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學教案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都有哪些?有少數生物學科是按方法來劃分的,如描述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等。按方法劃分的學科,往往作為更低一級的分支學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屬性和類型劃分的學科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一生物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有兩部分內容,即癌細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
教材編寫的主要思路:首先通過紫外線致癌而引起學生對致癌因子的認識,然后說明癌細胞的概念和特點,接下來總結致癌因子的種類和例子,并且要學生明確為什么致癌因子會導致細胞癌變,最后需要學生能夠討論得出預防癌癥的一些做法。
二、學情分析
有關于癌癥,學生應該對其危害有很多感性認識,對于癌細胞不斷增值以及容易擴散的特點也有所了解,并且對生活中到底哪些物質可能成為致癌因子也有一定認識,如何遠離這些致癌因子而預防癌癥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總體來說這節課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和情感方面都比較容易接受。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能力目標
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層層探究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為易,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生活方式。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致癌因子
難點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別。
五、教學方法與學法
方法:直觀教學法,講述法,啟示法,
學法: 分組討論
六、教學用具
PPT,教案等
七、課前準備
PPT課件,學案等
八、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組織與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min)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我們學習細胞的生命歷程使老師聯想到人的壽命,人類沒有食物鏈上的天敵,卻有威脅生命的殺手──疾病,威脅人類健康的四大“殺手”是什么呢?(學生:有/沒有)
出示材料:請同學們推測在20__年我國人口死亡原因中占第一的是什么?
學生:癌癥
師:癌是什么?是怎樣產生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細胞的癌變
師:什么是癌?
學生:
出示材料
師:說明癌細胞有什么特征?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先進性推測。 激發學生細胞癌變的關注。
5min 探討癌細胞的特征 組織“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較研究”課題組匯報。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答加以評價和引導概括。
出示癌細胞的病理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 學生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經過全體同學的質疑和探討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1.惡性增殖的“不死的細胞”;2.形狀顯著改變的“變態的細胞”;3.黏著性降低的“擴散的細胞”(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
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5min 研究致癌因子 組織“致癌因子的研究”課題組匯報,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超過5 min。由老師引導按自然科學分類原則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2)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了解)
(2)說出幾種日常生活誘癌的例子。(了解)
(3)說出至少一種癌細胞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了解)
2、能力目標:
通過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比較,學會比較分析,通過討論癌癥案例解析,提高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癌癥如何防治和如何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不吸 煙、不酗酒的良好行為 習慣,樹立正確的公民道德觀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癌細 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
4. 標簽
生物,教案
教學過程
[情境創設]
播放一個細胞的生長、增殖、衰老、凋亡的過程的動畫。從動畫中學生深刻認識到細胞是有一定壽命的,細胞的生長、增殖、衰老、凋亡是細胞的正常生理過程。人沒有長生不老,細胞有長生不老嗎?當今世界人們談癌色變,患病的原因是什么?這節課我們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師生互動]
教師:提供自學討論提綱和案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25~P127的內容,重新整理加工知識結構。(用PowerPoint演示)
1.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有何獨具的特征?
2.你認為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呢?根據下列案例分析是哪種致癌因子引起癌癥?
(1)臭氧層破壞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
(2)日本長崎、廣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原子彈爆炸影響,幸存居民經過29年的觀察,發現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生率明顯增高,距離爆炸中心越近,發生率也越高。
(3)我國西北地區居民冬季燒火炕取暖,有時臀部皮膚發生癌變形成所謂“炕癌”。
(4)我國華北地區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好熱食的飲食習慣。
(5)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煙時煙草燃燒的煙霧、工廠的煤煙、汽車等內燃機排出的廢氣中。近幾年來,肺癌的發生率出現日益增加的趨勢,可能與吸入的上述氣體有關。
(6)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長期被放射線損傷,導致白血病。
(7)人乳頭瘤狀病毒侵染人的生殖道,使人患上子宮癌。
3.致癌因子為什么會導致細胞癌變呢?
4.怎樣預防癌癥呢?預防癌癥與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人類能否征服癌癥嗎?
