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件教案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1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改精神為指針,以本組實際情況為依據,切實落實好集體備課方案,及時掌握高考動態,了解高考走勢,有效調整高考復習策略,充分發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以“集體備課,資源共享,討論吸收,課后反思,經驗共享”的集體備課思路,創設研究氛圍,形成一種研究的工作習慣,努力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師素養,力爭再創歷史新高。
二、主要內容
1、關注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關注教學結構的優化組合,引領深入解讀。
2、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吃透教材,研究教法,關注學法,關愛每一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的發展。3、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重點探究教學過程,引導重難點突破和問題探討;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如何讓學生在動中體驗感悟,展示思維,發展個性,提高素養。4、注重教案的理論框架、基本觀點、基本概念,應突出的重點、新意,應解決的難點,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實效性,達到資源共享,經驗共享。5、認真組織好統練及月考。
三、備課流程
制定計劃———→個人初備(形成個人教案課件預案)——→制定計劃———→個人初備(形成個人教案課件預案)——→集體研討——————→主備人二次備課(形成備課組優化教案)——→———→主備人二次備課(形成備課組優化教案)——→教師個人二次備課(完成個人個性教案)———→教后記二次備課(完成個人個性教案)———→教后記
四、具體操作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益。努力實現五認真,是提高復習質量的關鍵。
1.認真備課
以考點專題組織教學內容,安排配套資料,重在指導方法,設計師生互
動環節,是高一備課的主要內容。
⑴學習目標要明確
一個專題的學習內容,一般都要幾個課時完成,因此每個課時的復習目標和內容應該有明確的分工;在每個課時達成目標的基礎上,還應該用一個課時整體把握這個專題的知識能力方法要求。
⑵訓練材料要精選精編
要配套安排好每節課的課前預習訓練材料、課內鞏固訓練材料和課外遷移訓練材料。要精心挑選兩周一測的綜合試卷。要注意收集和改編與高考命題思想相吻合的作文訓練題。要把全國和省市高考卷、模擬卷作為訓練材料,發揮這些材料的權威性。給學生訓練的題目,老師必須先做一遍,杜絕錯題、無答案題和編題、過難題。
⑶教學過程設計要突出解題思路和方法指導。
備課時要注重研究:所要復習的.基礎知識的呈現方式、老師講解到位透徹的度、解讀試題的思路和解題方法。
2.認真上課
要根據復習課的不同課型特別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珍惜課堂復習的每一分鐘,實現師生合作互動。
⑴知識學習課。
各種命題角度典型實例導入→知識要點高考命題角度歸納→典型例題訓練→評講點撥解題思路和方法歸納→遷移訓練(包括高考試題未出現的命題角度試題)。
⑵閱讀鑒賞學習課。
課前布置預復習(課上講練的文章預先發下,要求學生閱讀并完成文后試題)→上課
一環節指導整體把握文章(全文和各個局部寫了什么,文章思路和結構,文章重點和特點)→進入答題環節,進行答題程序與方法指導(要求學生通讀題目,把握每個命題指向;審清每個試題的題意,明確解答要求;鎖定每個題目的研讀區間,探究答案;分析解答要點,規范表述)→課末小結環節,歸納文章閱讀程序和解答試題基本步驟→布置課外訓練作業。
⑶綜合試卷評講課。
評講試題要防止對答案和就題論題的情況。評講課,一要注意突出重點。錯誤面大的題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題目、新題型的題目、思維難度較高的題目應該成為評講的重點。二要注意將錯誤原因的分析和運用基礎知識解答結合起來,使訓練起到強化知識鞏固和運用的作用。
⑷作文指導、講評課。
本學年大約可以搞20次左右的定時作文訓練,每次作文訓練后經過精批和略批,按照每次訓練要求積累評講素材,然后用一節課評講,評講的重點是每次作文訓練的要點,如第一次的要求是如何達到基準分,評講內容就是“不走題、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確、語言基本通順、結構基本完整)”。
3.認真布置、批閱和評講作業。每課必布置課外訓練作業,布置課外作業必批閱,批閱后必評講。
4.認真進行質量分析,采取后續措施。
5.認真進行個別輔導。個別輔導的對象主要是三種對象:一是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主要是提升作文水平),二是本一、本二預測線上的臨界學生,三是對語文學生缺乏信心的困難生。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精彩的語言。
2、學習想象、夸張等藝術手法。
重點難點:品味鑒賞詩歌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時間穿越千年,而今唐詩依然被我們吟唱。這燦爛的詩園中,有一個人曾為唐詩樹起一面獵獵大旗,引領唐詩走上了浪漫主義的高峰。他就是詩仙——李白。
因為李白有顆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須把胸中那口氣噴出便成就華美的篇章。
