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預測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本文為你提供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寫作技巧和示例!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激發學生的生物學興趣。
3、能力方面: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推理,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說明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和一般過程。
2、讓學生知道細胞與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構成一個滲透系統。
3、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2、如何設計實驗過程(材料、實驗用具、試劑的選擇,實驗結果的預測等)。
3、理解細胞膜不僅是半透膜,還是選擇透過性膜。
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引言:同學們回憶一下贊美蓮藕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蓮藕生長在污濁的泥土中卻能從環境中獲取蓮藕細胞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物質,如水、氧氣、礦物質等,而蓮藕細胞不需要的物質分子則不能進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質分子進出細胞?(細胞膜)物質分子是如何跨越細胞膜輸入和輸出細胞的?(引出本章課題)
今天,我們先以水分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引出本節課題)
【活動】“問題探討”
(1)演示實驗:一滴紅墨水滴入到清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問題:如果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半透膜隔開,結果又會怎樣?
演示: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
教師和各實驗小組代表課前做好該實驗,實驗的內容設置如下:
①燒杯中是清水,漏斗內是30%的蔗糖溶液,兩種不同的溶液被一層玻璃紙(半透膜)隔開,實驗開始時,漏斗內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靜置2h后,漏斗內的液面有何變化?
②用一層紗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面有何變化?
③用一層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與①相同,漏斗內的液面會有什么變化?
④若漏斗內外均是同濃度蔗糖溶液,情況又是怎樣的?若漏斗內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①,展示實驗現象。
(3)提出討論問題
問題:為什么漏斗內的液面會上升?
多媒體動畫演示,引導學生思考。
師生總結:水分子從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數量少的一側擴散,也就是說:水分子是順著相對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這種現象稱為滲透作用。這個裝置叫滲透裝置。
第2、3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②、③,展示實驗現象。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比較①②③組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第4小組學生介紹演示實驗④,展示實驗現象。
通過比較①④我們又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總結上面兩個結論得出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講授】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類比滲透裝置與細胞,提出問題: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嗎?
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當我們吃比較咸的食物時,如腌制的咸菜、連續嗑帶鹽的瓜子等,你的口腔會有什么感覺?引出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學生完成)。動物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半透膜,動物細胞的細胞質是動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將哺乳動物的紅細胞分別放在濃鹽水、生理鹽水、清水中,觀察紅細胞的形態。
預期結果(學生完成):紅細胞在濃鹽水中失水皺縮,在生理鹽水中保持原有形態,在清水中吸水膨脹。
圖片展示: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狀況。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完成):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當細胞內溶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形態不變
動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水進出細胞是順相對含量的梯度,通過滲透作用進行的。
【講授】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提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又怎樣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涼伴黃瓜時有水出現,腌蘿卜條時灑上一些鹽會出水;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硬挺,說明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教師引導: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的現象發現新的問題,提出問題。許多科學家的發現并不都是從實驗中得到,更多的是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發現問題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提出問題
教師:從生活中的現象,結合上面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①植物細胞能吸水和失水嗎?
②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篩選值得探究的問題: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和失水?植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后,我們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設(以下以“探究植物細胞中哪些結構相當于半透膜”為例)
⑴作出假設:當一個問題提出后,我們必須結合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必要時還要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并且作出嘗試性的回答,這種嘗試性的回答稱為“作出假設”。
教師圖片展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圖。”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個細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考慮液泡中的細胞液。
②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設細胞壁相當于原生質層,或者假設原生質層、細胞壁兩者都相當于半透膜。
各個小組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假設,應引導學生講述理由,最后確定一個較合理的假設: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
⑵預測實驗結果: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但由于原生質層的伸縮性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就會與細胞壁分離開來,也就發生質壁分離。將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放入清水中時,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一)能熟練使用打點計時器。
(二)會根據相關實驗器材,設計實驗并完成操作。
(三)會處理紙帶求各點瞬時速度。
(四)會設計表格并用表格處理數據。
(五)會用v-t圖像處理數據,表示運動規律
(六)掌握圖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語音描述運動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一)初步學習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某種規律的研究方法。
(二)經歷實驗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好調整。
(三)初步學會根據實驗數據發現規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體會實驗的設計思路,體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培養根據實驗結果作出分析判斷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探究目的:
探究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讓學生猜想】小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有幾種可能:
變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勻變化等。可結合速度圖象描述猜想。
【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提示如何測量出不同時刻的物體運動速度;最后確定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
2、先接通電源,計時器工作后,再放開小車,當小車停止運動時及時斷開電源。
