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
中考歷史學生教案都有哪些?歷史延長。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拓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1
燦爛的宋元文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學、宋詞及杰出的詞人、繪畫及書法成就。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通過了解《資治通鑒》的寫作過程,及《資治通鑒》的卓越成就,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又一個文化高峰。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八抉R光和《資治通鑒》”與“宋詞和杰出的詞人”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本課的難點,是在介紹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成就時,如何使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文化現象的能力。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
教師適當舉例說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并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觀察教材中畢升的畫像,閱讀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
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體會畢升的創“新”在哪里?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結合地圖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了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后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并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概括活字印刷術發明和推廣的情況。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出示《司南》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么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取名的由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p>
史學上的“兩司馬”
史學家 年代 著作 體例 敘事范圍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出示宋詞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鑒賞并概括其特點:
派別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
婉約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四、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學生講述《竇娥冤》的故事情節。
五、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講述風俗畫與《清明上河圖》時,可指出風俗畫通過表現城鄉百姓的社會生活,展現具有鮮明民俗特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北宋經濟的發展狀況?!肚迕魃虾訄D》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筆墨及淳樸的藝術格調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的突出成就。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六、書法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七、小結(略)
八、作業:課后作業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2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p>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__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難沒有把他__,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雷?/p>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__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強調其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蘭教)
五、小結(略)
六、作業:課后作業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3
《兩極世界的形成》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內部的民主改革;華沙條約組織;經互會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正確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過程與方法 問題探究 對比分析 史料研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團結合作,共同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戰后,兩國的合作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多媒體:打出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的演說中的一句話)
提問:丘吉爾的演說表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師:戰后美、蘇兩國的對峙爭霸,使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
提問:什么叫“冷戰”?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
師:接下來我們首先要了解有關冷戰的背景(多媒體播放雅爾塔會議上三巨頭圖片)
提問: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了哪些問題?
過渡: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兩極世界格局的框架。從此后開始,美蘇兩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爭霸活動。
師:(多媒體打出有關戰后美、蘇兩國經濟、軍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問:美國發動對蘇“冷戰”的原因何在?
師:(介紹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及其8000字電報)
(敘述)1946年,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講,成為了美國對蘇聯實行“冷戰”的導火索;
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演說,標志著“冷戰”的開始。
師:(多媒體打出問題,思考)
美國的冷戰具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何表現?
(多媒體提供有關戰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殘破、-的典型事例)
提問:美國對歐洲提供經濟援助的原因?
過渡:對西方國家進行援助,對于東歐各國不愿與美國合作的國家政治上進行遏制,經濟上的封鎖
(多媒體投出“北約海軍軍事演習”圖片以及美國建立“東南亞軍事條約網”的相關資料)
提問:北約軍事集團的建立對世界局勢產生的影響?
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過渡:隨著美國開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加強了相互聯系,以打破美國的遏制。
提問:社會主義陣營中主要有哪些國家?重點強調:
1、東歐各國中很多國家是在蘇聯的直接幫助下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對蘇聯又很強的依賴性。
2、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對維
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問:歐亞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過渡: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各國為了進一步加強在經濟、軍事上的合作。
(3)提問:蘇聯等國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師:處于美蘇冷戰下,整個世界處于戰爭的威脅中,雖然從整個世界看,美蘇實力的均衡,對峙保證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從局部地區來說,美蘇的沖突卻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裝沖突。
柏林危機
(多媒體提供相關的柏林墻圖片,文字資料)
朝鮮戰爭
(討論:你認為柏林及朝鮮分裂以及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的原因)
師:(點評)
1、朝鮮分裂是由于美蘇在戰后處于政治原因認為的割裂了朝鮮半島,處于美蘇自身的戰略需要,不顧弱小國家的利益。
2、美國發動戰爭是為了保證其在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維護亞洲地區的戰略軍事。
過渡:美蘇除了政治對抗外,在軍事上也激烈對抗,尤其是古巴導彈危機,使整個世界處于核戰爭邊緣
(多媒體打出相關的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文字資料)
討論: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
(蘇聯的實力要略遜于美國,同時雙方都保持了克制)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4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中美關系正?;倪M程
1、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為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系。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系走上正?;脑?,試析始終左右著兩國關系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于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
(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守勢。
(3)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
(4)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系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三、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團體的推動,為兩國關系正?;蛳铝嘶A。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5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波蘭巨變、兩德統一的過程;掌握蘇聯解體的過程,探討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的實質和原因;理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具體內容,探討在此趨勢下過國際關系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歷史資料、歷史圖片,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思路引領,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價值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運動雖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著失敗,它是前進道路上的曲折,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難點:兩級格局解體的原因,以及多極化趨勢下和平與動蕩的國際關系出現的原因。
三.教學設計:
導入:
一、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設問】東歐劇變(1)什么變了? ——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設問】(2)這種變化,我們為何用“劇變”來形容?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東歐劇變的表現來回答這個問題?