學生:自學、分析案例、小組交流討論,最后歸納整理。
先學生發言,教師再用PowerPoint演示:
(一)什么是癌細胞
細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細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惡性增生。
(2)形態結構異常。
(3)細胞膜異常,膜上的糖蛋白減少,細胞容易分離擴散和轉移。
(三)致癌因子(外因)
(1)物理因素:各種有害輻射(如X射線、紫外線和核輻射等)
(2)化學因素:有害化學藥物、制劑(如砷、苯、煤焦油、亞硝胺、黃曲霉素等)
(3)生物因素:病毒侵入(如逆轉錄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乳頭狀瘤病毒和Epstein-Bars病毒等)
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交流:
案例(1)(2)(3)(4)(6)分別為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線、核輻射、熱輻射、X射線輻射),案例(5)為化學致癌因子(3、4-苯并芘是多環碳氫化合物),案例(7)為病毒致癌因子。
(四)癌變機理(內因)
人體內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組織細胞不正常的增殖。這兩種基因共同調控細胞周期。如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損傷細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就變成癌細胞。癌細胞的惡性增殖就成為癌癥。
以上內容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注意進行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哲學教育)
學生繼續交流討論:致癌因素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怎樣預防癌癥呢?預防癌癥與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關系呢?人類能否征服癌癥嗎?日光浴的度如何把握?醫院里是否有會誘發癌癥的因素?等一系列的問題。(氣氛非常活躍)
學生發言后歸納總結。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3)
細胞吸水和失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并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l
重點與難點
1、重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l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三、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卜條的軟硬對比
1、浸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
2、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
3、新鮮的蘿卜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并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2:為什么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復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么結構或從什么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并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并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l
思考題1、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2、為什么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黃瓜呈現膨脹并有酸甜味道,說明腌制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l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后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后聯系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致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腌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4)
關注癌癥
一、細胞癌變原因:
內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異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學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增殖
(2)沒有接觸抑制。癌細胞并不因為相互接觸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潤性和擴散性。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的減少
(4)能夠逃避免疫監視
三、我國的腫瘤防治
生物關注癌癥知識點1、腫瘤的“三級預防”策略
一級預防:防止和消除環境污染
二級預防:防止致癌物影響
三級預防:高危人群早期檢出
2、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手術切除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5)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1.學習目標
(1)說出中心法則的發展歷程,明確中心法則——遺傳信息流向的途徑:
①從dna流向dna(dna自我復制);②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轉錄和翻譯);③從rna流向rna(rna自我復制);④從rna流向dna(逆轉錄)。
(2)舉例說明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3)舉例說明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及對生物性狀的精細調控。
2.學習建議
1.本節主要介紹了中心法則和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兩部分內容,在“中心法則”的學習中,可充分運用教材中的“資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則的提出和完善過程。
2.關于基因、蛋白質和性狀的關系的內容,比較復雜,也較抽象。學習過程中要從遺傳現象的實例入手,分析其本質原因,歸納總結三者間的關系。運用兩類遺傳現象的實例:一類是豌豆的圓粒與皺粒、白化病和侏儒癥等實例,說明基因通過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來控制細胞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另一類是類似囊性纖維病、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等實例,說明基因通過控制結構蛋白的合成,從而直接控制性狀。最后得出結論: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再通過“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以及環境對性狀的影響等知識。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1982年科學家發現rna可復制
b.1957年科學家發現瘋牛病是一種結構異常的蛋白質引起的
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
d.1970年科學家發現逆轉錄酶
2.揭示生物體內遺傳信息傳遞一般規律的是()。
a.基因的遺傳定律b.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c.中心法則d.自然選擇學說
3.囊性纖維病的實例可以說明()。
a.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b.dna中某個堿基發生改變,生物體合成的蛋白質必然改變
c.基因通過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d.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4.甜豌豆的紫花對白花是一對相對性狀,由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基因共同控制,只有當同時存在兩個顯性基因(a和b)時,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種性狀只能由一種基因控制b.基因在控制生物體的性狀上是互不干擾的
c.每種性狀都是由兩個基因控制的d.基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
5.遺傳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長翅果蠅幼蟲正常培養溫度為25℃,將孵化后4~7d的長翅果蠅幼蟲,在35~37℃處理6~24h后,得到了某些殘翅果蠅;這些殘翅果蠅在正常環境溫度下產生的后代仍然是長翅果蠅。此實驗不能說明()。
a.環境條件的改變可以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b.控制長翅果蠅的基因的表達受溫度影響
