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如何寫?生物科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分子水平上的精確、定量、深入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運動形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實驗動手、類比綜
合的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來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
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學難點: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的主要區別,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二、教法設計:
1、探究教學法:它由四個環節組成:
(1)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3)設計實驗或演示其它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通過實驗、圖片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3、通過設疑引入,為講邊演示實驗和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推理及綜合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事實會不會就像我們剛才分析的這樣,我們可以把細胞放在外界溶液中,親自觀察一下,看看結果如何。成熟植物細胞
一、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過程。
問:剛才看到了什么現象?(原生質層收縮于細胞壁分離開)
問:這種想象叫質壁分離。這里得“質”指的是細胞質嗎?(原生質層)
問:在質壁分離過程中,液泡有什么變化?細胞液有什么變化?(液泡變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
問:細胞液減少,顏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減少,濃度增加造成的)
問:細胞為什么會失水?(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
問:發生質壁分離以后,在細胞質和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中是空的嗎?有什么物質?
問:要是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用課件動畫顯示質壁分離復原過程。
問:把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在清水中,細胞為什么會復原?
問:細胞為什么會吸水?(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
問:通過細胞的紙幣分離和復原實驗,得出什么結論?
(1)成熟植物細胞+外界溶液=滲透系統
(2)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小結:通過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證明了成熟的植物細胞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區時未成熟的植物細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脹吸水,根毛區的細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細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滲透吸水。
問:根毛區的細胞能進行吸脹吸水嗎?
問:死亡的植物細胞會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嗎?
根毛區的細胞吸收水分以后,要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運輸
[課件動畫顯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擴散的全過程]
1、根毛區細胞——層層細胞——根導管
根毛區細胞——層層細胞間隙——根導管
2、根導管——莖導管——葉導管——植物體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體內,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極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絕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經葉片表面的氣孔散失掉了。通過氣孔散失掉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義。
水分散失的意義:吸水和運輸水分的主要動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斷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約30千克左右;一畝稻田,在整個生長期間耗水大約30萬千克左右。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麥一生的需水量曲線圖)。這些水分絕大部分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了。我國是一個水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獲取的產量,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植物,根據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的需求量不同,進行合理灌溉,既不影響產量,又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4)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表揚上節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于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后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于沼蝦的教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么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里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于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于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并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么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于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于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于蜘蛛的趣聞,可以后閱讀。
關于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么不同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書。
最后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5)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蛋、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
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6)
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基因工程應用及取得的豐碩成果。
2.關注基因工程的進展。
