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設計流程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1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使學生明白實行____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展示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變
1990-20__化變慢,原因:____
d.____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展示人口密度圖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長快、原因國情→國策
3、國策:____
二、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這篇八年級地理說課稿:《中國人口》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征;閱讀溫度帶分布圖,說出我國溫度帶的分布,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溫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制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說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溫特征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溫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的分布,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范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溫線──0℃等溫線,它有著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溫為-28℃以下,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溫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島及臺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溫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溫的分布。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溫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除了28℃等溫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溫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溫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溫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溫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溫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系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溫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3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①閱讀教材中圖片“熱帶雨林”和“苔原”)通過對陸地環境整體性的了解可知,兩個地區的某個自然要素發生變化,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就會有較大的差異,讀圖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影響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氣候對植被的影響,兩個地區植被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氣候中的熱量差異產生的。
(出示多面體素材庫③,“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復習氣候分布規律及影響氣候分布的主導因素,通過知識的遷移,了解自然帶緯度分布具有全球規律,說明不同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②,閱讀教材中圖片“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荒漠”)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以水分為主導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在中緯度大陸由沿海到內陸最為顯著。
(觀察“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說明為什么在中緯度大陸這種差異最為顯著。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③,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通過讀圖驗證由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分別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④和③,閱讀教材中“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示意圖)結合圖例觀察示意圖,說明珠穆朗瑪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與前面所提到的哪種變化相似?引起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區的山脈這種變化較為顯著?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4
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了解人類探測宇宙、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已經取得的成果,明確人類認識的宇宙范圍在不斷擴大,理解宇宙探測的意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圖像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在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不怕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雄心和壯志。
●教學重點
宇宙空間資源和宇宙探測的意義。
●教學方法
因本課內容通俗易懂、難點少,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的原則,教師可采用談話法,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想一想”“說一說”等環節來完成教學內容。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最初,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基于想像。(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中有哪些是關于人類對宇宙的想像的描寫嗎?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講授新課]
1.3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板書)
一、宇宙探測的發展(板書)
1.古代對宇宙的探測(板書)
同學們剛才提到了不少。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關于“宇宙”“太空”的描寫。如遠古時代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以及神話小說《西游記》中的“大鬧天宮”“月宮”,還有《封神演義》中的許多描寫等。
在古代,人們不僅對宇宙懷有美好的想像,而且勞動人-用杰出的智慧還發明創造了許多天文觀測儀,如圭表、日晷、渾象、漏刻等,在一些地方還建有天文觀測儀臺,如北京古觀象臺、河南登封的測景臺等。可見,古代勞動人民是聰明而偉大的。
(過渡)到了近代,自從1957年10月原蘇聯向太空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就已跨入了一個新時代。
2.宇宙探測的新時代(板書)
(引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看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討論、分析)人類進入太空的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圖1.13顯示,從1969年至1972年,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先后6次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從此以后,各種載人飛船、航天站、航天飛機先后進入太空,開創了對宇宙空間進行探索的新時代。
(打出下列圖片)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追月的故事”
(提問)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有哪些重大發現,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
(學生活動、教師總結)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觀測、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成果:
(1)發現在地球上大氣層外存在磁層;
(2)發現宇宙空間存在著大量的X射線和γ射線;
(3)測量了許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
(4)在沒有大氣干擾的情況下,人類完成了對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觀測。
(承轉)人類在向宇宙空間的探索過程中,我國也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一樣不甘落后,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請同學們閱讀“中國向宇宙空間進軍大事記”和圖1.15來了解。
(設問)人類對宇宙的探測有何意義呢?
3.宇宙探測的意義(板書)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宇宙探測具有時代的意義,使人們對一些天體(包括地球本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宇宙探測還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承轉、過渡)人類探測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開發宇宙(板書)
人類探測宇宙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目前,人類主要開發下列幾種資源:
1.空間資源(板書)
(設問)人類是怎樣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呢?
(學生討論、回答)(1)利用人造衛星在距離地球一定高度上進行對地球的觀測,從而收集關于地球的各種信息;(2)在衛星上進行各種科學實驗。
(啟發、引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呢?
