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系列教案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描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養成愛花的良好習慣。
【學習過程】
一、課前檢測:
1、根的生長靠根尖細胞的增加細胞的數量和細胞體積的增大。根生長最快的是區。
2、萬千枝條及其綠葉,都是由發育成的。
3、生物體生長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的、、。
4、植物的生長需要最多的無機鹽是含、、的無機鹽。
二、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一)、花的結構。
認真閱讀教材102頁完成下列各題。
1、認真填寫名稱。
2、觀察花的結構,按照由外到內,由下到上的順序,發現它由、、、、組成。
3、雄蕊包括、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細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結構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傳粉和受精。(閱讀教材103頁完成下列問題)
1、開花結果。
2、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
3、受精的過程:當花粉落到柱頭上后,受到的刺激,開始萌發長出,其內含有
花粉管穿過、進入子房,到達,花粉管末端破裂釋放出來,與里面的結合,成為。這就是。
三、梳理知識體系。
1、花的主要結構
2、受精指與結合形成的過程。
四、拓展延伸
為什么說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鞏固檢測
1、一朵花的結構中,從外到內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細胞存在于下列哪一個結構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頭D胚珠
4、受精后,子房發育成,胚珠發育成,子房壁發育成。
5、當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這朵花肯定不能發育成果實?()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藥
6、一朵豆角花里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種子,至少需要花粉()個,精子()個。
A1個B3個C6個D12個
7、從花粉萌發到進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頭上B花藥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的最后一節,所涉及的知識建立在前面各章的基礎上,如癌細胞的特征。本節內容聯系到了細胞的分子組成、形態、細胞的增殖。與老教材相比,細胞的癌變單獨成節,內容有所擴展,更加貼近生活。
學情分析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癌癥的知識,但是沒有深入學到細胞的癌變機理的水平。學生在理解癌變的機理時,特別是學習其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時,會相對來說比較困難,此也為難點,需重點教授。本節內容為新教材末尾節內容,學生通過幾月高中生物的的學習,認知結構已經基本形成,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學習動機存在一定的內在信念,有較強的認知活動能力,故在教學中,應該重點啟發學生自主探究。通過結合現實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分析、歸納、概括等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能力。
培養學生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
培養學生網絡探究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生命的運動性,體會內因和外因對生命進程的影響。
2)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社會性問題,和人類健康問題。
四、教學重點
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4、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防癌
五、教學難點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別
六、教學流程圖
SHAPEMERGEFORMAT
七、教學詳案:
情感價值觀知識邏輯過程體驗反饋調控預設癌癥是生活中常見的,大家對癌癥都有著一種恐懼感,以癌癥的發生和癌癥的防治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同學們,曬太陽對人體有什么好處?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癌是怎樣產生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癌癥的發生以及怎樣預防癌癥。
【引出概念】腫瘤就是癌癥這種說法正確嗎?
【教師總結】腫瘤是身體的一部分細胞與機體的其他組織生長不協調,表現為任意地、無節制地增殖分裂,增長成一個大的組織塊則為腫瘤。
腫瘤有良性的又有惡性的。良性腫瘤逐漸增長時僅是壓迫周圍組織,而惡性腫瘤除了壓迫以外還可以向周圍浸潤,也就是腫瘤組織不斷侵入周圍組織,這種惡性腫瘤就稱為“癌“。(兩個畫面:癌細胞向周圍擴散)
【提問】癌癥的定義?一個正常的細胞要經歷哪些生命歷程?分裂是否有限?分化是否有方向?
