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各種計算工具,對算盤和計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認識算盤、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
教學關鍵:能夠自學了解算盤與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準備:算盤、計算器。
教學過程:
課前參與:查找有關計算工具的資料,準備一下,把你所認識的計算工具用清楚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一、計算工具的歷史
(一)課前參與反饋(學生介紹計算工具)
前面我們了解了數是怎樣產生的,隨著數的產生,就會出現數的計算,為了計算方便,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算工具,課前同學們進行了有關資料的查詢,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計算工具?
學生發言。
(二)老師根據學生介紹的情況補充介紹計算工具的發展歷史
計算工具的源頭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算籌是世界上早的計算工具。在大約六、七百年前,中國人發明了更為方便的算盤,并一直沿用至今。許多人認為算盤是早的數字計算機,而珠算口訣則是早的體系化的算法。
計算尺的出現,開創了模擬計算的先河。從岡特開始,人們發明了多種類型的計算尺。直到20世紀中葉,計算尺才逐漸被袖珍計算器取代。
從17世紀到19世紀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里,一批杰出的科學家相繼進行了機械式計算機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萊布尼茨和巴貝奇。這一時期的計算機雖然構造和性能還非常簡單,但是其中體現的許多原理和思想已經開始接近現代計算機。
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籌
我國春秋時期出現的算籌是世界上古老的計算工具。計算的時候擺成縱式和橫式兩種數字,按照縱橫相間的原則表示任何自然數,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它的代數計算。負數出現后,算籌分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這種運算工具和運算方法,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人發明算盤
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在求解一些更復雜的數學問題時,算籌顯得越來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約六、七百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算盤,它結合了十進制計數法和一整套計算口訣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許多人看作是早的數字計算機。
一般的算盤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來發展到用銅等金屬制作算盤。高檔的算盤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圓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為菱形的算珠。大的算盤有幾米長,小的只有幾厘米。
算盤可以進行加減乘除各種運算。時至今日,用算盤計算加減法的速度毫不遜色于計算器。
算盤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動,可以使計算者直觀的看到加減乘除的運算過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與橫檔的碰撞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計算進行曲”。計算者從聲音中體會到計算的愉快。這些愉快的感覺反映到俗語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賬”。
利用算盤進行計算時,不僅要用手指不斷的撥動算珠,還要用眼睛看數,同時要不停的動腦筋。這是非常典型的手腦并用,對提高智力,開發右腦是一種好方法。有學者指出,學珠算練手指是開發智力的有效途徑。
由于用算盤計算有這么多的優點,所以這個在中國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計算工具,現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廣泛應用。在受中國文化影響比較深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珠算技術的傳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視。日本的小學生把讀書、寫字、打算盤列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處于地位。日本全國的算盤學校高達35,000所。韓國的珠算教育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即使遠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聯盟,每年進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賽。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國珠算支部,美國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學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盤正成為美國的一種數學教學工具。
計算機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不斷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計算機1秒鐘能計算幾十萬億次。計算機的大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大約有一間房間那么大,現在有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還有掌上電腦。
計算機發展史:
■ 1946年發生了人類歷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人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以使用電子管為特點的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在20世紀40年末和50年代初獲得重大發展。
■第二代電計算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間問世以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并增加浮點運算。
■ 1964年IBM360系統問世它成為使用集成電路的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代表。
■使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第四代計算機。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被稱為智能計算機。
■模仿人類大腦功能的神經計算機已經開發成功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第六代。
二、算盤和計算器的認識與使用
1.算盤。
剛才同學們介紹了許多的計算工具,其中算盤是我們中國所特有的,現在在許多地方還能見到。你認識算盤嗎?對算盤有哪些了解?
(1)算盤各部分名稱
算盤的長方形的框內裝有一根橫梁,梁上鉆孔鑲上小棍數根,稱為檔。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盤子兒或算珠。
常見的算盤是兩顆算珠在橫梁上,每顆代表五;五顆在橫梁下,每顆代表一。計算時按規定的方法撥動算盤子兒而得出計算結果。
在撥數時要先定好數位,規定哪檔是個位,然后再撥數。(規定從右往左數第三檔為個位)
撥出一個數,說一說這表示多少?
(2)兩種不同的算盤:
出示兩種不同的算盤(書23頁圖):
觀察有什么不同。
左邊的算盤是中國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
后來算盤發展到日本,逐漸演變成右邊這樣,上面變成了一顆珠子。
原因是:原來是中國采用的是16進制,滿15進1,所以算盤每檔上是15;進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進制,所以算盤的上面剩下1顆珠子。
(3)算盤的兩種功能:計算和計數
2.計算器。
(1)計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廣泛,你認識計算器嗎?