(2)表現:波蘭劇變、德國統一等
結合圖片講解波蘭劇變、德國統一
東歐劇變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過選舉和平方式演變的。例如波蘭。1989年西方國家支持的波蘭團結工會在大選中獲勝,組織政府。波蘭開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另一種和平方式是通過國家的統一來完成的。例如德國。二戰后德國一分為二,即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德國,我們稱其為東德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聯邦德國,我們稱其為西德。兩者之間以柏林墻間隔。然而在1989年,這道柏林墻已經不能阻隔東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兩德統一,統一后的德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__均喪失統治地位,完全放棄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由此可見,東歐劇變一是時間短,二是變化大。因此我們用東歐劇變來形容。
【設問】(3)東歐劇變的原因?
為什么東歐各國會發生劇變?
(3)原因:a內部:長期受制于蘇聯,照般蘇聯模式;
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
各國和政府忽視民主和法制。
b外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西方和平演變政策
東歐劇變成了兩極格局結束的前奏。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2、蘇聯解體:
【設問】為何如此一泱泱大國,在1991年轟然倒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們就先從其解體過程窺探一二。
蘇聯在斯大林統治期間,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此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蘇聯需要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他上臺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改革上。但是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起,他轉而進行政治改革。戈爾巴喬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觀點。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劇了民族矛盾,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也最終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發生。
這次事變的實質是一些高級干部為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軍被葉利欽所控制,也表明了蘇共失去了其在蘇聯國內的統治地位,蘇聯的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兩級格局也隨之瓦解。
【設問】【引導學生討論回答】蘇聯為何解體?
(2)原因:
內部:1)歷史原因 :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 (根本)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 (直接)
外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問題拓展】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的自身建設,堅持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二、和平與動蕩并存
【設問】那么,導致世界動蕩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北約轟炸南聯盟
兩極格局結束后,在冷戰陰影掩蓋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19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這個聯盟中,塞爾維亞是主體。然而在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地區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區90%是阿爾巴尼亞族人。阿爾巴尼亞族人要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從而引發了塞、阿兩族的沖突,并釀成流血事件。從此科索沃地區一直處于動蕩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爾維亞警察與當地反政府武裝又發生沖突,這次沖突導致40余人死亡。當時歐洲輿論一邊倒的指責南聯盟政府蓄意對阿爾巴尼亞族進行屠殺。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高舉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干涉南聯盟內政。他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派多國部隊進駐。這一方案顯然很難被接受,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向南聯盟發動了長達78天的狂轟亂炸。
造成世界局勢動蕩的因素有哪些?
A “冷戰”結束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
B 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
C 國際恐怖主義呈現泛濫趨勢。
三、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我比較贊同第三種觀點。
經濟決定政治。我們來看一看2000年至20__年世界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依舊處于世界地位,超級大國的地位并沒有動搖。但與此同時,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國極力構筑的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的設想很難實現。相反,各種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極化方向推進。
1、歐盟
1992年歐共體各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正式簽訂《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一個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誕生。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歐盟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它不再向過去那樣為美國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緦W思之窗】
2、日本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后,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3、俄羅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并擁有可以和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好轉,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國
中國作為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還處于變化之中,多極化畢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未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
【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回顧歷史: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我們立足現在:和平與動蕩并存?!耙怀鄰姟本置骘@現。
我們展望未來:“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過程方法目標:閱讀資料聯系理解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點歸納分析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愛黨情感“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唯物史觀,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二、教學重點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
1954年憲法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單元學過的線索。
教師講授:毛澤東和周恩來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趕考”,已經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舊中國的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接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經濟底子太薄了。雖然經過三年努力,我們的國民經濟已經超過歷史水平,但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差距有多大如何趕上去請同學們閱讀第4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計劃編制前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什么特點(仍然屬于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師過渡講解:為了迅速改變這種狀態,黨中央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條件,決定通過政府制定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發展重點項目,帶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這就叫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15頁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后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靠人才來掌握。)
教師小結、過渡:由于“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還得到了當時友好國家蘇聯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時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完成《填圖冊》第7頁第2題的答案。]
3“一五”計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組織學生完成《填圖冊》第6頁第1題第1個小題的答案:
a.先在課本第17頁或地圖冊第8頁上標注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著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這部憲法是什么時候由什么機構頒布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么(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3它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由于事先廣泛征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2023中考歷史學生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斗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于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系難于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后來逐漸占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斗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于鄂羅斯。”(《清圣祖實錄》)由于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并不等于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占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并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