(討論、回答)因為宇宙空間具有高真空、強輻射、失重等特點。
(引導)盡管這樣,科學家還是克服了許多困難,在太空進行了各種科學實驗,例如在生物衛星上研究失重對昆蟲、微生物、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代謝的影響。我們科學家還利用宇宙環境的特殊性進行航天育種的試驗,在太空中培育出了如太空青椒、太空黃瓜、太空玉米、太空一號小麥、太空一串紅等植物品種,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太陽能資源(板書)
(設問)科學家為什么要在宇宙空間中開發太陽能資源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分析、總結)前面我們在學習第2課時就已經知道,太陽輻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永不枯竭的,并且是一種清潔的能源,但是絕大部分的太陽能不能透過大氣層到達地表(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從而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這一部分我們將在2.2節中詳細學習)。所以,科學家在太空中開發太陽能資源是為了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許多科學家還有一些設想,大家請看圖1.16。
3.礦產資源(板書)
(設問)目前人類已知的空間礦產資源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個星球上?
(學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月球的巖層中,發現月巖中含有地殼中的全部元素和約60種礦藏,另外還有3He;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運行的一些小行星上富含礦體。
(進一步引導、設問)開發宇宙中的礦產資源有何意義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隨著地球上人口的不斷增加,地球將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所以,近年來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學者、科學家就大膽提出了“到太空中去尋找、開發新資源”的設想。通過開發宇宙資源,不僅可以補充地球上礦產資源之不足,而且還可以尋找、開采到新的礦種,這樣就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承轉、過渡)科學家對宇宙的探索和開發,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視野和生存空間,使人類能夠有效地利用宇宙環境。然而,隨著對宇宙探索的規律和范圍的不斷擴大,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三、保護宇宙環境(板書)
1.太空垃圾的產生及危害(板書)
教師提供以下資料作參考:
目前,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5000多個各類航天器,這些航天器仍然在軌道上工作的約有600~800個,2000多個喪失功能已經變成太空垃圾在軌道上遨游,還有2000多個已經解體不知去向。人們通過先進的儀器觀測發現,目前在太空中有比蘋果大的航天器碎片大約有7000~8000個,小的碎片約有3500萬個,共計大約3000噸太空垃圾在日夜不停地繞地球飛行。
請同學們再進一步閱讀課文及1.17圖,看太空垃圾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太空垃圾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
(2)因意外或有意爆炸產生的碎片;
(3)航天員扔出飛船艙外的垃圾。
目前,太空垃圾大約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體積越來越大。
(承轉)這些遨游在太空的垃圾會造成什么危害呢?
(教師引用下面的資料作說明)據計算,一塊以每秒10千米速度在太空中穿行的碎片和在空氣中以每小時600千米的速度穿行的飛行物具有同樣的破壞效果。就是說,在太空中,哪怕一個雞蛋大小的碎片,都可以把一個衛星擊毀。
1996年11月24日,正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美國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就曾經遭到太空垃圾襲擊,只是由于這塊垃圾很小,才只給宇航員的窗口留下幾處痕跡。1996年7月,法國的一顆名字叫“櫻桃”的衛星曾經被一塊太空垃圾擊中,而這塊垃圾恰好是10年前法國的“阿麗亞娜”火箭末級爆炸后的碎片。幸好這塊碎片并沒有直接擊中衛星,而是擊中了衛星的平衡臂,臂膀被擊斷,衛星嚴重傾斜,曾經一度失去控制。然而,俄羅斯的“宇宙1275”衛星就沒有那么幸運了,這顆衛星在與太空垃圾相撞后發生爆炸,變成了一堆廢銅爛鐵。
(承轉)可見,太空垃圾的危害是相當大的。那么,怎樣來減少空間垃圾呢?