【學生活動】通過問題探討,根據生活經驗,初步認識癌癥的概念。
【預期答案】
惡性腫瘤稱之為癌癥。
【預期回答】正常細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就變成不受集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學生活動】回顧上節課的知識,總結出正常細胞要經歷有限的分裂,有向的分化,衰老,死亡。
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而疾病中最讓大家感到恐懼就是癌癥。
學生對癌癥已有初步了解,良性腫瘤可以切除,惡性腫瘤稱之為癌癥。
教師引導學生細胞的癌變的現象是無限的分裂和無向的分化。
通過對素材的分析,讓學生初步區別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不同。【素材】人體正常的肝細胞和海拉宮頸癌細胞在細胞周期,分裂次數,存活時間,形態結構上的比較。
【學生總結】學生通過對素材的分析總結,歸納出癌細胞的特征。
癌細胞的特點:
1、惡性增殖的“不死細胞”,2、形狀顯著改變的“變態細胞”,
3、黏著性顯著下降的“擴散細胞”。根據素材,學生應該可以較清晰的比較出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不同。
帶著問題觀察,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引起細胞癌變的原因是什么?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教師總結】總結致癌因子的種類: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化學致癌因子: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聯苯胺、烯環烴、亞硝胺、黃曲霉素等。
病毒致癌因子:致癌病毒。
【知識鞏固】我們已經歸納了致癌因子的種類,那老師舉例,同學們分析它是屬于哪一類的致癌因子。
【素材】1.日本廣島、長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原子彈的影響。對幸存的居民進行29年的調查,發現皮膚癌、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生率明顯增加,而且距離爆炸中心越近,發生率越高。
2.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物質外泄,誘發了眾多白血病患者。
3.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長期被放射線損傷,導致白血病。
4.我國北方地區居民有冬季燒火炕的習慣,有時臀部皮膚發生癌變形成所謂的炕癌。華北地區食管癌患者中有50%-73%有喜歡熱食的習慣。
5.苯并芘是煤焦油中的主要致癌成分,存在于吸煙時煙草燃燒的煙霧、工廠的煤煙、汽車的尾氣等。近幾十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增加。很可能和人們吸入了大量的上述氣體有關。
6.有人用砷酸鈉治療皮膚病后,出現局部色素增加,過度角化,最后發展為皮膚癌,砷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使人致癌而不是動物致癌的物質。
7.日本“奧姆真理教”曾在東京地鐵使用的“芥子氣”,可以使人患白血病、肺癌、乳腺癌。
8.EB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能使兒童患淋巴癌和成人患鼻咽癌。
9.1911年Rous第一次用雞肉瘤的無細胞提取物引起另一只雞產生新的腫瘤。【學生回答】致癌因子。
【學生活動】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總結出生活中常見的致癌因子。
【預期答案】輻射、農藥、化肥、抽煙、病毒等。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將這些致癌因子與之前分出種類對應起來,對知識進一步掌握。
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于致癌因子還是比較熟悉的,對于致癌因子這一概念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對于生活中的例子,也是較容易分析出是哪種物質是致癌因子,致癌因子的分類在學生的認識中是第一次接觸,但是化學、生物、物理是學生的必修科目,所以,分類同學們還是能夠容易理解。
產生困惑,激發探知欲。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整合資料、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致癌因子是使細胞癌變的外因,那內因是什么?
【教師講解】人和動物的染色體上本來就存在和癌有關的基因它們都是細胞中正常的固有的基因:
原癌基因:其很多的產物都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組織細胞不正常的增殖。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胞衰老的特征。
2.簡述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3.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4.進行與社會老齡化相關的問題的資料收集和分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
(2)細胞凋亡的含義。
2.教學難點
細胞凋亡的含義以及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問,引出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二、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1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衰老或死亡。
2.多細胞生物,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三、細胞衰老的特征
細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細胞核)
一小(細胞體積)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謝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運輸速率)
四、細胞凋亡
1.細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細胞凋亡舉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兒手的發育
3.細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動
4.細胞凋亡的意義
完成生物體正常發育,維持內部環境穩定,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
五、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細胞壞死的概念
種.種不利因素下,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2.細胞壞死舉例
割傷、燙傷的細胞
3細胞壞死的特征
有害、被動
4.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
凋亡強調主動、有益,壞死強調被動、有害。
六、課堂練習
書后練習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4
細胞生物含兩種核酸: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一類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結構
1、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CHONP)。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許多核苷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連構成。
3、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堿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堿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堿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
原理: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
結論: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5
關注癌癥
一、細胞癌變原因:
內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變異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細胞的特征:
(1)無限增殖
(2)沒有接觸抑制。癌細胞并不因為相互接觸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潤性和擴散性。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的減少
(4)能夠逃避免疫監視
三、我國的腫瘤防治
生物關注癌癥知識點1、腫瘤的“三級預防”策略
一級預防:防止和消除環境污染
二級預防:防止致癌物影響
三級預防:高危人群早期檢出
2、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簡稱放療)
化學治療(簡稱化療)
手術切除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6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注:機器人、鐘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沒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生物的歸類
1、按照形態結構: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環境: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共同構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等。
2、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與生物的關系: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
注:1、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詩描寫的是氣溫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駱駝失水很少和駱駝刺的根很長是對干旱的適應;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對寒冷的適應;旗形樹的樹冠的形狀是對風的適應。現存的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和相對性。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生態系統
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
組成:1、生物部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等
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以吃與被吃的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級”動物。
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很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而形成的復雜的營養關系。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的越多。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綠色水庫”
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源、蓄洪抗旱,“自然之腎”,典型:沼澤
