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考教案語文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教案的內容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展開,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優秀的高考教案語文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高考教案語文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高考教案語文篇1

【設計思想】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濃郁文化氣質的豐富資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評《祭十二郎文》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與對待選修課程。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本課的設計著眼于鑒賞陶冶,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其次,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原則,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第五單元“自主賞析文”中的第三篇。單元教學目標是:一是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神的關系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二是運用提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本單元四篇自主賞析文分別是:《六國論》《伶官傳序》屬于議論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是記敘文。

在這篇祭文中,作者韓愈通過記述一些家常瑣事,表達了對英年早逝的愛侄韓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精讀此文對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閱讀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學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邊的親情與友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的重點應為深入領會其中的真摯情感。教學過程中,了解課文融抒情于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是一些文言基礎知識點,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要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還應加強預習,反復誦讀,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自學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書或通過討論理解稍有難度的文言文;同時,他們十七八年的人生體驗也為深入領會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這篇祭文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瑣事的敘寫中,且文章篇幅較長,敘事較為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況且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有限,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較難理解。在當前學生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的情況下,要在兩個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顯得十分困難,所以處理教材要做取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與背誦課文,從整體上感知本文的內容要點,培養文言語感。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3、領會本文在敘事中抒情、融情于事的寫作特點,培養古代散文的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這是一篇祭文,誦讀時要注意有濃厚的情感,做到口發其聲,心念其事,聲情并茂。

2、文言詞句的理解要結合語意,做到字句落實,不可眼高手低,憑想當然辦事。

3、充分發揮注釋的作用,結合注釋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本文抒發的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體會作者歷經患難后顯示的深厚情感。

【設計思路與步驟】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依照《教學大綱》,加強誦讀,故設計使用“四步誦讀法”,即音讀——意讀——情讀——美讀。每一步,都首先指導學生自學(自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再適當點撥,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同時,這四步各有側重點,又相互聯系,循序漸進,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下借助網絡等多媒體查閱有關韓愈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文體特點。有感情地、字正腔圓地朗讀課文,并借助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導入新課

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調帶學生進入一種凄涼哀婉的意境。

2、蘇軾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初中我們學習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高中我們學習了以孝情動人的《陳情表》。今天我們來學習表現兄弟友情、骨肉親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

推進新課

檢查預習,下面知識由學生用多媒體展示。(具體內容略)

一、作家及作品知識

二、寫作背景知識

三、祭文文體特征

整體感知

1、配樂聽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錯讀的字音。

2、帶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文字,然后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時,注意體會文中抒發的感情。本文采取韻散結合,以散為主的形式表達,運用與親人對面交談以敘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誦讀時加以體會。

合作探究

在誦讀中積累,進行知識歸納:

1、重點實詞:銜哀致誠輟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澤吊慰何尤

2、詞類活用:成家以致汝業其家長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虛詞其乎矣

4、通假字時羞之奠零丁早世斂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作業布置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第五、十一段。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導入新課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淚下的ㄊ闈檣⑽模“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學習課文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深摯感情。

合作探究

一、誦讀、感悟

引導學生飽含感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吊慰之情

二、誦讀、賞析

1、賞析情思:

提問:本文自始至終哪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并作簡要分析。

點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表明是因情而寫,所寫皆情。

A、流露出一種遺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種深沉的痛惜、自責之情

C、流露出一種悲涼凄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問:本文主要表達對十二郎之死所產生的悲痛之情,這種痛主要表現于哪些方面?

點撥: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

3、抒情手法學生感知并總結)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于事,通過生活瑣事表達自己的感情。

(3)語言上借助虛詞的使用來表達情感。

提問:體會語氣詞連詞的表達效果(參照課后練習點撥:三個“邪”字、五個“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愿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之情。此段借助虛詞表達了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過程,尤其顯得哀婉動人。2)

課堂小結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

拓展延伸

1、提問:比較本文與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體會本文自由體寫法與邊訴邊泣的表達形式。

2、相關鏈接:諸葛亮吊周瑜

活動與探究

活動目的: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及情感儲備,設計一場“親子”活動,體悟親情,學會尊重父母,平等對話。

活動內容:利用雙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開展一次對話。話題可以圍繞個人的理想、學習、成長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并做好談話的記錄。

活動步驟:

1、首先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和父母進行交流,整理歸納談話的記錄。

2、學生根據記錄下的談話,整理成文。

3、小組交流,選取代表作典型發言。

4、教師對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及結果作評價。

高考教案語文篇2

一、聊天

1、又一個暑假過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獲和感觸?

2、新學期開始了,回顧過去,你在語文學習方面積累了什么經驗?還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師的什么幫助?