3.認同基因工程的應用促進生產力的提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基因工程在農業和醫療等方面的應用。
2.教學難點
基因治療。
三、教學過程
1、轉基因生物與目的基因的關系
轉基因生物 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從何來 抗蟲棉 Bt毒蛋白基因 蘇云金芽孢桿菌 抗真菌立枯絲核菌的煙草 幾丁質酶基因和抗毒素合成基因 抗鹽堿和干旱作物 調節細胞滲透壓的基因 耐寒的番茄 抗凍蛋白基因 魚 抗除草劑大豆 抗除草劑基因 增強甜味的水果 降低乳糖的奶牛 甜味基因 腸乳糖酶基因 生產胰島素的工程菌 人胰島素基因 人 討論:
1、用動物乳腺作為反應器,生產高價值的蛋白質(如教材中列舉的血清白蛋白、抗凝血酶等)比工廠化生產的優越之處有哪些? (乳腺生物反應器的優點:①產量高;②質量好;③成本低;④易提取。)
簡介: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
1987年美國科學家戈登(Gordon)等人首次在小鼠的奶中生產出一種醫用蛋白──tPA(組織
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展示了用動物乳腺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可能性。利用動物乳腺生產高價值產
品的方式稱為動物乳腺反應器。
為什么要用動物乳腺作為反應器生產高價值的蛋白質產品呢?這是因為動物乳房是一種高度分化的專門化腺體,合成蛋白質的能力非常強,尤其是一些經過長期的遺傳改良,專門產奶的乳用動物品種,蛋白質合成能力更是驚人。一頭優質奶牛,一年可產奶10 000 kg。即便是一只奶山羊,一年也可產奶2 000 kg。
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歸納起來有四大優點:①產量高,且易收獲目標產品,可以隨乳汁分泌而排出動物體外;②目標產品的質量好。動物乳腺組織不僅具有按遺傳信息流向合成蛋白質的能力,而且具備一整套對蛋白進行修飾和加工的能力,如糖基化、羧化、磷酸化以及分子組裝等,而微生物和植物系統都不具備這種全面的蛋白質后加工能力;③產品成本低;④從奶牛中提取產品,操作比較簡單。
正因為利用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有上述優點,目前利用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醫用蛋白質已成為一種風險投資產業,受到科學家、商界和醫藥界的高度重視。目前瞄準的目標醫藥產品有:①血液蛋白質,如表1-2所示,這些血液蛋白質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利用奶牛生產的凝血酶Ⅲ已通過第三期臨床實驗,即將投放市場。②第二代醫用蛋白質,主要有抗體、降鈣素、人的生長激素、胰島素等藥物蛋白,乳白蛋白、乳鐵蛋白等營養蛋白,疫苗,組織修復物等。③生產“人源化牛奶”,即用成人的乳蛋白基因替代牛的乳蛋白基因,使牛奶變成像人奶的一種基因工程奶。
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的做法與轉基因動物的操作是相同的,只是為了將目標產品在乳汁中形成,需要使用乳腺組織中特異表達的啟動子,即在目標產品蛋白質編碼框的前面加上乳腺組織中特異表達的啟動子等,構建成表達載體后通過注射導入受精卵中,再將其送入母體動物內,發育成動物個體,這個轉基因動物就會在奶中產生所需要的目標產品。
2、用基因工程技術實現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的操作過程是怎樣的?
用基因工程技術實現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的操作過程與轉基因動物操作過程相同。
不同之處:為了將目標產品在奶中形成,需要使用乳腺組織中特異表達的啟動子,要在編碼目的蛋白質的基因序列前加上乳腺組織中特異表達的啟動子構建成表達載體。
操作過程大致歸納為:獲取目的基因(例如血清白蛋白基因)→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在血清白蛋白基因前加特異表達的啟動子)→顯微注射導入哺乳動物受精卵中→形成胚胎→將胚胎送入母體動物→發育成轉基因動物(只有在產下的雌性個體中,轉入的基因才能表達)。
3、什么叫工程菌?
關于工程菌的學習,也可結合基因工程操作程序,予以說明,并結合微生物生長和代謝的特點,說明工程菌生產藥物的優越性。
補充:利用微生物生產藥物的優越性何在?
所謂利用微生物生產蛋白質類藥物,是指將人們需要的某種蛋白質的編碼基因,構建成表達載體后導入微生物,然后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蛋白質類藥物。與傳統的制藥相比有以下優越性:
高三學生生物復習教案(精選篇7)
技能 1.簡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舉例說出基因工程在農業、醫藥等領域的應用。
3.基因工程工具的特點和功能。
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驟。
5.通過對書中以及ppt課件中的插圖、圖片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
方法 多媒體教學 、直觀教學法、 小組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體驗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的方法。
3.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基因工程的發展前景及成果,激發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興趣,開闊學生的思路,養成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樹立在學習上努力刻苦的決心。 重點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轉基因生物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難點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轉基因生物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方法 討論法、演示法、講授法等 教具 多媒體演示課件,實驗材料和用具等。 教 學 過 程 教學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情境創設 演示多媒體課件列舉幾種生物的不同性狀,如下:
(1)青霉菌能產生對人類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
(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氣。
(3)人的胰島素細胞能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的濃度。
〖講述〗以上幾種生物各自有其特定的性狀,這些性狀都是基因特異性表達的結果,但是人類能不能改造基因呢?能不能使本身沒有某個性狀的生物具有某個特定性狀呢?例如,讓禾本科植物能夠固定空氣中的氮氣;讓微生物生產出人的胰島素、干擾素等藥物。這樣既節省了人力,又簡化了生產,同時還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這種設想能實現嗎?回答是可以的。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在20世紀70年代終于創立了一種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術——基因工程。 從具體的事例出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基因工程的原理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問題探討” 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看法。
(1)為什么能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種生物上?
(2)推測這種“嫁接”怎樣才能實現?
(3)這種“嫁接”對品種的改良有什么意義?
【問1】雜交育種有哪些局限性?人類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變生物。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實現你的設想呢?”
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驟和所需要的工具:剪刀、針線、運載體等。并用問題啟發學生:“你能想像這種剪刀加漿糊式的’嫁接工作在分子水平的操作,其難度會有多大嗎?”
