個數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訓練

1、怎樣簡便怎樣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組完成(每組一張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對)。

(2)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做?依據是什么?(指名說、同桌互說)

2、看算式直接寫出得數:“練一練”3。

口答得數,說說依據和方法。

①發展訓練:老師出給高斯的題目怎樣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課堂小結:

1、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計算中有什么作用?關鍵是什么?

2、綜合運用計算律進行計算,你有何感覺?

注意:當能熟練運用時,簡算過程可寫可不寫。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初步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和統計。

2、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學習內容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及自主選擇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根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是合作學習還是獨立學習及選擇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第一層次

談話:梅峰小學下個月要參加一次鼓號比賽,她們最近一直在堅持訓練,很想在這次鼓號比賽中獲勝,但是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請大家一起幫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們該為這次鼓號比賽做些什么準備工作,才能順利獲勝呢?

承接:剛才有同學提到要統一服裝,這個主意不錯,跟老師想到一塊去了。

提問:梅峰小學準備給鼓號隊統一購買服裝,購買服裝時又要考慮什么問題呢這些信息你看得懂嗎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如果你是鼓號隊員,你應該選擇哪一種鼓號服呢為什么

第二層次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會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合適的服裝。那怎樣才能知道梅峰小學鼓號隊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呢

這是鼓號隊員的身高(出示學校鼓號隊員身高表格),這1號隊員,他又應該選擇哪一套服裝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呢那2號隊員呢3號呢4號呢

追問:我們要把鼓號隊員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3段)是哪三段呢

(設計意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不知不覺融于情境當中,參與觀察,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同時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統計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請同學們小小組合作,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中。最后,根據記錄單,完成統計表。當然,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學來報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最后,要對記錄和整理的過程進行檢驗。

(學生同桌合作進行統計)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來交流一下。

談話:合計是多少人呢那么這個合計40人是怎么來的呢合計中的40和我們原始數據中的人數一樣嗎?

合計還能對我們統計出來的每一段的人數進行檢驗。當然,我們還要及時地把這張統計表的日期填好。

追問:我們已經完成了鼓號隊員身高情況的統計表,看了這張統計表,你還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理念和行為上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評價與反思,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對學生多種整理方法的展示,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策略的多樣性,真正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落到實處。)

三、回顧交流,總結統計感受。

回顧: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同學們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板書:收集數據,分段整理,填統計表,分析結果)

小結:其實像這樣根據身高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的方法我們叫做分段整理數據,(同時板書課題:分段整理數據)

這樣做有助于我們對整理的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解決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P17—18。

學習目標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學習重點: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學習難點:

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過程,發現并概括出運算律。

學習準備

課件、學習單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時節,好多人都旅游去了,當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課件出示:

生:騎自行車。

師:你們看的真準,再仔細看看,你從圖中還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李叔叔準備騎車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騎了40km,下午騎了56km。

2.師:根據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騎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探究加法交換律

1.列式計算

師:今天我們選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來做我們的學習材料,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列式?

生1:40+56(板書)

師:還可以怎樣列式?

生2:56+40(板書)

師:它們之間可用什么符號連接?

生:等號。(師板書等號)

師:為什么可以用等號連接?

生1:因為它們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為它們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總路程。

2.課件出示:

123+377Ο377+123

1124+76Ο76+1124

師:這兩道題,它們的算式之間的能用等號相連嗎?請你算一算!

生: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們的和都相等。

師板書:

3.師:觀察這三個等式,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師:從剛才的發現中,你們會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呢?

(板書: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4.師:口說無憑,你打算怎樣驗證咱們的猜想?

生:我們可以再舉幾個例子來驗證一下。

師:那請大家拿出本子來,舉幾個這樣例子來驗證看看!

(生獨立舉例驗證)

5.師:誰來上臺說說你是怎么舉例驗證的?

生:(百以內的加法、多位數的加法、小數加法……)

師:通過剛才這兩位同學的舉例,都能證明我們的發現是正確的。誰有沒有發現交換加數位置和不相等的情況嗎?