出示一個計算器,你能說說每個鍵的功能嗎?
顯示屏、時間鍵、日期鍵、清除鍵、開關及清除屏鍵、存儲運算鍵、括號鍵、數字鍵、運算符號鍵、等號鍵等。
(2)讓學生看課本自學,邊看自己的計算器邊看書,然后小組交流。
(3)計算器的使用與算盤相比有什么優勢?
(4)全班看計算器,師生對口令。
三、總結
計算器的使用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方便,通過使用計算器,你覺得計算器如果具備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們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備這種功能的計算器,該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學們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出更好的計算工具。
四、作業:
1.繼續查找有關計算工具的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如果能根據計算工具的發展史將其羅列就更好了。)
2.了解計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6頁例1例2,做一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于觀察發現數學的秘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利用計算器計算:
386+179=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顯示結果565。)
試試ce鍵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試試看:
26×39= 312÷8=
l.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數,別摁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計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計算后說一說你怎么算的這么快?(并不是任何時候用計算器計算都是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簡算的題目,就不需要使用計算器了。)
3.做一做練習。
讓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觀察發現
1.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說說你為什么做的又對又快。
觀察上面的算式和結果,你發現什么規律?
生暢所欲言。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大膽猜測,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答案嗎?
9999×5= 9999×7= 9999×9=
師總結:碰到9999乘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高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三、練習
做一做。練習30頁的第11、12題。
第11題用比賽的方式進行,以鞏固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
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3】
教學內容:第33頁~34頁的內容。
活動目標:
1.通過收集信息、操作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發展數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活動重點: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從而能主動總結研究方法。
活動難點:形成1億有多大的空間觀念。
活動準備:紙張、書、大米、黃豆等。
活動過程:
包括四個階段:設計方案──動手實際──獲得結論──表達交流
階段一:確立問題 設計方案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創設現實情境,結合具體素材描述。
一億的大小,從中體會一億的大小。
2.確立研究的問題。
例:一億粒大米有多少?
一億個學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積?
口算一億道口算題需要多少時間?
一億個硬幣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車、飛機行駛)一億米需要多少時間?
幾滴血中有一億個紅細胞?
一億滴水有多少?
一億雙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樹?
3.制定活動方案。
(1)活動步驟。
(2)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動步驟、活動準備和分工安排填寫在活動記錄表中。
階段二:動手實踐
各小組依據方案開展活動,并將獲得的數據、推算過 程補充記錄在記錄表中。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
階段三:獲得結論
學生根據對信息、數據的分析,結合具體情境描述出一億的大小。
階段四:表達交流
1.各小組陳述整個活動過程。
2.活動小結。
A 進一步想象一億有多大。
B 對小組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復習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表。
2.進一步復習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比較大小,省略億、萬后面的數。
3.結合練 習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進一步復習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省略億、萬后面的數。
教學關鍵:以練習的方式來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數位順序表
1.讓學生回憶一下億以內數的數位,并指名同學背誦。
2.在黑板上掛數位順序表,問:你們還記得如何分級嗎?
生:從個位到千位為個級,萬位到千萬位為萬級。
3.師:個級表示有幾個什么?萬級表示有幾個什么?億級表示有幾個什么?
4.師:我們還知道每兩個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5.講評練習有關這方面的練習。
二、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讀法,那么在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級,用逗號或虛線隔開,從高位往低位讀起。
2.億級、萬級和個級的讀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萬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億三千零五萬兩千零一十九)
師:億級多了一個億字,萬級多了一個萬字。
3.復習中間和末尾有零的讀法。
①每一級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讀作:七百八十九萬
45 0000 0000 讀作:四十五億
師:每一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②中間和末尾有零的情況。
如:4005 2136 讀作:四千零五萬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 一千四百三十五億零八百七十一萬零五百三十二
師: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讀?
生:每一級前面和中間的零都要讀。
師:中間兩個零或多個零要怎樣讀呢?
生:都只讀一個零。
4.請同學把讀法的法則在總結一遍,然后全班讀一遍加深印象。
三、復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億以內數和億以上數的寫法,那么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斷高位是那一位,從高位寫到低位。
七千萬零五百(7000 0500)
2.師:每一級的末尾沒有單位時該怎么辦?誰舉一個例子。
生:每一級的末尾沒有單位時應該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萬(521 0000)
3.師:是不是讀零的地方都寫一個零?七千萬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對準數位一位一位往下寫,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寫0占位。如:六百萬八千(600 8000)
4.請同學總結寫法,個別請,這里比較簡單,可以請中等的學生回答。
四、比較大小
師:在比較大小的時候,我門應該怎么做?第一步?有幾種情況?
