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寫高考語文主題教案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高考語文主題教案下載,供大家參考。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

一、表達技巧簡介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運用表達方式的技巧

在現代作品中,基本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換個角度,有實寫、虛寫之說。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卻是間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樣,都是借景抒情。

2.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興手法,如《孔雀東南飛》的“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有對比、烘托、反襯、托物言志、擬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寫景,簡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馳的風景畫。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一團團燃燒著的旺火,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與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光的紅艷,青與紅相互斗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托而逾顯其白;一個“欲”字,則以擬人化賦花朵以動態,使之搖曳而多姿。看來詩人是運用了多種技巧來描寫這幅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畫。然而詩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兩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今春”之景不可謂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這樣看來全詩更主要的技巧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思之深。

3.謀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詩歌,尤其是近體的律詩絕句,篇幅雖然短小,但十分講究謀篇布局。上一講引到的王維《觀獵》,首聯起得突兀,“風勁角弓鳴”大有先聲奪人之勢;頷聯寫發現獵物,奮力追擊的情形,生動而又逼真;頸聯寫獵罷歸營,不著痕跡地表現了將軍策馬疾馳的風姿;末聯以“回看”一語寫將躊躇滿志的神情,以與首聯對比照應,頗令人回味。清人評論這首詩時說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絕頂”這絕非過譽。懂得古代詩歌謀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詩歌鑒賞必備的條件。

二、鑒賞表達技巧的目標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不在于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評述作者運用這些表達技巧所產生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例2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以后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游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的美好景色。為什么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凄涼,“恨”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例3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這是不難看出來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寫什么樣的人呢?托“小松”諷刺什么呢?這便是鑒賞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寫它的生活環境和生命力。剛出土的小松樹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頭”——長著松針的頭雖細但直而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蓬蒿”是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沖出了蓬蒿。這里的“出”與上句“刺”相呼應,很有力度。“漸覺”用得有分寸,既寫出“出”的過程,又是愛護小松的細心人觀察所得。不關心小松的人對它的“出”則是視而不見的。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感慨:“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長成參天大樹的松。“時人不識凌人木”,是說世俗之人沒有眼光,沒有見識,不知小松將來要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長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說“這樹真高”。原來詩人寫小松實際是寫不被人所識的年少而有發展前途的之人,寫出他們的不幸命運,諷刺的是那些“不識”人才的人。到了這一步,算是完成了對這首詩表達技巧的鑒賞。

三、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望海樓

米芾

云問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

[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江城內。②鐵甕:鎮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洲:濱水的地方。

(1)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矗立云間,鄰近青天,作用是

(2)本詩頷聯分別冠以“三峽”和“六朝”,從和兩方面拓展了詩歌的境界,增強了詩歌的氣勢。

(3)對“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確切的一項是()

A.登樓望江,聯想到了三峽的險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詩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詩人飲酒的豪情。

D.濤聲陣陣,引發詩人作詩的雅興。

(4)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這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題。米芾的詩題為“望海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這是為望海樓鋪設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境。于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首聯二句是詩人自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限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望海樓的高峻奇偉。可見第(1)題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樓的高峻。

命題者就詩的第二聯出了兩道題。這一聯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下臨大江,晝夜奔騰,濤聲入耳,觸發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簾,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一下就脫開了眼前的實際,空間、時間大大拓展。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著三峽崔巍險峻,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這樣,詩人的見聞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樓的高大久遠。可見第(2)題的答案是:空間、時間;第(3)題的答案是B。

就在詩人盡情觀賞、興致勃勃之際,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的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日落了,平靜的江邊升騰起白色的霧氣。這一聯寫景是自樓內向樓外遠望,視線隨地平線延伸。在這里,紅日、白煙形成色彩對比,日落、煙起形成動態對比,畫角之聲與黃昏的靜又形成對比。它們又融合起來構成完整的畫面。這樣看來,第(4)題的答案是①色彩(紅、白);②聲音(畫角);③動態(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尾聯由“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透露出茫然、低沉、傷感的情緒。本聯因與試題無關,不再作分析。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_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_,“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3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蜀道難》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擔憂,從藝術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夸張,充分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鑒賞詩歌,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并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鑒賞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他們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學生演說]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后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范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合注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2、蜀道“難”在哪里?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辟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總結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蜀道難(李白)

開辟之難攀越之難安居之難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4

一、聊天

1、又一個暑假過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獲和感觸?

2、新學期開始了,回顧過去,你在語文學習方面積累了什么經驗?還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師的什么幫助?

(目的:相互了解)

二、材料分析

1、出標材料。

材料一:

班別姓名語文原始分語文標準分原始總分標準分排名

A高三(6)郭_1136534585911131

B高三(3)石_955484585481964

材料二:

班別姓名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生物原始總分標準分排名

C高三(3)蒙_66658366361163348366616

D忻高樊_44571770966960151265719

2、比較這些數字,你看出了什么。

(說明:材料一中,AB兩位同學的原始總分(語數外理化)均為458分,但標準分相差43分,市里排名相差833名。主要原因,是A的語文原始成績高于B18分,標準分就高出105分。

材料二中,C的語文明顯高于D,生物稍高,其他科和原始總分都明顯低于D,但換成標準分,卻比D高出9分。

由此可見,語文原始分的十來分之差,在標準分和整體排名上就會產生巨大的差距。因此各校考生都非常重視語文科。希望大家努力把自己語文成績提高一個檔次。)

(目的:使學生高度重視語文)

三、講故事教師講故事,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1

一個灰心喪氣的青年人,因科舉沒考上,便頹廢不堪,一蹶不振,整天關在屋子里,抱頭痛哭。

有一天,一位老者跨進門,語重心長地說:“假如山上滑坡,你該怎么辦?”

年青人喃喃:“往下跑。”

老者仰頭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應該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才有生還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說完便飄然而去。

(——只有勇敢面對挑戰和困難,才能戰勝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學習亦如此。)

2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鷹,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失敗。)

3

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

4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5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

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么?”

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你們說,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

(——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小結: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對

第二、養成習慣,重在堅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養能力

(目的:鼓勵士氣,明白學習的道理)

四、其他說明1、我的課堂風格:民主、開放、個性

要求大家:主動投入,參與討論,大膽提問,適時筆記。

2、我的訓練方法

《成才之路》第一卷課前完成,第二卷課后完成。

基礎知識每周一練。

作文訓練,單周一篇隨筆,寫在隨筆本上;雙周一篇作文,在作文課當堂完成。

3、其他規范

課堂筆記做在課本上。

作業本2本,一本寫作文,一本抄寫和默寫。

隨筆本一本。

讀書筆記本一本。

黑色水筆、紅色筆、鉛筆各1支。考試、作文、作業一律用黑色水筆工整書寫。

(目的:規范要求,養成習慣)

五、課后作業你在新學期有什么新設想?語文的弱項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決?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幫助?對老師有什么要求?(結合你的情況,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談談。寫在隨筆本上,我閱讀后回復)

(目的:進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5

教學目標:

學會理清修辭方法部分的復習目標;

學會把握修辭方法部分的復習重點;

學會設計修辭方法部分的復習方法;

學會調控修辭方法部分的訓練內容。

教學重點:

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復習重點。

教學難點:

如何指導學生設計合理的復習方法。

課前預習:

學生解答近幾年高中會考、高考中有關修辭方法部分的試題(印成講義),教師借此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統計分數);學生分析試題中的考查內容、考查形式,形成對修辭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課堂上深入討論。

教學過程:

理清修辭方法部分的復習目標

教師提問:大家知道修辭方法部分的復習目標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據高考說明回答“辨析并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教師提示:要理清一個知識點的復習目標,其根據有哪些?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應該根據以下兩方面--

考試說明(包括會考高考)B、考試試題

結合以上兩方面,我們可以分解出如下4個能力考核點:(幻燈投影)

能夠辨識常見的修辭方法(高考列出8種,會考列出12種);

能夠理解修辭所表達的內容和表達作用;

能夠評價修辭運用的優劣;

能夠根據要求運用修辭方法。

本環節小結:有效的復習,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確的復習目標,所以每一個同學在進行每一個知識點的復習時,都應該首先要理清復習目標。從以上的分析操作,我們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復習目標的方法。

