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五篇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綜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1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后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于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于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云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 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并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學重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并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學難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并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氣候特征
指導學生從緯度位置入手,探討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
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西北部有少量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有少量熱帶草原氣候。
2.一年分三季
濕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風
干季——涼季11月——次年2月 東北季風
熱季3——5月份
3、簡單介紹南亞的農作物及分布,介紹農作物與自然環境的聯系
水稻——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地區
小麥——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帶
黃麻——恒河下游地區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導學生完成課文44頁的活動題
活動題①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分布面積廣大。
活動題②該地北、西、東三面山地環繞,南部向印度洋敞開,有利西南季風的進入;濕潤的西南季風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動題③總體上看,孟買和安拉阿巴德均為熱帶季風氣候,但由于距海遠近不同,氣候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孟買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買的氣溫年較差大。
㈡、宗教與社會
1、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
佛教——斯里蘭卡、錫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
2、學生閱讀課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與經濟
1. 南亞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區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人口超過一億
2、南亞8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最發達 , 電腦軟件占據重要地位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稱及分布;
2.了解國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國家;
3.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4.了解中國的國際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國家。
2.教學難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三、教學準備
《世界政區圖》、世界各地的錄像、中國的國際交往圖
四、教學過程
(一)語言與宗教:(參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語言
(1)語言是區分民族的主要標志;
(2)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其次是英語;
(3)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
2.宗教(社會現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流傳于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印、中、日、緬、斯里蘭卡)《人文地理》P.25;
(2)_:起源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傳入歐、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西部,盛行于西亞、北非、南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稱回教及清真教)。
(二)國家和地區:
1.目前世界 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53個、亞洲48個、歐洲43個、北美洲14個、大洋洲14個、南美洲12個、南極洲無人居住);
2.面積的國家是俄羅斯(S=1710萬K2);
3.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S=0.44K2);
4.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人口12億;第二是印度,人口9億多;
5. 人口最少的國家是梵蒂岡,只有1000人左右。
(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發達國家:工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高,經濟發達;
(1)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
(3)發展中國家:歷曾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獨立后經濟發展雖然快,但經濟 實力薄弱。
A.主要分布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B.不少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四)國際交往:
1.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項基本原則):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內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處。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國與15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國的新澤西州、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日本的靜岡縣;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賓的碧瑤市、美國的波士頓;
(4)紹興市—日本的福光町、蘆原町。
(五)小結
佛 教
1.宗教 _
伊斯蘭教
發達國家
2.世界國家和地區
發展中國家(中國)
3.作業布置:
作業本:第二節
填圖冊:P.2、3,
課本P.3, P.6想一想、議一議
七年級地理第一課教案5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帶雨林區的民居,西_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