生:第一步分級。
師:如果數位相同和不同怎么辦?
看題目:20 8090>20 0809
生:數位相同時,要從高位比較,如果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為止。
生肯定,如果學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請同學補充。
如:1900<2萬
師:如果碰到這樣的數時,應該怎么辦?
生:可以先把2萬化成阿拉伯數字。
師:然后在按照比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數位不同,只要看數位多的數,那個數就大。
五、省略“億”“萬”后面的尾數
1.整億整萬的數。
如:470 0000=470萬 127 0000 0000=127億
師:這樣的數要怎樣省略?
生:整萬的數要省略四個零,后面加一個萬字,整億的數要省略億后面的八個零,加一個億字。
2.求近似數
如:1292 4800≈1292萬 2 7200 0000≈3億 35 0720 0000≈35億
師:求近似數要怎么求?
生:省略萬后面的尾數要看千位上的數,然后省略后面的數,加一個萬字。
省略億后面的尾數要看千萬位上的數,然后省略后面的數,加一個億字。
在這里要重點強調整數和近似數是不同的,要注意符號。
六、總結
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回去好好復習。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5】
第3單元
角的度量
第2課時
角的度量
【教學內容】:教材第40~41頁例1。
【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角的常用單位“度”和度的符號“°”。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
難點:怎樣讀出角的度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讓學生分別在練習本上畫出一個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觀察,誰的角大,誰的角小?
教師:你是怎樣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小的?
2、課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較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3、教師:盡管我們能通過觀察比較或重合比較的方法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學會量角。
(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
要準確測量一個角的大小,應該用一個合適的角作單位來量。
出示教材第40頁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紹,并出示量角器。
(1)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運用課件逐一向學生介紹:中心、外刻度、內刻度、外刻度0°刻度線,內刻度0°刻度線和角的計量單位“度”以及度的符號。
(板書:1°)
(2)分別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線和內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線。
2、教學例1。
討論:怎樣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1的度數呢?
(1)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用課件演示測量角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步:點重合,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
第二步:線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
第三步:讀準數,看角的另一邊落到量角器的哪一個刻度線上,這個刻度所對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2)照樣子量出教材第40頁中∠1和∠2的度數。
學生動手量一量,看準刻度,記在旁邊。怎樣看刻度,你有什么好辦法?
(與量角器0°刻度線重合的邊向右,就認里圈的刻度數;相反就認外圈的刻度數)
3、教材第41頁“做一做”第2題。
(1)觀察下面兩個角,哪個角的邊畫得長一些?
(2)猜想一下哪個角大一些。
(3)動手量一量,驗證一下你的猜想,你發現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邊一個角的兩條邊延長,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有沒有變化。お
結論:角的大小與角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張開越大,角越大。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41頁“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在圖中的量角器上分別找到相應的刻度,填出每個角的度數,注意刻度是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
點名說一說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頁“做一做”第3題。
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教師指名匯報各個角的度數,集體訂正,要求測量不準確的同學重新測量一次。
3、教材“練習七”第2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并分別記下三角尺上各個角的度數。
4、教材“練習七”第3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
5、教材“練習七”第4題。
(1)量出圖中4個角的度數,并記下來。
(2)∠1與∠3有什么關系?∠2與∠4呢?