生:沒有。

師:也就是說,我們舉不出反例,那證明我們該剛才的發現是正確。

師:誰能夠再一次總結一下我們剛才發現的這個規律?

生: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師:旁邊的問號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師:這個規律,數學家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加法交換律”

(板書加法交換律)

6.師:剛才同學們舉了那么多的例子,這樣的例子能舉完嗎?

生:舉不完。

師:是啊,像這樣的等式我們能寫出很多很多來。

(師邊說便在等式的下面板書“……”)

師:既然像這樣的等式寫不完,你能否開動你的腦筋,想辦法用一個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嗎?試一試,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寫出來。

(學生嘗試)

7.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一個怎樣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換律的?

生1: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生2:△+□=□+△

生3:a+b=b+a

師:這三位同學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況嗎?

生:能。

師:這三種方法,你更欣賞哪一種?

生:第三種。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第三種更方便、更簡潔。

師:其實咱們的數學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謀而合,也是a+b=b+a。

(師板書a+b=b+a)

師:你覺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數?

8.師:同學們現在回想一下,我們是怎樣探索出“加法交換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們是先觀察發現,再舉例驗證,最后是總結規律。

師:很簡單明了,還有誰來說一說?

生2:我們第一步是觀察發現,我觀察這三個等式,發現了任意兩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第二步是舉例驗證,我們舉了好多例子,證明我們是正確的,最后一步是總結規律,總結的規律是“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師:說的好不好?把掌聲送給他!

(板書:觀察發現→舉例驗證→總結規律。)

9.師:我們剛才是通過觀察發現,然后是舉例驗證,再總結規律,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剛才大家經歷了一次像數學家一樣做數學的過程,那你能不能用這種學習方法去探索其他的運算定律呢?

生:能。

(二)探究加法結合律

1.師:現在請大家自學<學習單一》,自學之前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習錦囊,誰愿意大聲讀一遍?

生:

一.觀察發現。

仔細算出每一組題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二.舉例驗證。

你能再舉出幾組這樣的例子嗎?

三.總結規律。

你能用符號表示這個運算定律嗎?

2.師:下面就請大家按照自學錦囊上的提示自學,開始。

(生獨立完成)

師:完成的同學同桌交流一下。

3.師:都完成好了嗎?誰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學收獲?

生:我發現第一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組算式都等于507,它們都可以用等號來連接。

師:每一組題的兩道算式的計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樣嗎?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兩個數的和,再和第三個數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兩個數的和,再和第一個數相加。

師:剛才這位同學分享了這么多自學的收獲,那你還發現了什么?還其他的發現嗎?

生:我還發現這三組題,后面的題都改變了運算順序。

師:運算順序改變了,那么什么沒有變?

生:和不變。

師:還有沒有什么不變?

生:數字的位置沒變,只是運算順序變了。

4.師:剛才通過這三組算式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那這個規律對不對還需要我們怎么樣?

生:舉例驗證。

師:那誰來說一說你舉的例子?好,你來!

生1:(24+76)+28=24+(76+28)(師板書)

師:誰再來分享一下你舉的例子?

生2(8+7)+3=8+(7+3)

師:誰再來舉一個?

生3:(325+178)+22=325+(178+22),他們都等于525.

5.師:謝謝大家的分享。剛才,我們大家進行了舉例驗證,你們驗證我們發現的規律對不對?

生:對!

師:有沒有舉出反例的?

生:沒有。

師:那由此可以說明,我們該發的規律是……

生:正確的!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我們發現的規律齊讀一邊,預備,起!

生::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師:剛才發現這個重要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加法結合律。

(板書:加法結合律)

6.師:這是我們發的第二個運算定律,那你能用符號表示加法結合律嗎?

生:(a+b)+c=a+(b+c)。

7.師:今天這節課,我們采用觀察發現、猜想驗證、總結規律的學習方法,發現了兩種的加法運算定律,現在你還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來供大家研究嗎?

生: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這個問題很有研究的價值,下面就請大家小組內交流研究,開始!

