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設計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考慮到所需教具的準備,例如教學用具、實驗器材、多媒體設備等,以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高一生物教案設計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高一生物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周,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于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于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后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并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后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匯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了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扎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么?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并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學習生物知識后解答,并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么途徑最好?
e)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干與其他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f)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g)為什么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桿》的措施?
h)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么問題?
i)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占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后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課后布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通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么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2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習過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對于細胞的分化的例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比較好理解細胞分化對于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的重要意義。而且,因為本節內容涉及到個體發育等知識,學生對此有一定的認識,學習的興趣比較高。
在本單元中,學生應經學習了“細胞增殖”的內容。所以對個體發育有了一個較系統的認識。關于分化的本質,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會比較抽象難懂;植物組織培養、動物克隆技術等知識,學生既無直觀印象,也少有相關的信息儲備。因此,培養學生主動構建概念、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學好本節的基礎。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要是學生掌握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為以后學習細胞癌變以及遺傳部分的的性狀表達奠定基礎。
學生可能具有的前科學概念:“已經分化的細胞遺傳物質會發生改變,已經分化的細胞不能再分化形成其它細胞”
3、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細胞的分化”是新課標人教版必修1第六章第二節的內容,由細胞分化及其意義、細胞的全能性兩部分內容構成。細胞分化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一個內容,是個體發育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和生理現象,是多細胞生物體發育的基礎和核心。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建立在細胞分裂基礎上的變化。分化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動物細胞核全能性的具體應用——克隆技術又是當今生命科學的熱點。本節內容既是對細胞結構、功能、分裂等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又為學習遺傳、變異打下基礎。同時,本節知識與當今許多科技新進展熱點問題都有緊密地聯系,因此能聯系實際了解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顯得很重要,也會激發學生了解科學的積極性。
細胞分化的概念,內涵較深刻,也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可通過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物個體發育過程,植物個體發育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早期胚胎中彼此相似的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發育為形態、結構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細胞。從而認同細胞分化的重要意義。在學生理解了細胞分化的重要意義后,可引導學生由現象深入到本質,探究細胞分化產生的穩定性差異是不是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證明你的觀點?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創新精神。最后通過類比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細胞的全能性是教學的難點,可通過利用多媒體動、植物細胞全能性的試驗,以及學生列舉事例來加深理解。
、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①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②在一定條件下,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為其他細胞。
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白血病、植物組織培養和克隆動物的資料,可以激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興趣,也是讓學生對此有一定的了解,學習的時候不會感到陌生。
在課堂剛開始時,讓學生進行收集成果的匯報,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成就感,建立學習這部分知識的信心。
教學目標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能夠達到一下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個體發育中的意義。
②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說出細胞全能性的實質及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全能性的不同點,能夠區分具體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2)、能力目標
①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②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生物學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細胞分化的學習,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②通過細胞全能性的學習,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資料的搜集和分析,養成關注生物科學發展、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社會熱點等問題。
6、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3)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查閱有關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制作ppt,準備有關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視頻圖片插入ppt中,查閱大量有關資料,豐富自身知識。
課時安排
一個課時(10min)
教學過程
時間教學
環節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行為教學技能教學策略40S
40S
70S
60S
120S
20S
150S
40S
60S回顧
導入
講解
總結
練習
生物都要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直至最后死亡的生命歷程。活細胞也一樣。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分裂這一節,知道到了生物體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細胞數量的增加主要是靠減數分裂嗎?請_同學回答。(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有什么意義?(增加細胞數目,在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于生物的遺傳有重要意義)
人體中有200多種不同的細胞,組成人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一個受精卵進行有絲分裂產生的,可是,有絲分裂產生的親代和子代細胞之間遺傳信息是一樣的,一個受精卵是怎樣形成這么多中不同的細胞的呢?說明除了進行細胞分裂之外,還需要進行怎樣的變化呢?(細胞分化)接下來,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一、
細胞分化的概念
1、多細胞生物體由一個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形成兩個細胞、四個細胞、八個細胞,最后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細胞,比如紅細胞、肌肉細胞、神經細胞、上皮細胞等,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這個過程就是細胞分化。
2、細胞分化的概念::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值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3、比較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不同點: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量,形態結構功能不發生改變;細胞分化增加細胞種類,形態結構功能發生改變。相同點:遺傳信息都不發生改變。聯系:共同完成生物個體生長發育過程。
二、
細胞分化的特點:
普遍性:細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不僅動物細胞有細胞分化現象,植物細胞也有細胞分化現象。
持久性:細胞分化貫穿于生物體整個生命進程中,在胚胎期達到最大程度。
穩定性:離體培養的上皮細胞,始終保持為上皮細胞,而不會變成其它類型的細胞
不可逆性:在細胞分化過程中,假如A細胞分化為B細胞后,一般不會再表現出B細胞反方向分化形成A細胞
三、
細胞分化的實質:
在組成細胞的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什么?(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合成又受什么控制?(DNA)DNA是由四種脫氧核苷酸形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代表了遺傳信息,同一個體的不同細胞遺傳信息相同嗎?(相同,都是來自同一個受精卵)那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會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呢?這就涉及到基因選擇性表達。
假設一個細胞含有五個基因,但這五個基因中只有A和C基因的遺傳信息表達了,細胞就合成運輸氧的血紅蛋白,細胞發育為紅細胞。同樣的道理,若BC基因表達了,細胞則分化為上皮細胞;若CE基因表達了,細胞則分化為神經細胞。
(試一試,你能解釋這些現象嗎?PPT第七張)
在紅細胞和肌細胞中都含有血紅蛋白基因和肌動蛋白基因,但是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
四、
細胞分化的結果;產生了不同種類的蛋白質,最終使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發生穩定性改變。
五、
細胞分化的意義:
提出問題:如果多細胞生物的各種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都是一樣的,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生物體各個細胞不出現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動的效率低下,新陳代謝速率慢。
因此通過細胞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器官,是個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想一想;高度分化的細胞遺傳物質是否會發生改變?還能再分化嗎?