于是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壯闊;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門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詩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飛瀑;以及他的危樓摘星,他的夢飛吳越無不讓我們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舉起詩歌的火炬,來照亮輝煌壯麗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被人稱為“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的詩篇《蜀道難》,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
二、展示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精彩的語言。
2、學習想象、夸張等藝術手法。
三、向大家介紹三種讀詩方法
(1)響讀——放聲朗讀,初感文意。
(2)品讀——領悟語言、學習寫法。
(3)吟誦——入情入境,審美體驗。
四、響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歌大意。
標出自己讀不準的字詞。
明確字詞的準確讀音。
2、請大家簡單說說詩歌寫了什么內容,談談對印象最深的詩句的理解。
(學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讀此詩,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險峻,體會到作者對朋友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勸誡。詩中想象、夸張的大氣,讓人讀之難忘。
五、下面老師范讀課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情感
3、找出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詩句,并解說。(學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現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句子。)
——大家對這幾句詩歌感情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這一唱三嘆的句子,讓我們有一種獨特的體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開篇感嘆詞連用,直抒胸臆,極力夸張。蜀道之高盡現眼前,讓人驚嘆不已;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險,讓人又驚又怕,畏懼不敢前行;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面對地勢兇險,戰禍慘烈,人只有嘆息之情,作者也只能為朋友擔憂了。
讀至此大家已初感詩文用語之奇。
(明確嘆:高(驚)
嘆:險(懼)
嘆:兇)(憂)(板書)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根據文體特點和語言特色進行誦讀。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燭之武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3.在把握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體會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4.從字音、停頓、語氣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總結文言文誦讀方法并在誦讀中體驗。
教學預設
一、引入
ppt:春秋無義戰”
1.師講述:春秋時期諸侯國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以強凌弱、攻伐攻伐兼并。這是一個戰爭頻繁的動亂年代。有一本書比較具體生動地記述了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這就是《左傳》。(板書)
2.生讀注釋,解釋“傳”的含義。
二、誦讀
1.大家都感覺文言文學習很困難,今天老師給大家一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那就是:誦讀法。
ppt:“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曾國藩《家訓》
2.師引起開頭段,開頭主要是交代背景,敘述語句的朗讀中速,語調平緩,若一位老者在向你娓娓的敘述那段歷史。
生齊讀:(教師點評,從字音、句讀、情感上引導)。
3.檢查文言詞語落實
ppt1.詞類活用:晉軍函陵、越國以鄙遠、共其乏困、既東封鄭、闕秦以利晉
2.古今詞義不同:東道主、行李、夫人
3.特殊句式:夫晉,何厭之有?
重點引導:“封”甲骨文封字,像用手培土植樹的樣子,其本義為培土植樹,又有聚土成墳的意思,引申為堆、冢之義。古人封土植樹的目的是為了劃分田界和疆域,所以封字還有疆界、界域之義。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賜給臣子就叫做封,而諸侯或大夫所分得的土地就稱為封地、封邑。
4.體味語氣
(1)比較閱讀:刪去“虛詞”
(2)生反復自由讀,特別要讀出“虛詞”的味道。
(3)大家試著揣摩一下這三個說話時的語氣,結合句意,從這些虛詞中讀出了怎樣的情感與人物形象?(選擇幾個有體會的詞說說)
參考交流:
佚之狐:“矣”(心情沉重)“必”(堅定、胸有成竹)
鄭伯:“也”(心平氣和、引咎自責、情真意切)“然”“焉”(語意轉折,以情感人)
燭之武:“猶”“矣”“也”(壯志未酬的傷感、無奈、委屈、牢騷)
(4)在學生表達基礎上,教師可作點撥。
(5)分角色讀。
三、品讀
1.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文本依據)
明確: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依據:
“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夜縋而出”(解釋“縋”義)——進一步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2.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那么,請問:那么燭之武是怎樣勸退了秦軍的呢?