(生小組交流,師巡視)

師:哪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分享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生1:我們小組發現的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加法,和不變;不同點是加法交換律的加數是兩個數,加法結合律的加數是三個數。加法交換律是數字的位置變了,加法結合律是運算順序變了。

師:你們同意嗎?還有和這一組不一樣的嗎?

師:好的,看來其他組的同學的發現同他們是一樣的,我們班的同學觀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強,那下面,我們就運用我們學會的本領來練一練,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你能()中填上適當的數嗎?

3.今天我和媽媽一起逛超市,看到體育用品柜臺有下列物品:

4.小明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

四.課堂總結。

1.本節課你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2.師:同學們今天的表現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發現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規律,認識并理解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你看,數學家能總結出來的運算定律我們也能總結出來,我相信只要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勤動腦、多動手,一定可以把數學學得更棒!

五.板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了解中括號產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能準確規范計算有關算式題,感受數學符號的奇妙。

教學重點:

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與實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同時更是一段充滿創造與激情的過程,我們針對本節課,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

一、討論中理解

60÷4+2×3

60÷(4+2)×3

60÷(4+2×3)

通過學生的計算,發現了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所以運算順序不一樣了,計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這一情節巧妙地.不流痕跡的引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熱情,激發了學習興趣,為順利傳授新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在學生動手動腦親自體驗的過程中,理解了中括號的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二、嘗試中規范

根據運算順序添上小括號或中括號

(1)先減再乘最后除

32×800–400÷25

(2)先除再減最后乘

32×800–400÷25

(3)先減再除最后乘

32×800–400÷25

規范小括號和中括號在混合運算時的解答過程.

三、質疑中發展

航模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術組的人數是航模組的兩倍;合唱組有84人;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

先讓學生觀察這道題,再思考從題中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航模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術組的人數是航模組的兩倍;合唱組有84人;)

要想知道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首先要知道什么?

(合唱組的人數和美術組的.人數)

美術組的人數題中直接告訴了嗎?美術組的人數應該怎么做?

(沒告訴,美術組的人數是航模組的兩倍,列示8+6=1414×2=28)

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列算式84÷28=3

如果列綜合算式84÷(8+6)×2對嗎?(小組交流)

反饋:不對,因為(8+6)×2是美術組的人數,所以這里要用中括號。

學生獨立完成算式,后討論在一個算式中,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再算(),最后算()

四、鞏固練習

下面的運算對的打“√”,錯的打“×”并加以訂正。

36+65÷5-20

=100÷5-20

=0()

320÷[(24-16)×4]

=320÷8×4

=40×4

=160()

48-(36+350÷50)

=48-(36+7)

=48-43

=5()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實驗、推算、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培養學生數感,并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受到勤儉節約、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億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學生準備:計算器、作業紙、數學書;

教師準備: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張表格圖及下面的算式、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借助時間體驗一億有多大。

師:這是作業本,老師數一數1、2、3、4、5、6、7、8……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作業本,你估計要多長時間?(學生估計3小時、5小時、24小時……,師板書)

師:同學們估計得怎么樣呢?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

議一議:怎樣能夠得到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呢?

小組討論。(數100本、50本、20本……作業本的時間,再推算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

實驗: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數本子,數50本,老師記時。

數50本作業本大概是40~50秒,學生得出數100本作業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時間,從中取一個中間值大概90秒。

師: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推算一下數一億本作業本所需要的時間。

(課件出示下表)本數時間(秒)90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上表。

師:通過推算我們知道了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是90000000秒,這段時間長不長?這么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為應該采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把9千萬秒換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換算成分,再換算成時,最后換算成年)出示書上的算式:()÷60=()分()÷60=()時()÷24≈()天()÷365≈()年(學計算,并保留整數。)

師:看了這個結果你有什么想法?(學生交流)

小結:

數一億本作業本,有的同學估計要……,而實際結果卻將近要3年的時間。在這三年里,我們有沒有去掉吃飯時間,有沒有去掉睡覺時間,也就是說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數下去要3年哪,同學們,看了這個漫長的時間,你有什么感受?(一億實在是太大了、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太長了……)

三、再次經歷估計

驗證的過程,借助長度體驗一億的.大小。

師:課間老師經常發現同學們喜歡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會有多長呢?(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必回答)