(目的:相互了解)

二、材料分析

1、出標材料。

材料一:

班別姓名語文原始分語文標準分原始總分標準分排名

A高三(6)郭_1136534585911131

B高三(3)石_955484585481964

材料二:

班別姓名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生物原始總分標準分排名

C高三(3)蒙_66658366361163348366616

D忻高樊_44571770966960151265719

2、比較這些數字,你看出了什么。

(說明:材料一中,AB兩位同學的原始總分(語數外理化)均為458分,但標準分相差43分,市里排名相差833名。主要原因,是A的語文原始成績高于B18分,標準分就高出105分。

材料二中,C的語文明顯高于D,生物稍高,其他科和原始總分都明顯低于D,但換成標準分,卻比D高出9分。

由此可見,語文原始分的十來分之差,在標準分和整體排名上就會產生巨大的差距。因此各校考生都非常重視語文科。希望大家努力把自己語文成績提高一個檔次。)

(目的:使學生高度重視語文)

三、講故事教師講故事,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1

一個灰心喪氣的青年人,因科舉沒考上,便頹廢不堪,一蹶不振,整天關在屋子里,抱頭痛哭。

有一天,一位老者跨進門,語重心長地說:“假如山上滑坡,你該怎么辦?”

年青人喃喃:“往下跑。”

老者仰頭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應該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才有生還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說完便飄然而去。

(——只有勇敢面對挑戰和困難,才能戰勝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學習亦如此。)

2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鷹,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失敗。)

3

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

4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5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

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么?”

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你們說,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

(——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小結: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對

第二、養成習慣,重在堅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養能力

(目的:鼓勵士氣,明白學習的道理)

四、其他說明1、我的課堂風格:民主、開放、個性

要求大家:主動投入,參與討論,大膽提問,適時筆記。

2、我的訓練方法

《成才之路》第一卷課前完成,第二卷課后完成。

基礎知識每周一練。

作文訓練,單周一篇隨筆,寫在隨筆本上;雙周一篇作文,在作文課當堂完成。

3、其他規范

課堂筆記做在課本上。

作業本2本,一本寫作文,一本抄寫和默寫。

隨筆本一本。

讀書筆記本一本。

黑色水筆、紅色筆、鉛筆各1支。考試、作文、作業一律用黑色水筆工整書寫。

(目的:規范要求,養成習慣)

五、課后作業你在新學期有什么新設想?語文的弱項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決?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幫助?對老師有什么要求?(結合你的情況,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談談。寫在隨筆本上,我閱讀后回復)

(目的:進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

高考教案語文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新聞寫作中寄情于敘事的寫法。

2.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提高鑒賞能力。

3.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過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紀”。約3千萬人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5千多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這些慘絕人寰的殺戮發生在中國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發生在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旁,發生在南京_中,同樣發生在歐洲波蘭南部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正是在奧斯維辛集中營,110萬無辜的猶太人慘遭殺害。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許多民族的命運都和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今天我們隨著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奧斯維辛,共同見證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感受新聞內容,并思考:作者將主要的筆墨放在哪里?

預設:

參考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過與感受。

參觀了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二戰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文本的學習。

三、細部揣摩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找出能觸動自己心靈的或者不理解的細節描寫的句子,每個學生寫3—5句。信息整理:

1.“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2.“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

3.為什么對于參觀者來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4.那個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針對這些問題,請同學們將自己對該細節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發表議論。并讓在座的同學對評論做出一個簡單的評議與總結。

討論探究:二戰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它和你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一樣?請談談你的看法。

預設:奧斯維辛為什么沒有新聞?奧斯維辛有什么?為什么要寫下這一篇沒有什么新聞的新聞?

明確:記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寫下該文。作者參觀后覺得不應該讓奧斯維辛曾經發生過的慘案成為舊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過文章,作者希望我們牢記災難,銘記歷史。因為忘記苦難就是新的苦難的開始。

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教師總結:細節描寫是耐人尋味的。文章沒有陰森恐怖的鏡頭,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重現了新聞的事實_,但透過細節卻能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向往。

四、對比閱讀

教師:法國詩人阿多爾諾寫了一首題為《奧斯維辛之后》的詩。請將它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進行比較,說說這首詩與課文在內容上有何共同之處。(詩歌材料略)

明確:啟發學生概括二者內容上的相同之處,即:鞭撻戰爭與罪惡,以史為鑒,珍惜和平與幸福。

五、拓展延伸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一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社會價值又在哪,能不能從這兩個角度思考,幾人合作試寫一段頒獎詞?

范例:《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六、課堂小結: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①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

②前以色列拉賓的和平宣言:

“幾萬個_者的喊叫,還遠不如一個痛哭兒子戰死的母親的眼淚給我的震撼……”

“……我向來相信大多數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機會的。你們今晚聚集在此,證明了這種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傷害民主,我們必須抵制暴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

奧斯維辛是一個尺度:關于時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無法棄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寫的題材毫不涉及戰爭和殺戮,時至今日,也都與奧斯威辛有關。在這里,奧斯威辛已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雖然屬于過去,卻向未來敞開。

高考教案語文篇4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標題-導語-正文-背景-結尾)和結構形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與金字塔相結合)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教學設想:

1.比較閱讀《心隨飛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結構特點,比較《英雄瀟灑走蒼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2.概括能力訓練:閱讀報紙的一則近期新聞,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它的特點(此時教師要有方法指導)

3.作業布置:運用題——寫作訓練。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激情導入為興奮點,走進甘地,了解甘地生平以及材料背景。

(二)整體感知課文: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重點難點探究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從題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義,從遣詞造句上體會精煉的新聞語言。

(三)以解讀點擊連接為切入點本文是篇事件消息,聯系《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一文,說說這篇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哪里?找出文章的標題、導語、正文、背景、結尾以及倒金字塔的結構形式)