3、要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跟滑輪相撞,當小車到達滑輪前及時用手按住它。
【學生活動】實驗過程:
1、附有滑輪的長度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并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
2、用一條細繩栓住小車使細繩跨過滑輪,下邊掛上適量的鉤碼,讓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并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上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后釋放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列小點。換上新的紙帶,重復實驗三次。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3
教材分析
《細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涉及的主干知識有細胞周期的組成、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DNA數目的變化情況。教材對于有絲分裂的引出,首先介紹細胞周期的概念,即有絲分裂的準備階段。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裝片的實驗,旨在能熟練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觀察中更形象地加深對有絲分裂過程的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學習對后續知識如細胞減數分裂的內容學習很有幫助,特別是要發掘其中蘊含的生物學方法和觀點,對于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學情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已經具有較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有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細胞的結構的內容,對細胞的內部結構如細胞質、細胞核較為熟悉,教師在講授有絲分裂過程中只要說明過程經過,學生能較快理解有絲分裂過程中物質變化。通過學生實驗,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區別各時期細胞分裂圖。
概述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DNA數目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抽象過程在腦中具體化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以后更抽象的生物學知識。
2.通過對染色體模型的制作,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有絲分裂意義的學習,體會生物自身發展的規律,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2.建立起生物學基礎理論,保持對生物學的興趣,這樣可以維持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
重點難點
重點: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難點: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傳授法、討論法、flash動畫演示法
【學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約3min)
【教師活動】
展示大小長頸鹿的圖片,引導思考:在圖片上你發現了什么?能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活動】
回答:兩者個體大小不同
【教師活動】
歸納闡述:兩者個體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成年長頸鹿的細胞數目比幼年的要多,而細胞數目的增多是細胞有絲分裂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引導講授: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細胞周期的內容,知道了分裂間期為細胞分裂期準備好了雙份的DNA分子同時也合成了一些有絲分裂需要的蛋白質,那么有絲分裂過程究竟是怎樣進行的呢?
【學生活動】
回憶細胞間期的物質變化,準備學習新知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學生周圍的實例入手,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并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同時也體現了“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理念。
環節二:小組探究,動手模擬(約12min)
【教師活動】
分裂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了便于描述呢,我們把有絲分裂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我們這節課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形式,老師先播放有絲分裂的四個時期的視頻,觀察視頻后結合書本上知識各小組分別討論分配到的時期中染色體的變化情況并我們的模型來模擬一下。
【學生活動】
第一組、第二組:模擬前期第三組、第四組:模擬中期第五組、第六組:模擬后期第七組、第八組:模擬末期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重點)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實驗等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說明睪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難點:說明睪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學準備:
1、男、女生殖系統的掛圖。
2、FLASH: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
3、視頻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4、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訪問: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樣形成的?
四、教學過程:
[朗讀]:書P1頁的緒言。
[講述]:人類只有在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之后,才可能真正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提問]:課前讓大家做了兩個訪問題
(1)人是怎樣形成的?
(2)自己是從什么地方出生的?你們對父母的訪問結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認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必須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饒有興趣地發言。
結合已有的認知,說出人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知道自己是從母親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人的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講述]:大家說得很地,人的個體發育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預示著新一代生命的誕生,由受精卵發育為成熟人體,需經歷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
[提問]:生殖細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樣產生的?讓我們帶著問題先來認識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統。
[講述]:男女生殖系統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組成的,在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過程。
[觀察]: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認識生殖系統分別是怎樣組成的?說出產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填表]: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圖表。
名稱
男性生殖系統
女性生殖系統
組成
產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線
主要器官
[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睪丸和卵巢分別是男女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
[小結]:對,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細胞,分泌的激素則可以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征。
[播放視頻]: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統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觀察、討論,并用筆在圖上畫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線。
小組代表發言,全班共同填寫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
回答:因為睪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觀看,進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統組成,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們成熟后的排出路線。
[布置課后訪問]:同學們對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及組成已經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個訪問,
(1)你們的母親在懷你們時,身體有什么感受?
(2)當母親懷孕時,父親都做了些什么?