ppT燭之武()退秦師,在()加上一個詞或短語。
勇退、智退……(板書)
3.活動: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傳》,他贊嘆“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穩妥可靠,完備周密)”。請你結合具體詞句加以印證。
4.示范品讀: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先由學生表達,教師適時補充。
ppT批注:(1)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的利害著想,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既”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弱勢,使之解除戒意,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2)前面的敘述都是先說普,后說秦,而這里,說成“秦晉圍鄭”,讓秦伯充當鄭國命運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對秦伯的恭維之意。(3)“執事”運用敬辭。(4)“若”一詞言外之意是:“亡鄭”于你并無益處。這是以退為進
板書:以退為進措辭委婉
5.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老師到學生中間去,隨時解答學生問題。
6.交流: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批注(1)“厚薄”對比,言亡鄭有害于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秦與晉的盟約關系動搖。(2)攻鄭與友鄭的利弊對舉,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3)為秦穆公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秦國的使者出入往來于鄭國,鄭國熱情款待,禮節周到,秦國可以把鄭國當作東方一個可靠的盟友,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4)君知其難也”,替秦伯作了仔細的盤算,用語熨帖,令人心服。
板書:利弊對舉利益引誘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批注:(1)進一步引史為鑒,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自然會使穆公頓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感慨。(2)“且”:況且,遞進關系,層層遞進,“而”:表承接,強調時間之快,揭示晉的虛偽面目(也可以理解為“轉折”)。(3)“夫”,發語詞,“那”的意思,表達對晉貪得無厭的反感。(4)“既……又……”“肆”強調了晉的貪得無厭,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誠懇地提請秦伯定奪。
板書:引史為鑒層層遞進揭示虛偽
小結:剛才同學們都對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讀,初步感悟了說辭的魅力。燭之武精妙的說辭和周密的言語策略語驚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謂“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我們來看看古人的評點。清金圣嘆說:“妙在其辭愈委婉,其說愈曉暢。”清林云銘評論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不慮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
當然,無論說辭多么精妙,無論言語策略多么周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實情至理的基礎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說辭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這一點,《燭之武退秦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板書:至情至理)
7.朗讀指導,生齊讀。
四、結語
著名的中語特級教師韓軍說過: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了解不了,更談不上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并把它發揚光大。他強調中學生一定要多學一些文言文。對此我深信不疑。作為一名中國人,最主要的不是因為我們具有中國籍,更重要的是我們肩負著中國的文化傳承的使命,這包括繼承我們傳統的優秀文化,開拓我們嶄新的未來文化。
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為在文言文中承載著比較多的內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于越“文”講“言”,強調各種古漢語語法規律,以為總結種種規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占了。由于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為不利。
有鑒于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著力于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淀民族優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實現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最后要重視反復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文”“言”融合”。我認為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變”和“一個轉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轉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練習誦讀為主;“一個轉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海仙師姐評價我的上課風格是“男人天生的大氣和女人自然地細膩”,這或許就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所要追求的。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節時,教室里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課中都在這時出現問題。這是為什么呢?我曾經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注關鍵詞,教師引導示范批注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華為師兄的一席話讓我驚醒:“教什么呢?指導意見說得很清楚,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容都有問題,還談什么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才是實現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脫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他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并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對于師傅的教誨我們要“牢記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中”。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在誦讀中體會詩歌意蘊含蓄的特點。
2.了解七言古詩的有關知識。
3.學習詩人“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
【學習障礙】
1.理解詩人的創作風格。
2.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及內容。
【學習策略】
一、作者溯源法
1.杜甫思想的歷史根源。
有關資料:
杜甫是一個“儒家者流”,有詩為證:
如早年的詩《奉贈鮮于京兆》中“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如《奉贈韋左丞文》中“紉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如晚年多自稱“腐儒”,《江漢》一詩中寫道“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因年已老大,有時也自稱“老儒”,如《出江陵南浦》一詩中的“社稷纏妖氣,干戈送老儒”,《憶昔》中“愿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等。
杜甫為什么能以一個“儒家者流”成為偉大的作家呢?