板書

該板書學生不僅一覽無遺地揭示了這則消息的內容、結構,同時也以非常直觀的形式圖解了“倒金字塔結構”的特點,便于學生輕松自如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聯系上節課內容。

(二)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心隨飛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結構特點(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倒金字塔與金字塔相結合)

比較《英雄瀟灑走蒼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與通訊的不同。1)消息的概念和特點

消息——只報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講述詳細的經過和細節,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迅速傳播新近事實的新聞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常采用的新聞基本體裁。

消息的特點:

a.篇幅較短,內容簡明扼要,文字干凈利落;

b.常有一段導語,開門見山,吸引讀者;

c.通常一事一報,講究用事實說話;

d.更注重時效,報道快速及時;

e.基本表達方法是敘述

2)通訊的概念和特點

通訊——也是一種常用的新聞體裁,是對新聞事件、人物和各種見聞的比較詳盡而生動的報道。不及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情節、細節和有關環境氣氛。

通訊的特點:

a.容量大,范圍廣,取材全面;

b.講究結構變化,展開情切,情景交融;

c.表現手法多樣,結合敘述,兼以描寫、說明、抒情或議論,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論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長,時效性要求較寬松

(三)運用訓練

閱讀報紙的一則近期完整規范的新聞消息(包括有正標題副標題,請學生概括它的新聞寫作特點。)

(四)作業設計:

根據校運會的賽情,運用消息的寫作特點,寫一則消息。

高考教案語文篇5

教學目的

1.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資、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淬、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4復習文學常識:《戰國策》。

教學設想

1.本文記敘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傳記。擬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導讀提問,同時對文章剪裁、記敘與描寫的綜合運用作適當提示。

2.教學方法,在講讀的基礎上,開展評述或辯論。

教學時數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復習關于《戰國策》的知識:

課文節選自《戰國策燕策》。初中語文第六冊的基本課丈《唐雎不辱使命》節選自《戰國策魏策》。高中語文第一冊(必修)自讀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的,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土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丈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后加的。

2.補充介紹: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閱讀“預習提示”,了解背景和課文特點。

2.借助工具書,對照注釋,初讀課文。

要求;

①根據“思考和練習”一的提示,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②劃出疑難詞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無且(jū)

4.討論疑難詞句。例如:

①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見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⑥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⑤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⑩負劍:背劍,即把劍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將王翦破趙”至“遂發”寫行刺準備;

第二段:自“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至“終已不顧”,寫易水訣別;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寫秦廷行刺。

三、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生的?課文寫當時形勢的語言有何特點?

提示:奏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課丈寫形勢,連用幾個動詞短語,以短促的語氣交代逼人的形勢,渲染了緊張、危急的氣氛。“盡收其地”的“盡”,寫出了秦軍之“強”,也應了太子丹“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的判斷。太子丹認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盡矣”,因而催促荊軻實施刺秦王的計劃,意圖抵抗秦軍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

2.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3.荊軻私見樊於期,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獻身?

提示: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將軍急于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征詢意愿。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著深刻的了解。荊軻舍身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腕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了對荊軻的理解與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藥淬之”、“令秦武陽為副”為何略寫?

提示:不是主要情節,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詳略得當,剪裁合理。

5.荊軻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顯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荊軻“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對俠義之土來說,無異于人格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忍無可忍,怒叱太子,顯示了剛烈的性格。

四、小結:

第一部分寫行刺秦王的準備工作,包括商議計謀、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五個場面,其中荊軻與太子丹有三次分歧。這些分歧既表現了荊軻的足智多謀,果敢勇決,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謀事不周的弱點。

高考教案語文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的一篇史論《伶官傳序》。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獎勵后進。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后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時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的動蕩時期。在這53年間,先后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后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后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于表面的繁榮。

三、整體把握

1.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滿招損,謙得益。

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③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觀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4.熟讀課文。

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1.補充注釋

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2.詞類活用: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使……興,動詞→使動。

亡,使……亡,動詞→使動。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狀語。

③倉皇東出。

東,向東,名→狀語。

3.句式(被動句)

①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四。

2.聯系已經學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解答課后練習四。

二、分析論證結構。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后引史論史,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后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發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后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后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發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敘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采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3段

2.積累相關詞語。

附:板書設計

高考教案語文篇7

教學目的:

1、認識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語文是什么?

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對語文存在這樣的誤解:學語文應該是學校的事;只有在語文課上才是學語文,只有打開語文書才是學語文。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其沒有理解語文最本質的東西:語文與生活緊緊相連,是生活給予了語文生命。我們從呱呱而哭,到牙牙學語,到能夠說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話語。其實,當我們悉心傾聽一個人的幽幽訴說時,當我們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講時,當我們傾聽自己心靈的回音時,當我們復述一個幽默的故事時,當我們聚在一起闡述一個觀點時,當我們消除了誤會相視一笑時,我們就是在學語文嗎?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時時是生活。在生活中,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語文和生活并存。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個字的書寫,一句話的誦讀,一個句子的理解,一個意思的表達,一種語氣的運用,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語文書,更要從豐富的生活中去汲取。因此我才說,學習語文就是享受生活。

