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高一生物教案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都有哪些?生物科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描述性生物學習階段;實驗生物學習階段;分子生物化學階段;細胞理論: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王石提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膶W生高一生物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1)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jié)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jié)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fā)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jié)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__,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fā)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__。也為以后的擇業(yè)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jié)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jié)課的生物學概念:
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fā)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yè)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jié)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
(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搜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匯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
(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yǎng)成好奇、勇于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
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么?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加以指導。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__的Flas__,提問:細胞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__。)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__,提問:細胞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fā)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tài),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fā)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tài),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tài);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tài)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__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__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yè)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
2.作業(yè):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fā)育成完整的個體?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寫出ATP的結構簡式;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通過小組討論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
3.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我國晉朝“車胤囊螢”的典故,邀請學生分享感受,學習古人勤奮學習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與能量有關的物質。順勢提出問題:“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們嗎?那種物質為螢火蟲尾部細胞的發(fā)光直接提供能量呢?”從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新課教學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利用多媒體展示“螢火蟲發(fā)光器實驗”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強調實驗設計要遵循對照、等量和單因子原則,之后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及可能的結論。隨后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實驗流程,最后得出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以人民幣比喻ATP,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加深學生對細胞的能量“通貨”的理解,并能激發(fā)學習興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8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一說ATP的結構特點,體會自己獲取知識的樂趣。隨后,分組分發(fā)各種堿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導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構建。通過展示模型和相互評價進行修正,在互評的過程中理解ATP的化學結構特點,構建正確的ATP的分子結構模型。總結ATP能作為直接能源是因為ATP的化學性質不穩(wěn)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3.合作探究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多媒體展示如下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tài)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
“用32P標記磷酸加入細胞培養(yǎng)液中,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出ATP,ATP的總量變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團卻已經帶有放射性標記”。
問題1:生物體內的ATP有什么特點?ATP與ADP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思考2:在細胞中,ADP若轉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條件呢?ATP若要轉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總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件及過程。此時提出問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否是可逆反應,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表意見。
在ADP轉化成ATP的過程中,所需要的能量從哪里來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徑。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體展示90頁的圖解:在ATP轉化成ADP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請學生自主說一說,并討論ATP還有哪些其他用途,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三)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
(四)小結作業(yè),課外拓展
學生自主分享這節(jié)課的收獲,老師加以補充,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課后作業(yè):多媒體展示資料:氰化鉀是阻止人體內新的ATP合成的毒藥,人中毒后在3~6分鐘內就會死亡。思考:氰化鉀為什么頃刻使人斃命?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查找相關知識并歸納原因。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huán)境、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么?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huán)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huán)境的邊界呢?
(過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tǒng)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么樣獲得細胞膜呢?
1.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制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么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并說明原因,之后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么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③細胞內的物質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里,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并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后,還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fā)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閱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huán)節(jié)三:總結與收獲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制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yè):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并查找資料。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的概念;能說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過程中染色體形態(tài)數目發(fā)生一系列規(guī)律性變化,了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guī)律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減數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各時期的特點并播放有絲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而非有絲。
(二)動畫演示,共同探究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減數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后繼續(xù)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有絲的知識發(fā)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設疑:減數是怎樣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少的呢?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發(fā)生了哪些行為變化呢?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次間期精原細胞變?yōu)槌跫壘讣毎麜r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了解染色體數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時的動態(tài)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次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后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后期染色體發(fā)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教師點拔:一個精原細胞只能發(fā)生其中的'一種形成二種類型的精子,多個精原細胞,各種情形都能發(fā)生因而產生的精子具有多樣性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第二次?染色體數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第二次。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提問:精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征與精原細胞相比有什么變化?為什么精子壽命很短?精子還能再嗎?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因此減數無細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減數全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減數過程:提問:減數兩次各時期細胞名稱是什么?染色體有哪些行為變化?
(三)動手體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全過程,加深對減數過程的理解。
之后提問:什么是減數?學生分析進行減數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yè),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減數)的過程與特點。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說明它們的異同點。
③掌握呼吸方式的判斷并會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計算。
2 能力目標
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發(fā)現問題能力。
②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處理信息、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③通過辨析等評價方式,培養(yǎng)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判、正確結論的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希望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精神。
②讓學生知道理論來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重難點
1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過程及原理。
2 細胞呼吸原理和本質
3根據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關計算
教學過程
【導入】本課導語
生物體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對于生物體來說ATP中的能量都可以來源于呼吸作用,本節(jié)課主要來復習細胞呼吸。
【活動】細胞呼吸學生活動
活動1
問題1:生物體內有多種供能物質,各種能源物質在供能上有怎樣的關系?
問題2:細胞呼吸是ATP的主要來源,ATP還有哪些來源呢?
【講授】請兩個同學寫出細胞呼吸反應式,引導出細胞呼吸類型、概念和過程的復習。
PPT分別展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完整過程,提出相應問題
問題3:有氧產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來源?
追問:如果提供18O2 ,可以產生放射性C18O2 嗎?
問題4:有同學認為反應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對嗎?
問題5:為什么不同生物的無氧呼吸產物不同呢?
最后,討論辨析:
1、沒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不能進行有氧呼吸嗎?
2、有線粒體的生物就一定會發(fā)生有氧呼吸嗎?
總結: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CO2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CO2。
【講授】細胞呼吸講授
引導學生理解實驗結果,總結細胞呼吸方式??偨Y細胞呼吸方程式。引導學生利用方程式計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練習】細胞呼吸練習
1.酵母菌在有氧時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時進行無氧呼吸,將酵母菌放在含有培養(yǎng)液的密閉的錐形瓶中,測得CO2的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
A.1∶6 B.1∶3 C.1∶2 D.1∶0
解析:用“并列比較法”解。此題中的酵母菌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 此時CO2釋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以看出,有氧呼吸時O2的吸收量與CO2的釋放量相同,假設O2的吸收量為1 mol,則因CO2的釋放量是吸收量的2倍,所以共釋放CO2的量為2 mol,有氧呼吸時釋放的CO2量與吸收O2量相同,因此也是1 mol,那么無氧呼吸釋放CO2的量則為1 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反應式可知,有氧呼吸產生l mol CO2需要消耗1/6 mol葡萄糖,而無氧呼吸時產生1 mol CO2需要消耗1/2 mol葡萄糖,則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為(1/6)∶(1/2)=1∶3。答案:B
【測試】細胞呼吸當堂測試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進氧氣的體積與放出二氧化碳體積之比是3:5這是因為
A 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 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 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 有1/4 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作業(yè)】細胞呼吸作業(yè)
學生高一生物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jié)肢動物的特征,培養(yǎng)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jié)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jié)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jié)肢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及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tài)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于節(jié)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yǎng)皿中)。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jié)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jié)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jié)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jié)省了第一節(jié)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jié)的導言。
(2)關于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后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于沼蝦的教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么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里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于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于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并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tài)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yè)生產有什么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tǒng)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yè)害蟲計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yè)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yè)害蟲,減少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于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于很受啟發(fā)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于蜘蛛的趣聞,可以后閱讀。
關于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么不同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jié)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jié)的?想一想;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書。
最后讓學生討論節(jié)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jié)肢動物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jié)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jié)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jié)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