[閱讀]:課外閱讀“試管嬰兒——生殖醫學的奇跡”。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5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進化
第九講生物的進化
考向指南
一現代生物進化論
命題熱點(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2)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比較
命題角度此類問題常從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選擇題形式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二是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生物適應性和新物種形成的分析
[例1](20__?蘇、錫、常、鎮四市模擬)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如下所示。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圖中X、Y、Z表示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節,則Z是隔離
B.根據達爾文的觀點可認為,有利性狀在蜥蜴個體世代間不斷保存
C.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該島上蜥蜴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發生變化
D.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共同組成為一個種群
[解析]隔離導致新物種的產生;自然選擇過程中保存有利性狀,淘汰不利性狀;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一定發生變化;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是兩個物種,不能共同組成一個種群。
[答案]D
[例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完善和發展表現在()
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③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④自然
23
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⑥隔離導致新物種形成⑦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沒有從根本上解釋進化的原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從基因的角度解釋了進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確;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個體是生物進化的單位,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及繁殖的基本單位,所以②正確。
[答案]C
(1)達爾文認為環境條件對生物變異不是誘導而是選擇,生
物產生了大量不定向變異后,由環境決定其生存與否,即變異在前,選擇在后。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無論是環境的選擇還是種群內部
發生突變、遷移等,一切改變基因頻率的因素必將引起生物的進化。
二進化與基因頻率
命題熱點(1)基因頻率與進化和物種形成的關系
(2)基因頻率的計算
命題角度此類問題在高考中常從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過進化與基因頻率的關系考查進化的實質;二是結合遺傳規律考查基因頻率的計算
[例3](20__?江蘇高考)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B.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C.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在世代間具有連續性
D.種群內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量下降而減小
[解析]本題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特點。生物變異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故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是隨著種群數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C
[例4](20__?廣東高考)登革熱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時將病毒傳染給人,可引起病人發熱、出血甚至休克。科學家擬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傳播。
(1)將S基因轉入蚊子體內,使蚊子的唾液腺細胞大量表達S蛋白,該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熱病毒的復制。為了獲得轉基因蚊子,需要將攜帶S基因的載體導入蚊子的__________細胞。如果轉基因成功,在轉基因蚊子體內可檢測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學家獲得一種顯性突變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純合的雄蚊(AABB)與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F2群體中A基因頻率是________。
(3)將S基因分別插入到A、B基因的緊鄰位置(如圖),將該純合的轉基因雄蚊釋放到野生型群體中,群體中蚊子體內病毒的平均數目會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頻率等知識,意在考查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要獲得轉基因動物,受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轉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進行復制和表達,所以在蚊子體內可檢測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轉錄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頻率為50%,F1隨機交配,F2中有致死現象,即基因型為A-bb(3/16)和aaB-(3/16)的個體死亡,則F2存活個體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頻率為60%。(3)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增殖,使蚊子體內的病毒平均數逐代減少。
[答案](1)受精卵S基因S基因的RNAS蛋白(2)50%60%(3)下降群體中S基因頻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抑制蚊子體內病毒的增殖
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相關計算
(1)已知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頻率求基因型頻率
若A%=p,a%=q,
則:AA%=p2,aa%=q2,Aa%=2pq
20__年夏季,發生在德國的耐藥性大腸桿菌疫情已導致數千人感染。這再一次警示我們,細菌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要高度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
據以上材料,可從以下角度命題:
(1)從進化角度考查細菌抗藥性產生的原因。
(2)細菌致病與免疫的關系。
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導致了許多藥物無法治療的“超級感染”。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超級病菌”感染人體并侵入細胞后,機體可以對該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即________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菌抗原被抗體消滅。
(2)用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超級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畫出這種病菌侵染人體后,在人體內迅速增殖的曲線。
(4)試畫出這種病菌多年來侵染人體,在一種抗生素選擇下個體數量的變化曲線。
[解析](1)病菌感染人體并侵入細胞后,機體通過效應T細胞對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即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接觸,激活靶細胞內的溶酶體酶,導致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出來,進而被相應的抗體消滅。(2)根據達爾文觀點,病菌中存在抗藥性個體差異,抗生素的不斷使用對病菌起到選擇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延續后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選擇,病菌的抗藥性會越來越強。(3)、(4)解題的關鍵是理解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和抗生素對病菌的選擇
關鍵是理解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和抗生素對病菌的選擇作用。這種病菌對多種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體內呈“S”型曲線增長。該病菌存在變異現象,抗生素對病菌變異起選擇作用,結果是病菌的數量隨著抗生素的濃度增加而先減少后增多。
[答案](1)效應T(2)抗生素對病菌進行選擇,生存下來的都是抗藥能力強的病菌(3)如圖1(4)如圖2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6
教學設計與反思
課題:細胞的分化科目:生物教學對象:高一課時:1課時提供者:朱林艷單位:楚雄一中一、教學內容分析細胞分化既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又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細胞的分化過程是受機體嚴格精巧的控制,其內部遺傳物質是相同的。根據它分化潛能的大小,將它分為全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和專能干細胞。其中細胞全能性的知識又是選修課本中細胞培養這一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有的細胞中內部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惡性增殖細胞,這是細胞的癌變。所以,本節內容既是對細胞結構、功能、分裂等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又為學習遺傳、變異等打下基礎。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⑴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個體發育中的意義
⑵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說出細胞全能性的實質及植物細胞全能性,能夠區分具體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2、能力目標:
⑴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⑵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生物學素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生命的運動性,體會內因和外因對生命進程的影響等哲學思想
(2)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和人類健康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關愛生命的美好情感。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生在初中對“細胞分化”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在學完“細胞的增殖”后學習本節,對生物的個體發育有一個系統的理解。這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微觀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講解、討論、談話法結合直觀教學五、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在我們體內,紅細胞的壽命為120d左右,白細胞的壽命為5-7d。這些血細胞都是失去分裂能力的細胞。那么在我們體內的血細胞數量會不會減少?