語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于時時處處,與我們的苦樂悲歡息息相關。因此,學習語文是享受快樂的過程,是享受創造的過程,更是享受生活的過程。

一、語文的魅力

(1)投影:語文學科的魅力在于語音的抑揚頓挫,文字的象形意會,詞語的豐富多彩,話語的妙趣橫生。--朱學坤《語文的魅力》

從各個方面舉例來說明語文的魅力。

舉例1:

漢字有很多意義聯想的組成部分,不僅有趣,也便于記憶,安,屋頂之下,一個“女”。表現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

家,屋頂之下,豕表示豬,代表牲畜,說明農業社會里一個家庭必須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這兩個字基本形狀是一樣的:

母字比女字多了兩個點。表示乳房,象征著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養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秋天里人們為過冬而發愁。

舉例3: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詩作對,互為戲謔。有關他們的趣聞還真不少呢。有一天,兩個人共同乘船欣賞江上晚景,蘇東坡抬頭一看,忽見岸上有兩條狗正在爭搶一根骨頭,觸景生情,便對佛印說:“我說個對子給你對一下,好不好?”佛印說:“好啊!”蘇東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聽,便知曉東坡在作對暗罵自己。正動腦筋準備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著題有東坡詩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靈機一動,對東坡說道:“水漂東坡詩。”東坡一下子顯得分外尷尬。

還有一次,東坡去拜訪佛印和尚。路過寺門時,忽見一驢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對戲弄一下佛印和尚。見到佛印后,東坡有意戲謔道:“禿驢何在?”佛印一聽,知道東坡又在出損招作對罵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東坡吃草”。這一次東坡又未能占到便宜,羞愧萬分。

舉例4:

曾國藩帶領他的湘軍同太平軍打仗,總是打一仗,敗一仗,傷亡很大,特別是鄱陽湖一戰,自己的老命也險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責他的圣旨,并且要他把歷次的戰況據實奏報。曾國藩把歷次戰役的慘敗情況據實寫上,并在奏章最后用“臣屢戰屢敗,請求處分”這樣一句話。奏章寫好后,他請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后說:“中堂大人,不能這樣寫,這樣寫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國藩就向這位幕友請教該怎樣寫。幕友沉吟了一會,提起筆來,把“屢戰屢敗”這個句子改了一下。曾國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絕。

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后,皇帝覺得曾國藩雖然戰敗,但忠心可嘉,非但沒有拿他問罪,反而贊揚了他。

屢戰屢敗,消極之至,多次打仗,從無勝利。屢敗屢戰,積極之至,多次打仗,雖無勝利,繼續戰斗。勇氣可嘉,慘烈之至,驚天動地。

(2)語文的魅力在于讀和寫。

投影:

當你靜下心來,烹一壺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揚的音樂,打開書卷,一股清幽的書香撲鼻而來,書中世界,洋洋大觀,盡收眼底,可觀宇宙之大,可察品類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覓知音于今人,豈不雅哉?豈不樂哉?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那是一種品位的提升。

寫可以暢敘幽情,寫可以凈化心靈,升華理想,寫可以感化同類,啟迪世人,寫可以展露才華,獲得知音,甚至可以寫出百世之典范:“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自己的文章能為老百姓做點什么的時候,這就是“不朽之盛事”!

二、熱愛語文、學好語文

從以下五個方面談如何學好語文。

1、興趣,興趣是的老師。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于我們去持之以恒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

2、習慣,習慣是恒久的保證。

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多看一些書,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準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于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為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書更不愧為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松自己的好伴侶。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占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藥,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準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3、明確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識要點,明確考試的形式和試卷結構,明確相應的對策,平時注意積累,做個學習的有心人。

高考語文把語文的能力要求劃分為五個層級,即識記、理解、分析綜合、應用、鑒賞評析。五個能力層級均有難易不同的考查。語文知識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語言知識及其運用(2)文學常識及文學鑒賞(3)文言文閱讀(4)現代文閱讀(5)寫作。每項知識的具體內容要求更應認真了解。至于試卷形式和結構在練習中就可了解,不必太費心思。了解了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標和航線,就不愁到達不了目的地了。

4、書寫

書寫的要求是規范和工整。舉例向學生說明書寫對語文成績的影響。

5、使用工具書。

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能把前后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

語文是論語說文的孔子;是逍遙云游的莊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壯心不已的曹孟德;她還是編織夢幻的安徒生!

語文是李太白的將進酒;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是關漢卿的竇娥冤;是吳承恩的西游記;是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

語文是一望無際的蒹葭蒼蒼,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諸葛孔明的錦囊妙計,是用自己美麗、豐韻、嬌媚換取人生體驗的瑪蒂爾德。

語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諸子百家;是皎皎的漢宮秋月、賦體先賢;是小橋流水人家里的雜劇;是誰解其中味里的紅樓一夢;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語文是滋養生命、凈化心靈的營養;是喚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喚;是遠離雞蟲得失和無謂爭斗的規勸;是高度凝練、充滿智慧的表達;是愉悅、輕逸、趣味、莞爾??