二、把握修辭部分的復習重點

教師提引:目標的確立,為我們把握復習重點提供了范圍。目標是針對所有學生的,而復習重點則應該是針對個人的。所以我們還有必要圍繞目標,確立自己的復習重點。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確立自己的復習重點?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說說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據學生的討論,小結如下:

根據考試命題的傾向:

會考的選擇題中,修辭方法是必考題,題型已由單一的辨識題演變為辨識修辭方法與理解表達作用結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選擇題中,近幾年已沒有單純的修辭題。而是放在以下題型中去考:a詩歌鑒賞題中,結合詩句內容考查包括修辭方法在內的寫法;b現代文閱讀題中,結合文章內容考查修辭方法所表達的內容及作用;c語言運用題(第五大題)中,根據表達需要運用修辭方法寫作(造句)。②根據自己的知能結構現狀:

在預習中,我們利用會考高考試題作了先測,大家可以針對自己答題的情況,分析自己在修辭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點,以此作為自己以后復習的重點。

設計合理的復習方法

1.教師導引:確立了復習重點后,我們還要設計好合理科學的復習方法,才能使復習真正有效。我們要時刻都有學習效率觀,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科學地安排復習的內容、復習的時間,這樣才是一個真正會學習的人。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討論一下如何設計有效的復習方法。

2.學生討論獻策,教師點評。

3.師生共同小結:

遵循的原則:全面與重點相結合的原則,

以訓練帶知識的原則,

查漏補缺及時矯正的原則。

具體的方法:

辨識題。我們要善于抓住各修辭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別是幾種不易辨別的修辭。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來分析。辨識題的復習要結合理解題同時進行。

理解題。對于理解語意,我們要考慮不同文體的特點,并且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表達作用,我們則既要考慮各種修辭的一般作用,也要考慮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特殊作用。

評價題。我們要掌握各種修辭在具體運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評價的標準。評價題雖不常見,但也應做好相應的準備。

運用題。往往是綜合題,需要我們考慮各方面的命題要求,既有修辭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還有可能是內容上的。我們可以結合小寫作練習進行。

調控訓練內容

教師提問:

大家都很反對“題海戰術”,但缺乏必要的訓練,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好訓練的“度”。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調控自己的訓練呢?大家不妨討論討論。

學生討論,教師指點以下內容:

大家可以對《強化訓練精編》中的修辭練習題作一分析,按照復習目標中的四個考查點,看一看這個練習題題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識題太多,運用題、評價題太少)

每一個能力點大致需要訓練多少次才能達標?

我們還應該再增加一些什么題型才能復習到位?

師生一起總結:

對現有的訓練材料,我們千萬不能拿來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選擇。否則既有可能造成無效勞動,也有可能造成訓練不到位。

要調控好訓練,應注意幾點:

要注意題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據自己的現狀確定訓練的“度”。

要會選擇有效的訓練題。

要學會控制訓練的節奏。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沒有在修辭本身的認知上作更多的討論講解,而是著眼在如何復習修辭,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復習的能力,能夠提高語文學科元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我們要培養的終身需要的能力。

這種元認知能力,具體地說,就是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清楚地認識到“我應該學哪些內容?”“我應該如何地學?”“我學的效果怎樣?”“我應該怎樣改進自己的學習?”等等問題。

語文學科的知識是非結構性的,學習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只會被動的學習,而毫不講究學習策略,決不會提高語文的素質。

因此,希望大家樹立主動學習的觀念,提高自己在語文學習上的元認知能力。這才是本節課的主要目標。

六、作業布置:

用25分鐘的時間作完《強化訓練題精編》的修辭練習,并思考評價修辭運用優劣的標準是什么。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6

教學目的及要求:

1、訓練學生借助注釋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課訓練重點中9個詞語的意義和4個詞的義項。

3、理解召公諫辭的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體會《國語》質樸平實的語言特色。

4、使學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召公諫辭的分析

2、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閱讀課文,弄清課文大意;

2、熟讀課文,背誦召公的諫辭。

3、劃出不理解的字詞。

第一課時

序:背誦上一課

一、簡介《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采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齊讀課文兩遍,正字正音。

三、請同學默讀第一段,讀后質疑。

師點拔“謗”“堪”“以”“道路以目”

四、齊讀第二段。師生共同討論。

1、請三位同學分別口譯三層意思。

2、請其他同學糾正。

3、師點拔“障壅訣導”;講解“瞽、史、師、螋、朦”

(師箴:教參與課本對“師”的解釋不同)

辯析“親戚”一詞古今的異義

五、齊讀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詞多義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一段

1、請找出描寫厲王的詞,分析厲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于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見國家處于什么形勢之中?

朝政混亂,君民尖銳對立

4、“國人莫敢言,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著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可見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點?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說蠢話的自鳴得意樣

2、給召公的勸諫之辭分層,看說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召公用概括性語句否定了厲王的弭謗措施

第二層:具體論述怎樣對待民“謗”(怎樣“宣之使言”)

第三層:從正反兩方面論述,“民謗”直接關系到國富民強的道理。

3、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么?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泛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范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4、這兩處比喻,分別從什么角度說明問題?

第一個比喻說明民“謗”不能消極被動地“防”。

第二個比喻說明“民”謗不但不能消極地“防”,還須積極主動地“宣”。

前一層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后一層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看似兩喻并列,實則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簡筆與繁筆》中學過的知識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點?

(問題:“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詞)

言簡意賅,只有三句話。一句說厲王,一句說國人,末一句說明厲王和國人之間的矛盾終于爆發,這中間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實的結避告訴了讀者,文章簡勁到無以復加,而讀來卻余味無窮。

最后一段用語極為精煉,與第二段的反復闡述相映襯,形成筆法上的鮮明對比。

1、邏輯嚴密,說服力強。

2、比喻生動形象;

3、詳略得當。

板書設計

召公諫厲王弭謗

厲王:虐、怒、殺、喜

國人:謗——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謗不可防)

怎樣“宣之使言”

民謗必宣敬聽

不聽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謗”是個古今異義詞。今意指無中生有,毀壞別人名譽,古義是實有其事,公開批評指責。(與之相應,“誹”指實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聲嘀咕,誣是現在的“謗”意)(板書“謗”)

其次引發思考,如果一個“賢明的君主聽到謗,該如何對待呢?而本文厲王是如何對待謗呢?(板書:厲王弭謗,穿插分析厲王)”

再次,對于厲王弭謗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諫(板書召公諫)

通過三個問題,補全標題,同時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內容。

學生質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別做什么成分?

“瞽獻曲……親戚補察”文意斷斷續續,不連貫,此外“親戚”古今年內異義如何區分?

第13、14課講完,發現文言文的教學把學生誤導了,由于課堂上摳得太細,語法現象過于關注,術語出現頻率高。導致學生養成逐字逐句條分縷析的習慣,下課后問題不斷,不出在對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詞的詞性、用法、術語的糾纏上。完全陷入舊講法的誤區,教師一古腦講,學生被動地聽。聽完后術語,詞性暈頭轉向。

應突破這種填壓式教育,以誦讀為主,大膽地放開手腳,讓學生去理解,讓學生去琢磨。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7

一、課文篇目

《詩經三首》《離騷》

《孔雀東南飛》《漢魏晉五言詩三首》

二、目標導航

本單元復習重點是鑒賞古典詩歌。要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一般特點:1、抒情;2、了解古典詩歌鑒賞的三個環節:了解、感悟、聯想;3、明確鑒賞的內容有三個方面:把握作品風格,感悟作品意境,鑒賞作品形式。

三、方法指津

復習古典詩歌要多誦讀,從而體會詩歌的感情及意境,鑒賞藝術特色。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要點回放

《衛風?氓》是一首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注意其中的對比、比興手法。

《秦風?無衣》是秦國人民抗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力的古代軍歌。注意“賦”的表現手法。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詩人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后,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烙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

《孔雀東南飛》深刻而巨大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在于通過焦仲卿、劉蘭芝的婚姻悲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家長制的罪惡,同時熱烈地歌頌了劉蘭芝夫婦為忠于愛情寧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迢迢牽牛星》通過假想的牛郎織女形象的描繪,抒寫男女離別之情。