不會。因為人體骨髓內的造血干細胞通過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通過細胞分化產生不同的血細胞。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課件演示】造血干細胞的分化。
INET
通過觀察由造血干細胞產生的各種血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的差異引出細胞分化。明確同一動植物體內的各種細胞都是來自一群彼此相似的細胞,從而得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引出細胞分化
1、細胞分化只發生在胚胎時期,還是發生在生物體生命的整個過程中呢?你能舉例說明嗎?(整個生命過程中)請舉例說明
2、穩定性—遺傳物質并未發生改變。
資料:黑色素細胞在體外培養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離體培養的上皮細胞,始終保持為上皮細胞,而不會變成其他類型的細胞
3、不可逆性: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如紅細胞不能逆分化成造血干細胞)細胞分化的特點引導分析細胞分化的特點。
【教師講述】
由于細胞分化,使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差異,也就可以形成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比如:葉肉細胞進行光合作用,根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物質等),使各種生理功能能夠高效進行,從而完成個體正常的發育。因此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出現差異僅僅是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表面現象,那出現這些差異的本質原因是什么呢?
【教師引導】
1、在組成細胞的分子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那種物質?(蛋白質)。
2、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合成又是受什么控制的呢?(細胞的控制中心—細胞核)。
3、具體講是細胞核中的哪一部分?(染色體,主要成分為DNA和蛋白質)。
4、DNA上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代表了什么?(遺傳信息)。
5、同一個體不同細胞遺傳信息相同嗎?(相同,都是來自一個受精卵細胞)。
6、那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質呢?(遺傳信息執行的情況不同)。
【課件演示】紅細胞和肌肉細胞中的基因及其執行情況。
明確在紅細胞和肌肉細胞中都有血紅蛋白基因和肌動蛋白基因,但是在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而肌動蛋白基因處于關閉狀態。在肌肉細胞中正好相反【過渡】:細胞分化具有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那么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再分化成其它細胞嗎?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至到死亡。但研究表明一些已分化的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仍能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引入細胞全能性的探究引入斯圖爾德的胡蘿卜韌皮部細胞組織培養實驗。(課件展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
INET1、該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植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能發育成一個個體
2、植物體的任何一個體細胞都能發育成個體嗎?
能。由于體細胞都來自同一個受精卵的有絲分裂,每個體細胞都帶有本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
3、如果不把胡蘿卜韌皮部取下來,這些細胞能發育成個體嗎?
不能,說明全能性的表達需要一定的條件引導出:全能性表達的條件、差異、應用
七、教學評價設計導學案:
思考1: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圖
1、說出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2、三種細胞的來源相同嗎?
3、通過此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7
一、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閱讀教材P110~111)
1.主要觀點
(1)生物來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
(2)進化歷程:由低等到高等。
(3)進化原因: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2.意義
(1)歷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
(2)反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閱讀教材P111~113)
1.主要內容
2.對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
(1)自然選擇學說的科學性
(2)自然選擇學說的局限性
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展(閱讀教材P113)
1.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關于自然選擇的作用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展到以種群為基本單位。
3.形成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重點聚焦
1.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是怎樣看待生物進化的?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要點是什么?
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蟻獸是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適于舔食昆蟲的一種哺乳動物。鼴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視力完全退化、營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種哺乳動物。
材料二超級病菌是對幾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的統稱。能在人身上造成膿瘡和毒皰,甚至讓人的肌肉逐漸壞死。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
1.結合材料,利用拉馬克的觀點解釋下列事實
(1)用進廢退
①食蟻獸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蟻獸的吻部尖長、嘴呈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黏液是其長期伸向土洞舔食螞蟻的結果。
②鼴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長期廢而不用的結果。
(2)獲得性遺傳
①超級細菌的形成:人們經常使用抗生素改變了細菌的生活環境,細菌發生定向性變異,而且逐漸積累和遺傳,從而演化為超級細菌。
②長頸鹿脖子長:草地退化后,長頸鹿只能食用高處的樹葉。由于經常使用頸部,導致頸部越用越長,并將長頸這一性狀遺傳給后代。
2.環境引起的性狀改變不一定遺傳給后代,只有環境使遺傳物質改變進而引起性狀改變時才能傳給后代。
[總結升華]
1.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內容
(1)用進廢退:凡是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每一種動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續地使用,會逐漸增強,并且發達起來。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經常使用,則會逐漸衰弱,其功能減退,最后導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獲得性遺傳: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一個動物經常使用某種器官或經常不使用某種器官的結果是發展某器官或喪失某器官,這種變異可以通過生殖遺傳給后代。
2.拉馬克進化學說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的觀點具有局限性。他過于強調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實際上,如果環境的變化未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就不會使生物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對點演練]
1.拉馬克認為生物不斷進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變異和定向的自然選擇
B.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C.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D.器官的反復使用
解析:選C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器官經常用就進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這種性狀遺傳給后代。
[共研探究]
根據圖示,結合教材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
(1)自然選擇的直接對象是生物的性狀(表現型)。
(2)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
(3)生存斗爭
①類型:包括生物之間的斗爭、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
②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
③原因:過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資源。
(4)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5)圖乙表示生物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關系
(1)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
(2)生物進化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3)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易取得勝利而得以生存,有利變異通過遺傳得以累積和加強,產生適應環境的新類型。
(4)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請利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形成。
提示:長頸鹿產生的后代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導致現有食物不能滿足所有個體的需要(生存斗爭),又因個體間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而生存下來,頸短的因吃不到樹葉而被淘汰。控制長頸的基因經過逐代積累,最終進化成長頸鹿。