高度分化的細胞遺傳物質不會發生改變。但是在個體中不會再分化,已經分化的細胞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因此不會再分化,但是,離體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它細胞。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將是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從個體發育過程分析,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屬于發育過程中的量變,細胞分化導致細胞種類多樣化則屬于發育過程中的質變。細胞分裂和分化貫穿于個體發育的全過程,但在不同階段,不同細胞表達程度不一樣。個體發育是在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基礎上共同實現的。
1、細胞分化與細胞增殖的主要不同是:(D)
A.細胞數量增多;
B.細胞形態、結構相同;
C.細胞的生理功能上相似;
D.相同細胞的后代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是(C)
A.心肌細胞B.神經細胞
C.早期胚胎細胞D.肝細胞
3、下列關于細胞分化說法錯誤的是(C)
A.細胞分化與生物發育有密切關系;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3
教學準備
1.教學目標
1.簡述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細胞的無絲分裂。
3.概述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周期和有絲分裂的過程。
教學難點:
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的染色體形態、數目、位置和運動的變化是一個動態而又微觀的過程。
3.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
4.標簽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從細胞水平來看,一個蛙的受精卵需要怎樣的途徑才能成為一只成蛙呢?
學生小組討論、代表回答:需要不斷進行細胞體積的擴大與細胞分裂,還要細胞的分化等。
[師]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也證明了以上觀點,生物體的體積增大,即生物體的生長,既靠細胞生長增大細胞的體積,還要靠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事實上,不同生物同類器官或組織的細胞大小一般無明顯差異,器官大小主要決定于細胞數量的多少。
(二)、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師]細胞為什么不能無限長大?什么因素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生]細胞體積越大,需要的營養物質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謝廢物也越多,物質的輸入和輸出也會遇到困難。
[師]隨著細胞的長大,細胞膜的面積不是也在擴大嗎?下面通過模擬實驗來探討這個問題。
學生分組實驗:①將實驗桌上準備好的瓊脂塊(內含酚酞)切成邊長分別為25px、2cm、3cm的立方體;②將以上三種瓊脂塊樣品,同時置于盛有適量0.1%的NaOH溶液的燒杯中,處理10min;③取出瓊脂塊樣品,吸干浮液后,分別將每一樣品切成兩半,觀察切面,測量每一切面上NaOH擴散的深度并記錄數據。
學生活動:各小組對實驗采集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小組代表陳述觀點。
分析:
(1)瓊脂塊的邊長越長,NaOH在瓊脂塊中的擴散效率越差。
(2)邊長為3cm、2cm、1cm的瓊脂塊分別看作三個植物細胞的話,那么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是依次增大的。
(3)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生物的異常旺盛的代謝與其細胞的S/V相對直接有關。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低。
[師]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可見,生物體的長大主要靠細胞的數量增多,即細胞的增殖來實現。
(三)、細胞周期
[師]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
[師]像草履蟲、變形蟲這些單細胞生物,細胞分裂有什么作用呢?
