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怎么寫?在高中階段,除了記錄內容大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筆記也可以選擇記錄老師說的話,尤其是一些補充的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1】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并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跡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跡,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于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造了人是難點。初一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于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于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制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陜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 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__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 稱
時間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2】
《遠古的傳說》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 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3】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二、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4】
《三國鼎立》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后者以多敗于少,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后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一下在這一
戰中居于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后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一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并展開討論。
最后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于曹操的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6、作業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2.使學生理解歸納“秦朝完成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了解秦滅六國的順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評評價秦始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在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和進步作用。
通過對秦始皇為統一全國,創建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認識,評價秦始皇為“千古一帝”。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學生朗讀李白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聘望瑯琊臺”。詩中的“秦王”是誰?掃六合是指什么?有何影響?
生: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課“秦王掃六合”
板書課題
多媒體展示課件
完成統一
討論:戰國時期有七個國家,為什么秦能滅掉其他六國, 統一全國呢?
生:……
師:(1)商鞅變法,封建改革徹底(2)長平之戰,贏得絕對優勢(3)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4)統一大業,順應人民愿望
秦滅六國
師:秦王嬴政滅六國的起止時間、順序?
(1)時間:前230年——前221年
(2)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過渡:秦王嬴政統一后,建立了什么國家?定都在哪里
秦朝建立
(1)時間: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陽
(3)人物:嬴政(秦始皇帝)
(4)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二、鞏固統一
1、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師:俗語說“創業容易,守業更難”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大業,那么如何鞏固統一?
生: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歷史小品(朝會)
師:結合課本和歷史小品的介紹回答:秦王嬴政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自已的權力?
生:政治上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師小結: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1)皇帝:至高無上,大權獨攬
(2)中央:{丞相(行政)
{太尉(軍事)
{御史大夫(監察)
(3)地方:郡縣制
師:這種統治制度叫什么?它來源于戰國的啊一思想家的主張?
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法家
展示圖片:三公六制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6】
課題 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授課教師 宋艷紅 單位 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學 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教學
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漢初的統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義。掌握漢武帝“大一統”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培養學生歸納能力、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于方法:通過《漢武大帝》的主題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理解漢武帝削弱諸侯國勢力,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通過表演歷史劇,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突破難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認識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
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重點 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
手段 多媒體課件
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趣
導學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漢武大帝》的主題歌——《最后的傾訴》
第14課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漢初期的經濟形勢及原因
2、主要措施:
輕徭薄賦
重視農業
獎勵農桑
提倡節儉
以德化民
播放歌曲
提問: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出示歌曲中對漢武帝評價的三句話。
解釋“大一統”: 大一統,就是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
投影:“民失作業,而大饑謹……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設疑:(1)西漢初年面臨的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形勢?
(2)這種形勢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假如你是漢初的皇帝,該怎么辦?
提問:(1)漢文帝、漢景帝恢復、發展經濟的主要措施?
(2)文帝景帝的這些措施使西漢出現了什么局面?
投影出示圖片漢文帝霸陵與秦始皇陵
設疑:相對兩幅圖片有什么不同?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
如何理解文景之治
認真傾聽、觀看
回答:漢武帝
感悟
理解
閱讀
分析投影的史資料
回答(經濟蕭條,到處是荒涼的景象。)
找出原因。(秦的暴政和長期的戰亂。)
暢所欲言
閱讀教材、自主探究
歸納文帝、景帝采取的發展經濟的措施。
回答:文景之治
觀察圖片,對比分析
啟發:成由儉,敗由奢。
結論:為漢朝經濟的繼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通過這首氣勢恢弘的歌曲來渲染氣氛,使學生進入歷史情境。
使學生學會從史料中了解史實。(論從史出)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樹立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自主
學習
合作
探究
二、漢武帝大一統
1、原因:
(1)客觀:
文景之治
—物質基礎
(2)主觀:
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1)政治上:
削弱諸侯國的勢力。
(主父偃)
(2)軍事上
北擊匈奴
(衛青、
(3)思想上: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董仲舒)
過渡:漢武帝就在這個時候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歷史的天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媒體展示:漢武帝的畫像
談一談你所了解的漢武帝。
介紹諸侯國問題的由來。
播放視頻:《漢武大帝》諸侯謀反片段
中考歷史知識點教師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兩漢時農業發展的表現:水利的興修,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種植。
(2)掌握兩漢時手工業發展的表現:絲織技術的提高和冶煉技術的進步。
(3)掌握兩漢時商業繁榮的表現;城市的興盛,交通的發展,商業場所的出現(專門),商品種類的增多以及了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
(4)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5)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學生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列表形式培養學生比較、概括、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2)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后世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以兩漢時興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規定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4)兩漢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
2、難點: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聯系講解法。對于黃河在兩漢時常決口的原因要聯系前面學過的內容講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
對問題有一種追本溯源的精神。
2.圖示講解法。這一課涉及到一些農具名稱、手工業生產工具名稱。因時間久遠,學生平時接觸又不
多,只能用投影或電腦注示,教師邊演示邊講,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效果。
3.歸納法。對于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可讓學生用看書歸納的方法,這樣可使知識更系統、條理一些,有利于增強記憶效果。
4.討論法。對于西漢鹽鐵官營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規定,可采用討論法。這樣有利于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
五、授課類型:新授課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復習提問以導入新課)
西漢初年,統治者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具體的政策有哪些?于是出現了什么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那么他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東漢初年,光武帝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呢?
由于兩漢初期的統治者重視經濟,使得當時經濟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二)、新課教學
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快速的閱讀課本,同時思考: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 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漢武帝怎樣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1、農業的進步
(1)水利的興修
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一條母親河,她一方面用她寬廣的胸膛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驁不馴,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決口、改道,給兩岸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僅在漢朝,就多次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治理黃河、使黃河變害為利,就成了兩漢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漢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過黃河?分別產生了什么效果?(漢武帝治理黃河。由于黃河水患影響了財政收入,漢武帝改變態度,親臨黃河督工,命令隨行官員背柴草堵塞決口。此后,黃河80多年無大災;漢明帝派王景治理黃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變成良田,并維持黃河800多年不改道。漢朝農民為興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略。
(2)農具的改進
我:兩漢農業的發展,除了水利興修之外,它的另一個表現為農具的改進。通過閱讀課本,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兩漢時期,農具的改進表現在哪些方面?(耕作工具:犁壁出現;播種工具:耬車;耕作技術也有進步,那就是出現了二牛抬杠法)
生:略。
我: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耕技術和農具隨之進行了很大的改善,漢代農作物的種植也廣泛起來。
(3)農作物的種植
漢朝水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小麥的推廣,漢朝時候,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的國家。漢代以前桑麻的種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了桑樹,有的富戶擁有上千畝的桑麻。桑麻的廣泛種植,促進了絲麻織業的發展。
桑麻的發展促進了絲織業的發展,農具不斷改善,促使了冶煉技術的提高,也就是說農業的進步為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2、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的發展
下面哪位同學能根據課本列舉出絲織業發展的表現,提示同學們可以從絲織工具、絲織技術及染色技
術三方面來考慮。(工具先進:提花機;織技高超:花紋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