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
在七年級地理教學中,老師要做到讓地理的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中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1)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
【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一、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3)
一、課型:
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
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4)
課標解讀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與世界聯系密切的工業及其工業分布特點;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內容分析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由“多火山、地震的島國”“與世界聯系密切的工業”、 “東西融合的文化”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
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地圖、景觀圖和文字三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布。同樣也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筑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學情分析學生嘗試利用日本地形圖,認識其他地理位置、范圍、領土組成、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資源短缺,島國多優良港灣等特點,認識日本人民利用這些綜合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與“世界關系密切的”外向型經濟的。最后,學生需要大致了解日本東西方兼容的文化特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學會從眾多的地理信息中概括出一個國家的突出地理特征,將感性的知識轉化為理性、綜合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習區域地理的能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掌握日本發達的工業及其分布特點;了解日本民族構成和東西讓兼容的文化。 過程與方法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學習重點、難點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討論法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運用設計意圖圖片導入
激發興趣播放圖片《日本產品》,從這些熟悉的產品中大家能看出點什么嗎?觀看圖片
同學回答:來自日本,日本是經濟發達的國家等觀點播放《日本產品》的圖片圖片導入,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站:
認識日本工業的分布
讀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業帶圖,分析日本工業的分布:
1.日本有哪些工業區?
2.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哪里?
3.分析日本工業地帶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學生討論,小組回答:日本的工業區主要有5個,這些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日本需要進口原料、燃料,出口產品;二是這里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廣闊等。展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工業帶圖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發表了不同的見解,培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第二站:
日本工業與世界的密切聯系
讀“日本主要工業產品的輸出”探究日本的對外依賴性。
1.日本為什么把眼光瞄準海外市場?
2.日本的這種經濟特點是什么?
3.日本經濟發展的有力條件和不利條件?學生
過渡:日本的工業對外依賴性強,與世界聯系密切。不僅如此,日本的文化業具有東西方兼容的特點,這種東西方兼容的特點,也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第三站:
東西方兼容的
文化
看書本上的圖片,討論日本文化的特點。
1.哪些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這些文化與中國的文化有什么關系?
2.日本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有哪些?舉例回答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世界地圖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舉一反三推出確定國家位置的方法。
2、能說出日本的領土組成,并能在日本圖中找到相應位置。
3、會通過計算人口密度,并能與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點。
4、能用讀圖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氣候特點。
5、能說出日本是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聯系實際,懂得防災、減災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能做到聯系實際,同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學生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在學習中,以小組討論,集眾人智慧。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
2、培養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征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式:
運用多媒體課件,與學生進行研討、圖文并用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__年的世博會將在哪里舉行?
學生:中國上海。
教師:那你們知道__年的世博會在哪里舉行的嗎?
(展示日本愛知世博會的一組圖片)
(由學生通過安排查找的相關資料作說明)
教師:請欣賞下面的自然風光圖片,你能說出它是反映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觀嗎?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教師說明)
教師: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吧。
展示日本國旗。
教師:日本意即東方“日出之國”。請同學們談談對日本的了解。
學生:富士山、櫻花、地震、抗日戰爭……
教師:同學們對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更系統地學習它。
[新課講授]
教師:你們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范圍至小范圍,再到具體的周邊環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
配以遞進式的問題: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亞洲的什么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么地區?
4、日本在哪個大洋的包圍下?
再展示“日本圖”,配以“日本周圍有哪些海域或國家?”等問題,讓學生結合《世界地圖冊》中的圖加以研究后回答。
學生:略。
教師點按鼠標,亞洲、俄羅斯、中國、朝鮮、韓國、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稱一一出現在屏幕的地圖上。
“日本領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其中______面積最大。”
教師:對照《世界地圖冊》中的“日本”圖,完成問題。
教師點按鼠標,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名稱一一出現在地圖上。
展示日本圖,配以問題:
1、日本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
2、這對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學生:日本的海岸線曲折。這促進了日本漁業、造船業、海洋運輸業和與國外的聯系。
顯示日本的面積和人口數,給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擁擠的街道,人群的圖片。
教師:人口密度是幫助我們了解一個地區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密集與稀疏的重要標志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約有333人。
教師: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國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神戶人工島和大阪關西海上機場的圖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陸解決用地緊缺的問題。)
板書:
一、東亞島國、人多地少
播放“櫻花”的景觀圖片。
教師:這是日本的國花,美麗芬芳,是在什么樣的適宜氣候條件下,才使得它漫山遍野成為日本的街頭美景呢?