c.基因控制生物體性狀時受環境影響
d.翅的發育過程經過酶的催化作用
6.當克里克提出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后,人們又通過科學研究對中心法則進行的補充包括()。
①dna復制②rna復制③蛋白質的復制④轉錄⑤逆轉錄⑥翻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⑤
7.下列有關細胞質基因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細胞質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細胞器中
b.細胞質基因存在于線粒體和葉綠體中
c.細胞質基因能進行半自主自我復制
d.細胞質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只能通過母親傳遞給子代
8.觀賞植物藏報春,在20~25℃的條件下,紅色(a)對白色(a)為顯性,基因型為aa或aa的藏報春開紅花,基因型為aa的藏報春開白花。但是,如果把開紅花的藏報春移到30℃條件下,雖然基因型仍為aa或aa,但新開的花全是白色的,這說明()。
a.基因完全決定性狀
b.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c.基因型相同,環境條件改變,性狀一定改變
d.每種植物在環境條件改變時都能開多種顏色的花
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來dn_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變得皺縮。此事實說明()。
a.基因是生物體性狀的載體
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c.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狀
d.基因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來控制生物性狀
10.下列各項中,屬于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直接控制生物性狀的實例是()。
①人類的白化病②囊性纖維病③苯丙_癥④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各項中,不是蛋白質合成所必需的是()。
a.mrnab.核糖體c.trnad.內質網
12.下列關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很多情況下一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
b.有的情況下多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
c.有的情況下一個基因決定多個性狀
d.生物體的性狀不會受到環境影響
13.逆轉錄過程的發現對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則來說是()。
a.完全否定b.毫無意義
c.補充和更加完善d.徹底完善
14.導致囊性纖維病變的根本原因是()。
a.cftr基因缺失3個堿基b.cftr蛋白結構異常
c.支氣管中黏液增多d.細菌繁殖,肺部感染
15.同一株水毛茛,_在空氣中的葉和浸在水中的葉,表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形態。下列各項中,對此說法正確的是()。
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寬形葉的基因
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葉的基因
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寬形葉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葉的基因
d.基因相同則性狀相同,基因不同則性狀不同
二、非選擇題
16.(_年江蘇省高考題)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脅人類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導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細胞,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廣泛感染。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該病毒進入細胞后,能以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組中。
(2)整合后它按照原則進行復制,又能以為模板合成,并進而通過過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將病毒置于細胞外,該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17.已知甲、乙、丙三種病毒,它們的遺傳信息傳遞和表達過程如下圖。請根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三種病毒的遺傳物質依次是:
甲;乙;丙。
(2)過程3、10表示;
過程6表示;
過程1、4、8、11表示;
過程2、5、9表示;
過程7表示,此過程需要有的作用。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6)
第四節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教具 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程 預習回答:生態系統的信息可分為哪些種類啊?
學生討論回答:
信息:一般將可以傳播的消息、情報、指令、數據與信號等稱作信息。
信息傳遞的一般過程(一般信息傳遞有三個基本環節):
信源(信息產生);信道(信息傳輸);信宿(信息接收)。
一、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
(1)物理信息:
①聲信息聲信息的特點有:多方位性;同步性;瞬時性;多變量。
②電信息
③磁信息
(2)化學信息
化學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動代謝產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種內信息素(外激素)和種間信息素(異種外激素)之分。種間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謝物(如生物堿、萜類、黃酮類)以及各種苷類、芳香族化合物等。
(3)行為信息
動植物的許多特殊行為都可以傳遞某種信息,這種行為通常被稱為行為信息。如蜜蜂的舞蹈行為就是一種行為信息。草原中有一種鳥,當雄鳥發現危險時就會急速起飛,并扇動兩翼,給在孵卵的雌鳥發出逃避的信息。
二、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的作用
1.如果沒有信息傳遞,蝙蝠對周圍環境的識別、取食、飛行,萵苣、茄、煙草種子的萌發等生命活動將不能正常進行。
2.通過信息傳遞,雌雄個體能相互識別、交配,保證種群的繁衍。
3.將煙草、 蛾和蛾幼蟲的天敵三種生物聯系起來。
4.是。
5.信息傳遞對生物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種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義。
程 6.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三、信息傳遞在能業生產中的應用
兩方面:⑴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⑵對有害的動物進行控制。
板書設計:
一、信息種類
二、信息的作用
1.信息傳遞對生物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種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義。
2.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三、信息傳遞在能業生產中的應用
兩方面:⑴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⑵對有害的動物進行控制。
2、例題精析:
〖例1〗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上有許多方面的應用,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B. 提高畜產品的產量
C.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D.可以提高農業害蟲的繁殖能力
解析:信息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有兩方面:一是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答案:D
作
業 【自我診斷】
●基礎題
1.下列有關信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可傳播的信息、情報 B.許多指令、數據
C.很多信號等 D.人的想法
2.下列屬于化學信息的是( )
A.綠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 動物蛾類具有趨光性
C.狗通過尿液找到來路 D .孔雀開屏
3.動物的性外激素屬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營養信息 D.行為信息
4.蝙蝠的回聲定位,萵苣種子必須接受光刺激才能萌發,說明( )
A.生命活動的進行、生物種群的繁衍,都離不開信息的作用
B.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C.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D.信息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5.在草原上,當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 ;森林中,狼能依據兔留下的氣味來獵捕后者,兔同樣能依據狼的氣味或行為躲避追捕,說明( )