4.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關鍵是自然選擇。
[總結升華]
1.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
(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
(2)關系圖解: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與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比較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區
別變異變異是不定向的,本來就有,環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決定生物變異的方向變異是定向的,環境和動物的意愿可決定變異的方向
適應
環境有利變異→適者生存
不利變異→不適者被淘汰環境和動物的意愿決定的變異都適應環境
進化
方向自然選擇決定生物自身決定
聯系承認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即由簡單→復雜,由低等→高等進化,且都是“漸變”的結果
【易錯易混】
(1)自然選擇和變異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變異為自然選擇提供材料,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2)達爾文進化論以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
[對點演練]
2.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①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的變異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③變異是不定向的④變異是定向的⑤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積累可能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選B影響生物變異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
1.下列敘述中哪一項不是拉馬克的觀點()
A.生物的種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
B.生物的種類從古到今是一樣的
C.環境的變化使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并且將這些性狀傳給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發達與否取決于用與不用
解析:選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不變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生物的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所致。
2.下列有關進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各種生物都有強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爭造成多數個體死亡,少數生存
C.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變異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行,通過遺傳逐漸積累
解析:選D變異是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適應環境的變異)通過自然選擇被保留下來,并可以通過遺傳逐代積累,而不利變異則被淘汰。
3.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論述,不符合達爾文學說基本觀點的是()
A.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發生作用的基礎
B.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C.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就可能產生出新的物種類型
D.環境改變使生物產生定向變異,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解析:選D自然選擇學說認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變異是不定向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通過自然選擇,不利的變異被淘汰,有利的變異被保存,并通過遺傳積累起來,然后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4.如圖表示達爾文對現代長頸鹿進化形成過程的解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鹿祖先過度繁殖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長頸鹿的頸和前肢的長短各異,這表明生物變異是________。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時期,有的個體能吃到高處食物而活下來,有的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這個過程叫_________,它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的。生存斗爭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適應有雙重含義:一是生物體的________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適應是____________的結果。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適應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狀與環境相適應,適應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適應環境的性狀的過程,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答案:(1)后代數目超過環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選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3)性狀改造自己形成適合環境的性狀自然選擇
【基礎題組】
1.按照拉馬克的觀點,現代食蟻獸舌頭細長的原因是()
A.用進廢退B.適應性變異
C.自然選擇的結果D.定向變異的結果
解析:選A拉馬克的觀點是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2.1937年,有人把原產丹麥和德國的白三葉草移到瑞典栽培,這里的氣候比較寒冷。最初白三葉草莖、葉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但經過若干年后,產量顯著提高。人們對這一事實做出以下幾點解釋,其中不符合達爾文學說的是()
A.不耐寒的個體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葉草在生長過程中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
D.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解析:選C白三葉草本身存在抗寒個體的變異,環境(氣候比較寒冷)使抗寒個體得以生存并繁衍,從而使耐寒性狀在后代中積累和加強。不耐寒的個體在與無機環境的斗爭中被自然環境淘汰。
3.在下列幾種簡式中,能較確切地說明達爾文進化論的是()
A.遺傳變異→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B.環境變化→定向變異→去劣留優
C.生存斗爭→用進廢退→適者生存
D.環境變化→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適者生存
解析:選A在達爾文進化論中,強調了變異是不定向的,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動力,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發達。根據達爾文的觀點,鹿角發達的原因是()
A.鹿角不發達的個體被淘汰,鹿角發達的個體被保留
B.鹿角因經常使用而發達
C.鹿角的變異朝著有利于生存的方向發展
D.雄鹿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發達
解析:選A達爾文的觀點認為,雄鹿的鹿角存在發達和不發達的變異,雄鹿之間為爭奪配偶要進行生存斗爭,有發達鹿角的個體能夠得到配偶,并把這種變異遺傳下去,沒有發達鹿角的個體因爭奪不到配偶,其變異就很難遺傳下去,經過一代代的進化,就形成了如今有發達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類的捕食,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
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解析:選B某種海洋蝸牛種群中具有較厚外殼的個體的比例逐漸增加,說明具有較厚外殼的蝸牛能適應其生活環境。
6.人工選擇能選育出新品種,自然選擇能形成新物種,其共同的選擇基礎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著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C.生物都在進行生存斗爭
D.人和自然界的選擇力量
解析:選B選擇的基礎是生物之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遺傳和變異產生的。
7.如圖所示,理論值與實際生存個體數差別很大,其原因可用達爾文的什么理論解釋()
A.過度繁殖B.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D.適者生存
解析:選B從坐標圖中可看出,生物個體實際值小于理論值,這是因為一部分個體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
8.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拉馬克進化學說的區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環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變異
B.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不定向的變異是由動物的意愿決定的
C.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后就能適應環境
D.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通過變異適應環境
解析:選D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認為變異是自然界始終存在的,且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變異才能適應環境,A、C錯誤。拉馬克進化學說認為生物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產生適應環境的變異,變異是定向的,B錯誤。
【能力題組】
9.家雞起源于原雞,現在的家雞年產卵量可達260個以上,而原雞的年產卵量僅為12個。下列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量逐漸增加,并將此變異遺傳下去