師:憑空想象有一定的難度,同學們你們都去過頭道羊岔吧,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長不長,老師告訴你,這條公路全長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有沒有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長呢?估計一下,大概有多少個這樣的長度?(學生估計2個、4個、3000個……師板書)

小組討論:怎樣能得到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呢?(測量5個、10個、10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推算出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實驗,測量1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各組組長上來,每三個人一組負責測量,注意方法正確。

其他同學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靜。

(實驗收集數據。實驗時注意,從第一個同學的手指尖量到第10個同學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大概12米。)

師:剛才我們測量出1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們就可以進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師生一起推算)

人數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長度(米)12120再算一算,這個長度有幾個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長?

出示算式,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120000000÷1000=120000(個)回過頭來比較學生估計的數據與實際數據,再次感受一億的大小。

四、總結方法,指導學法。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了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計再推算,最后比較,了解了一億有多大。)

師:你們會用這樣的方法再次體驗一億的大小嗎?五、拓展研究大數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借助重量體驗一億的大小。

師:觀察一下你們的桌面,看一看我們還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來了解、感受一億的大小?(用天平稱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億粒大米的重量)學生說說怎樣用上面學到的方法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

學生用天平稱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組合作推算出一億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單位,與剛才的估計進行比較,進一。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計算大面積的土地用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簡單換算,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板演:一塊長方形稻田,長200米,寬150米,合多少公頃?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頃=()平方米、4公頃=()平方米

20000平方米=()公頃、70000平方米=()公頃

二、學習新課.

1.引入.

教師提問:(1)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有哪些?

(2)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

(3)1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師敘述: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有平方米、公頃,計算大面積的土地用平方千米做單位.今天我們學習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教師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2.教學平方千米.

教師敘述: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它的面積是100×100=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邊長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積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國領土面積大約是960萬平方千米,也可以說我國領土面積大約是960萬平方公里.

同學們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頃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數和除數各劃去4個零.)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

從上面可以看出,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前面我們學過平方米與公頃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0.我們把這些土地面積單位按從大到小排列,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

1平方千米=100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2平方千米=()公頃、8平方千米=()公頃

4000公頃=()平方千米、30000公頃=()平方千米

2.綜合練習.

(1)8公頃=()平方米、4平方千米=()公頃

30000平方米=()公頃、9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3400公頃=()平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頃○2900平方米、200公頃○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頃、8000平方米○8公頃

3.課后練習.

(1)了解本區或本鄉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頃、300公頃=()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

(3)3公頃○2900平方米、200公頃○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頃、8000平方米○8公頃

板書設計:

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

計算土地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1)說一說圖中的人們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幾個活動區?每個區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組織學生提問并對簡單地問題直接解答。

(2)根據圖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解決?

通過補充條件,繼續提問。

1、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學生可以自己進行條件的補充。

二、新授

1、小組4人對黑板上的題目進行分配解答。

引導學生對黑板上的問題進行解答,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并進行脫式計算。

2、小組內互相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教師巡視并對學生的敘述進行指導。

3、全班匯報:組織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并且互相補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義的敘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離去后還剩多少人,在加上到來的85人,就是現在滑冰場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種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數,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總人數。(實際上就是原來學習的乘除混合應用題,不知道單一量的情況下求總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應用題。)

第二種方法,因為是照這樣計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數可以看作是一樣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幾倍,6天接待的總人數也是3天接待的總人數的幾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數去乘算出來的2倍。等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照這樣計算”的意思。

強調:可用線段圖幫助理解。

教師要注意這種方法的敘述,方法不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主要掌握運算順序。

4、鞏固練習

(1)根據老師提供的情景編題。A加減混合。乘車時的上下車問題,圖書館的借書還書問題,B速度、單價、工作效率

先個人編題,再兩人交換。

小組合作,減少重復練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1

教學內容:

根據測量的有關內容,自行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了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么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筑物的課件。

2、布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于測量內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匯報。其次每個小組發言之后,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并給予補充或更正。最后,教師針對全班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測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12頁

教學目標:

1、經歷生活數據收集的過程,理解近似數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數的方法。

3、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精確值的近似數。

教具準備:

相關數據資料,學生課前搜集的數據。

教學重點: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并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與近似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近似數。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

出示說一說中的數據,使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的方法。結合是試一試第2題的討論,體會如何根據不同需要求近似數。

三、鞏固與應用

做試一試第1題:匯報時說說取近似值的方法。

試一試第2題: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據情況取不同精確程度的近似數。在本題中,可先讓學生說一說三個近似值的精確程度,再出示下面的兩個小問題,供學生討論。在討論時重點讓學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的。

討論:重點可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課堂作業新設計

1、教材第12頁底1題。

2、教材第12頁第2題。

3、教材第12頁第3題。

五、思維訓練

括號里能填幾?

49()835≈50萬49()835≈49萬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閱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匯報、交流。

體驗學習。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匯報計算情況。

體驗學習。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2、結合活動說一說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為公式嗎?

4、匯報、交流。

5、歸納、總結。

綜合體驗。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為什么?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后思考。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4

一、教育目標:

1、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師生氛圍。

2、通過師生交流和討論,明確數學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好數學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方法,明確怎樣做一個會學習的人。

3、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們明白每天的學習每天的作業都是在為自己打基礎,學習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而學,每天做事做作業的態度都決定著自己未來的發展。

4、明確數學學習的各項要求。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明確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數學學習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寫上了“數學”兩個字,介紹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師的姓幾劃嗎?”“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數出來的)用到了數學學習中的一種常用方法——數數,其實生活中很多地方離不開數數的。

2、“請你猜猜沈老師大概幾歲?”“你為什么猜我35歲的?”用到了數學學習中的哪種方法?用到了觀察(板書:觀察),在數學學習中,觀察是一種常用的并且是相當重要的方法。我們要學會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3、“你為什么猜我28歲的?”學生一臉自信說:“老師比我媽媽要年輕,所以猜28歲。”這位同學用到了數學學習中的哪種方法?用到了比較(板書:比較),在數學學習中比較也是數學學習常用的方法。

4、“你為什么猜我30歲的?”學生解釋著:“我知道沈老師的兒子讀幼兒園,所以猜30歲。”請問:這位同學用到了數學學習中的哪種方法?用到了類推,從沈申老師兒子的年齡推測出老師的年齡,也是學習數學的好方法。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好數學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方法,并告訴學生我的實際年齡,并表揚了那些猜得比較準的學生觀察能力強,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夠學好數學的。

5、總結:看來數學跟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學好數學。

(二)講故事,讓學生知道態度決定自己的未來

講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個上了年紀的木匠準備退休了。他告訴雇主,他不想再蓋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過一種更加悠閑的生活。他雖然還留戀那份優厚的報酬,但他該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問他能不能再建一棟房子,就算是給他個人幫忙。木匠答應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經不在干活上,他不僅手藝退步,而且還偷工減料。木匠完工了。雇主來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誠懇地對他說:房子送給你了,這是我送給你的禮物。木匠感到十分震驚,太丟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為自己蓋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個木匠。你每天釘一枚釘子,放一塊木板,壘一面墻,但往往沒有竭盡全力。終于,你吃驚的發現,你將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來……

但你無法回頭。

人生就是一項自己做的工程,我們今天做事的態度,決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聽后,讓學生說說想法,明白什么?老師為什么講這樣一個故事?

我想讓孩子們明白每天的學習每天的作業都是在為自己打基礎,學習不是為他人,而是為自己而學,每天做事做作業的態度都決定著自己未來的發展。希望小故事比說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溫數學課堂聽說讀寫的要求。

一、聽的要求

1、聽講時身體坐正,雙手抱胸,雙腳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隨便交談、打鬧、下位,不做小動作,不伸懶腰,不做與上課內容無關的動作。(訓練坐姿)

2、珍惜課堂每一分鐘,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言、質疑,不但學懂學會,還要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做到會學。我們是中年級的高段學生,應有選擇地做好聽課筆記,寫在書本上,以提高學習效率。