A.生命活動的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
B.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C.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D. 生命活動的進行、 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6.下列哪一種是物理信息( )
A.光 B.乙烯
C. 蜜蜂跳舞 D.生物堿
7.下列不屬于行為信息的是( )
A.孔雀開屏 B. 蜜蜂跳舞
C. 蝙蝠的回聲定位 D.鳥類發出的聲音
8.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積的農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蟲害、鼠害、鳥害。從環保的角度你認為的防治措施是( )
A.生物防治 B.化學防治
C.機械防治 D.人工捕殺
9.利用電子儀器產生的與蜜蜂跳舞相同頻率的聲音。當蜜蜂感受這一信息后,就會飛到花園采蜜,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 營養信息 D.行為信息
10.一些鳥類在求偶時的行為非常獨特,通常雄鳥會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雄鳥在傳遞什么信息(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 營養信息 D.行為信息
答案:DCBACADAAD
教學后記 教學反思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整體上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作為設計的初衷,并通過教師在其中的引導而使整堂課顯得很順暢自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學習習慣,更使他們在學習中找到了樂趣,對學習生物的積極性更加提高了。本節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三處:一是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展現了許多學生所熟知的畫面,使課堂有聲有色,氣氛和諧,課堂效果得到較大的提高;二是實例展示,實例分析,反復強調,提高課堂效率;三是活學活用,讓學生利用剛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缺點也有,如教學過程中,由于某些問題沒有設計好,許多同學在討論時覺得無法找到答案,這也是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的一個問題,以后在設計問題時一定會注意這個問題,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目的性,階段性,使學生有桿可爬,以便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生物教學教案(篇7)
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同時,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也強調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經驗出發,進行角色的調整,通過布置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反省和思考。基于建構主義這一理念,本節課將利用多媒體、視頻等直觀教具,并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結合之前學習到的內容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了解思考、探究細胞周期、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等內容,提升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從教材內容上看,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細胞周期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等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也為后續對細胞的分化以及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的學習作鋪墊。因此,在整個章節中,本節課居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其次,從教材內容的組織形式上看,本節課從細胞分裂引出細胞周期,進一步介紹了細胞有絲分裂周期的過程和特點,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并且,在教材以及多媒體教具中引入的一些圖片以及圖表,不僅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便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起點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大致了解細胞基本的結構特點及其代謝,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并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以講解介紹和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總結,并借助視覺媒體和相關圖表以及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達成新舊知識體系的建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對DNA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特征進行有目的的學習。
從認知技能上看,高中生的思維雖然大部分已經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但動手操作能力還處于一般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境,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分析,進一步鍛煉他們聽取他人的意見、自主合作、獲取信息、以及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簡述細胞周期;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包括各個時期的名稱和主要變化特點,區別各時期細胞分裂圖;
清楚真核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DNA數量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
嘗試識圖和繪圖,培養畫圖分析的能力,總結、歸納各時期細胞分裂圖的異同;
學會使用探究的方法把握細胞分裂的原因;
懂得運用之前學習的知識解決現在的問題,達到新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情感與態度:
認同細胞增殖只是因為細胞數目的增多,有絲分裂是細胞增殖的主要形式;
通過對細胞分裂的原因的尋找,養成學會探究的好習慣,同時認同多學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通過比較各時期細胞分裂圖的異同,認同生命的運動性,形成事物發展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有絲分裂的過程。
難點:
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
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DNA數量的變化。
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采用多媒體展示法輔之以探究研討法開展教學活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有關有絲分裂的視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預設 教學活動及組織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激趣導入
(3分鐘)
【創設情境】回顧之前學習的知識;
【提問】一個細胞的體積大概是多少?
【觀察】舉例原核細胞、真核細胞、支原體、鴕鳥卵細胞的直徑大小;
【提問】生物體是如何由細胞組成的?
從而導入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細胞的增殖。 觀察、回答問題。 讓學生回顧之前的知識,有益于鞏固之前的知識,同時接連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活躍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更容易地進行本節課的學習。 探究活動: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問題】為什么細胞的體積不能無限增大?
【創設情境】設細胞為正方體,邊長本別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導學生計算3種情況中,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即相對表面積);
讓學生自行計算并得出相應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