《白馬篇》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樂觀的精神。

《飲酒》通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六、知識積累

(一)文學常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保存下來的305篇詩歌,大約產于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葉)的五六百年間。其詩以四言為主。《詩經》有六義,“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即《詩經》的內容分類。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一般多見于頌和雅;比就是打比方,對人和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形象更加鮮明,興和詩歌內容有一定的聯系。《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2、《楚辭》,是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由西漢劉向編定。“楚辭”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的楚地民歌,至屈原作品問世形成一種文學樣式,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聯想并采用鋪陳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的表現出來,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3、樂府詩。樂府,原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歌詞也稱樂府詩或樂府。敘事性是樂府詩的顯著特點。

4、古體詩,也叫古詩,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為主而雜有長短句詩;平仄無嚴格規定;用韻自由,可一韻到底,也可換韻;篇幅一般較長,容量也較大。唐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

5、樂府雙璧,指東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民歌《木蘭辭》,是古樂府民歌代表作。其中《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收集在南朝宋徐陵編的《玉臺新詠》中,《木蘭辭》收存在宋郭茂倩編寫的《樂府詩集》中。

6、《古詩十九首》,出自蕭統編的《文選》。這些詩歌,有的來自民間,有的則是文人模仿民歌之作,是民歌體的文人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在《詩品》中稱之為“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7、作家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楚國人,曾任左徒、三閭大夫,提倡“美政”,后被奸臣陷害,兩次罷官流放。作品有《九章》《九歌》《天問》《離騷》,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建安時期詩人。他生于亂世,有建國立業大志,后被哥哥曹丕嫉妒陷害,憂憤而死。他的詩歌筆力雄健,詞采華茂,講究形式美。代表作有《白馬篇》(又名《游俠篇》)、《七哀》等,也善辭賦詠散文,有《洛神賦》。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字淵明,東晉潯陽柴桑(在現在江西九江境內)人,詩人,私縊靖節。他早年抱有普濟蒼生的壯志,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躬耕歸隱,不復出仕。寫有賦《歸去來兮辭》。主要成就是詩歌方面,大量田園詩描繪農村風光和勞動情景,流露出對污濁社會的憎惡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晚年寫散文《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安寧美好的社會,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建安詩派的代表,代表作為《短歌行?對酒當歌》。

(二)詞語積累

非我愆期:qiān拖延垝垣:guǐyuán倒塌的墻賄遷:財物

女之耽兮:沉溺漸車惟裳:jiāncháng濺,濺濕

女也不爽:差錯咥其笑矣:xì譏笑的樣子隰:xí低濕的地方

姝:美麗shū俟:sì等待孌:luán美好

修姱:修潔而美好革幾羈:束縛窈窕:女子文靜而美好

皎皎:形容燦爛

絡繹:(人、馬、車、船等)接連不斷

踟躕chíchú猶豫徘徊隕落yǔn岌岌:形容山勢高峻

躑躅zhízhú徘徊殞身yǔn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

勇剽piāo暴殄天物tiǎn指任意,糟蹋東西

飛鏢biāo

摽在一起biào入殮liàn把死者放進棺材

魚鰾biào

擢發難數:比喻罪惡多得像頭發那樣數不清

童山濯濯: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

赍jī贈送伶俜língpīng孤單的樣子

賚lài賞賜娉婷pīngtíng形容女子姿態美

(三)通假字

《詩經三首》

于嗟鳩兮(于通吁)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

隰則有泮(泮通畔)說懌女美(說通悅,女通汝)

《離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圓)亻面規矩而改錯(錯通措)

芳菲菲其彌章(章通彰)

《孔雀東南飛》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蒲葦紉如絲(紉通韌)

《漢魏晉五言詩三首》

揚聲沙漠垂(垂通陲)狡捷過猴猿(狡通矯)

不得中顧私(中通衷)

(四)古今異義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泣涕漣漣(涕古:淚;今:鼻涕)

怨靈修浩蕩兮(浩蕩古:荒.唐;今:水大的樣子)

汝豈得自由(自由古:自作主張;今:不受約束)

可憐體無比(可憐古:可愛;今:值得憐憫)

感君區區懷(區區古:真情摯義;今:數量少,事物不重要)

渠會永無緣(渠古:他;今:水道)

便利此月內(便利古:吉利;今:方便)

葉葉相交通(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水陸運輸的總稱)

(五)一詞多義

將子無怒:將——qiāng,請,愿,希望

將宮使驅將惜不得:將——jiāng,助詞,可不譯

上使外將兵:將——jiàng,動詞,率領

信誓旦旦:誓——誓言

誓不甘休:誓——表示決心,堅決

茍余情其信芳:信——確實

信懷信亻宅傺:信——忠信

自可斷來信:信——信使,此處指媒人

多謝后世人:謝——勸告,勸誡

謝謝家來貴門:謝——辭別

阿母謝媒人:謝——謝絕,拒絕

始適還家門:適——出嫁

適處分適兄意:適——適合,依照

適彼樂士:適——往,到

知是故人來:故——老朋友,此處指原配丈夫

故故作不良計:故——故意,有意地

君何以與項伯有故:故——舊交情,老交情

河漢清且淺:且——又

且父母且不顧:且——尚且

年且九十:且——將近,將要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且夫——且在句首,表示進一層,換個角度議論

不得中顧私:中——通“衷”,內心

中中有都柱:中——中間

而中道崩殂:中——中途,半中

飛鳥相與還:相與——xiāngyù,結伴

相與相與為一:相與——相互接交,相互聯合

相與目笑之:相與——相互示意

疑義相與析:相與——共同,一起

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教案2

一、散文的定義

現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這是我們考試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類

散文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與此相應,散文可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三種。

1.記敘散文

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為記敘散文。

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寫人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景物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要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須作者明確抒發。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于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另外,這類散文中還有一種偏重于描寫景物的游記性散文。它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景色、風俗民情、名勝古跡都屬記游范圍。游記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夸飾和虛構;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實錄,而是作者融情于物,達到情景交融。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見。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將情感融于某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借助象形聯想或意蘊聯想把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如楊朔的多數散文,矛盾的《白楊禮贊》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將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劉白羽的《日出》等。

3.議論性散文

以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為議論散文。

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

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爐,合政論與文藝于一體。魯迅先生的雜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都是典型的議論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體特征概括來說就是“形散神聚”。所謂的“形”應指散文中用來表情達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體現在聯想的廣泛、時空的縱橫等方面,但目的卻是統一的——用來表現理念、抒發情感的、闡述哲理、表達志趣、寄寓情趣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過描述一系列與窗相關的事物來闡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過寫景來抒發情感,《說不盡的狗》就是寄寓一種生活、藝術和思想中蘊含的情趣。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較強的紀實性

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主張“大

教案《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散文閱讀的探究》教學設計》,來自網!

實小虛”:“散文寫作,在選材上也并不是絕對地排斥任何虛構的。也就是說,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請注意,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學科學中的‘真實性’的含義,故稱之為‘題材的紀實性質’)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關鍵則是要‘大實小虛’。”(韓少華《散文散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寫作論》)

盡管散文的細節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2.取材的廣泛性。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可以寫國內外和社會上的矛盾、斗爭,寫經濟建設,寫文藝論爭,寫倫理道德,也可以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志、游記和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說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啟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寫散文要選取揭示“人類那種崇高感和莊嚴感”的材料,要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靈活性

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為其服務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①結構多種多樣

散文的結構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時間發展先后順序或以空間轉移為序組織材料,如《小桔燈》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感情變化為序,如張潔《挖薺菜》和楊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為統帥,把材料分別組織在幾個不同的側面之內,如《土地》。

②表達方式自由靈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敘述、描寫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興、聯想等手法。記敘散文以敘述、描寫和議論;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間用敘述、描寫和抒情。

③語言運用自如。

現代散文的語言主要是現代漢語,但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詞語和用法,方言俚語、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文言語辭如陶鑄《松樹的風格》中:“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于人的可謂少矣。”用歌謠諺語的如:朱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酈道元《巫峽》中“長江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詩意濃郁。

散文的詩意與它是一種長于抒情的文體分不開的,其詩意的濃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總是成正比的。為什么散文長于抒情呢?因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寫到什么,其目的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見解,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高爾基)。同時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筆調,即所謂散文筆調。散文筆調,首先是語言凝練,優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筆法靈活疏放,揮灑自如。

5.語言優美

優美的語言是散文所以成為美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散文語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講究文采。

