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不僅能幫我們認識祖國的大好河山,更能通過地理幫助我們了解相關的地理特征、形成原理等內容。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1
【教材分析】
俗語云:“萬事開頭難”,地理學科作為自然和人文交叉學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課程中扮演著一個相對“尷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視,因為中考不考;高中則因為初中基礎不好,成為高考薄弱學科,也受盡歧視。作為一線老師,我們無法更改考試制度,學科特色還許我們去體現,的辦法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你,使其把學習地理當樂趣!
【教學目的】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明白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和基本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談話式
【教學過程】
課前營造氣氛:播放《藍貓淘氣3000問》部分片段。
上課鈴響:屏幕出現歡迎畫面:歡迎同學們進入地理知識殿堂!(營造友好氛圍)
地理學科是學什么的呢?《藍貓淘氣3000問》主題歌的歌詞給我們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下面我們帶著問題再一次去聽聽:根據你的了解判斷,歌詞中哪些屬于地理學科研究的問題?可以解決的問題?師生互動,根據具體情況對話,讓學生窺地理科學殿堂一角,激發學生求知欲!
解決關于學習地理的幾個問題:
地理學科學什么?
一、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
用屏幕顯示問題和課本圖片,給學生分析的機會,讓他們樹立信心。
問:右邊的圖片,說明了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特長.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嗎?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鋪安排在屋頂上。
●日本人愛吃魚,市場上的海產品琳瑯滿目。
●國際中長跑中,來自東非高原上的選手常能取得好成績。
●這些漂亮的服裝大多出自我國江浙一帶。
學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師該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說錯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別的學生給以糾正,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不用吝惜贊美之詞,至于答案,老師不必說出來,反是留給學生,留個懸念。
學了這些有什么用?
二、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也可以讓學生說。
三、學會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節課前都進行“地球人考察”活動,屏幕顯示“方舟計劃”,激發學生參與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達100億。由于工業革命200多年來的盲目發展,盡管人類在2070年科學、技術、經濟達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類的自然界已破壞殆盡,再也無法承擔這龐大的人口壓力。同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人們行為失范……人類和地球面臨著毀滅的危機。
幸運的是,人類此時已經擁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員會制定了一個“方舟計劃”,準備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約1億)普通公民遷移到別的星球上去。為了不重蹈地球命運的覆轍,全球委員會決定:這1億人要經過嚴格挑選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開……”
今天,我們從娃娃抓起,在同學們之間也來考查一番,希望我們的考察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成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為地球發展貢獻出我們應有的力量,使“方舟計劃”不需要實行,讓我們和地球和諧發展。
四、裝上地理頭腦
舉例一:展示課本圖:“風沙掩埋了古文明”,問: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樣的教訓?
學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規律。
舉例二:聽老家姑姑談家鄉變化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3.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4.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念。
以上4條比較抽象,不用多解釋,也不需要學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學和學習中需要應用到。
【教學后記】
本節課看似很簡單,其實很難,不知道該對學生說些什么!本著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為原則,課堂上注意隨機應變,不必要求學生掌握什么記住什么,只要這節課下來,學生對老師、對地理學科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節課就算上成功了!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2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的民居,西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3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解釋。)
(總結)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
(討論)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總結)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圖片)地球的大小
(學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展示)地球儀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啟發學生積極回答)
(講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4
《地球的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活動【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活動【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于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模板5
《地圖的閱讀》教案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一、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二、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