城市生態系統:人類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域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
注意:DDT的例子;有毒物質富集;生物圈Ⅱ號
▊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
▲練習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鏡座鏡柱鏡臂載物臺通光孔壓片夾遮光器(光圈)反光鏡轉換器鏡筒物鏡目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遮光器: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小。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顯微鏡的使用: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整理
3、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顯微鏡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注意: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
▲觀察細胞結構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永久玻片和臨時玻片)
1、常用玻片標本:
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注: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實驗口腔上皮細胞實驗
2、臨時裝片制作的一般步驟:凈→滴→取→浸→展→蓋→染
3、植物細胞模式圖動物細胞模式圖
4、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液態的,可以流動,內有細胞器等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液泡:有細胞液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
注:人體或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
6、19世紀30年代,兩位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共同創建了“細胞學說”。
7、恩格斯把細胞學說、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達爾文進化論并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1、細胞中的物質有機物(一般含碳,分子較大,可燃燒):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無機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較小):水、無機鹽、氧等
注意:圖Ⅱ-7細胞膜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2、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變成有機物中的化學能。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區別:葉綠體中的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遺傳信息是指上一代傳給子代的控制該物種遺傳性狀的全部信息。
1、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多莉羊例子
2、遺傳信息的載體——DNA(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3、基因是指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DN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生物由小長大:細胞的分裂(細胞數量的增加)和細胞的生長(細胞體積的增大)
2、細胞的分裂過程:細胞核分裂→細胞質一分為二→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細胞壁→細胞一分為二
3、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最明顯。染色體數量加倍,等分到兩個新細胞中。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4、癌細胞最初是由正常細胞變化而來的——癌變。特點:分裂非常快;癌的轉移。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細胞分化:在生物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逐漸發生變化的過程。
組織: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
1、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肌肉組織(收縮、舒張)、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
2、植物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分生組織(分裂產生新細胞)、保護組織(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營養組織(儲藏營養物質)、輸導組織(運輸有機物、水分和無機鹽)
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結構。
綠色開花植物的器官: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注:大腦:神經組織、肌肉組織;胃: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
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的結構。
人體內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消化系統: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
▊生物體結構層次
▲單細胞生物
1、常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魚類餌料、凈化污水;有害:危害人體健康、形成赤潮
▲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以寄主不同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結構簡單,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里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
3、與人類的關系:
害處:引起人類和動植物患病
益處:用于生物防治、基因工程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部分
生物圈中已知的綠色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分為四大類群: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種子植物
1、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2片子葉)(雙子葉植物)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1片子葉)、胚乳(單子葉植物)
胚是幼小的生命體,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子葉和胚乳中儲存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為種子的萌發和早期發育提供營養物質;種皮能保護種子的內部結構。
2、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3、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種子無果皮包被)和被子植物(種子有果皮包被)。
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常見的被子植物:玉米、小麥、水稻、牡丹、刺槐、檳榔、玫瑰、菊、杏、蘋果等
4、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皮可以保護種子免受昆蟲的叮咬,以及外界環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危害。
5、種子的傳播方式:借助風力、水力、動物等傳播。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種子的萌發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2、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籽粒飽滿、具有完整的胚、儲存時間短、已度過休眠期。
3、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發芽種子數/供檢測的種子數×100%)和抽樣檢測
4、種子萌發的過程:吸收水分,子葉和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后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發育成連接根和莖的部分),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
1、根尖的結構: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
2、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3、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細胞數量的增加,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4、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開花和結果
1、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2、花的結構:花瓣、花蕊【雌蕊(柱頭、花柱、子房)雄蕊(花藥、花絲)】花托、萼片
3、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4、受精:花粉粒中的精子與胚珠中的卵細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7、人工輔助授粉目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7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第一節新陳代謝與酶
【教學重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的特性、影響酶活性的因素、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新陳代謝的概念及其本質的概念、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手段】板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入新陳代謝的概念及本質
(1)學生在初中生物學課本、高中緒論課的學習或通過各種媒體的介紹,對新陳代謝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首先,教師應了解學生對新陳代謝是如何理解的。為此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以自身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維持的,以此引入本節的學習,如:
①人體的腦細胞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營養?腦細胞中產生的代謝廢物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②進入腦細胞的營養物質是如何被利用的?