常用多種手法,或濃墨重彩、或淡筆輕彩,著力表現事物的“畫意”,再現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識地化常語為奇語,以更好地表現散文的“詩情”和“畫意”。散文講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華美的語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實的語言,寫出極美的文章來。即所謂的“家常風”。如魏巍《我的老師》。

②靈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聯翩,隨意點染,任情穿插,時而敘,時而議,時而抒情,或將它們水乳交融起來。可謂騰挪翻飛,無不隨心應手。

③注重節奏。

句式富于變化,有時駢散相間,平仄相調;有時長短交錯,張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樂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層次較少,結構不很復雜,但又具有選材精要,言簡意賅,立意深邃的特點。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現代散文序跋選》)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8

____屆高三第二輪復習時間緊、任務重,針對我校實際,為此擬定本計劃:經過第一輪全面系統復習后,第二輪重點復習,要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進行限時限量的訓練。這一階段的復習旨在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各種能力。除套題訓練外,要引導學生關注歷次考試中丟分的題,分析失誤原因,及時查漏補缺。高三復習階段總的時間安排是前緊后松,到臨考前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有一個體味、消化、加深理解的過程。

一、解讀____年高考試卷,研究命題角度。

研究同一考點不同的命題角度,對全面理解考點內涵和命題思路,設計考點專題復習內容有特殊的指導作用。作文復習中要注重審題的指導,還要適當訓練材料作文,引導學生關注與社會、自然以及與人生、與自身發展有關的作文材料,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二、制定詳細計劃,確保復習的有序進行,做好語文學科的提優補差。

本輪復習分為三個階段:

時間內容第一階段2月底至3月底

(1)按考試說明,重點復習詞語、熟語、標點、病句、語言表達五個專題的練習講評。

(2)以古詩鑒賞、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鑒賞三個專題為穿插,以便遷移訓練,提高應試能力。

(3)作文每二周一次。以復習資料為復習內容逐一落實,結合教育局教研室的月考安排進行統一測試,來檢驗學生的復習效果。

第二階段3月底至4月底

(1)以綜合練習為主。

(2)六模、七模之后,通過質量分析,針對本校學生實際進行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閱讀和鑒賞的查漏補缺復習指導和訓練講評。

第三階段5月初至高考

(1)以綜合練習為主。復習安排同第二階段。

(2)根據教研室和我校情況,進一步查漏補缺,強化薄弱環節。

(3)考試大綱的重點內容強化復習訓練。

(4)考前應試技巧指導。

三、認真進行個別輔導,加強方法梳理,心理疏導,滿懷信心,參加高考。

個別輔導的主要有三種對象:

一是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主要是提升作文水平),

二是本一、本二預測線上的臨界學生,

三是對語文學生缺乏信心的困難生。

針對不同對象因材施教,力爭語文學科在____年高考中來個皆大歡喜。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以《拿來主義》為例,感受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

2、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樹立起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應有的理性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2、理解比喻論證、先破后立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為主,朗讀品味為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知道多少?你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課文印象比較深刻都是哪些課文?

我們每學一篇魯迅的文章,總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論是散文還是小說,不論是《故鄉》還是《孔乙己》不論是《祝福》還是《紀念劉和珍君》,都在我們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魯迅先生還有一類文章也寫得非常好,那就是雜文。

對于雜文寫作,魯迅懷著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意識,其中蘊含著他的嚴肅、崇高而執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說過,“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于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華蓋集·題記》)這種批評,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在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雜文有著“時代的眉目”(《且介亭雜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槍”(《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我們常常以“針砭時弊”四字來概括魯迅雜文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篇課文《拿來主義》,看看什么是“拿來主義”,同時感受一下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

二、感受課文“針砭時弊”的特點

提問:根據課文內容,你能否找出當時哪些非常具體的事件觸發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文章的?

明確:1、當時中國政府在巴黎舉辦中國古典藝術展,2、徐悲鴻、劉海粟在西歐舉辦中國繪畫展或個人美術作品展,3、新聞報道俄國擬邀梅蘭芳前往奏藝。

提問:這三件事情應該不是什么壞事吧,但是魯迅先生對這三件事情似乎有這自己的態度,你能從他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嗎?

請大家朗讀課文第一段,感受作者對這三件事情的批判。

提問:這些事件可以明確地說不是“時弊”,這三件事情都是中國與外國進行文化交流上做的事情,但是透過這三件事件,魯迅先生明顯的感受到了國人當時在對待這個問題上有著怎樣的傾向?

明確:國人對待與外國的交流問題上明顯存在著“送去主義”的傾向。

提問:魯迅先生認為一味地踐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請用你自己的語言一句話概括。

明確:(當佳節大典之際……)喪權辱國,仰人鼻息。

提問:當時國人在對待與外國的交流問題上還存在著哪些錯誤做法?

明確:閉關主義,送來主義。

提問:魯迅先生認為踐行“閉關主義”會有什么后果?

明確:(給槍炮打開大門,碰了一串釘子)落后,挨打。

提問:“送來主義”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遭受侵略。

小結:魯迅先生根據當時社會幾件事件看透了國人面對與外國交流問題上存在著的三種錯誤做法,并對他們展開批判,這三種做法很有代表性,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說:“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偽自由書·前記》)這正是他開創了雜文典型化的特點。

三、理解什么是拿來主義

提問:在批判了社會上面對與外國交流問題上三種錯誤做法之后,魯迅先生提倡了“拿來主義”,那么什么是拿來主義?

明確: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占有,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篩選信息需要找準關鍵詞語“所以”“總之”。

提問:為了把這個主張講得更加通俗易懂,魯迅先生運用了什么論述方法?

明確:舉例論證,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

提問:在談論如何對外文化、如何與外國交流的問題上,魯迅先生舉了一個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例子,你怎么理解呢?窮青年指誰?大宅子指什么?

明確:窮青年指中國或中國人,大宅子指文化或遺產或傳統。所以這里是舉例論證更是比喻論證,是類比論證。魯迅先生以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因為對待外來文化和對外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是一樣的。

提問:錯誤地對待外來文化的人魯迅先生把他們稱為什么?孱頭、昏蛋和廢物們的做法讓你聯想到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哪些行為?

給出時間或結合本專題其他課文,讓學生暢談。

從文中語句的表達來看,你感受出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度是怎樣的?請大家發出聲音自讀課文第8段,感受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態度。

明確:魯迅先生對三種人是充滿了辛辣的諷刺的。魯迅先生指出,諷刺的生命是寫實,是對人們習見的然而又是可笑、可鄙的不合理現象,作精煉或夸張的描寫,從而獲得幽默的效果。

請一位同學讀出這種感情來。點評,再讀。

請大家發出聲音再讀第9段,思考那么拿來主義者是如何具體面對文化遺產或外來文化的呢?

面對繼承文化遺產或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的時候,“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讓你聯想到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給出時間或結合本專題其他課文,讓學生暢談。

小結:看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真正做一個拿來主義者,沒有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品質是不行的。

四、理解倡導“拿來主義”的好處

提問:看來要踐行拿來主義是不容易的,但是踐行了拿來主義之后會有什么結果呢?