語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廈,文明而莊嚴;有著一條條迷人的雨線,每一根線條都洋溢著生命的真諦。語文是鮮花,悅目而幽香;是你的后花園,豐潤而嫵媚;有著一串串詩意的憂傷、溫暖、清涼。

語文很重要。它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還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語文學科不僅是工具性學科,而且對形成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培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終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在現代,成了每個人生活中必須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見語文之魅力,語文之精彩。語文并不只是一本書,也不只是一段話,而是生活。每天人們的口語交流,報紙上的各類信息,電視上鋪天蓋地的廣告,還僅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語文。語文是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里的記錄者,語文是生活的真實縮影。

有人說,語文是快樂的,這里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詼諧的語言-------有人說,語文是美麗的,這里有美麗的風景如“春天”,有美麗的父愛如“背影”,有美麗的書法如“蘭亭”--------有人說,語文是人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話語,一腔圓潤的朗誦,一手美妙的字跡------都能改變我們的人生。有人說,語文是飽含生命的,它讓我們感到生命脈搏的跳動。總之,語文是如此之精彩。

語文無處不在,我們總能不自覺時接觸語文。看到繁花滿地,就想到“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看到驕陽如火,蟬聲鳴叫時,就會想起“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當荷花亭亭玉立,荷葉無邊,會想起:“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朋友相聚,又要告別,心中便于工作會念起“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語文,真是太精彩了!

語文陪伴著代代人,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又一個腳印。正因為有了語文,我們的智慧火花才會閃現,我們創作的熱情才會激昂。語文在生活中,不斷地讓我們體驗,給我們啟迪。

高考教案語文篇8

學習目標

a、認識竊、腋等7個生字,會寫竊、炒等14個生字,正確書寫支撐、傾盆大雨、饑腸轆轆等詞語。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熱愛讀書的思想感情。

c、重點感悟描寫我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名言。

2、自學生字新詞。

3、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直奔竊讀。整體感知

1、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知道竊讀可以換成一個什么詞?(偷讀),你知道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2、整體感知課文。

a.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b.認讀生字詞。

c.指名分段讀課文,看看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順。

d.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我因無錢買書而偷偷躲在書店看書。)

品味竊讀,感受渴望

1、邊默讀課文邊用_____劃出描寫我是怎樣竊讀的語句。讀一讀句子,說一說體會。(小組交流、匯報。)

2、重點品讀文中描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

a我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

(1)畫出句中表示動作的詞。

(2)感悟形象:從這一系列的動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1)這句話把什么比作什么?

(2)餓狼給我們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卻把自身比作餓狼,那樣貪婪地讀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表現出作者如饑似渴地讀書。)

(3)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嗎?說一說。

(4)結合生活體驗,相機指導朗讀。

c.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1)讀了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態和內心是一致的,從神態描寫可以看出心理活動,可這句話中,神態和內心是不一致的。)

(2)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突出了作者酷愛讀書已經達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讀升華:你能把自身對竊讀的理解與感悟讀出來嗎?生讀,師評:同學們的朗讀,把一個渴望讀書、熱愛讀書的孩子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竊讀時,我的心理有一種怎樣的感受嗎?

3、自主品讀竊讀的滋味。

a.課件出示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b.從課文中找到有關語句,自主交流:我為何快樂,又懼怕什么?

c.相機指導朗讀。

深悟竊讀,回歸整體

觀察課文插圖,剛才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書店竊讀,在你的眼里,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答。)確實是這樣,她為了讀書可以忍受饑腸轆轆、腿酸腳木,為了讀書可以連跑幾家書店才看完一本書,為了讀書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讓我們再次讀好課文,共同品味竊讀的快樂與懼怕。

高考教案語文篇9

教學目的:

1.解讀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進一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辭手法和本文生動的語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當今國際社會之動蕩,談及解決辦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進入課題。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三、齊聲朗讀課文,自主翻譯全文。

四、解釋下列詞語:

①出,語人曰語:告訴

②天下惡乎定惡: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統治

④如有不嗜殺人者如:如果

⑤則天下皆引領而望之矣引:伸長

五、解釋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士兵

C初,魯肅聞劉表卒死

D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整個,全

②一

A誰能一之統一

B用心一也專一

C一鼓作氣第一次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一個

E黃鶴一去不復返一經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礪則利靠近

C指物作詩立就完成

D于是荊軻就車而去登上

六、分析簡答:

1.文章開頭,孟子為什么說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說明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為靠近他,感覺沒有一點國君的威嚴。

2.梁襄王缺乏國君的威嚴表現何在?

提示:表現在問話的突然,這說明他缺乏威嚴沉著的人君氣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氣度,孟子還向他講訴自己的“仁政”思想,這說明孟子有著怎樣的個性?

提示:說明孟子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著堅韌執著的追求,決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君王們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

4.說說孟子采用比喻說理的貼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實行“仁政”的好處。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實行“仁政”的效果之顯著。

七、再讀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雖是假設,但具體可感,猶若真實的事情,關鍵在于其情境性很強。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詞句,千百年來更是一直活在人們的口中。

八、完成課后練習一,討論:如今的國際社會,誰能一統天下?(正義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權主義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課后練習二。(綜合本課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問曰卒同“猝”,突然。

②則苗浡然興之矣浡同“勃”,生機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猶”,就像。

十、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

2.閱讀《文學讀本》上選讀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動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專題閱讀

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材料,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

二、研討主題

研討可側重于以下幾點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論辯藝術的研究

3.《孟子》語言風格的研究

三、交流、評價與總結

可以在高三年級組織一次“走近孟子”為主題的論文(或者學生自作的主頁)交流會。

高考教案語文篇10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學習的名言?