B.發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雞蛋,孵化出了產卵量高的雞,并經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C.人工飼養條件能夠滿足原雞多產卵的營養需求,從而使其產卵量增加
D.家雞的起源可以證明,生存環境的變化可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
解析:選B原雞在食物充足的飼養條件下產卵多,該變異是由環境條件變化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現在的家雞產卵量高,是由于原雞產生了遺傳物質變化的受精卵,孵化出產卵量高的雞,被人工選擇保留下來。
10.某海島上生活著一種昆蟲,經調查,該昆蟲翅的長度和個體數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后來該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若干年后再進行調查,你認為最能代表此時情況的曲線圖是()
解析:選B海島上經常刮大風,該昆蟲的長翅個體比短翅個體更容易被海風吹到海里,在這種情況下,長翅個體不適應環境,數量變少,短翅個體數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產中長期使用某種殺蟲劑,其結果是()
A.殺蟲劑誘發了害蟲抗藥性基因的產生,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強
B.殺蟲劑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使抗藥性害蟲的數量增加
C.殺蟲劑能誘導害蟲分解藥物的基因大量表達
D.害蟲全部消失,最終導致某些害蟲的物種滅絕
解析:選B由于基因突變,害蟲群體中存在著能抵抗殺蟲劑的變異個體,當使用某種殺蟲劑后,絕大多數害蟲被殺死,少數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大量繁殖后,再用該種殺蟲劑,會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因此,殺蟲劑對害蟲起到定向選擇的作用。
12.下列說法符合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①食蟻獸的舌頭變得細長,是食蟻獸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②比目魚的雙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長期臥伏于海底的結果③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④鼴鼠由于長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縮、退化⑤病菌抗藥性的不斷增強是抗生素對病菌的抗藥性變異定向選擇并逐漸積累的結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選C拉馬克關于生物進化原因的兩個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即動物的器官越用越發達,如果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上的退化,并且拉馬克認為通過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①②③均為“用進”的實例,④為“廢退”的實例,⑤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
13.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狼的進化過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類型的個體,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這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
(2)隨著環境的變化,食物越來越少,跑得快、兇猛的狼才能有機會獲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樣,食物、環境對狼的進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___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變異經過________,最終形成現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兇殘的特征。促進狼進化的動力是________。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自然選擇總是選擇有利于生存的變異,淘汰不利于生存的變異,所以,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答案:(1)變異不定向遺傳變異(2)選擇定向方向(3)逐代積累生存斗爭
14.如圖為對一塊甲蟲成災的農田使用兩種殺蟲劑的實驗結果,試分析:
(1)曲線回升是通過____________之間的________來實現的。
(2)殺蟲劑的使用對甲蟲起了________作用,這種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結果導致甲蟲的抗藥性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
(3)根據以上分析,使用殺蟲劑治蟲的缺點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這些缺點,你認為消滅甲蟲應采用什么方法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使用這兩種殺蟲劑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蟲的種群密度都明顯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會增加,說明殺蟲劑的使用沒有殺死有抗藥能力的甲蟲,而這部分有抗藥能力的甲蟲大量繁殖導致種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蟲與殺蟲劑生存斗爭(2)選擇定向增強(3)①使具有抗藥性害蟲的比例上升②對環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檢測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為: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檢測結果如圖所示。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養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該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變化,如圖所示:
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
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生在環境變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__。
④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實驗結果的指標即對實驗結果的表述。本實驗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的生長來表述實驗結果的,即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性的個體大量死亡,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選擇下進化是定向的,使用該抗生素后,題圖中細菌數量并未降到0,說明細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③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④在細菌種群中,含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只占少數。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選擇④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占極少數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8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9
細胞生物含兩種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一類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結構
1、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CHONP)。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許多核苷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連構成。
3、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堿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堿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堿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
結論: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0
1、教學觀念的轉變及課程目標的實現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究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本著教學方式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充分發掘教材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征,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
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后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系。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3.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
4、緊抓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啟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于這些沒有
5、多方位地評價學生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塊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后作業)。
6、建立平等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