[生]通過細胞分裂可以產生后代,起到生殖和繁衍種族的作用。
[師]對多細胞生物來講,細胞分裂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細胞分裂可以增加體細胞的數目,是細胞分化、組織與器官形成的基礎。
[師]細胞的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生殖和遺傳的基礎。
[師]下面我們就來探討細胞增殖的問題。我們先以動物細胞為例,看看細胞是如何增殖的。
呈示多媒體信息:播放一段草履蟲有絲分裂的視頻。
[師]大家看到了一個動物細胞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最后形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子細胞,也就是說它完成了一次細胞增殖。并且這樣的增殖具有周期性。科學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用32P標記蠶豆根尖細胞并觀察它的有絲分裂過程,揭示了細胞周期的基本規律。
那么,什么是一個細胞周期呢?教師呈現細胞周期示意圖。
一個細胞周期是指從一次細胞分裂結束開始,直到下一次細胞分裂結束為止的過程。這一周期實質上包括了細胞分裂的準備階段——分裂間期和細胞分裂的實施階段——分裂期。
[師]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細胞周期可以用一個圓來表示,那么是不是圓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細胞周期的起點呢?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師]細胞周期對于不同類型的細胞持續的時間是不同的,請看屏幕。
課件展示:
不同類型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比較表。
[師]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不同類型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有長有短。
大家仔細看一看,細胞周期在分裂間期和分裂期的時間分配是否平均?有什么規律?
學生活動:學生就提問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師]不平均,分裂間期占用的時間遠遠多于分裂期所占用的時間,分裂間期占用了整個細胞周期的90%~95%,而分裂期只占用了5%~10%,這就是細胞周期的特點。細胞周期的這一特點充分說明了分裂間期這一準備階段的重要性,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分裂間期為分裂期的進行作了哪些準備?請看屏幕。
教師演示分裂間期的動態畫面,并提示大家注意觀察細胞核內染色質的變化。
教師出示間期結束時與開始時的比較畫面,并提示學生觀察。
目前同學們還沒能看出它有什么變化。難道分裂間期就真的沒有什么變化嗎?下面我們把細胞內的一條染色質長絲單獨放大,看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演示放大的一條染色質長絲在間期開始時和結束時的比較畫面。
[師]現在我們再看一看,細胞核內的一條染色質長絲經過間期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觀察、比較后回答提出的問題。
[師]間期開始時的一條染色質長絲變成了連在一起的兩條染色質長絲。圖像上的這種變化我們可以用染色體復制來加以描述。當然,此時的染色體還以染色質的形式存在。
(四)、有絲分裂
[師]染色體由哪幾個部分構成?
[生]DNA和蛋白質。
[師]染色質的成分為DNA和蛋白質,分裂間期的染色體復制也就包含了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的蛋白質的合成。從圖像上看,原來的每條染色質長絲都形成了兩條一樣的染色質長絲,并且這兩條長絲是連在一起的。這說明原來每條染色質長絲中含有的一個DNA分子復制成了兩個DNA分子。因此可以說,分裂間期為細胞分裂期準備好了雙份的DNA分子。我們已經知道DNA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那么,這雙份的DNA分子是怎樣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細胞分裂期是怎樣進行的。分裂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習,人為地把它分為四個時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下面我們就先來看前期是怎么進行的。
教師播放分裂前期的動態畫面并指出觀察的重點:細胞核內的染色質的變化以及細胞結構的變化。動態畫面停止后,出示前期結束時與間期結束時的比較畫面,并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討論。
[師]細胞核中的染色質長絲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細長的染色質長絲變成了染色體。
[師]從圖像上大家已經看出,經過前期的變化,染色質長絲高度螺旋、縮短變粗,形成了染色體,所以細胞分裂前期的細胞核中出現了染色體。此時的每條染色體由兩部分構成,每個部分叫一條染色單體。由于兩條染色單體完全一樣,因此稱它們為姐妹染色單體。姐妹染色單體并不完全分離,而是由著絲點把它們連成一體,由于每條染色單體中各含有一個DNA分子,所以此時的每條染色體都含有2個DNA分子。
[師]除了染色質變成了染色體之外,再看看核膜、核仁有什么變化?