比如: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游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讀。

學/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3.師生一起處理課文詞句中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先自學,后提問。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寫錯讀錯的字。

討論分析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聞,絕,假,強,望)

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業

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高考教案語文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了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解讀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看視頻、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品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觀看視頻中的故事情節發展,視頻放完了,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著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

現在開始我們的新課《林黛玉進賈府》。(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①同學分享課前收集資料,介紹曹雪芹及其作品《紅樓夢》。

明確:

作者: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出生于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也有說曹頫之子)。

關于《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賈史王薛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版本可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為高鶚續寫。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

②初識林黛玉

昵稱:林妹妹

字:顰顰(寶玉送之)

名號:瀟湘妃子

愛好:吟詩作賦

最喜歡讀的書:《西廂記》

家世:父親林如海,為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于黛玉十歲左右去世。

生平:從小聰明清秀,與詩書為伴。后因父母雙亡,便常住賈府,雖為寄人籬下的孤兒,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視功名利祿,與寶玉相知相愛。但這一愛情最終被扼殺,黛玉淚盡而死,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身世(木石前緣):前世的黛玉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仙草,寶玉是赤霞宮的神瑛侍者,每天給絳珠草灌溉,絳珠草修成人形以后,為了償報灌溉之情,所以隨之到凡塵,上演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讀課文,結合文章標題,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明確: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母有兩個兒子賈赦、賈政,一個女兒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上節課我讓同學們課后預習了這篇小說,現在大家在課上默讀一遍課文并以語文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討論得出本文的情節由七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進賈府

第二部分(2~4):拜見賈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見鳳姐

第四部分(7~11):拜見兩位舅舅,介紹寶玉

第五部分(12):陪賈母進晚餐

第六部分(13~14)寶黛初會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過梳理文章結構,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賈赦院,但沒見著,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后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2.大家默讀課文,分析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林黛玉?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癥。

小結:眾人眼里的林黛玉:眾人是從親友和長輩的角度關心黛玉的身體,注意到她身體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

小結: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從討好賈母的角度出發,看到了她容貌標致,氣派不凡。鳳姐是見過世面的,見多識廣。這段話出自鳳口,點明了黛玉的風流態度和言談舉止的不俗。

③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小結:賈寶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寶玉之眼濃墨重彩描寫黛玉,五個對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點,工筆細描,表現無與倫比的姿容、神韻和風采,繪出風流俊逸病美人圖。

(脂硯齋評點: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終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為、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賈母一見黛玉,疼愛得不得了,“一把摟入懷中大哭”,并不計較禮節,課時待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還是補行了拜見的禮節。見了迎春姐妹三個,也“忙起身迎上來見禮”。

②聽到后院有笑聲,聽到“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心里覺得那人“放誕無禮”只是不說,見了面還是“連忙起身接見”,稱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說:“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開玩笑,自己隨便不得,待明白過來,“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③連一個位子,黛玉也處處小心,無論在王夫人處,還是在賈母后院吃飯,黛玉都十分退讓。

④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飯后漱口,跟著漱口,吃茶,跟著吃茶。

小結:因母親早亡,又無兄弟姐妹扶持,盡管外祖母口口聲聲“心肝兒肉”地疼她,林黛玉卻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待人處世總謹慎多慮,禮節周到。從人物的行動和細節,也表明其教養非一般,聰明識禮。

(3)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黛玉只說:“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②賈赦沒出來見面,只是讓人回話,因為回的是大舅舅的話,黛玉忙站起來,一一聽了,恭肅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飯,黛玉笑著推辭“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

小結:從黛玉剛開始回賈母“只念了《四書》”,后覺得不妥,會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第②句笑著推辭大舅母的賜飯,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3.“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為什么這樣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組活動。找出黛玉進賈府后語言動作的描寫,并討論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飯時;

②在王夫人那里擇座;

③在賈母房里吃飯的時候;

④對讀書的回答;

⑤初見賈母的時候;

⑥當賈母介紹王熙鳳的時候;

體弱多病,美麗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親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雖然賈母十分疼愛,她卻總有寄人籬下之感,所以,進賈府后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去”,細心機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小說中對王熙鳳、賈寶玉的服飾極盡筆墨甚至丫鬟們也有簡單的服飾介紹,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

明確:作者用這種方式更顯她的素雅,純美,無需用外在的服飾來修飾,已經很完美了。

(五)小結作業

小結: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結束課堂。

作業: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后搜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說,因而重心在情節發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課的教學,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從作者的動作、語言、細節描寫等描寫手法,讓學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課堂充分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盡可能地營造課堂氣氛。本節課實現了三維目標,達到了師生共建課堂的效果。

高考教案語文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狄金森的簡歷與創作。

2、理解意象傳達的情感及領悟詩的意蘊。

3、培養學生思維遷移、拓展能力;培養學生追求美好、進步的情操。

[教學重點]