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生物的關鍵所在。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1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征,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于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于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后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后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于沼蝦的教學,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么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里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于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于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并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么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于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于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于蜘蛛的趣聞,可以后閱讀。
關于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么不同點,并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書。
最后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2
在這一周里有期中考試,我覺得我生物考得不好,我的生物考了37.5,因為我以前考的分數比現在多,我覺得我的數學考的好,我的數學考了107,因為我的數學比原來有進步,而且這回附加題給寫對了,但不過數學里的算式題,我覺得不應該錯,英語的分數我不知道,錯了什么題我也不知道,但不過我覺得我考的分數有點少,因為我有幾道題不會寫,語文里的作文,我考了19.1我覺得考的也不好,因為我給大家拉分了,考完了這些,我有非常非常大的反思。
我的生物反思就是每一次上廁所早點回來,然后再看生物書上自己不知道的題問別人,聽懂了再找跟上一道題一樣的題寫,寫完再問被人自己寫的這一道題對不對,要是對了的話,就在找自己不會的題問,要是寫錯了就接這問一下這一題怎么做,然后再找和著樣的題一樣的題寫。
我的英語反思就是,把自己沒有背過的寫到一張紙條上,然后再背不會的,里面不會的都背過了,就把寫的單詞給劃掉。
我語文里的作文也有反思,以后多看點書,然后積累詞句,然后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就這樣我就可以不給大家拉分了。
這就是我的生物、英語、作文的反思了。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3
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同時,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也強調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經驗出發,進行角色的調整,通過布置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反省和思考。基于建構主義這一理念,本節課將利用多媒體、視頻等直觀教具,并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結合之前學習到的內容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了解思考、探究細胞周期、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等內容,提升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從教材內容上看,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細胞周期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代謝”等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也為后續對細胞的分化以及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的學習作鋪墊。因此,在整個章節中,本節課居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其次,從教材內容的組織形式上看,本節課從細胞分裂引出細胞周期,進一步介紹了細胞有絲分裂周期的過程和特點,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并且,在教材以及多媒體教具中引入的一些圖片以及圖表,不僅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便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起點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大致了解細胞基本的結構特點及其代謝,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回顧之前學習的內容,并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以講解介紹和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總結,并借助視覺媒體和相關圖表以及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達成新舊知識體系的建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對DNA的分子組成和結構特征進行有目的的學習。
從認知技能上看,高中生的思維雖然大部分已經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但動手操作能力還處于一般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境,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分析,進一步鍛煉他們聽取他人的意見、自主合作、獲取信息、以及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簡述細胞周期;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概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包括各個時期的名稱和主要變化特點,區別各時期細胞分裂圖;
清楚真核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DNA數量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
嘗試識圖和繪圖,培養畫圖分析的能力,總結、歸納各時期細胞分裂圖的異同;
學會使用探究的方法把握細胞分裂的原因;
懂得運用之前學習的知識解決現在的問題,達到新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情感與態度:
認同細胞增殖只是因為細胞數目的增多,有絲分裂是細胞增殖的主要形式;
通過對細胞分裂的原因的尋找,養成學會探究的好習慣,同時認同多學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通過比較各時期細胞分裂圖的異同,認同生命的運動性,形成事物發展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
有絲分裂的過程。
難點:
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
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DNA數量的變化。
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采用多媒體展示法輔之以探究研討法開展教學活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有關有絲分裂的視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預設教學活動及組織學生活動教學意圖激趣導入
(3分鐘)
【創設情境】回顧之前學習的知識;
【提問】一個細胞的體積大概是多少?
【觀察】舉例原核細胞、真核細胞、支原體、鴕鳥卵細胞的直徑大小;
【提問】生物體是如何由細胞組成的?
從而導入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細胞的增殖。觀察、回答問題。讓學生回顧之前的知識,有益于鞏固之前的知識,同時接連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活躍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更容易地進行本節課的學習。探究活動: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問題】為什么細胞的體積不能無限增大?
【創設情境】設細胞為正方體,邊長本別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導學生計算3種情況中,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即相對表面積);
讓學生自行計算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4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的最后一節,所涉及的知識建立在前面各章的基礎上,如癌細胞的特征。本節內容聯系到了細胞的分子組成、形態、細胞的增殖。與老教材相比,細胞的癌變單獨成節,內容有所擴展,更加貼近生活。
學情分析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癌癥的知識,但是沒有深入學到細胞的癌變機理的水平。學生在理解癌變的機理時,特別是學習其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時,會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此也為難點,需重點教授。本節內容為新教材末尾節內容,學生通過幾月高中生物的的學習,認知結構已經基本形成,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學習動機存在一定的內在信念,有較強的認知活動能力,故在教學中,應該重點啟發學生自主探究。通過結合現實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分析、歸納、概括等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能力。
培養學生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
培養學生網絡探究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生命的運動性,體會內因和外因對生命進程的影響。
2)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性問題,和人類健康問題。
四、教學重點
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4、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防癌
五、教學難點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別
六、教學流程圖
SHAPEMERGEFORMAT
七、教學詳案:
情感價值觀知識邏輯過程體驗反饋調控預設癌癥是生活中常見的,大家對癌癥都有著一種恐懼感,以癌癥的發生和癌癥的防治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同學們,曬太陽對人體有什么好處?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癌是怎樣產生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癌癥的發生以及怎樣預防癌癥。
【引出概念】腫瘤就是癌癥這種說法正確嗎?