[生]核膜、核仁都不見了。
[師]在細胞分裂前期,核膜解體了,核仁消失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細胞的兩組中心粒發出了星射線,并由這些星射線構成了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紡錘體的中央。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4
一、指導思想: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是研究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探索生命的科學。本套教科書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是以生態學為主線,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同時滲透了科學、技術、社會關系的教育,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還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構建了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能力體系,強調對學生的觀察、操作、探究、思維和應用等能力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是認識生命,這里總括地介紹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也簡要的介紹了生物學的來歷和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方法。
第二單元是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單元具體介紹了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和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同時用實驗和演示的方法介紹了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驗證了生物體由器官和系統組成。這兩單元內容不多,具有綜合性,但必須要慎重對待,特別是要介紹本學科的重要性,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要講究方式方法,使同學們一下子進入學習生物學狀態,而且對以后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第三單元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本單元的內容較多,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體詳細的介紹了綠色植物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騰作用和運輸作用。這部份是本單元的教學的難點。也是、本教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要多運用生活實例,讓同學們在生活中學習生物學。第二部份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在這兒告訴我們了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營養器官的生長和生殖器官的生長。第三部份是綠色植物與生物圈,這部份是需要同學們多看課外資料,多觀察生活環境,明確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關系,使他們認識到為什么要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城市。
三、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1、認真抓好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高中生物學的知識,內容比較系統、全面。在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學習規律,通過課堂教學、實驗、課外作業等各個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習的自覺性,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引導他們認真學好生物學基礎知識,做到正確理解,鞏固記憶,舉一反三,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和參加工作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
2、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的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高中生物學知識的講述,對學生進行這兩個觀點的教育,要使學生理解現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動植物都是逐漸進化來的,一切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分不開的,生物必須依賴于它們的環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動反過來又時時刻刻在改變著環境,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再有,通過講述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古代的和現代的生物科學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教師對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學生課外作業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導學生認真完成。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和課外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能力。
4、加強直觀教學、堅持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直觀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記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我要積極地自制直觀教具,密切結合教學內容使用教學掛圖、標本、模型、幻燈和教學電影等進行教學。要重視密切聯系本地區動植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或者補充講述當地常見的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動植物種類。
四、布置作業和單元測試
配合教學進度按時完成教材課后設計的作業,不需要另外布置作業,以減輕學生負擔。期中、期末之前各進行1次單元考試,第10周要進行期中復習。期中考試題不能出得太難,讓好學的學生有較好的成績。期末統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復習時間。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5
每次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時,都很費一番心思。因為這部分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內容,雖然趣味性也很強,內容本身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書本呈現的內容較為抽象,隱含的內容也很寬泛、深度較廣,并且有些練習題難度也較大,還出現了教材上沒涉及到的專有名詞。如果僅僅學會課本內容,不進行專題訓練,還是應付不了各種類型的題目。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么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就是學會了某些知識,而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新課程理念下的“遺傳和變異”該如何實施,才能即學會一些方法,有應付各種題型呢?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書本上每節內容,還是引導學生以自學為主,稍難的知識可以發動學習討論,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隨時改變教學方法。例如:教學過程中,基因突變的原因分析--鐮刀型細胞貧血癥,預設了小組討論。可在巡視中,發現許多小組的討論好象只是為了完成討論的環節,只講了幾句就停止了。了解情況后,發現學生并沒有深入了解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這種情況下必須對課堂預設立刻作出調整:不然課堂效率可想而知。當時的調整是由教師提示各環節的要點問題,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師講解補充完整。再隨機出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訓練解題思路。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剛學完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學生是很糊涂,面對具體題目感覺無從下手,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各種題型的訓練后,思路才逐漸清醒。因此,在題型訓練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細致講解和補充相關知識。例如:學完三種可遺傳變異后,如果不比較三種變異,學生就難以區分三種變異的區別和聯系。所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是有利于學生理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需要適當加以補充。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6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閱讀教材P110~111)
1.主要觀點
(1)生物來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
(2)進化歷程:由低等到高等。
(3)進化原因: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意義
(1)歷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
(2)反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閱讀教材P111~113)
1.主要內容
2.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
(1)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
(2)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
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閱讀教材P113)
1.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關于自然選擇的作用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
3.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重點聚焦
1.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是怎樣看待生物進化的?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要點是什么?
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蟻獸是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適于舔食昆蟲的一種哺乳動物。鼴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視力完全退化、營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
材料二超級病菌是對幾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的統稱。能在人身上造成膿瘡和毒皰,甚至讓人的肌肉逐漸壞死。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
1.結合材料,利用拉馬克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1)用進廢退
①食蟻獸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蟻獸的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是其長期伸向土洞舔食螞蟻的結果。
②鼴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長期廢而不用的結果。
(2)獲得性遺傳
①超級細菌的形成:人們經常使用抗生素改變了細菌的生活環境,細菌發生定向性變異,而且逐漸積累和遺傳,從而演化為超級細菌。
②長頸鹿脖子長:草地退化后,長頸鹿只能食用高處的樹葉。由于經常使用頸部,導致頸部越用越長,并將長頸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
2.環境引起的性狀改變不一定遺傳給后代,只有環境使遺傳物質改變進而引起性狀改變時才能傳給后代。
[總結升華]
1.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內容
(1)用進廢退:凡是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每一種動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續地使用,會逐漸增強,并且發達起來。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經常使用,則會逐漸衰弱,其功能減退,最后導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獲得性遺傳: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一個動物經常使用某種器官或經常不使用某種器官的結果是發展某器官或喪失某器官,這種變異可以通過生殖遺傳給后代。
