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教案模板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都有哪些?歷史科學家檔案的構成是通過使某些文本和文件的使用無效(通過偽造他們代表“真實過去”的主張)來限制更一般的檔案的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歷史教案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都江堰的修建;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
2、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聯系。
3、認識到變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歷史地位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由一生講述教材導言部分“立木為信”的故事,思考: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生答)師設疑:商鞅為什么能在那個時期掀起變法運動?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變革的時代,去了解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情況吧。(板書課題: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和歷史地位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10分鐘)
教師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依據導學案第一部分走進本課的學習之旅。10分鐘,好,開始!
1、說出鐵農具、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情況
2、說出都江堰興修的時間、人物及它的功能和作用
3、商鞅變法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時間、指導思想、內容、性質、作用
4、各國變法的影響
(二)自學檢測(2分鐘)
1、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時期D.戰國時期
2、下列事件,成為我國春秋時期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標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鐮收割莊稼B.帶木柄的耒耜在農業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D.鐵制農具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3、都江堰屬于()
?A.防洪工程B.灌溉工程? C.水利航運工程D.防洪灌溉工程
4、“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
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出的挑戰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
(三)我的疑惑(1分鐘)
過渡語:請你將自學和測試過程中的疑惑舉手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三、后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14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效果如何呢?現在老師檢查一下,請看大屏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見課件)。
點撥1、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點撥2、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2.8分鐘瘋狂記憶“自學教材”問題;對桌之間互查一個重點問題。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7分鐘)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2
一、課程目標
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以后,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3
【三維目標】
1.了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范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2.通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制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3.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學習;
2.建構知識──合作探究;
3.深化主題──反思總結。
【課時數】
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嗎?
提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的魅力。
設計意圖:介結合熟知的諺語引出所學內容,引起學生好奇心,也為之后學習羅馬帝國的發展做鋪墊。
【教學過程】
一、羅馬城邦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8世紀——羅馬文明興起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戰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了解共和國建立后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生的重大戰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后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到1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么,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并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__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為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復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由毛澤東主持,全國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由人民參加商議國家大事,這在我國歷還是第一次,它充分體現出人民當家,成了國家的主人。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么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于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么,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發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5
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能簡單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并對中國近代探索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的根源也已理解,這對他們學習辛亥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孫中山創建興中會;掌握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性質、作用、綱領、報紙、及“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等基礎知識。
2、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歷史史實中總結結論,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并培養學生能從歷史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來達到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客觀地解讀“三民主義”,并評價辛亥革命,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對比,掌握透過現象找到本質的學習方法。
2、通過分析本課與前后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歸納知識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歷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斷進取的意識。孫中山的革命首創精神,順應世界潮流的新思維以及以民族利益為重的精神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3重點難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綱領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通過講述讓學生理解同盟會建立的必要性、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條件和性質;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通過分析同盟會革命綱領的內容讓學生理解“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辛亥革命的意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客觀地分析這一歷史事件,得出辛亥革命既可以說是成功的,也可以說是失敗的。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播放MV《辛亥頌》,電影《辛亥革命》的主題曲
教師導語:同學們這首歌曲的名字叫《辛亥頌》,這些年輕的革命志士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爭取中國的光明,他們所發起的這場革命就是今天我們將要講到的《辛亥革命》。孫中山曾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辛亥革命如何順應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又將在中國開辟了一個怎樣的新天地呢?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辛亥革命》。以此導入新課
活動2【講授】講授新課
出示學習目標,1、理解辛亥革命爆發前的社會背景
2、掌握孫中山成立的興中會、同盟會及其性質、作用、報紙和綱領
3、掌握辛亥革命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4、全面評價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
活動3【活動】學生齊讀
讓學生明確我們今天將學習哪些內容。
活動4【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辛亥革命爆發前的社會背景
活動5【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來分析中國當時已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民族資本主義也迅速發展;并且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這兩次探索事件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讓學生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一分析問題的方法。
活動6【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2、早期的革命組織是什么?何時在何地成立?
活動7【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檀香山是在美國的夏威夷群島,說明孫中山的思想受到歐美國家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也影響到了中國國內的革命黨人,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1905年國內產生了一大批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教師出示圖片,并指出因為革命力量比較分散,所以最終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統一的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
活動8【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3、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的時間、地點、性質及成立的意義分別是什么?
1905年在日本的東京成立;性質是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意義是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活動9【活動】學生活動
學生自主看書回答問題。
活動10【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4、辛亥革命的派別、性質分別是什么?