【教師總結】腫瘤是身體的一部分細胞與機體的其他組織生長不協調,表現為任意地、無節制地增殖分裂,增長成一個大的組織塊則為腫瘤。
腫瘤有良性的又有惡性的。良性腫瘤逐漸增長時僅是壓迫周圍組織,而惡性腫瘤除了壓迫以外還可以向周圍浸潤,也就是腫瘤組織不斷侵入周圍組織,這種惡性腫瘤就稱為“癌“。(兩個畫面:癌細胞向周圍擴散)
【提問】癌癥的定義?一個正常的細胞要經歷哪些生命歷程?分裂是否有限?分化是否有方向?
【學生活動】通過問題探討,根據生活經驗,初步認識癌癥的概念。
【預期答案】
惡性腫瘤稱之為癌癥。
【預期回答】正常細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集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學生活動】回顧上節課的知識,總結出正常細胞要經歷有限的分裂,有向的分化,衰老,死亡。
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而疾病中最讓大家感到恐懼就是癌癥。
學生對癌癥已有初步了解,良性腫瘤可以切除,惡性腫瘤稱之為癌癥。
教師引導學生細胞的癌變的現象是無限的分裂和無向的分化。
通過對素材的分析,讓學生初步區別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不同。【素材】人體正常的肝細胞和海拉宮頸癌細胞在細胞周期,分裂次數,存活時間,形態結構上的比較。
【學生總結】學生通過對素材的分析總結,歸納出癌細胞的特征。
癌細胞的特點:
1、惡性增殖的“不死細胞”,2、形狀顯著改變的“變態細胞”,
3、黏著性顯著下降的“擴散細胞”。根據素材,學生應該可以較清晰的比較出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不同。
帶著問題觀察,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引起細胞癌變的原因是什么?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教師總結】總結致癌因子的種類: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化學致癌因子: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聯苯胺、烯環烴、亞硝胺、黃曲霉素等。
病毒致癌因子:致癌病毒。
【知識鞏固】我們已經歸納了致癌因子的種類,那老師舉例,同學們分析它是屬于哪一類的致癌因子。
【素材】1.日本廣島、長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原子彈的影響。對幸存的居民進行29年的調查,發現皮膚癌、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生率明顯增加,而且距離爆炸中心越近,發生率越高。
2.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物質外泄,誘發了眾多白血病患者。
3.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長期被放射線損傷,導致白血病。
4.我國北方地區居民有冬季燒火炕的習慣,有時臀部皮膚發生癌變形成所謂的炕癌。華北地區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喜歡熱食的習慣。
5.苯并芘是煤焦油中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煙時煙草燃燒的煙霧、工廠的煤煙、汽車的尾氣等。近幾十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增加。很可能和人們吸入了大量的上述氣體有關。
6.有人用砷酸鈉治療皮膚病后,出現局部色素增加,過度角化,最后發展為皮膚癌,砷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使人致癌而不是動物致癌的物質。
7.日本“奧姆真理教”曾在東京地鐵使用的“芥子氣”,可以使人患白血病、肺癌、乳腺癌。
8.EB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能使兒童患淋巴癌和成人患鼻咽癌。
9.1911年Rous第一次用雞肉瘤的無細胞提取物引起另一只雞產生新的腫瘤。【學生回答】致癌因子。
【學生活動】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總結出生活中常見的致癌因子。
【預期答案】輻射、農藥、化肥、抽煙、病毒等。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將這些致癌因子與之前分出種類對應起來,對知識進一步掌握。
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于致癌因子還是比較熟悉的,對于致癌因子這一概念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對于生活中的例子,也是較容易分析出是哪種物質是致癌因子,致癌因子的分類在學生的認識中是第一次接觸,但是化學、生物、物理是學生的必修科目,所以,分類同學們還是能夠容易理解。
產生困惑,激發探知欲。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整合資料、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致癌因子是使細胞癌變的外因,那內因是什么?
【教師講解】人和動物的染色體上本來就存在和癌有關的基因它們都是細胞中正常的固有的基因:
原癌基因:其很多的產物都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組織細胞不正常的增殖。
高一生物教案怎么寫篇15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第一節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么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淀粉類食物,通過什么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后,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后,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并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了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并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后會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激素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蛋白質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復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