①儒家思想雖然屬于封建思想體系,但其中不乏“入世”主張“有為”的積極因素。杜甫在他的人生態度上正是接受了儒家這一精神,很有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頑強性。
②儒家學說雖然主張“尊王”和“忠君”,但同時也主張“愛民”,反對暴君“獨夫”,提倡“民為邦本”“民為貴”,這些思想對杜甫都有很大的影響。
③杜甫不僅繼承了儒家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在某種程度上還批判了儒家思想中落后的一面,他敢于正視現實、批評現實,也要求改變現實。在任何窮困的情況下,他都沒有停止他的吶喊。
2.杜甫的幾種進步思想。
①人道主義的思想。這是杜甫的基本思想。在杜甫一生中,大而對于國家人民,小而對于妻子、弟妹、朋友,一直到犬、馬、雞、魚、蟲等物類,都無不貫穿著這一思想。如《病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②熱愛祖國的思想。他經常關心祖國的命運,歌頌祖國的大好山川,在很多詩中都有所體現。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
③熱愛人民的思想。在《江月》《登樓》《赴奉先詠懷》等詩中都有所體現。
④熱愛勞動的思想。第一,他不輕視體力勞動;第二,他不輕視體力勞動者。如在《暮春題瀼西草屋》《信行遠修水筒》等詩中都有所體現。
⑤無貴、無富的幻想。由于艱難生活的親身感受,由于生活經驗的豐富,杜甫到了晚年,對社會現實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如《述懷》中寫道“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證明,就是:沒有“朱門酒肉臭”也就沒有“路有凍死骨”。
3.杜甫的詩為何稱為“詩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存詩一千四百多首,縱觀他的篇什,能以時間為序,真實地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體現歷史的面貌。杜詩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杜詩的偉大還在于他那博大的思想內容和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的完美結合,因而風韻獨步,后人無法比擬。
4.李白、杜甫風格的差別。
李白、杜甫生活在同一時代,都經歷了唐帝國的鼎盛期和安史之亂。然而李白師承道家藝術精神,形式上注重自由的民歌樣式,充滿出世的思想內容。杜甫秉承儒家藝術精神,形式上講求格律的嚴謹,充滿現實的思想內容。二人如兩山對峙,雄踞詩壇。
二、背景溯源法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
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但詩人把這個歷史鏡頭捕捉到自己的詩中來,不過是拿它作為一出社會悲劇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圖是揭露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因此,緊接著這個序幕,就通過“行人”答問逐層深入地展示這出悲劇的內容:“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是說丁壯們無限期地超期服役;“邊庭流血成海水”——這是千百萬戰士戰死沙場;“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這是說全國農村生產凋敝;“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這是說人民連生計都無法維持,而朝廷依舊逼索租稅。可見,這種藝術概括方式的基本點是,由點到面、由現象到本質地勾畫出安史之亂前的一個歷史時期里社會的真實狀況。讀完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難,而且能觸摸到詩人那顆同情人民的火熱的心。
這首詩的意義還不止于此,更為重要的是,它表現了詩人反對“開邊”戰爭的堅定立場。“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說明他認識到這種不義的戰爭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他敢于把戰爭的責任加在最高統治者身上,這樣的勇氣是當時眾多的詩人所不具有的。詩人的這種立場是一貫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寫道:“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這正是杜詩人民性之所在。
三、詠誦解讀法
這首詩屬于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而這首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集團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顯然已超出感嘆而變為怨憤,這是全詩的基調。必須始終把握住這個基調,才能讀好這首詩。下面談幾點意見供參考:
1.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戰士,這是詩人親眼所見,要表達出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感情,聲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調讀,最后兩句當用升調讀——這是本段的高潮點,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
2.第二段開頭兩句是詩意轉換處,可以讀得平緩些,聲音稍稍放低,但“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總綱,須重讀。
以下直至結尾皆用“行人”口氣讀,但其中的抒情語字字都融合著詩人的感情,要跟敘事語區別開來。
本段可分三層:前六句為第一層,先敘事后抒情。敘的是服役時間過長,占去人的大半生,讀時當有怨而不傷之意,至“歸來頭白還戍邊”,怨情稍稍加重。讀后宜作一頓,為下文直抒胸臆作鋪墊。下文“邊庭”二句有怨有憤,為本段高潮點,應當讀得擲地有聲。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極言戰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用“君不聞”領起,是“行人”問“長者”,也是詩人訴諸讀者,感情十分強烈,有指控之意。最后兩句為第三層,這是“行人”為自己也為同伴們申訴委屈,讀時聲調放低些,寓怨憤于嗟嘆之中;讀完可作稍長停頓,如樂曲中的半終止,為轉換話題作鋪墊。
3.第三段前半段寫秦兵家庭的困難。“長者”二句是承上啟下語,當用比較柔和的調子讀。“敢申恨”者,不是無恨,而是“申”亦無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當一氣讀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從何出”稍稍振起,因為“行人”的怨憤在這句話中表現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順勢說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簡直令人悲痛欲絕,讀至“生女”二句當再作低回之勢,聲調凄楚。
最后四句為全詩高潮所在。“君不見”一句當突然振起,有指點之意。“古來”一句道盡戰場的慘景,也集中地表達了“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加以強調,使人能想見此中情景。
四、知識梳理法
1.生字詞注釋
轔轔(lín lín):車輪轉動聲。
干(ɡān)云霄:干,沖。
荊杞(qǐ):荊棘和杞柳。
啾啾(jiū jiū):凄厲的哭叫聲。
2.通假字
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爺”,讀yé,父親。
3.一詞多義
信 信知生男惡 確實。
皆明智而忠信 語言真實,引申為誠實,講信用。
忌不自信 相信,信任。
今行而無信 信物,憑證。
自可斷來信 使者,送信的人。
信耗莫通 消息,書信。
低眉信手續續彈 任意,隨便。
欲信大義于天下 通“伸”,shēn。
4.詞類活用
或從十五北防治 名詞作狀語,向北。
便至四十西營田 名詞作狀語,向西。
長者雖有問 動詞作名詞,問題。
5.特殊句式
(1)被動句
行人但云點行頻 (意念上的被動句)
被驅不異犬與雞
(2)倒裝句
未休關西卒 (謂語前置)
(3)省略句
去時里正與裹頭 (介詞“與”后省略賓語“之”)
或從十五北防河 (省略介詞“于”,防于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 (省略介詞“于”,營于田)