2.拉馬克進化學說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觀點具有局限性。他過于強調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實際上,如果環境的變化未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就不會使生物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對點演練]
1.拉馬克認為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變異和定向的自然選擇
B.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C.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D.器官的反復使用
解析:選C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器官經常用就進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這種性狀遺傳給后代。
[共研探究]
根據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
(1)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性狀(表現型)。
(2)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
(3)生存斗爭
①類型:包括生物之間的斗爭、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
②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
③原因:過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資源。
(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5)圖乙表示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關系
(1)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
(2)生物進化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3)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易取得勝利而得以生存,有利變異通過遺傳得以累積和加強,產生適應環境的新類型。
(4)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請利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形成。
提示:長頸鹿產生的后代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導致現有食物不能滿足所有個體的需要(生存斗爭),又因個體間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而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被淘汰。控制長頸的基因經過逐代積累,最終進化成長頸鹿。
4.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關鍵是自然選擇。
[總結升華]
1.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
(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
(2)關系圖解: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與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比較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區
別變異變異是不定向的,本來就有,環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決定生物變異的方向變異是定向的,環境和動物的意愿可決定變異的方向
適應
環境有利變異→適者生存
不利變異→不適者被淘汰環境和動物的意愿決定的變異都適應環境
進化
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自身決定
聯系承認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即由簡單→復雜,由低等→高等進化,且都是“漸變”的結果
【易錯易混】
(1)自然選擇和變異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材料,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達爾文進化論以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
[對點演練]
2.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①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③變異是不定向的④變異是定向的⑤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積累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選B影響生物變異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
1.下列敘述中哪一項不是拉馬克的觀點()
A.生物的種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
B.生物的種類從古到今是一樣的
C.環境的變化使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并且將這些性狀傳給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發達與否取決于用與不用
解析:選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不變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生物的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所致。
2.下列有關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各種生物都有強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爭造成多數個體死亡,少數生存
C.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變異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行,通過遺傳逐漸積累
解析:選D變異是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適應環境的變異)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并可以通過遺傳逐代積累,而不利變異則被淘汰。
3.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論述,不符合達爾文學說基本觀點的是()
A.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發生作用的基礎
B.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C.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新的物種類型
D.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定向變異,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解析:選D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變異是不定向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通過自然選擇,不利的變異被淘汰,有利的變異被保存,并通過遺傳積累起來,然后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4.如圖表示達爾文對現代長頸鹿進化形成過程的解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鹿祖先過度繁殖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頸鹿的頸和前肢的長短各異,這表明生物變異是________。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時期,有的個體能吃到高處食物而活下來,有的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這個過程叫_________,它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生存斗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適應有雙重含義:一是生物體的________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適應是____________的結果。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適應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狀與環境相適應,適應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適應環境的性狀的過程,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后代數目超過環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選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3)性狀改造自己形成適合環境的性狀自然選擇
【基礎題組】
1.按照拉馬克的觀點,現代食蟻獸舌頭細長的原因是()
A.用進廢退B.適應性變異
C.自然選擇的結果D.定向變異的結果
解析:選A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1937年,有人把原產丹麥和德國的白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最初白三葉草莖、葉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人們對這一事實做出以下幾點解釋,其中不符合達爾文學說的是()
A.不耐寒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葉草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解析:選C白三葉草本身存在抗寒個體的變異,環境(氣候比較寒冷)使抗寒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從而使耐寒性狀在后代中積累和加強。不耐寒的個體在與無機環境的斗爭中被自然環境淘汰。
3.在下列幾種簡式中,能較確切地說明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A.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B.環境變化→定向變異→去劣留優
C.生存斗爭→用進廢退→適者生存
D.環境變化→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適者生存
解析:選A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強調了變異是不定向的,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發達。根據達爾文的觀點,鹿角發達的原因是()
A.鹿角不發達的個體被淘汰,鹿角發達的個體被保留
B.鹿角因經常使用而發達
C.鹿角的變異朝著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發展
D.雄鹿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發達
解析:選A達爾文的觀點認為,雄鹿的鹿角存在發達和不發達的變異,雄鹿之間為爭奪配偶要進行生存斗爭,有發達鹿角的個體能夠得到配偶,并把這種變異遺傳下去,沒有發達鹿角的個體因爭奪不到配偶,其變異就很難遺傳下去,經過一代代的進化,就形成了如今有發達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解析:選B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說明具有較厚外殼的蝸牛能適應其生活環境。
6.人工選擇能選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其共同的選擇基礎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C.生物都在進行生存斗爭
D.人和自然界的選擇力量
解析:選B選擇的基礎是生物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遺傳和變異產生的。
7.如圖所示,理論值與實際生存個體數差別很大,其原因可用達爾文的什么理論解釋()
A.過度繁殖B.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D.適者生存
解析:選B從坐標圖中可看出,生物個體實際值小于理論值,這是因為一部分個體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
8.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區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環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變異
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不定向的變異是由動物的意愿決定的
C.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后就能適應環境
D.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通過變異適應環境