(3)你能發現什么?說一說。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學到哪些新的知識和本領?測量角的大小時應注意什么?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動手操作探索中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通過對比,觀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實質問題,培養認真、細致和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也激發與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篇6】
單元分析
教學使用計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進行較大數的計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計算有關的規律。蘇教版教材在整數四則計算(口算、筆算、估算)和混合運算的教學結束后,適時安排使用計算器的教學,能較好地實現這兩個目的。
本單元的計算內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計算器,用計算器進行加、減、乘、除一步計算,用計算器進行四則混合運算(兩步計算)。探索規律的內容結合使用計算器進行一步計算和兩步混合運算分散安排。在單元結束時,有一次實踐活動《一億有多大》。
1? 讓學生在玩中初步認識計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鍵。
計算器在生活中已經比較普及,很多學生都見過計算器。教材結合兩張購物的照片,讓學生知道在進行比較復雜的計算時,人們通常使用計算器,激發學生學習使用計算器的興趣。
學生拿到計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訴同伴自己對計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簡單介紹計算器上的顯示器和鍵盤之后,滿足學生的需求,讓他們通過玩,初步認識計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鍵。首先是找到開機和關機的鍵,試一試怎樣開機、怎樣關機。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鍵,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鍵,有什么作用。在這個教學環節里,著重認識0~9共十個數字鍵,+、-、四個運算鍵以及讓計算器顯示得數的等號鍵。學生了解這些鍵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了。
2? 由易到難,指導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
第100頁的例題和試一試教學使用計算器進行加、減、乘、除一步計算。例題中的38+27和3018都是較小數的計算,這里選擇較小的數有三個原因,一是較小的數能很快輸入計算器,不容易輸錯數字;二是這些題都能口算,可以驗證計算器計算的得數是正確的,從而對計算器產生信任;三是能體會用計算器計算比較省力。想想做做里有較大數的四則計算,包括學生以前沒有進行的四位數加、減計算,三位數乘兩、三位數,多位數除以三位數等。通過這些計算練習,能夠達到本單元的教學目的。
第102頁例題教學使用計算器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教材考慮到學生的計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計算器能識別運算順序,有些計算器不能識別。例題立足于使用沒有識別運算順序功能的計算器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指導學生按運算順序在計算器上分步計算。第一步先算式題中的乘法,并把積記錄下來;第二步再按清除鍵消去計算器上前面的積后,計算式題里的減法,得到最后的結果。至于有括號的混合運算,安排在試一試里讓學生獨立操作計算器計算。對于能識別運算順序的計算器,教材通過第102頁的底注告訴學生,可以根據算式的書寫順序直接按鍵,不必按運算順序按鍵。
3? 通過探索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歸納推理、類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材結合使用計算器的教學,在想想做做里設計了許多成組的算式,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類比發現并表達同組算式中的規律。如第101頁第4題: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發現規律的過程是開展合情推理的過程。發現規律首先要仔細觀察,認真比較,尋找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趨勢。歸納是提煉、總結規律的思維活動,要經歷由表及里地抽取規律性數學內容的思維過程。
發現的規律可以在交流中講出來,也可以通過接著再寫幾個符合這樣規律的算式表現出來。如果讓學生講述發現的規律,要求不宜過高,大致說對了就可以,并且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在上面的一組算式里,要引導學生發現這樣一些規律: (1) 各道題的乘數分別是1(一個1)、11(兩個1)、111(三個一)、1111(四個一)、11111(五個1),依次增加一個1,所以下一道算式應該是111111(六個一)相乘。(2)各道題的積依次是一位數、三位數、五位數、七位數,接下去的算式的積應該是九位數和十一位數。(3) 各個積的最中間的一個數字依次是1、2、3、4,接下去的算式的積的最中間一個數字肯定是5、6。(4)從第二個算式起,積的最中間數字的左右兩邊分別是1和1、12和21、123和321,左右兩邊的數字是對稱的,接下去的算式的積的最中間數字左右兩邊肯定是1234和4321、12345和54321。同一種規律也可以不同的表達,如1234321的前半部分各位上分別是1、2、3、4,逐位多1,后半部分各位上分別是3、2、1,逐位少1。
4? 通過推算,體會一億有多大。
實踐活動《一億有多大》里的數一數、排一排、稱一稱三個欄目有相同的學習方法,都是從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數量開始,通過一步一步推算,得出數1億本練習簿用的時間、1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長度、1億粒大米的重量。在具體情境和推算活動中體會1億有多大,能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推算是在表格里進行的,練習簿的本數、小朋友的人數、大米的粒數的末尾每次添上一個0,相應的時間秒數、長度米數、重量克數也同時在末尾添上一個0。學生進行這樣的推算并不困難,只要細心些,不漏寫或多寫0就可以了。如果把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一邊推算,同時讀一讀寫出來的數,能減少錯誤。
完成推算以后,讓學生使用計算器,把數1億本練習簿用的秒數換算成大約是3年時間,把1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長度換算成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把13億粒大米的克數換算成可供一個人吃大約223年。通過這些換算,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體會就豐富了、具體了。如果有學生在進行的計算時,想到把被除數和除數的末尾都去掉相同個數的0也是可以的。這個知識本冊教材的前面已有安排,如42和4020的商相同,408和40080都商
總之,使用計算器的教學不單是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還是發展數學思考、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和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