禾生隴畝無東西 (省略介詞“于”,生于隴畝)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能介紹作家及創作背景;
2.說出詩人求賢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懷抱負,并能通過朗讀表達;
3.能找出詩歌中一兩種藝術手法,說出它的用處。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學習方法: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曹操的作品《觀滄海》、《龜雖壽》
二、初讀詩歌,力求讀準
正音
三、背景介紹
觀看《三國演義》視頻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學生邊看邊作批注,朗讀如何處理情感。
四、自由誦讀,小組競賽朗讀等形式進一步把握詩人感情。
進行誦讀指導
五、品讀詩歌
有著赫赫戰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憂”
人生苦短賢才難得功業未就
六、小結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言志詩,全篇抒寫了年華易逝的感慨,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表現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6
一、檢查作業情況。找兩位學生分別背誦第2、3兩段。
二、學習第5段。學生朗讀。教師強調:
1、崤函之固: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固的地勢。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度”“洯”,對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萬乘之勢:“致”達到。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層次。
3、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作者論述秦王朝的滅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內容與全文有什么關系?
強調:“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四方面同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果是后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相反”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從全文結構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后照應上文“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本段層次,背誦。
三、請學生朗讀全文,然后討論:本文是怎樣使用對比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討論后,學生發言。教師強調:
使用兩方面的對比: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
縱向對比為秦國和秦朝的對比:秦國由弱到強,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這些政策符合社會發展,是“仁義之施”逐漸強大是必然結果。秦王朝由強到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橫向對比:首先拿秦國與六國進行對比,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含蓄地指出秦國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勢力才如此強大,為論點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次拿秦朝與陳涉對比,突出了雙方的尊卑、才能、軍隊、武器的懸殊,而弱小的陳涉竟能一呼百應,共起滅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義不施”。最后拿陳涉與“六國之師”對比,前者勢單力薄卻起事之易,一舉滅秦;后者勢力雄厚卻攻秦之難,自取滅亡,突出了陳涉的弱小以及敗案的“輕松”,實際上還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由此看來,幾種對比,縱橫交織,無疑增加了強大的論證力量,最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師帶領同學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
1、首先讓同學找出本文的對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舉守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2、教師簡析。
以上第(1)句雖然“席卷”、“包舉”、“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沒有重復感,卻突出地表現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話均為一個意思,但句句有力,強調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從結構上起到了強化作用,顯得語勢強烈,鏗鏘有力。
另外還有些句子駢散結合,非常靈活,變化多端,句式豐富多彩。
五、朗讀全文。
六、作業:
1、總結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2、完成書后練習三。
高一語文課件教案篇7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
4.理解并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毀,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二、解題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于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凋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夸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余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斗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復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云、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復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名——歷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云: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自讀三、四段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桿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動——意動,以……為鑒。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后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后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三、借古諷今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四、布置作業
1.背誦3、4段。
2.完成練習二、三、四。
附:板書設計
阿房宮賦
杜牧
一、解題:
1.賦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鋪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