(不要求學生回答,只是為了引出氣候的知識)
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日本的氣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節的風向圖。
教師:日本所在的海陸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這樣的氣候特點。
教師提示:日本北部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板書:
二、深受海洋影響的季風氣候
展示有關富士山的圖片及簡單文字介紹。
教師: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火山爆發會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火山灰卻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火山在非活動期間,可以開辟為旅游勝地和地學科研基地。日本不僅多火山,還多地震。
教師:日本被稱為“火山、地震的王國”。日本全國每年平均有1萬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壞性地震近百年來發生了100多次。日本頻繁的地震帶給日本的災難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國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日本的建筑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而人們在地震發生時,都能夠采取適當措施保護自己,這一點值得我們效仿。
板書: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國的鄰邦,“文化無國界,天涯若比鄰”,在我們領略完日本的秀美風光后,來共同了解日本東西交融的文化。
同學們能舉出日本與我國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嗎?
教師小結:我們無論為人,還是做事都應該揚長避短,繼承要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傳統的精粹要發揚光大,外來的要注意取舍。
最后,讓學生自己來談談本節課的感受和收獲。(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設計:讓學生利用地圖,分析日本、中國、蒙古地理位置的優勢和不足。
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具有學習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教學中用了大量地圖、示意圖、景觀圖等直觀材料,使理性的知識感性化。這節課中對學生的學法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
在導入設計上,借由__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引出__年日本愛知世博會,進而進入日本的新課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還很自然的過渡到日本的教學。自始至終拿日本與我國進行對比,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國家還有不足處,需要我們一代代國人的努力,共同發展,作為學生,應該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將來投身祖國建設做準備。解決問題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或是討論完成。
在知識點的順序上,有一定的改變,將“人口與民族”的內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并學習。在“領土組成”的內容后,加入“海岸線特點”學習,為后續課程有關“經濟”的學習作鋪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視、廣播的普及,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以小組設計介紹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體小報,在課堂上每講到一個知識點,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資料來介紹日本,這樣效果也許會更好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6)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了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五)作業: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范圍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征
歐洲西部(2)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四)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作業: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教案(精選篇7)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土耳其海峽。
能在西亞的填充圖上準確的填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過程與方法
了解西亞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西亞地區的宗教特色以及與宗教有密切關系的兩個城市——麥加、耶路撒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西亞也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猶太教的發源地。
四、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能夠正確填圖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高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
六、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七、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班班通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二)、導入新課
由新聞直接指出硝煙彌漫的戰場——伊拉克。找學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屬區域——西亞地區。聯系實際、從新聞出發吸引學生興趣。
板書:第三節 西亞
(三)、講授新課
通過讀圖確認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亞的范圍
讀圖找出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過讀圖掌握西亞的地理(海陸)位置:
間接的`溝通著大西洋與印度洋
位于亞洲的西南,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
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之間
所以被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現代)
找學生介紹歷史上所學的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
從古代起,西亞地區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簡單介紹現代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途經西亞的情況。強調其重要性
主要國家、首都
指導學生讀世界地圖以及圖2-17西亞的國家圖。在圖2-17中找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巴格達、阿富汗—喀布爾、
土耳其—安卡拉、科威特—科威特、
伊朗—德黑蘭、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敘利亞—大馬士革、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 等國
利用填充圖冊12頁的題目進行練習。填注兩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稱的位置。
阿拉伯國家、宗教
啟發學生根據所看新聞報道回憶西亞地區居民的外貌、穿著打扮,西亞居民多數為阿拉伯民族,主要為白色人種,日常生活中以白色頭巾、白色長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須,女子以面紗遮臉。語言以阿拉伯語居多。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
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圣城。伊斯蘭教、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做為圣城。
簡單介紹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巴以之間的矛盾沖突。試著分析引發矛盾、戰爭的主要原因。
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及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良好習慣。
(四)、小結與作業:
目標檢測上的題目
板書設計
西亞(1)
五海三洲之地
交通要道
主要國家、首都
宗教
西亞(2)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境,比如地形特征、氣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了解自然環境與當地農牧業生產的關系,以及當地發展節水農業所取得的成就。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四、教學重點: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五、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六、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七、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班班通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以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征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炎熱干旱的氣候
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伊朗高原和小亞西亞半島中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對于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大部分屬干旱地帶。
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著名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這里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世界石油寶庫
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51頁圖2-24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閱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閱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三、作業:
目標檢測上的題
四、小結:
本課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