3、聽同學發言或提問時,做到不觀望、不插嘴、不嘲笑。當聽到見解、觀點一致時,自然地表示認可或贊許;當聽到不同意見時,待同學發言結束后,再提出建議或進行補充,“我補充……的意見”,不允許插話、搶嘴,隨意地打斷同學發言。

二、說的要求

1、課堂上回答提問與提出問題規范地舉起右手示意,不能站著舉手或是邊舉手邊喊,經教師允許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樣回答,應禮貌地如實告訴老師:“對不起,我不懂(我沒想好)。”發言完畢,經老師同意后輕輕坐下。

2、答題或提問態度嚴肅認真,立姿自然得體,講普通話,吐字清晰,聲音響亮。

答題形式講究規范,用上“我認為……”、“我發現……”、“我補充……的意見”等說話形式,做到說話完整,條理清楚,有自己的獨特看法。

三、讀的要求

讀題,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普通話標準,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寫的要求

1、在課堂上做作業時應該聽清要求,明確格式,不擅自離開座位或竊竊私語,保持教室的安靜。

2、作業格式規范、行款整齊,獨立、按時完成。

3、作業若有差錯,需要更改之處,不可亂涂亂改,只須在錯誤部分劃兩條斜線或直線,刪去即可,再在規定區域訂正。

4、作業姿勢要端正,左手按住作業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離筆尖一寸,胸離課桌一拳,眼離書本一尺,自覺保護視力。

5、作業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亂扔、亂寫、亂畫與撕毀,保持作業本的衛生與整潔。

五、合作學習的要求

1、圍繞主題人人參與小組討論,主動有序地發表個人意見,認真聽取他人發言,待同學講完后再補充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2、在班里發表小組意見時,用上“我們認為、我們覺得”等說話形式,尊重合作學習的勞動成果。

3、評優獎勵

①課堂作業評比

②家庭作業評比

③課前預習評比

④口算比賽評比

⑤筆算比賽評比

六、課本、本子、鉛筆的使用與保管

1、課本要包上書皮,并在課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寫上名字。

2、本子:準備一個數學練習本和一個課堂作業本。

3、鉛筆:每天至少帶兩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筆盒里。

4、每節上課之前,要把下節要上課所需要的學習用品準備好。

教師小結:

老師相信:在新的學期里,同學們都能快樂的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5

一、教學內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類、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o。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三、教學過程:

活動一:簡單基礎的題目。

1、作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談談注意什么問題?(強調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

2、三角形的穩定性。

說說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給出三根小棒說說可不可以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為什么?

三角形的分類: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間的聯系及個三角形的特點。

活動二:解決問題

1、求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

1)三邊相等

2)等腰三角形,頂角是50度

3)有一個銳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據題目所給條件——分析——解決——匯報解題思路

2、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5度,頂角是多少?

觀察找信息——分析——解決

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動三:提高題

1、能畫出有兩個直角或者兩個鈍角的三角形嗎?為什么?

交流——匯報

2、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

交流討論——匯報

四、綜合練習:課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簡便運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湊整,利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使運算簡便。

2、技能目標:會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律,對某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3、情感目標:接納并樂于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綜合運用運算定律,使學生感到自由。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老師出了這樣的一道題目:l+2+3+…+99+100=()。同學們都埋頭算了起來,高斯卻沒有,他仔細地觀察了算式,認真地想了想,馬上報出得數。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嗎?為了徹底搞清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考察比較簡單的問題人手。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3:254+687+313

(1)師生競賽,看誰算得快。

(2)通過比賽,請速度快的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可能有兩種情況:

a、不用簡便的方法計算,只是學生計算能力強、速度快。

問: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問:你是怎樣想到的?這樣算為什么會比較快?

(1)揭示課題:

(2)學生小結:把能湊成整千、整百的數結合起來先算,可使運算簡便。(板書:關鍵“湊整”方法:“用運算定律”)

(3)基本運用:用簡便方法計算。

718+57+8257+62+138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A、生共同歸納方法:碰到一個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沒有能“湊整”的數,如有,再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①觀察——有沒有能湊整的`數。

②如無,按順序計算或豎式計算。如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

2、湊整訓練:

決定是否運用運算律,關鍵看題中有沒有可湊整的數。因此要正確迅速地作出決定,必須加快我們分辨湊整數的速度。

把左邊和右邊的數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線連起來。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學例4:27+56+173+44

(1)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2)反饋——投影出示整個計算過程。

(3)請同學們當小老師,說說為什么可這樣做?根據什么?