③學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異化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它們之間有何關系?
④想一想,人體的身體有哪些系統參與了新陳代謝過程,各是如何參與的等等?
(2)學生一般只能從生物個體、器官或系統水平上,說明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把討論引向微觀水平,即細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謝過程。如可以設問:
①你吃下的肉類蛋白質,通過什么途徑轉化成為你自身的蛋白質?
②你吃下的淀粉類食物,通過什么途徑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維持,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在細胞水平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即“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學生理解新陳代謝的本質后,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分析出無機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條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讓學生分析出生物體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可以提問,如:
(1)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數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的進行呢?
(2)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這樣可順利地引出活細胞產生的生物催化劑,即酶。
3、酶的發現史
這部分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也可發給學生相應的補充資料,尤其是某種酶的研究過程方面的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酶的研究過程、方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對生物學發現的重要作用。
學生閱讀后,可提問:酶都是蛋白質嗎?并做一定的說明。
酶是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酶是細胞中促進化學反應速度的催化劑。現已發現的酶約有3000種以上。它們分別存在于各種細胞中,催化細胞生長代謝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使生物化學反應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等溫和的條件下就可順利進行。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然而生物學家的實驗證明:RNA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早在1982年,T.Ceeh發現原生動物四膜蟲的26SrRNA前體在沒有蛋白質的情況下進行內含子的自我拼接,最終形成L19RNA。當時因為只是了解它有這種自我催化的活性,沒有把它與酶等同看待。
1983年Atman和Pace分別報導了在RNA前體加工過程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由20%蛋白質和80%RNA組成的。如果除去蛋白質部分,并提高鎂離子的濃度,則留下的RNA具有與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這是說明RNA具有酶活性的第一例證。
“酶不都是蛋白質”,這一科學事實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實驗在科學發展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科學是發展的,探索是無止境的,而真理是相對的,現在的科學事實可能在今后會被修正,甚至。
另外,酶、激素、維生素之間的區別值得一提,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容易把這些物質和它們的作用搞混。可就高中生物學水平做一簡單比較:
酶激素維生素
從化學本質上看蛋白質蛋白質(如生長素、胰島素等)、固醇類脂類物質(如性激素)多種多樣,一般為小分子有機物。如維生素D是固醇類物質;維生素A是脂類物質(萜類);維生素C是抗壞血酸(葡萄糖的衍生物)等等。
從生理功能看可提高生物體生物化學反應的速度,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激素又稱“化學信使”,是特定細胞合成的,能使生物體發生一定反應的有機分子。它的作用力很強,很低的濃度就能引起很強的反應,但在細胞中不能積累,很快就會被破壞。維生素常常與酶結合,是較復雜酶的組成成分之一。天然食物中含量極少,但這些極微小的量對人體的生長和健康是必需的,人體一般不能合成它們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可把酶的發現史與酶的特性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使學生用實驗方法探索酶的特性順理成章。
高一生物系列教案篇8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質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質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質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么?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復制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后還能繼續復制,并且能遺傳給后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