2.保持宇宙環境(板書)
請同學們分析課文、讀圖1.17來尋找辦法。
(學生討論、回答)限制或清除太空垃圾的辦法主要有:
(1)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到其他軌道上;
(2)用航天飛機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
同學們想一想還有什么好辦法呢?(讓學生展開思維、發揮想像暢所欲言)
[課堂小結]
宇宙是浩瀚的,我們在對宇宙環境開發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保護、重視實現宇宙空間探測利用的可持續發展;宇宙又是神秘的,讓我們學好本領,充滿信心,到廣闊的宇宙環境中去探索吧!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5
中國的自然資源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2.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3.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4.舉例說明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5.學會以水土資源為例歸納我國的資源國情特征,提高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節約利用和保護資源的重要性,并能夠付諸行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根據有關數據資料概括出我國資源總量多,人均少,利用不盡合理的國情特點。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媒體
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課前同學們已經進行了家庭小調查,現在誰能夠告訴老師:你家現在居住地周圍的環境在你爺爺十三四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在你爸爸十三四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現在又是什么樣子?
【提問】剛才很多同學說到自己家現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現在老師根據大家的調查結果繪制三幅示意圖,每一幅示意圖中只有一條趨勢線是對的,你們能夠判斷出來嗎?
【講解】我們根據家庭小調查總結出了我縣森林資源總量、人均占有量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不僅僅適用于我縣的森林資源,它也同樣適用于我國全國各地的很多種資源狀況可見我國自然資源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6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源的現狀。
2.聯系我國氣候、河流等自然環境特征,分析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響;了解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3.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使學生了解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導節約的資源觀,培養資源保護意識。
結構分析
本節內容知識結構如下:
內容點析及教學建議
1.水是寶貴的資源
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從地球大環境及水資源總量上看,應是可以循環永續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資源并不是指世界水體的全部,而僅指能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并且,這部分淡水資源中可直接被人類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極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間和一定時間范圍內,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氣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費),水資源不僅有限,還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學生能辯證科學地認識可再生資源的屬性,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水球”為什么也會鬧“水荒”。
教材第75頁圖3.16和第76頁漫畫形象地說明了水資源之所以越來越寶貴的原因。
2.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教材中利用文字說明和“活動”課文展示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兩個主要方面:一為“水資源短缺”,二為“時空分布不均”。課文敘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問題──圖文材料補充說明──治理對策──學生活動”的體例,其知識脈絡見本文“結構分析”。
“活動課文”內容拓展性較強,一類為“溫故知新”,例如聯系氣候、河流知識,解釋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類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頁活動2;三類為聯系實際,例如第80頁活動2和3。
建議在教學中,不要將學生活動與知識講授割裂開來,應以學生活動為主推進課程,由學生討論得出我國水資源問題所在,分析其影響,研究治理方案。
3.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在本課每個教學內容中都涉及或滲透著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課文中以專題形式提出,是為了強調節約、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核心途徑。興修水利、跨流域調水固然可有效地緩解局部地區和局部時間內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但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長,人類在農業、工業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這段課文集中而明確地闡明和宣傳了節水的重要性,又從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了實踐性很強的學生活動,例如討論水費漲價的影響,開展“用水調查”,制定家庭節水計劃等。這些活動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學以致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活動中特別針對城市和農村的差別,設計了不同的調查項目,可謂考慮周密。如果教師在活動中注意指導,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環保意識,達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綜合教育效果。
建議教師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動形式,可結合本地情況,設計更有特色的水資源環保活動
地理教案設計流程篇7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以熱量差異為基礎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以水分差異為基礎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以水熱差異為基礎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南北球中高緯為什么沒有亞寒帶針葉林帶?為什么安第斯山脈南段東西兩側自然帶差異顯著?
(板書)4.非地帶性分布――局部環境因素的差異
【設計思想】
對本節教材的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注意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所在地自然環境出發,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關系,并由此思考教材中的實例與學校所在地之間的環境差異。第二,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知識的遷移解決新問題,例如通過對氣候知識的復習學習有關自然帶的分布知識。第三,注意圖象之間的聯系性,引導學生閱讀圖象,提取、認定加工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活動
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上找出兩個自然帶,查找關于這兩個自然帶:氣候、植被、動物、土壤等相關知識,分析說明對于自然帶內部反映了整體性,對于不同自然帶之間反映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