1、詩歌誦讀要領。

2、分析意象及詩歌寓意。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意象的多元解讀。

2、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培養他們追求美好、進步的素質。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幾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現代詩歌,感受了毛澤東廣闊的胸襟,徐志摩的低回優美,聞一多反諷中的憤激;還有穆旦的沉重與激越,鄭愁予凄美的故事,舒婷新時期的愛情宣言。下面讓我們學習一位外國女詩人的作品,《籬笆那邊》。

(二)作者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美國的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是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為西方現代詩歌的先驅,她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家鄉度過,生活圈狹小。當父親死后,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世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

她的詩歌創作,突破美國精致優美、柔和細膩的詩風,轉向表達內心深處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詩歌藝術,往往以簡短情景形象表達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們譽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詩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視,之后時間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她才被人們公認為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這就是才華橫溢的她,本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詩歌朗讀訓練

1、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2、交流,明確:詩歌形式短小,語言簡樸,意思似淺近透明,卻讓人產生無窮遐想。(引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1節以輕松語調誦讀,“草莓,真甜!”語調稍長,讀出“孩子”對草莓的強烈向往;第2節前兩句語調稍慢,讀出“孩子”的遲疑,后兩句語調輕快,讀出“孩子”突發奇想的驚喜。整首詩讀出詩人崇尚自然、純真的人生態度。

3、聽范讀。(多媒體播放)

4、把握感情基調,再次朗讀全詩。

(四)理解意象、領悟詩歌意蘊

1、找出詩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一個動詞。<集體問答>

點評:爬

2、孩子想爬到籬笆那邊去做什么呢?

明確:摘草莓

3、對孩子、草莓這兩個意象進行分析:

(1)、孩子:

①提問: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樣一個形象呢?點評:天真無邪、單純。

②再來看詩中這個“孩子”,詩的內容告訴我們:籬笆那邊有草莓一顆,這孩子想要爬過籬笆摘草莓,出于孩子的天性,對籬笆那邊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向往、追求,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孩子”歸納為一個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問:現實生活中的草莓,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它味道是怎么樣的,成熟后顏色是怎么樣的呢?點評:是酸甜可口的,色澤鮮艷的。

②在詩中籬笆那邊的草莓又是怎樣的呢?

“草莓”在籬笆那邊,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里:“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過“籬笆”去摘“草莓”=>這說明“草莓”對于她來說就是一種誘惑;“孩子”并未吃過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里:“草莓,真甜!”=>這說明“草莓”又象征了一種美好的事物。

4、對籬笆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籬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須得爬過這“籬笆”,但是“籬笆”會臟圍裙,會受上帝責罵。=>所以,我們就可以把“籬笆”歸納為“孩子”與“草莓”間的一種障礙。

5,對上帝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①提問:是誰會責罵孩子,阻礙孩子去追求?明確:上帝。

②提問: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樣一個形象?

明確:至高無上、萬能、集正統思想于一身的等。

③在詩中的上帝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上帝:A.因為上帝是萬能的,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它是萬能的,它制造了一切。因此,我們把上帝理解為籬笆的制造者。B.上帝制造了“籬笆”這一切障礙來阻礙“孩子”,不允許孩子爬過籬笆,如果爬過籬笆,就會弄臟圍裙,上帝會責罵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會規范,它維護著一切原則。所以上帝不僅制造了這個“籬笆”,而且維護著這個“籬笆”。

6、對第2節最后一句的分析:

我們知道,籬笆那邊對于孩子來說是充滿著誘惑,是美好的。遠遠的看著它,就感覺那邊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著,代表著理智,用它的思想約束著人們,認為為了“草莓”而臟圍裙是不值的。這時,人們總想找個理由沖破阻礙欲望的“籬笆”。這時,孩子是怎樣想的呢?點明:第2節最后兩行。并且還需引導學生認識到:上帝不僅束縛了別人,而且還禁錮了它自己。

7、討論:這首詩歌寄寓了怎樣一個意蘊了?

點明:出于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責備,往往被一些傳統的思想所禁錮和扼殺。我們應該為自己找一個理由,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陳舊的思想,做一個有進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維訓練:

你的“草莓”是什么,遇到有“籬笆”這個障礙嗎?那“上帝”又是什么?請自由討論。

如:我此時的“草莓”是上體育課,但遇到“校級班規”這籬笆,上帝就是“校長、班主任”。

(六)、作業布置:

把你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寫在作業本上,下一節課前交上來。

高考教案語文篇13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昭君出塞而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這五首詩是詩人游江陵、夔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跡懷古人并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第一首寫庾信。詩人一直是贊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系起自己的境況。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并使發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駕崩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結合注釋、感知詩歌)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詩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簡介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

明確: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五.賞析詩歌

㈠再讀詩歌,鑒賞情感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目的: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并在那里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征!

