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如何寫?歷史延長。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拓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阿古柏侵占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
掌 握 x疆行省設置于1884年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合理解 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重要性
聯系歸納 聯系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有效管轄突厥、乾隆年間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設置,證明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許分裂或侵略
識圖填圖 根據新學案第11頁認識伊犁、喀什噶爾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要堅決捍衛她
思想意識 要充分肯定那些抗擊外侮、保衛國家的歷史人物,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x疆
教學難點 收復伊犁的重要性以及為此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占x疆
學生閱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仆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x疆地區這么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么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里自由表達,然后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x疆
學生閱讀12——14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x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怎樣處理伊犁問題?(沒有直接與俄國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對于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于較強的俄國,就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x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爭必須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x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系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么樣的兩面性?(對外反侵略,值得贊揚;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1頁“動腦筋”:為什么說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x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x疆行省等。)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3頁“練一練”:在x疆設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導學生完成第11——12頁的[自我測評?選擇題]:D(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A(x疆戰略地位重要)。
3、指導學生完成“單項選擇”9、10題,“人物春秋”列舉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對于較弱的浩罕國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俄國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在這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值得贊頌。但是,他對于太平天國的鎮壓,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初一學習情況,聯系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并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斗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煙)收到什么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么?(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
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課后小結
小結
英國為開新市場,走私鴉片危害廣。
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國強。
一八四零鴉戰起,《南京條約》喪權益。
賠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后,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并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3.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后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后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后,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簡述裝束、禮節和稱呼的變化。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4】
戊戌變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 握 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搜集整理資 料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比較分析理性說明 社會各界對于戊戌變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討論探索 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譚嗣同等人不惜犧牲生命,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懷念
思想意識 充分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陶冶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強新時代青年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為什么覺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后,有沒有繼續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38頁選擇題:應選B(1895年——《馬關條約》引發“公車上書”)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5】
教學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教學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沒有獲得成功?(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2、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作用?(五四運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屬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什么意義?(中共的成立是中國近代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孫中山為了挽救革命,同共產黨合作,繼續進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后來終于形成國民國革命的高潮——北伐戰爭。(布置學生閱讀50——5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埔軍校的建立
1、根據50頁“動腦筋”: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的教訓,希望創造一支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2、革命軍與北洋軍有哪些區別?(啟發學生運用“導入框”和51頁小字部分提供的資料,從軍隊的任務和作用等方面進行思考。)
教師小結、過渡:袁世凱等人利用北洋軍隊作為自己獨裁專制的工具,繼續禍國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國家危亡,就必須針鋒相對,動用槍桿子來解決問題。
北伐勝利進軍
1、北伐戰爭的目的是什么?(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戰爭的對象有哪些人?(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位置,畫圈作標記。)
3、北伐軍進攻路線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兩種箭頭所經過的地名,作出標記:
A.廣州→長沙→岳陽→汀泗橋→武昌→賀勝橋→九江、南昌→南京
B.廣州→南昌→南京
C.廣州→上海
4、北伐戰爭為什么能夠在不到半年內,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A.作戰方針正確;B.國共兩黨緊密合作;C.[葉挺獨立團]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廣大官兵浴血奮戰;D.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積極支持和緊密配合等。)
5、國民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根據課本回答的基礎上,補充介紹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領導權、一再妥協退讓、甚至壓制工農運動等]:
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
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重危害。)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中國大地上同時并存著哪三個對抗的政權?(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教師指出: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擦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北伐戰爭的歷史昭示我們:國共兩黨真誠合作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具有很大的好處;兩黨的合作被破壞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都會產生負面作用。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6】
教學重點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
教學難點______領導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的原因(理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領導的國民革命為什么會遭到失敗?(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重危害。。)
2、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繼續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檫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布置學生閱讀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南昌起義
1、南昌起義的概況怎樣?(要求學生說出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
A.時間:192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就定在8月1日。
B.地點:江西南昌。[要求學生在56頁地圖上標明位置]
C.領導人:朱德、周恩來、賀龍、陳毅等
D.結果:一度占領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2、《南昌起義》圖中的演講者是誰?(周恩來)
3、“動腦筋”:南昌起義軍占領了南昌,為什么要撤出南下廣東?(遭到反動軍隊包圍,不宜與敵人硬拼,計劃南下廣東,爭取外援,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有什么重大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端。)
教師小結、過渡:當時,______也接受黨中央的指派,回到家鄉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1、______怎樣發動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完成“練一練”:
A.工農革命軍三路進攻的出發地:修水、銅鼓、安源。
B.受挫后會合的地點:文家市。
C.改編部隊的地點:三灣。
D.最后落腳的地點:井岡山。
2、______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提醒學生進行敵我力量對比分析時,注意觀察57頁“文獻資料?紅軍歌謠”、59頁“自由閱讀卡?紅軍的軍服”:
A.敵強:武器裝備齊全,掌握著城市的控制權,但在農村的力量卻比較薄弱。
B.我弱:在國民革命和秋收起義中連續受挫,損失很重,但能艱苦奮斗,可以適應農村的生活。)
3、觀察彩色圖片《井岡山會師》和57頁插圖《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______和朱德相見的地方》,說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分點提問——
A.會師時間:1928年4月
B.改編后的部隊名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C.領導人:朱德、______)
4、根據59頁“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小組議論并發言:秋收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為什么要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答題思路。然后,層層引導:
A.雙方力量對比情況:敵強我弱,敵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義不可能全勝。
B.井岡山條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品豐富,有利于部隊給養的籌集;離大城市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便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鞏固小結
按照綱要信號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南昌起義→南下受挫}井岡山會師→星火燎原
秋收起義→敵強我弱
中考歷史考前復習教案【篇7】
一、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造性開辟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為國家公園?榮家又為何受到______的贊嘆?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計算當時3億農民,要分7億畝土地和297萬頭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畝?多少人可分得一頭耕畜?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土改完成后,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說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那么。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但國家的幫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展。這就是讓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發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幫助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______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______的計劃早三年。農業合作化完成。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教師: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向學生說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改造的結果如何?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當然肯定成績并不是抹殺缺點,是會有缺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
——______《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教師:閱讀書本25-26頁,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么采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教師: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基本結束。農民手中的生產資料變為集體的生產資料,所以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三大改造后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義)?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么缺點?
史料7______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總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總數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