解析:選D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是自然界始終存在的,且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變異才能適應環境,A、C錯誤。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產生適應環境的變異,變異是定向的,B錯誤。
【能力題組】
9.家雞起源于原雞,現在的家雞年產卵量可達260個以上,而原雞的年產卵量僅為12個。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量逐漸增加,并將此變異遺傳下去
B.發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雞蛋,孵化出了產卵量高的雞,并經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C.人工飼養條件能夠滿足原雞多產卵的營養需求,從而使其產卵量增加
D.家雞的起源可以證明,生存環境的變化可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
解析:選B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多,該變異是由環境條件變化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現在的家雞產卵量高,是由于原雞產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受精卵,孵化出產卵量高的雞,被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10.某海島上生活著一種昆蟲,經調查,該昆蟲翅的長度和個體數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后來該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若干年后再進行調查,你認為最能代表此時情況的曲線圖是()
解析:選B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該昆蟲的長翅個體比短翅個體更容易被海風吹到海里,在這種情況下,長翅個體不適應環境,數量變少,短翅個體數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產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其結果是()
A.殺蟲劑誘發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生,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強
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量增加
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
D.害蟲全部消失,最終導致某些害蟲的物種滅絕
解析:選B由于基因突變,害蟲群體中存在著能抵抗殺蟲劑的變異個體,當使用某種殺蟲劑后,絕大多數害蟲被殺死,少數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大量繁殖后,再用該種殺蟲劑,會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因此,殺蟲劑對害蟲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
12.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①食蟻獸的舌頭變得細長,是食蟻獸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長期臥伏于海底的結果③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縮、退化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是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漸積累的結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選C拉馬克關于生物進化原因的兩個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即動物的器官越用越發達,如果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上的退化,并且拉馬克認為通過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①②③均為“用進”的實例,④為“廢退”的實例,⑤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
13.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類型的個體,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
(2)隨著環境的變化,食物越來越少,跑得快、兇猛的狼才能有機會獲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樣,食物、環境對狼的進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___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變異經過________,最終形成現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兇殘的特征。促進狼進化的動力是________。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答案:(1)變異不定向遺傳變異(2)選擇定向方向(3)逐代積累生存斗爭
14.如圖為對一塊甲蟲成災的農田使用兩種殺蟲劑的實驗結果,試分析:
(1)曲線回升是通過____________之間的________來實現的。
(2)殺蟲劑的使用對甲蟲起了________作用,這種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結果導致甲蟲的抗藥性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
(3)根據以上分析,使用殺蟲劑治蟲的缺點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這些缺點,你認為消滅甲蟲應采用什么方法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使用這兩種殺蟲劑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蟲的種群密度都明顯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增加,說明殺蟲劑的使用沒有殺死有抗藥能力的甲蟲,而這部分有抗藥能力的甲蟲大量繁殖導致種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蟲與殺蟲劑生存斗爭(2)選擇定向增強(3)①使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比例上升②對環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檢測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為: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檢測結果如圖所示。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養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該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
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
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在環境變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
④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實驗結果的指標即對實驗結果的表述。本實驗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的生長來表述實驗結果的,即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性的個體大量死亡,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選擇下進化是定向的,使用該抗生素后,題圖中細菌數量并未降到0,說明細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③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④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只占少數。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選擇④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7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播放_《_俠》的片段,
問:_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_的圖片,黑寡婦_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_(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8
生物下冊的教學,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實際生活中與生物學有關的知識,認識生物、了解生物、應用生物,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態度和情感,使學生樹立生活與科學是緊密相連的觀點,培養學生觀察、收集資料、分析、評價、綜合概括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和第八單元—健康的生活,在第七單元中,分三個層次揭示了生命的延續和發展,一是生殖和發育,二是遺傳和變異,三是進化,遺傳是通過生殖而實現的,在生物代代繁衍的過程中,遺傳和變異與環境的選擇相互作用導致生物的進化,所以三個層次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第八單元中,除選取“具體內容標準”規定的內容外,還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內容,這些對學生學會健康生活很有幫助,懂得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和一定的理論和技能,并且通過前六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物圈中各類群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有了大致的了解,還有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第八單元的內容剛好可以替學生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能真正認識到健康的涵義和重要性。
三、教學措施
1、在教學中注意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條件力爭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等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運用各種輔助教學手段。
5、積極組織好生物課外小組活動,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教學內容及進度
教學內容
課時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植物的生殖
1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2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3鳥的生殖和發育
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2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人的性別遺傳
2生物的變異
第三章生物的進化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物進化的歷程
2生物進化的原因
3傳染病及其預防
4免疫與計劃免疫
5用藥和急救
6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7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9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激發學生的生物學興趣。
3、能力方面: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推理,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說明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和一般過程。
2、讓學生知道細胞與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2、如何設計實驗過程(材料、實驗用具、試劑的選擇,實驗結果的預測等)。
3、理解細胞膜不僅是半透膜,還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引言:同學們回憶一下贊美蓮藕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蓮藕生長在污濁的泥土中卻能從環境中獲取蓮藕細胞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物質,如水、氧氣、礦物質等,而蓮藕細胞不需要的物質分子則不能進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質分子進出細胞?(細胞膜)物質分子是如何跨越細胞膜輸入和輸出細胞的?(引出本章課題)
今天,我們先以水分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引出本節課題)
【活動】“問題探討”
(1)演示實驗:一滴紅墨水滴入到清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問題:如果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半透膜隔開,結果又會怎樣?