2.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4.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讀詩歌,鑒賞語言

1.“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2.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㈢四讀詩歌,鑒賞主旨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六.比較鑒賞

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比較閱讀,說說兩詩在風格上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釋】漢代長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著昭君。一走上去玉門的道路,從此去向天涯再也不會歸來。漢代的月亮還是從東海出來,可昭君嫁到西方沒有回來的日子。長年嚴寒的燕支山只有雪當作花,美麗的昭君憔悴了,湮沒在胡地的風沙中。活著時她沒有黃金送人,致使畫師將她畫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嘆息。

明確: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進一步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郁,“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寫得何等入骨。最后兩聯,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詞語,就更顯得凄涼。

七.課時小結

從我們學習的幾首律詩看,杜甫善于吸收前代實踐成果,不斷積累藝術經驗,在五七律上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因而他的律詩格律最為完備,結體謹嚴,對仗工整,聲調和諧,語言精練,感情飽滿,許多詩歌成為千古絕唱。

八.作業布置

⑴背熟《詠懷古跡(其三)》

⑵預習“創新求變的中唐詩”

高考教案語文篇14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_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⑵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_,“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3、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么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高考教案語文篇15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講析課文:

1.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一篇史論)

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找學生翻譯此句并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依據:“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容。

4.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學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6.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明確: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9.小結:這一部分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10.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本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本文語言特點。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時注意語氣。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八、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后練習題四

1012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仪庆典公司,礼仪策划公司,庆典公司,演出公司,演艺公司,年会酒会,生日寿宴,动工仪式,开工仪式,奠基典礼,商务会议,竣工落成,乔迁揭牌,签约启动-东莞市开门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大行程影像测量仪-探针型影像测量仪-增强型影像测量仪|首丰百科 大通天成企业资质代办_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_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_无人机运营合格证_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 南京试剂|化学试剂|分析试剂|实验试剂|cas号查询-专业60年试剂销售企业 | 兰州UPS电源,兰州山特UPS-兰州万胜商贸 | 磁力抛光研磨机_超声波清洗机厂家_去毛刺设备-中锐达数控 | 衬四氟_衬氟储罐_四氟储罐-无锡市氟瑞特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 河北中仪伟创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沥青,土工,水泥,混凝土等试验仪器的厂家,咨询电话:13373070969 | 电子厂招聘_工厂招聘_普工招聘_小时工招聘信息平台-众立方招工网 | 北京征地律师,征地拆迁律师,专业拆迁律师,北京拆迁律师,征地纠纷律师,征地诉讼律师,征地拆迁补偿,拆迁律师 - 北京凯诺律师事务所 | 缓蚀除垢剂_循环水阻垢剂_反渗透锅炉阻垢剂_有机硫化物-郑州威大水处理材料有限公司 | 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_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螺旋叶片_螺旋叶片成型机_绞龙叶片_莱州源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高压无油空压机_无油水润滑空压机_水润滑无油螺杆空压机_无油空压机厂家-科普柯超滤(广东)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YT保温材料_YT无机保温砂浆_外墙保温材料_南阳银通节能建材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济南领跃标识制作公司★济南标识制作,标牌制作,山东标识制作,济南标牌厂 | 知企服务-企业综合服务(ZiKeys.com)-品优低价、种类齐全、过程管理透明、速度快捷高效、放心服务,知企专家! | 防火卷帘门价格-聊城一维工贸特级防火卷帘门厂家▲ | GEDORE扭力螺丝刀-GORDON防静电刷-CHEMTRONICS吸锡线-上海卓君电子有限公司 | 应急灯_消防应急灯_应急照明灯_应急灯厂家-大成智慧官网 | 破碎机_上海破碎机_破碎机设备_破碎机厂家-上海山卓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暖气片十大品牌厂家_铜铝复合暖气片厂家_暖气片什么牌子好_欣鑫达散热器 | 步进电机_agv电机_伺服马达-伺服轮毂电机-和利时电机 | 深圳宣传片制作-企业宣传视频制作-产品视频拍摄-产品动画制作-短视频拍摄制作公司 | 蜜蜂职场文库_职场求职面试实用的范文资料大全| 广州物流公司_广州货运公司_广州回程车运输 - 万信物流 | 旅游规划_旅游策划_乡村旅游规划_景区规划设计_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北京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常州企业采购平台_常州MRO采购公司_常州米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吹塑加工_大型吹塑加工_滚塑代加工-莱力奇吹塑加工有限公司 | 全国国际学校排名_国际学校招生入学及学费-学校大全网 | 汽车整车综合环境舱_军标砂尘_盐雾试验室试验箱-无锡苏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武汉高低温试验机-现货恒温恒湿试验箱-高低温湿热交变箱价格-湖北高天试验设备 | 环氧树脂地坪漆_济宁市新天地漆业有限公司 | 双段式高压鼓风机-雕刻机用真空泵-绍兴天晨机械有限公司 | 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氯化铝铁生产厂家多少钱一吨-聚丙烯酰胺价格_河南浩博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儿童感觉-早期言语评估与训练系统-北京鑫泰盛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代办建筑资质升级-建筑资质延期就找上海国信启航 | ★店家乐|服装销售管理软件|服装店收银系统|内衣店鞋店进销存软件|连锁店管理软件|收银软件手机版|会员管理系统-手机版,云版,App | 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紫外分光度计-分光光度仪-屹谱仪器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橡胶膜片,夹布膜片,橡胶隔膜密封,泵阀设备密封膜片-衡水汉丰橡塑科技公司网站 | RFID电子标签厂家-上海尼太普电子有限公司 | 丹佛斯变频器-Danfoss战略代理经销商-上海津信变频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