明確:人成為新主人,宅子成為新宅子,文藝成為新文藝,中國成為新中國,青年成為新青年。這正是魯迅先生寫這一篇“拿來主義”對青年的殷切期望,期望他們能成為新的主人,把我們的國家變成新的中國。

五、感受雜文的超越時空性

提問:站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如何看待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小結:看來魯迅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面對當時人們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提出的“拿來主義”對于今天的我們也有非常強的借鑒意義。這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的,魯迅先生的雜文,既有具體的現實的針對性,又有超越具體對象的概括性,不僅有現實的意義,更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主板書:雜文:

閉關主義落后挨打針砭時弊

送去主義禍害子孫典型化

送來主義遭受侵略諷刺幽默

拿來主義新人新宅子超越具體現實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0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結合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

2.學習本文的諷刺語言與作者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3.通過本課學習,要使學生領悟到因循守舊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4、賞析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形象。

【教學難點】

1.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準確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幽默、諷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及其社會典型性,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思考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語言的諷刺意味,體味契訶夫作品幽默,諷刺夸張的藝術手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紀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小說。學習這篇小說,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語言的諷刺意味,通過學習,還要使學生認識到膽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紹背景資料:

契河夫的這篇小說發表于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正是沙皇衛道士的典型。課文是原小說主要部分的節選。

第一課時

【教學思路】

首先介紹作者及小說的時代背景,然后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有一個裝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關注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裝在套子里的人》寫于1898年,是俄國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俄羅斯,沙皇政府實行專制統治,這種專制主義,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而且到處都有耳目,稍有越軌,就會遭到無情的迫害;但是,在當時,民主和自由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

別里科夫這個形象是作家以故鄉塔于洛格初級學校的一個教員兼學監狄河諾夫為原型塑造的。契訶夫對黑暗的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知識界做了長期的、深入細致的觀察,把知識分子中的“狄河諾夫”們的思想性格和習慣集中起來進行藝術概括,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世界文學少見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燈或電腦顯示以上資料。)

三、整體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節,說說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4自然段):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慣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數第3自然段):寫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戀愛及最后失敗。(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第三部分(最后兩個自然段):寫別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別里科夫”。

四、要求學生細讀第一部分,討論文中寫別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他為什么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

(學生默讀,找出關鍵詞語,然后展開討論。)

〔明確〕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著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帶雨傘;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習慣:把雨傘、表、削鉛筆的小刀等統統裝在套子里;一坐上馬車,總要支起車篷;睡覺蒙頭;臥室像箱子,床上掛帳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無形的):

喜歡歌頌過去;用所教的古代語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報紙文章;對不合規矩的事悶悶不樂;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來”。

別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裝在套子里,是因為他頑固地維護舊制度舊秩序,害怕和反對一切新生的進步的事物,因循守舊,保守反動。

[提問]

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禁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轄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

他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舊秩序。他自覺地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也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能夠轄制全城。

五、布置作業

①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部分,選出的一組,下次課上讀,以激發學習興趣。

③歸納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六、板書設計

裝在套子里的人

晴天穿雨鞋,帶雨衣歌頌過去;

穿棉大衣,戴黑眼鏡,用所教的古代語言

耳朵用棉花堵,臉藏躲避生活;

在豎起的衣領里,傘、只信政府的告示和

表、刀裝在套子里,報紙文章;

坐上馬車,支起車篷,對不合規矩的事悶

臥室像箱子,床上掛悶不樂

帳子只求不出亂子

因循守舊畏首畏尾保守反動

扼殺一切新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思路】

首先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總結別里科夫這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最后分析本文語言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研讀課文,采用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學重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分角色朗讀第二部分

二、同學討論劃分出這一部分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明確]

第二部分:寫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婚事。

開端(從“可是”到“就討厭他”):結識華連卡

發展(從“現在”到“回家去了”):漫畫、騎車事件

高潮(從“第二天”到“哈哈哈”):與柯瓦連科爭吵

結局(從“這響亮”到“從此再也沒起過床):戀愛最后失敗

[提問]

作家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寫別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來,好像與前文連接不緊,這一故事情節的設置妙在何處?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繪和議論,對揭示別里科夫的丑惡本質,對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就連“結婚”的義務和責任“別里科夫”都不敢承擔了!”甚至連“求婚”“允婚”的勇氣都沒有了!在別里科夫枯竭了的心靈里,連“該結婚”的念頭也產生不出來了!至于真正的愛情,那就更是別里科夫所無法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該結婚”的念頭就弄得他一命嗚呼了。——這就有力地突出了別里科夫的性格。在這里,作家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別里科夫跟真正的愛情是無緣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契訶夫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么深入細致,對人物的刻畫是多么準確、真實。

三、總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

〔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歸納。〕

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陳規陋習。他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凡是違背法令,不合常規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用套子去約束別人,“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1.別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產物。

小說描寫的社會環境,代表了兩股歷史潮流:專制主義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專制主義顯得更加反動,別里科夫為專制主義所轄制,又轄制他人,遏制著民主自由潮流的發展。

2.別里科夫又是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

許多人受著專制主義的轄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別里科夫顯然跟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把沙皇的政令當作評價是非的標準。他還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寬,唯恐別人出亂子,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別人進忠告。這樣他把整個中學乃至全城轄制了整整十五年。別里科夫之類的套中人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類人是沙皇專制統治的一種社會基礎,他們實際上充當了沙皇專制統治的成犬。

3.別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

“我們教師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轄制著整個中學,轄制著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虛弱,盡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為“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還是惶惶不可終日,戰戰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畫就把他弄得難堪至極。在柯瓦連科這樣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擊。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戀愛對象的大笑聲里。他喪失了一切生活之樂趣,成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別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極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轄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觸即清。

4.別里科夫是一個完全漫畫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作家把別里科夫寫成一個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連睡覺也藏在套子里。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怪人。作家把別里科夫完全漫畫化了,顯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誕,他唯沙皇意志是從,沒有絲毫主見。

別里科夫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戀愛,而且差點結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連科的訓斥,他心慌意亂;被華連卡大笑,他無地自容,以致一命嗚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個性氣質,他有他的生活邏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四、分析文章語言的特色

〔先由學生概括歸納,然后教師明確。〕

〔明確〕

契河夫是幽默諷刺大師,《裝在套子里的人》表現出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1.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描寫套中人的外貌,就竭盡夸張之能事,特別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還要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簡直是個神經病,荒.唐、滑觀可笑。這是藝術的夸張變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質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小說寫一個促狹鬼畫的一張漫畫,“畫著別里科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卷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里挽著華連卡”,使得別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寫他睡覺時的驚恐,寫他滾到樓下安然無恙,而響亮清脆的幾聲“哈哈哈”卻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夠夸張的,夠幽默的。

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例如別里科夫正兒八經地對何瓦連科說的一段話,判斷是荒誕的判斷,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別里科夫看來卻是理所當然,而且出于善意,聲稱“忠告”。荒謬的言論與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反差,加強了諷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系起來,造成幽默諷刺的效果。

柯瓦連科與華連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們聯系起來,幽默諷刺就掀起高潮。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兩個根本不般配的人卻湊到了一塊兒,是奇事一樁;這邊騎自行車興高采烈,那邊臉色卻從發青變成發白;這邊誠懇忠告卻是滿嘴荒.唐,那邊毫不領教,嚴詞斥責,把別里科夫推下樓梯,這邊一臉尷尬,

那邊縱聲大笑;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諷刺畫。

五、如何理解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寫埋葬了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說明只要沙皇專制制度存在,就有別里科夫的存在。要消滅這種裝在套子里的膽小保守的人,就要消滅適合他們生存的那種制度。任何一個時代,膽小、保守是要不得的,應該勇于開拓創新,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潮流,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通過上面問題,明確膽小保守的危害性及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業

根據本文的內容,寫一篇讀后感。

七、板書設計

裝在套子里的人

1.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幽默諷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刺藝術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系起來,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2.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

3.了解相關文言知識及文學典故。

4.積累“故”、“盡”、“屬”、“即”等實詞義項,“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5.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法,理解作者復雜的感情。

教學重點

1.通讀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

3.體會作者復雜的感情。

教學難點

文中的語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陸上,積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樓閣廟宇,比比皆是。在這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筑流傳千古,更因為名人的.游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名揚天下。它們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鵲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

二、關于文體

駢文,是魏晉以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多以四、六字句為主,兼以雜言,所以后來也稱駢文為“四六文”。

駢文講究排比、對偶,注重藻飾和用典,講究運用平仄,聲韻要求嚴格。一般說來,駢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自無可取,但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性。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關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縣),初唐文學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詩和絕句成就較大。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的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齊梁香艷詩的框框,為初唐詩風的轉變和近體格律詩的成熟做了貢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后人傳誦的名句。《滕王閣序》是他的文章,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也因其開闊的意境,宏大的氣勢,而成為千古絕唱。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四、通讀全文

1.通讀全文,解決生字注音。

2.對照書下注釋,粗通文意,劃下不理解的語句。

3.分段請同學在全班誦讀,教師糾正字音,明確停頓。

五、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分組分段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進入文章情境。

二、課文分析

1.第1段

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起筆先介紹滕王閣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著由天及地,寫天地的廣大,寫滕王閣的具體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一句,更寫出了滕王閣的宏大氣勢。

如此靈秀美麗的工地,一定也會產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馳”一句由陳述地理位置轉而對人進行描寫。在盛贊了賓主之后,又盛贊了這次盛會,最后,又謙遜委婉地介紹了自己參加這次盛會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兩段寫景。