演示: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
教師和各實驗小組代表課前做好該實驗,實驗的內容設置如下:
①燒杯中是清水,漏斗內是30%的蔗糖溶液,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玻璃紙(半透膜)隔開,實驗開始時,漏斗內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靜置2h后,漏斗內的液面有何變化?
②用一層紗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面有何變化?
③用一層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面會有什么變化?
④若漏斗內外均是同濃度蔗糖溶液,情況又是怎樣的?若漏斗內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①,展示實驗現象。
(3)提出討論問題
問題:為什么漏斗內的液面會上升?
多媒體動畫演示,引導學生思考。
師生總結:水分子從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數量少的一側擴散,也就是說:水分子是順著相對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這種現象稱為滲透作用。這個裝置叫滲透裝置。
第2、3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②、③,展示實驗現象。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比較①②③組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第4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④,展示實驗現象。
通過比較①④我們又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總結上面兩個結論得出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講授】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類比滲透裝置與細胞,提出問題: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嗎?
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當我們吃比較咸的食物時,如腌制的咸菜、連續嗑帶鹽的瓜子等,你的口腔會有什么感覺?引出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學生完成)。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半透膜,動物細胞的細胞質是動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將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分別放在濃鹽水、生理鹽水、清水中,觀察紅細胞的形態。
預期結果(學生完成):紅細胞在濃鹽水中失水皺縮,在生理鹽水中保持原有形態,在清水中吸水膨脹。
圖片展示: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完成):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形態不變
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水進出細胞是順相對含量的梯度,通過滲透作用進行的。
【講授】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提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又怎樣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涼伴黃瓜時有水出現,腌蘿卜條時灑上一些鹽會出水;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硬挺,說明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教師引導: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的現象發現新的問題,提出問題。許多科學家的發現并不都是從實驗中得到,更多的是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問題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提出問題
教師:從生活中的現象,結合上面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①植物細胞能吸水和失水嗎?
②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篩選值得探究的問題: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后,我們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設(以下以“探究植物細胞中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例)
⑴作出假設:當一個問題提出后,我們必須結合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必要時還要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并且作出嘗試性的回答,這種嘗試性的回答稱為“作出假設”。
教師圖片展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圖。”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個細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考慮液泡中的細胞液。
②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設細胞壁相當于原生質層,或者假設原生質層、細胞壁兩者都相當于半透膜。
各個小組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假設,應引導學生講述理由,最后確定一個較合理的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
⑵預測實驗結果: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但由于原生質層的伸縮性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就會與細胞壁分離開來,也就發生質壁分離。將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入清水中時,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0
細胞生物含兩種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一類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結構
1、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CHONP)。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許多核苷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連構成。
3、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堿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堿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堿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
結論: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1
細胞吸水和失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并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卜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
3、新鮮的蘿卜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并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2:為什么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復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么結構或從什么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并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并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l
思考題1、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2、為什么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黃瓜呈現膨脹并有酸甜味道,說明腌制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l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后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后聯系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致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腌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2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進化
第九講生物的進化
考向指南
一現代生物進化論
命題熱點(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2)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比較
命題角度此類問題常從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二是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生物適應性和新物種形成的分析
[例1](20__?蘇、錫、常、鎮四市模擬)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如下所示。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圖中X、Y、Z表示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節,則Z是隔離
B.根據達爾文的觀點可認為,有利性狀在蜥蜴個體世代間不斷保存
C.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該島上蜥蜴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發生變化
D.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共同組成為一個種群