派別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活動11【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可以從中國同盟會的性質和意義分析
活動12【講授】教師重點講解辛亥革命的綱領
(出示對比表)通過對比同盟會的綱領和《民報》發刊詞的“三民主義”來解讀民族、民權、民生的含義——民族獨立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所以民族主義是前提;民生體現了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要求,讓人民豐衣足食,過上“家給人足”的生活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所以民生主義是保障;而民權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要求,不僅要求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還要求獲得普選權,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所以民權主義是核心。從“三民主義”的核心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探索歷程。
活動13【講授】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5、辛亥革命經歷了怎樣一個探索歷程?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活動14【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提示學生辛亥革命探索的側重點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因孫中山深受歐美思想的影響,所以他要求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引導學生區分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在政治目標上有一定的區別。培養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出兩次探索的本質區別。
活動15【講授】【小結、過渡】
為了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向全國,讓更多的人參與這一革命,革命黨人在全國發起了多次武裝起義。(出示革命形式示意圖)面對風起云涌的革命形式,孫中山評價當時的革命:“中國現今正處在一次偉大民族運動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出示圖片)但很遺憾的是這些革命先后失敗,但失敗的革命為革命黨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謂厚積薄發,終于在1911年的10月10日,一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拉開了序幕。
活動16【講授】二、武昌起義
1、播放視頻《武昌起義》,通過觀看視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采用比拼記憶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問題: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發起人、結果。
活動17【導入】教師拓展,導入下一個問題
教師提示這場武裝起義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但它不是由孫中山領導的,而是湖北的新軍,他們敢于斗爭、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武昌起義之后清政府土崩瓦解,一個嶄新的政權將會對它取而代之。
活動18【導入】二、武昌起義
2、播放視頻《中華民國成立》,仍采用比拼記憶的方法,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問題: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臨時大總統、紀年方法分別是什么?(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這是辛亥革命的創新,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活動19【活動】學生歸納、總結知識點
學生推導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公式;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在中國歷采用干支紀年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等。
活動20【講授】二、武昌起義
3、評價辛亥革命
活動21【活動】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組織學生從成功和失敗兩方面來討論,女同學——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為它成立了中華民國;-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男同學——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因為①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②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以史實來進行論證:北洋軍閥本身就是一個封建軍閥;在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他的支持,所以北洋軍閥再度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統治中國的工具。因此當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就意味著這場革命將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活動22【講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是否能把“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為“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能。原因是每一個社會形態都會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沖擊了封建制度,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民族資產階級和海外華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在經濟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成就。所以說辛亥革命順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即: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正是順應了世界歷史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趨勢。除此之外教師出示一張清朝官員的服飾和中華民國成立時的圖片,讓學生對比它們的不同。從而得出結論:辛亥革命也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習俗。至此對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剖析完整。)
活動23【活動】【小結】
辛亥革命既可以說是成功的,也可以說是失敗的,對這一事件我們進行了全面的評價。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國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孫中山不愧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在本課當中他有哪些歷史政績呢?出示知識梳理的幻燈片,引導學生說出孫中山的事跡。從而總結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活動24【作業】課后習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至恭親王奕等奏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權分立,然后政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為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為政府,出納王命。——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三義和團揭帖: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挑鐵路把線砍,旋再破壞大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羅勢蕭然。一切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升慶平。——《拳匪紀實》
材料四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之羈絆,不可不革命;我中華欲獨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華民國。
——鄒容《革命軍》(注:鄒容,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別出自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
他們分別領導了什么運動
材料一地主階級洋務派;材料二資產階級維新派;材料四資產階級革命派
分別領導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2、材料二、四的救國方式及政治目標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救國方式是變法或改革,政治目標是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材料四的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標是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
3、對待西學問題上,材料一、二有何異同?
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的軍事技術,而戊戌變法學習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個階級的什么歷史運動?近代這個階級還發動了哪個運動?
農民階級;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6
三大改造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劇;引導學生課后撰寫題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過程
導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小歷史劇:《雞毛飛上天》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議一議: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農業實現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澤東報喜》,加深認識。
?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身邊的歷史:參觀當地的一兩個老字號店鋪,并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了解其發展歷史與現實狀況。(成果匯報)
?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學習與思考:為什么說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中考歷史教案模板篇7
學生課前準備:
一、課前預習了解
二、課內探究學習
三、課后鞏固提升
二、教學課題
1、知識目標:__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內容(概況),開國大典盛況,x藏和平解放。2、能力目標:分析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新舊對比分析)。3、情感目標:通過新中國成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強責任感。三、教材分析本課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新中國的成立和x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國的成立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準備,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x藏和平解放,是我國成功解決民族問題的典范,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減少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使x藏從此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標志著祖國大陸的全部解放。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__第一屆全體會議內容,x藏和平解放。難點: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四、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半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如學生以前學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等,基本掌握了學習會議的基本方法,多數學生已經知道學習會議應該從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會議內容、意義等方面來進行學習,這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老師在學生學習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學習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基本方法,自學本部分內容。學生通過電視等,對x藏問題很感興趣,這是我們學習本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五、教學方法
范例導學-自主探究-及時鞏固-拓展提升教學法情感體驗法對比研究法初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