(4)小結:先湊整,再簡算。

湊整中同時使用交換律、結合律,我們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數任意調換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兩個數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訓練

1、怎樣簡便怎樣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組完成(每組一張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對)。

(2)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做?依據是什么?(指名說、同桌互說)

2、看算式直接寫出得數:“練一練”3。

口答得數,說說依據和方法。

①發展訓練:老師出給高斯的題目怎樣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課堂小結:

1、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在計算中有什么作用?關鍵是什么?

2、綜合運用計算律進行計算,你有何感覺?

注意:當能熟練運用時,簡算過程可寫可不寫。

五、課堂作業:《作業本》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2、技能目標:能運用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學習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的開放(創設情景)

1、游戲入手,請學生說出幾個任意多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很快地說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師生共同驗證老師的判斷,認為無誤后,學生嘗試。

3、思考:老師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

設計意圖:采用游戲的形式,引入猜數活動,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帶著歡快、帶著激情,在和諧、寬松、活躍的開放氛圍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們會主動地向老師提出問題:您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能斷定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索之中。

二、展開的開放

1、探求知識

①請學生說出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想:你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個位上的數字有關嗎?

(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

②讓學生說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兩位數:(按照學生的口答板書)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議:這些數的個位上數字有特征嗎?

(個位上的數字是0、1、2、3每個數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數字來考慮,有可能嗎?

③任意寫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如:162

讓學生變換數字的位置,問:你發現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兩位數也調換一下數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數,交換數字的排列順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識

①引導:能被3整除的數,與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差、積、商有否關系?

②分組交流,發表觀點:

(初步認識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與一個數的各位上數字的和有關)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斷下面的數能不能被3整除。

54372454837

(判斷后,通過演算驗證)

④學生看書釋疑

議:書上用什么方法推導的?怎樣記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設計意圖:因勢利導,開放了教學思路,充分重視教師導的作用和學生學的體驗。這一階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的探索過程來發現知識,獲得結論,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

1、通過學生猜想、舉例嘗試,使學生產生兩次認知沖突;接著通過交換數字的位置,使學生有模糊的認識,但仍然沒能發現特征,產生第三次認知沖突。

2、通過計算各數位上的數的和、差、積、商,使結論逐漸顯露。

3、通過交流,教師點拔,學生自我釋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三、應用的開放:

1、應用知識:(學生獨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數能被3整除,為什么?

4551111201437

②寫出幾個能被3整除的多位數

2、開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個數中的□里填上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有約數3。

23□5127□3□6□5□□0

②你能寫出幾個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數嗎?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數整除的特征嗎?

設計意圖:練習是對知識的鞏固與延伸,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安排了兩個層次:

1、主要是為了關注學困生,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及已掌握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目的。

2、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去完成,特別在互相啟發下,使學生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小學四年級數學經典教案篇1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二)過程與方法:在操作中使學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遷移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三、教學準備

米尺、彩帶、磁條。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還會用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估一估,課桌面的長度是多少?

2.你們估計得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用直尺來驗證一下。

3.誰愿意把你測量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匯報預設:

學生1: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20厘米。

學生2: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米2分米。

教師:課桌的長度如果以米為單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們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表示。