先點明時間,深秋季節,驟雨初歇,山巒景物全都籠罩在一片暮靄之中,從樓上向下眺望,繡闥,雕甍,山原川澤,閭閻撲地,舸艦彌津,再襯以水面上傳來的縷縷魚歌以及穿空飛過的大雁的啼叫,有聲有色,亦動亦靜,引人入勝。

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千古傳誦。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渾然一色,可算是全詩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傳統悲秋的習慣,將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邁,使景物描寫平添了一份灑脫之氣。

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當堂背誦,背誦時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及重點句。

教師可請一兩位同學當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時間,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要強求。

3.第4、5段。

寫宴會盛況,并抒發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緊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寫,說到美麗的景色使自己情緒激動。極寫管弦之感,歌聲之美,鋪陳宴會賓主歡飲娛樂的場面,多次使用典故,簡練、含蓄的表現宴會的豪華。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難并”,心緒一轉,不由得“興盡悲來”,由喜悅漸生憤慨。接下來的幾句,一方面體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嘆人生無常,感情基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此看出,“興盡悲來”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脈。

“興盡悲來”,而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空有絕世才華、卻遠離都城,無可施展;心懷君主,卻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見,不由得讓人感慨“時運不齊,命運多舛,”大有生不逢時之感。然而作者并沒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勱,在文中明確地表達了自己樂觀向上,不懈追求的決心和勇氣。其中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是思想意義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難執著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處逆境也不輕言放棄的積極、樂觀、堅定的品質。“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棄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觀。

4.第6、7自然段

述說自己的身世以及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知己難遇。

三、作業

1.背誦課文2-5段。

2.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題。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題的檢查。

三、總結駢文特點。

可采用學生自己歸納,匯總后老師指導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駢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語對偶。講求平仄,用韻嚴格,注意藻飾和用典。

四、課上練習

1.填空。

①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勃,字_________,繹州龍門人,初唐文學家。

2.《滕王閣序》中出現的成語有哪些?

3.默寫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③老當益壯,寧移百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北海雖賒,扶搖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名勝古跡的對聯,閱讀后回答問題。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①“一樓何奇”中的“樓”指。

②“兩字關情”中的“兩字”指。

參考答案:

1.①滕王閣,岳陽樓,鶴雀樓,黃鶴樓。②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③子字。

2.物華天寶,老當益壯,鐘鳴鼎食,人杰地靈,高朋滿座,萍水相逢,一介書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馳,窮且益堅,青云之志。

3.略

4.①岳陽樓②“憂”和“樂”

附: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一、作家作品及本文寫作背景

二、駢文

駢儷文,四六文。

三、分析

地勢雄偉,地靈人杰

樓閣壯美,山川勝景

宴會勝況,個人遭際

自敘經過,謝主引賓。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2

教學目的

一、認識廉頗、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體會這篇課文善于剪裁和組織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語言、行動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三、重點學習課文中的一些文言多義詞和詞類活用現象。

四、了解作者司馬遷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記》。

教學設想

一、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理解和使用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中三個故事的大意。

二、重點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_課時

一、導入新課。我們經常遇到“完壁歸趙”“負荊請罪”等成語。我們學習這些課文,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這些成語典故,學到一些文言知識,而且將受到古人那種勇敢機智的品質以及識大體、顧大局的愛國情操所激勵,從而培養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簡介作者和《史記》。

三、簡介時代背景。

四、講讀_部分(第l—2段)。

1.指導學生自讀第1—2段。

2.學生講解,教師點撥。明確:“以勇氣聞于諸侯”,以,憑借。開頭簡介廉、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異,為二人矛盾伏筆。

五、講讀第二部分_層(3—5段)。

1.指導學生自讀3—5段。

2.學生講解第3段,教師糾正,補充。

明確:①“愿以十五城請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現在的“愿意”。②“徒見欺”,見,被、受,被動句式。③“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人可使報秦者”即“可使報秦之人”,定語后置句。

④關于和氏壁的來歷,教師可以扼要補充。(請見《韓非子·和氏》)⑤這一段是故事的開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趙王左右為難,為藺相如出場作鋪墊。3.學生試講第4-5段,教師糾正并補充。明確:①“竊計欲亡走燕”、“竊以為其人勇士”。竊,用在對話或書信中表示謙恭之詞,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義詞,都作“逃”講。

②“臣請完壁歸趙”。請,意思有二:一是敬辭,表示請您(做某事),二是謙詞,請您允許我(做某事)。這里作第二種解釋。下文還有“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壁有暇,請指示王”,這兩句的“請”的用法,請注意區分。)

③“而君幸于趙王”、“則幸得脫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個“幸”,_個“幸”是寵幸,后兩個“幸”是僥幸。“幸于趙王”,是被動句,被趙王寵幸。

第二課時

一、檢查舊課。

1.解釋加點詞語。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英勇氣概)

②使人遺趙王書(送)

③徒見欺(被)④臣請完壁歸趙(謙詞)

2.翻譯句子。趙王

③求人可使報秦者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二、講讀

二、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第6一11段)。

1.相如從哪些地方看出秦王“無意償城”?明確:秦王坐章臺,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再說,秦王表現出對趙國使者輕慢無禮,故相如斷定他“無意償城”,這表現了相如過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

2.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趙城”后怎么辦?

明確:

①設計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動)曰:“壁有暇,請指示王。”(示,給……看。意思是: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②說理斗爭。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來批評秦王的欺騙手段;另一方面以趙王的謙誠來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講信義。(要求學生講解“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這一句。)

3.秦王“詐佯為予趙城”后,相如又如何對策?明確:首先,相如使出緩兵之計,要秦王齋戒,設九賓禮,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從徑道(小道)送回趙國。

4.歸壁于趙后,相如又怎樣對秦王交代的?

明確: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未嘗有堅明約束(要求學生講解這四個字)者也”。干脆說明壁已歸趙;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壁來”;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請就湯鍵”。④提出希望“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暗示秦王殺自己不是好辦法。

三、略講第二部分第三層(12——13段)。這一層是寫完壁歸趙后的結局。“拜相如為上大夫”為將相不和伏筆。“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壁”為兩國進入對立狀態和“澠池之會”伏筆。

四、小結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寫完壁歸趙,著重表現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這種品質,作者是如何表現的?討論后明確:

①直接描寫(如: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

1.用自己的話講“完壁歸趙”的故事。

3.預習第三部分“澠池會”。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1.(出示小黑板)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卻立(因,于是。卻:退)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嚴:尊重;修敬: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二、講讀第三部分(14一16段)。要求學生對照注釋自讀并試譯這一部分后,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寫的內容是什么?要求用四個字概括。明確:澠池之會。

2.這一部分可以分幾個層次?要求用四個字概括層意。”明確:分三層。第14段為一層:趙王赴會;第15段為第二層:澠池斗爭。第16段:斗爭結果。

3.講析_層(第14段)。①“澠池之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舉行的?明確:是在秦國攻打趙國一再獲勝的形勢下舉行的。(要求學生翻譯加點詞: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趙,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復攻趙,殺二萬人。②秦王在節節獲勝的情況下,為何欲與趙王“為好”,舉行“澠池之會”?明確:軍事斗爭輔以外交斗爭,從外交上進一步迫趙投降。③趙王赴會時作好了哪些準備?明確:一方面相如隨從保駕,另一方面廉頗作后盾,并作好了_壞的打算。(“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三、讀講第四部分(第17-21段)。

1.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后,劃分層次。明確:分三層:_層(第17—18段),寫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居功自傲,相如退讓。第二層(第19段),寫相如不計私怨,說服舍人。第三層(第20-ZI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這一部分內容可以用“廉藺交歡”來概括。

2研讀_層。①廉藺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確:簡相如出身低微,開始只是“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而現在卻“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教師補充:秦漢以前位次以右為尊。)廉藺地位的變化是產生矛盾的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卻是因為廉頗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也不能正確對待相如。“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要求學生翻譯這幾句)

②廉頗揚言見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對待的?明確:相如有意退讓,“不肯與會”,“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即使見到廉頗,相如也“引車避匿”。(“引”,退、牽拉。)從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與氣量。3.研讀第二層。