[解析]隔離導致新物種的產生;自然選擇過程中保存有利性狀,淘汰不利性狀;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發生變化;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是兩個物種,不能共同組成一個種群。
[答案]D
[例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完善和發展表現在()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③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④自然
23
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⑥隔離導致新物種形成⑦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沒有從根本上解釋進化的原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從基因的角度解釋了進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確;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個體是生物進化的單位,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及繁殖的基本單位,所以②正確。
[答案]C
(1)達爾文認為環境條件對生物變異不是誘導而是選擇,生
物產生了大量不定向變異后,由環境決定其生存與否,即變異在前,選擇在后。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無論是環境的選擇還是種群內部
發生突變、遷移等,一切改變基因頻率的因素必將引起生物的進化。
二進化與基因頻率
命題熱點(1)基因頻率與進化和物種形成的關系
(2)基因頻率的計算
命題角度此類問題在高考中常從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過進化與基因頻率的關系考查進化的實質;二是結合遺傳規律考查基因頻率的計算
[例3](20__?江蘇高考)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C.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性
D.種群內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量下降而減小
[解析]本題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特點。生物變異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故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是隨著種群數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C
[例4](20__?廣東高考)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時將病毒傳染給人,可引起病人發熱、出血甚至休克。科學家擬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傳播。
(1)將S基因轉入蚊子體內,使蚊子的唾液腺細胞大量表達S蛋白,該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熱病毒的復制。為了獲得轉基因蚊子,需要將攜帶S基因的載體導入蚊子的__________細胞。如果轉基因成功,在轉基因蚊子體內可檢測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學家獲得一種顯性突變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F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
(3)將S基因分別插入到A、B基因的緊鄰位置(如圖),將該純合的轉基因雄蚊釋放到野生型群體中,群體中蚊子體內病毒的平均數目會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頻率等知識,意在考查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要獲得轉基因動物,受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轉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進行復制和表達,所以在蚊子體內可檢測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轉錄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頻率為50%,F1隨機交配,F2中有致死現象,即基因型為A-bb(3/16)和aaB-(3/16)的個體死亡,則F2存活個體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頻率為60%。(3)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增殖,使蚊子體內的病毒平均數逐代減少。
[答案](1)受精卵S基因S基因的RNAS蛋白(2)50%60%(3)下降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增殖
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1)已知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頻率求基因型頻率
若A%=p,a%=q,
則:AA%=p2,aa%=q2,Aa%=2pq
20__年夏季,發生在德國的耐藥性大腸桿菌疫情已導致數千人感染。這再一次警示我們,細菌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要高度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
據以上材料,可從以下角度命題:
(1)從進化角度考查細菌抗藥性產生的原因。
(2)細菌致病與免疫的關系。
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導致了許多藥物無法治療的“超級感染”。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超級病菌”感染人體并侵入細胞后,機體可以對該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即________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菌抗原被抗體消滅。
(2)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超級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畫出這種病菌侵染人體后,在人體內迅速增殖的曲線。
(4)試畫出這種病菌多年來侵染人體,在一種抗生素選擇下個體數量的變化曲線。
[解析](1)病菌感染人體并侵入細胞后,機體通過效應T細胞對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即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接觸,激活靶細胞內的溶酶體酶,導致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出來,進而被相應的抗體消滅。(2)根據達爾文觀點,病菌中存在抗藥性個體差異,抗生素的不斷使用對病菌起到選擇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延續后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選擇,病菌的抗藥性會越來越強。(3)、(4)解題的關鍵是理解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和抗生素對病菌的選擇
關鍵是理解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和抗生素對病菌的選擇作用。這種病菌對多種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體內呈“S”型曲線增長。該病菌存在變異現象,抗生素對病菌變異起選擇作用,結果是病菌的數量隨著抗生素的濃度增加而先減少后增多。
[答案](1)效應T(2)抗生素對病菌進行選擇,生存下來的都是抗藥能力強的病菌(3)如圖1(4)如圖2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學準備:
1、男、女生殖系統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
(1)人是怎樣形成的?
(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饒有興趣地發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人的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育為成熟人體,需經歷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
女性生殖系統
組成
產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播放視頻]: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
回答:因為睪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及組成已經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學的奇跡”。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4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__的Flas__,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__。)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__,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__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__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高一生物教案設計篇15
為了進一步搞好本學期全區生物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圍繞包河區教研室重點工作,特制定本學期生物名師工作室工作計劃:
本學期重點開展的活動是:開展十年課改優質課展示活動、“我經歷的課改”第二屆教師論壇、生物實驗操作培訓等。
具體安排如下:
9月份:
1、包河區全體生物教師工作會議。(9月8上午8:30工大附中)
2、七年級生物期末考試、八年級結業考試試卷分析。(65中陸清、48中王貞)
3、名師工作室10-11學年度工作總結。(胡青霞老師)
4、布置__—20__學年第一學期的教科研計劃。
5、各子課題完善實施方案,報區教研室。
10月份:
1、組織全區生物教師聽臺灣學術專家報告,撰寫感想體會。
2、包河區生物七、八年級期中試卷編制工作。
3、“領雁型”生物教師課堂教學評比及展示活動。
11月份:
1、名師工作室成員及學員互聽課活動。
2、結合子課題開展初中生物觀課議課活動一次。
3、開展“我經歷的課改”第二屆教師論壇活動。
12月份:
1、包河區生物七、八年級期末試卷編制工作。
2、結合子課題開展十年課改生物優質課展示活動一次。
20__年1月份:
1、全區初中生物實驗操作培訓。
2、生物教研工作、名師工作室工作總結。
3、制定下學期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