下面以EcoRI為例,構建重組DNA分子模型,體會基因的剪切、拼接、縫合的道理。
EcoRI是已發現的500多種限制性內切酶中的一種,它是一種從細菌中發現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內部“下剪刀”,專門識別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這樣的序列,一旦找到就從G和A之間剪斷(參考教科書插圖6-3)。
同學們來試一試,動手做一個重組DNA模型吧。在動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針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斷其末端可以用連接酶來縫合(參考教科書插圖6-4)。這樣“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組的DNA分子。
【問】(1)制作模型時用到的(剪刀和針線)各代表什么?比較剪切后的DNA片斷的末端切片,你發現有什么特點呢 ?
(2)回顧在模型構建過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產品”,你對重組DNA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問】要想獲得某個特定性狀的基因必須要用限制酶切幾個切口?可產生幾個黏性未端?
【問】用DNA連接酶連接兩個相同的黏性未端要連接幾個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而構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磷酸二酯鍵)?用限制酶切一個特定基因要切斷幾個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而構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磷酸二酯鍵)?
現在同學們分組各做一個重組DNA模型,看一看哪個組的最科學。
重組后的DNA分子還需要特殊的搬運工具運載到受體細胞(如大腸桿菌、動植物細胞)中。哪么誰能承擔這個任務呢?
用圖片或課件動畫展示質粒的結構及特點。
〖講解〗質粒的特點:
細胞擬核之外的小的環狀DNA分子。
借宿于細菌、霉菌、酵母菌等細胞里,對細胞的正常生活幾乎沒有影響。
質粒能夠自主復制,而且復制只能在宿主細胞內完成。
可以容易地從細胞中取出或放入。
這些特點使它能夠勝任運載體的工作,攜帶目的基因進入細胞。
【問】有了基因工程操作的工具后,哪么基因工程具體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呢?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或與教科書插圖6-6示意圖類似的基因操作步驟的有關錄像資料。思考問題如下:(可以利用幻燈或多媒體課件演示)
(1)舉例說明什么是目的基因。
(2)從供體細胞DNA中直接分離基因的方法叫什么?簡要說出該方法的過程是什么。
(3)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有幾種?其操作過程分別是什么?
(4)將目的基因與用限制性內切酶處理后的運載體混合,用DNA連接酶處理會出現幾種結果?(只考慮兩兩結合)
(5)將含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導入細菌受體細胞的過程中常用到哪種化學試劑?其作用是什么?
(6)在目的基因的檢測過程中,檢測的對象是什么?
【講述】現在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從理論上理解有關知識,同學們可從生物學的專業知識角度出發,用生物學的專業術語準確地解答有關問題。
簡要歸納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驟和大致過程。 思考回答
1.雜交育種方法簡單,容易操作的優點,但是,雜交育種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組,按需選擇,并不能創造新的基因。雜交后代會出現性狀分離現象,育種進程緩縵,過程繁瑣。我們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的辦法解決。即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種生物上。
(頭腦中設想“嫁接”的過程。)
頭腦中設想“嫁接”的過程。并跟隨教師的引導,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驟: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縫合、表達、檢測,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針線、基因的運載體。
4個人一組,再次閱讀課前教師下發的“構建DNA分子模型的文字指導”。
討論模型構建的具體方法,按“指導”的方法步驟、依次完成模擬制作過程。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卮鸩⒔涣鲗χ亟MDNA技術的理解。
學生:剪刀——限制性內切酶(簡稱限制酶)。它的作用具有特異性特點,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例如大腸桿菌的EcoRI限制酶能識別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間切開。剪切的結果是:產生黏性未端(堿基互補配對)。
【答】要想獲得某個特定性狀的基因必須要用限制酶切2個切口。可產生2個黏性未端。
針線——DNA連接酶。連接的部位: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而構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梯子的扶手),不是氫鍵(梯子的踏板)。結果是:把兩個來源不同卻有相同的黏性未端的DNA連接。
【答】2個、2個。
觀看圖片或課件,了解質粒的特點及其運載體功能。
觀看錄像資料,想像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進行這一操作的精確性。然后思考、討論、回答。(通過觀看錄像資料學生對基因工程的步驟能夠大體了解,對以上的問題能基本回答,但是對具體的操作步驟還不能從生物學角度上很透徹地理解。)
學生和教師一起歸納基因工程操作的幾個步驟:
第一步:提取目的基因、
第二步: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的結合
第三步: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