(2)認識小數嗎?在哪兒見過小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實際測量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現有時得不到整數結果,從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76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高频感应加热设备_高频感应电源厂家_CCD视觉检测设备_振动盘视觉检测设备_深圳雨滴科技-深圳市雨滴科技有限公司 | 量子管通环-自清洗过滤器-全自动反冲洗过滤器-北京罗伦过滤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传递窗_超净|洁净工作台_高效过滤器-传递窗厂家广州梓净公司 | 3A别墅漆/3A环保漆_广东美涂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 奥因-光触媒除甲醛公司-除甲醛加盟公司十大品牌 | 防爆暖风机_防爆电暖器_防爆电暖风机_防爆电热油汀_南阳市中通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润滑脂-高温润滑脂-轴承润滑脂-食品级润滑油-索科润滑油脂厂家 | 沙盘模型公司_沙盘模型制作公司_建筑模型公司_工业机械模型制作厂家 | 仿古瓦,仿古金属瓦,铝瓦,铜瓦,铝合金瓦-西安东申景观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 扬尘监测_扬尘监测系统_带证扬尘监测设备 - 郑州港迪科技有限公司 | 重庆监控_电子围栏设备安装公司_门禁停车场管理系统-劲浪科技公司 | 大型果蔬切片机-水果冬瓜削皮机-洗菜机切菜机-肇庆市凤翔餐饮设备有限公司 | 杭州月嫂技术培训服务公司-催乳师培训中心报名费用-产后康复师培训机构-杭州优贝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四合院设计_四合院装修_四合院会所设计-四合院古建设计与建造中心1 | 药品冷藏箱厂家_低温冰箱_洁净工作台-济南欧莱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官网 | 设定时间记录电子秤-自动累计储存电子秤-昆山巨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紫外荧光硫分析仪-硫含量分析仪-红外光度测定仪-泰州美旭仪器 | 软装设计-提供软装装饰和软装配饰及软装陈设的软装设计公司 | 骨密度仪-骨密度测定仪-超声骨密度仪-骨龄测定仪-天津开发区圣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道达尔润滑油-食品级润滑油-道达尔导热油-合成导热油,深圳道达尔代理商合-深圳浩方正大官网 | 云南外加剂,云南速凝剂,云南外加剂代加工-普洱澜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爆炸冲击传感器-无线遥测传感器-航天星百科 | 磁粉制动器|张力控制器|气胀轴|伺服纠偏控制器整套厂家--台灵机电官网 | hdpe土工膜-防渗膜-复合土工膜-长丝土工布价格-厂家直销「恒阳新材料」-山东恒阳新材料有限公司 ETFE膜结构_PTFE膜结构_空间钢结构_膜结构_张拉膜_浙江萬豪空间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医学动画公司-制作3d医学动画视频-医疗医学演示动画制作-医学三维动画制作公司 | 艺术漆十大品牌_艺术涂料加盟代理_蒙太奇艺术涂料厂家品牌|艺术漆|微水泥|硅藻泥|乳胶漆 | 大数据营销公司_舆情监测软件_上海SEO公司-文军营销官网 | 广州监控安装公司_远程监控_安防弱电工程_无线wifi覆盖_泉威安防科技 | 深圳激光打标机_激光打标机_激光焊接机_激光切割机_同体激光打标机-深圳市创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快餐店设计-餐饮设计公司-餐饮空间品牌全案设计-深圳市勤蜂装饰工程 | 电力电子产业网 | 磁力反应釜,高压釜,实验室反应釜,高温高压反应釜-威海自控反应釜有限公司 | 道康宁消泡剂-瓦克-大川进口消泡剂供应商 | 道康宁消泡剂-瓦克-大川进口消泡剂供应商 | 滚筒烘干机_转筒烘干机_滚筒干燥机_转筒干燥机_回转烘干机_回转干燥机-设备生产厂家 | 基本型顶空进样器-全自动热脱附解吸仪价格-AutoHS全模式-成都科林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 仓储货架_南京货架_钢制托盘_仓储笼_隔离网_环球零件盒_诺力液压车_货架-南京一品仓储设备制造公司 | 杭州厂房降温,车间降温设备,车间通风降温,厂房降温方案,杭州嘉友实业爽风品牌 | 展厅设计公司,展厅公司,展厅设计,展厅施工,展厅装修,企业展厅,展馆设计公司-深圳广州展厅设计公司 | 陕西视频监控,智能安防监控,安防系统-西安鑫安5A安防工程公司 | RO反渗透设备_厂家_价格_河南郑州江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电缆隧道在线监测-智慧配电站房-升压站在线监测-江苏久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