4研讀第三層。

①由此看出廉頗具有何種品質?明確:知錯能改,坦白直率。

③“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是什么?明確:愛國,愛趙國,仇恨秦國。(要求學生講解“刎頸之交”這個成語)

四、小結全文。

1.主題思想:本文通過“完壁歸趙”、“繩池之會”、“將相和歡”的故事,贊揚了藺相如智勇雙全的品質和寬厚待人、顧全大局的風格,也贊美了廉頗“負荊請罪”的優秀品質。

2.選擇典型事件刻劃人物,以寫簡相如為主,寫廉頗為賓,選材詳略得當。

3.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課文中有兩類矛盾,一類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敵我矛盾;另一類是廉、藺的矛盾,這一對矛盾是內部矛盾。兩類矛盾縱橫交錯,互相影響。_后在共同對敵的前提下,內部矛盾得到了解決,廉藺的性格品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刻畫。

4.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預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

1.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古人之觀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筑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不得極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往往有得”。③融洽。“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鏟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難”(《赤壁之戰》)。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無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操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常”:本文義為“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無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險以遠”。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二)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2.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業都有很大啟發。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①感嘆、嘆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③哀憐。“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2)“勝”:①盡。“何可勝道也哉”。②能承擔,禁得起“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③優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世之謬其傳……”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文后練習一、二、四題。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4

一、指導思想

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以2015年《考試說明》、《學科指導意見》為依據,充分發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訓練這條主線,加強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和應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實施全面科學高效的復習備考。

二、教學目標

1、一輪復習注重基礎,二輪復習要在一輪復習基礎上查漏補缺,對重點知識分考點進行復習,建立知識系統。三輪復習以試題限時訓練為重點,加強應試能力。

2、梳理知識網絡,總結解題方法,提高審題能力,規范答題要求,強化踩分意識,培養學生的應考能力。

3、強化閱讀和寫作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教學重點

1、以課本為載體,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2、緊扣課內知識,梳理鞏固各相關考點,落實考綱要求的每一篇背誦要求,抓好名言名句及文學常識默寫識記測驗。

3、重視閱讀與寫作的訓練,抓好各類題型解題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做到答題的規范性。

4、抓實集體備課,發揮集體智慧的優勢,交流教學心得體會,加強教法和學法研究。

5、落實培優輔困,全面提高學生成績。

四、教學舉措

(一)注重學情,緊抓基礎。針對學生一輪復習的實際情況,狠抓薄弱環節,確定目標,對重點知識分塊復習。

1、有的放矢,落實背誦。以《考試說明》為依據,指定背誦篇目,給學生背誦指明方向。背誦不能靠突擊,要細水長流,分課突破,而且每一篇要落實到紙上,讓學生切實消滅錯別字,力爭背誦拿滿分。

2、分類歸納,突破難點。對一輪復習中做過而出現較多問題、得分不高的考點,如字音字形、成語熟語、病句修改等,要通過再做題,再分類合并歸納,強化記憶,使學生進一步熟悉解答題目的方法。

3、語言運用題,重視題干的審讀和答題規范化的訓練。要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掌握不同題型的答題方法和規范要求。經典的題型要多訓練,創新的題型要多接觸。

4、通過多種途徑,抓升格作文。

一是分類指導。要突破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頸,寫出升格作文,根據他們作文“審題是否準確”“思路是否清晰”“說理是否透徹”“語言上是否有亮點”“材料是否豐富”等情況,對所教學生進行分類,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評改、指導。

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范文,借鑒立意和構思,找準感覺,然后課堂進行限時思維訓練。

三是加大訓練量,訓練可做到一周一篇,要挖掘出話題的內涵,要重點把“為什么”這一部分作為重點落實到筆頭上。如果寫議論文,說理要透徹,可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假設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從多角度把“為什么”講深,談透。

四是引導學生做好以下幾步:品味原材料或話題,仔細揣摩、領會出題人的意圖,準確把握材料話題或標題的內涵,結合自己熟悉的素材,從而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鑒賞詩歌的方法:

一、知人論世。

二,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

意象:詩歌中蘊涵著詩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營造出的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或氛圍。(幻燈)

在詩歌中,由一個或幾個意象所形成的氛圍,這個氛圍有一個特定的名稱:意境。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營造了一個寧靜,幽深,略帶感傷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詩人。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發文,開始受法國象征派影響。1928年開始創作現代派詩歌。著有詩集:《我的記憶》(《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響,意象朦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代表作是《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短暫的一生,很不平靜。小時候一場天花,在他臉上留下疤痕,生理上這種缺陷,常常使他變成別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來在詩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還是常常受到來自同行的嘲笑。文學上剛有點成就時,他喜歡上好友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平,但并沒有得到回應。戴望舒以跳樓相要挾,最后勉強答應和他訂婚,但要結婚條件是:要他出國留學,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迫于無奈,1932年他去法國,當時生活很困難,靠翻譯生活。三年后聽到施絳平移情別戀的消息,他匆匆回國。結束了他近八年的戀情。第二年,1936年,與小他12歲的穆麗娟結婚,這場婚姻僅維持四年。1940年倆人離婚。兩年后,戴又與小他21歲的楊靜結婚。生了兩個女兒,到1948年又以離婚結束。建國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國家新聞出版署工作,負責法文翻譯,但此時他哮喘病非常嚴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譽為\"雨巷詩人\"的戴望舒,以短暫而傳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國抒情詩人的內在品質,以至在他離世50多年后,詩歌依然名重詩壇,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賞析全詩。

(一)聽朗誦,正字正音(幻燈)

彷徨(pánghuáng)

彳亍(chìchù)

頹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

惆悵(chóuchàng)

(二)學生自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談談自己的初讀體驗。整體感受詩歌。

師引導:你覺得這是一首什么詩,你認為它美嗎,美在何處?

(意象美、意境美、音節美,至少要說出音節美:押韻、復沓、重疊)

(目的,引導學生自讀習慣,自己理解詩歌。)

(三)再讀本詩(找學生讀)

1、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開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圖景?

2、同桌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幻燈)

明確:丁香、雨巷、油紙傘、籬墻,

3、首先看題目,這首詩最明顯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細雨,兩邊是靜默的人家,偶爾有人匆匆走過,意境充滿了朦朧美。可以“虛化”為一條“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們再看油紙傘,有一種古典,神秘,懷舊的感覺。還有頹圮的籬墻,更有一種破敗,凄涼。這兩個意象和雨巷一起構成一個凄清,破敗,空寂的意境,是這個故事發生和主人公出現的一個大的背景。

4、詩中一個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燈)

5、作者為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為什么不是國色天香的牡丹?不是不勝涼風的嬌羞的水蓮花?不是一支春帶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愁怨。如李商隱的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確:美麗,高潔,結著愁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悵;太息,凄婉迷茫;靜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詩人對“丁香姑娘”是怎樣的感情?

明確:追求,向往

2、那么,這個“姑娘”代表什么呢?結合下課后第二題。

明確:

(1)根據詩歌內容,姑娘就是姑娘,詩人當時22歲,說他沉醉于愛情,這是首愛情詩。

(2)結合時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3)有時候,抒情詩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詩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補充。我們看姑娘是憂郁彷徨的,作者當時的處境也是憂郁彷徨,而且詩中多次出現“像我一樣”從這一角度說: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來的我,另一個層面的我。

教師總結:無論怎樣理解姑娘的形象,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盡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都說《雨巷》這首詩美,音節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來,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種美,在它身上體現著一種略帶著一絲憂怨的,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播放《雨巷》歌曲

(五)齊讀全詩,加深感悟

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取感受它朦朧而無限的美。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觀點及其獨到新穎之處。

2、分析文章以“忍”字貫串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的說明思路。

3、體會蘇軾史論汪洋恣肆、雄辯有力的特色。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觀點及其獨到新穎之處。

2、分析文章以“忍”字貫串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的說明思路。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忍”字貫串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的說明思路。

2、體會蘇軾史論汪洋恣肆、雄辯有力的特色。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高祖本紀》中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張良,是劉邦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屢建功業,是東漢的開國元勛。劉邦滅項羽建漢稱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讓張良選擇3萬戶作為封地。張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見面時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張良被稱為留侯。

二、解題

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論,是進獻給皇帝以求應試求官的。文章通過對張良的評論,向皇帝和考官顯示了非凡的才華。

三、初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1、自讀課文,完成《學習與評價》1-6題。

2、質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句。

四、再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1、讀完文章,我們發現《留侯論》沒有全面評論他的生平和功業,你能說出文中寫了留侯的哪些經歷嗎?

尋人刺殺秦王受書圯上老人輔佐高祖取勝說漢王忍韓信

補充史實: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淮陰事中。(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2、縱觀這三件事,我們看到了張良精神成長的過程,由此蘇軾創造性概括了張良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過人之節。你能簡要說說文章是怎樣以“忍”字貫串全篇的?

第一段總領全文,提出論題“忍”字,然后作者先說黃石以“忍”教張良,次證以鄭伯和勾踐的“能忍”而勝,又以劉邦受張良指教“能忍”而勝再證,反復申論,說明“忍小忿而就大謀”是張良輔佐劉邦滅秦楚、興漢室的關鍵所在。

3、張良是一個的歷史人物,在軍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評論這個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現作者的獨到見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指出黃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從人事上對“受書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釋,從而否定了司馬遷的“神怪論”。

(2)“且其意不在書。”“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司馬遷及其后的眾多學者,大多認為黃石公意在授書,即傳授《太公兵法》,張良熟讀兵法,才能“運籌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蘇軾否定了這種看法,認為黃石公的目的是使張良能“忍”。

(3)“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這是一個全新的觀點,一般都認為張良主要是為劉邦出謀劃策,輔佐劉邦得天下。

小結:文章通過對張良的評論,論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謀”是張良輔佐劉邦滅秦楚、興漢室的關鍵所在。以“忍”貫串全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

五、三讀課文,體會文章特色

1、總冒開頭,一字立骨

2、選材典型,翻出新意

3、對比襯托,烘云托月

4、結構嚴密,文筆曲折

六、布置作業

你同意作者評張良“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觀點嗎?簡要說說自己的看法。再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小忿”和“大謀”的理解。

高考語文主題教案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3.訓練并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通過播放錄音,教師范讀使學生掌握語句的抑揚頓挫,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通過齊讀、默讀、速讀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中加深理解。

2.討論法。結合具體文段,給學生設置若干個思考題,指導學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課文下面的注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3.學會采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并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我們仍依稀可見,美國的卑劣行徑和無恥側言將永難磨滅,不幸以身殉職的三位記者我們將沒齒難忘。同學們,假如你是他們的同事或親朋好友,要為這三位烈士寫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你將如何安排文章的整體思路呢?這節課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們定將受益匪淺。

板書:記念劉和珍君

二、重點講析——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余人集會在天安前,會后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愿。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群等,都高舉著紙旗,呼喊著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胡同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衛隊向清愿隊伍開槍射擊,并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余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沖,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群先后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敘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設疑討論——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說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敘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敘述的主體。同學們,你們以前一定寫過不少此類文章,你們一般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寫的呢?

學生回答:一般是通過敘事來凸現人物形象,另外還要交代事件的緣由和結果。

(放錄音,讓學生帶著自己已往的經驗,采用邊聽邊勾畫、做標記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體思路)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板書:記敘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板書: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么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板書:教訓意義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于“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板書:總體思路

四、典題拓展

板書: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后,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么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于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么關于寫作緣由說了那么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么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著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并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周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邏

憎輯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后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布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系?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敘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跡,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系,謙虛地自稱為“茍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贊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著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復寫到她“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溫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蔑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發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著悲憤的心情追敘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贊揚烈士臨難沉著、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跡生前時

詳寫遇難經過遇害間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布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么問題。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斗方法。然后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布局思路的。

板書:

提問: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

明確:從作者獨具匠心的安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群眾斗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頌揚。也不否定一切,把慘案當作無渭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規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斗爭地位的現實出發,冷靜地總結血的教訓,告誡斗爭者改變斗爭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戰”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確實是遠見卓識。思路從寫否定的一面又轉向寫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后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

1041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州中研白癜风专科_温州治疗白癜风_温州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_温州哪里治疗白癜风 | 德国GMN轴承,GMN角接触球轴承,GMN单向轴承,GMN油封,GMN非接触式密封 | 烟台游艇培训,威海游艇培训-烟台市邮轮游艇行业协会 | 长春网站建设,五合一网站设计制作,免费优化推广-长春网站建设 | RTO换向阀_VOC高温阀门_加热炉切断阀_双偏心软密封蝶阀_煤气蝶阀_提升阀-湖北霍科德阀门有限公司 | 进口便携式天平,外校_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奥豪斯工业台秤,V2000防水秤-重庆珂偌德科技有限公司(www.crdkj.com) | 有福网(yofus.com)洗照片冲印,毕业聚会纪念册相册制作个性DIY平台 | 净气型药品柜-试剂柜-无管道净气型通风柜-苏州毕恩思 | 低温柔性试验仪-土工布淤堵-沥青车辙试验仪-莱博特(天津)试验机有限公司 | 进口便携式天平,外校_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奥豪斯工业台秤,V2000防水秤-重庆珂偌德科技有限公司(www.crdkj.com) | 盘煤仪,盘料仪,盘点仪,堆料测量仪,便携式激光盘煤仪-中科航宇(北京)自动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楼承板-钢筋楼承板-闭口楼承板-无锡优贝斯楼承板厂 | 吸污车_吸粪车_抽粪车_电动三轮吸粪车_真空吸污车_高压清洗吸污车-远大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河南mpp电力管_mpp电力管生产厂家_mpp电力电缆保护管价格 - 河南晨翀实业 | 杭州火蝠电商_京东代运营_拼多多全托管代运营【天猫代运营】 | 酒糟烘干机-豆渣烘干机-薯渣烘干机-糟渣烘干设备厂家-焦作市真节能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螺杆泵_中成泵业| 安徽净化板_合肥岩棉板厂家_玻镁板厂家_安徽科艺美洁净科技有限公司 | 天津云仓-天津仓储物流-天津云仓一件代发-顺东云仓 | 水厂自动化-水厂控制系统-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闸门自动化控制-济南华通中控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亦庄厂房出租_经开区产业园招商信息平台 | HEYL硬度计量泵-荧光法在线溶解氧仪-净时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扫地车厂家-山西洗地机-太原电动扫地车「大同朔州吕梁晋中忻州长治晋城洗地机」山西锦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镀锌钢格栅_热镀锌格栅板_钢格栅板_热镀锌钢格板-安平县昊泽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 防锈油-助焊剂-光学玻璃清洗剂-贝塔防锈油生产厂家 | 视频教程导航网_视频教程之家_视频教程大全_最新视频教程分享发布平台 | 工业电炉,台车式电炉_厂家-淄博申华工业电炉有限公司 | 门禁卡_智能IC卡_滴胶卡制作_硅胶腕带-卡立方rfid定制厂家 | 电竞馆加盟,沈阳网吧加盟费用选择嘉棋电竞_售后服务一体化 | 天坛家具官网|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污水设备厂家-宜兴市福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电镀标牌_电铸标牌_金属标贴_不锈钢标牌厂家_深圳市宝利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 英思科GTD-3000EX(美国英思科气体检测仪MX4MX6)百科-北京嘉华众信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美安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喷码机,定制喷码机,二维码喷码机,深圳喷码机,纸箱喷码机,东莞喷码机 UV喷码机,日期喷码机,鸡蛋喷码机,管芯喷码机,管内壁喷码机,喷码机厂家 | 混合气体腐蚀试验箱_盐雾/硫化氢/气体腐蚀试验箱厂家-北京中科博达 | 电销卡 防封电销卡 不封号电销卡 电话销售卡 白名单电销卡 电销系统 外呼系统 | 无压烧结银_有压烧结银_导电银胶_导电油墨_导电胶-善仁(浙江)新材料 | b2b网站大全,b2b网站排名,找b2b网站就上地球网| 节流截止放空阀-不锈钢阀门-气动|电动截止阀-鸿华阀门有限公司 | HYDAC过滤器,HYDAC滤芯,现货ATOS油泵,ATOS比例阀-东莞市广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赛默飞Thermo veritiproPCR仪|ProFlex3 x 32PCR系统|Countess3细胞计数仪|371|3111二氧化碳培养箱|Mirco17R|Mirco21R离心机|仟诺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