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理教案
簡單地理教案篇1
陸地和海洋
教學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分布情況(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讀圖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線。
3、進行知識的遷移---世界主要海峽的輪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陸地的五種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點和難點
各大洲的分界線;世界主要海峽的輪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板塊運動和世界的六大板塊。
教學用具準備
學生用書、高考圖冊、資料書等。
教學方法
引導讀圖法、講授法、講練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等。
課時:5課時
第一課時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完成導學案008基礎知識梳理部分(15分鐘)
老師歸納總結:
(一)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
南極洲1400歐洲1000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熱帶海洋面積大。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陸間?!刂泻群!澈_吘壓!獤|海、南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第二部分:課堂練習
學生完成導學案008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大陸與大洲
一、學生通過導學案009,掌握
常見的五種地形
溫馨提示:從海拔、地勢起伏、相對高度等方面來掌握
六大陸的經緯網和輪廓特征(查地圖冊)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導學案部分),對照地圖冊
二、課堂練習—導學案課堂研究、隨堂練習
三、作業布置(見導學案009)
第三課時世界各大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一、學生分組展示,然后點評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洲名地形主要特征對氣候的影響亞
洲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季風環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陸性氣候增強
簡單地理教案篇2
陸地環境的組成的地理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并通過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從而明確地殼物質循環關系。通過學習巖石、礦物和礦產等概念,使學生了解巖石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通過閱讀地層和化石等資料,使學生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觀念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于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境和整個地理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這在第二節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關系,巖石是土壤的發育及其物質組成的基礎,這可從第四節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別提到巖石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對人類也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引言部分敘述較為概括、簡練,并且與后面章節的聯系較為緊密,也為后面章節的學習進行了較好的鋪墊。
除引言外,本節教材還包括三部分內容: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的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關系及地殼物質循環。這三部分知識環環相扣,由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換關系→地殼物質循環,教材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組成巖石的礦物”這部分內容中,教材首先介紹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的含量,并以圓內扇形百分比圖的形式呈現,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了解了地殼中化學元素的組成,教材進而說明礦物和礦產的概念,這部分內容突出的特點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聯系密切,特別是所舉實例都是與學生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生最為熟悉的,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所列舉的礦物實例又兼顧了學生對于巖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礦物與巖石的關系,而且配以圖片增強對礦物的感性認識。
在學生對礦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礦物與巖石關系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巖石及其成因”的內容,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崗巖為例介紹巖石的概念,其次介紹了三大類巖石分類依據、簡單的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中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以及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介紹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實質上是闡明三大類巖石之間相互轉化關系,這部分教材是為后面了解地殼物質循環作知識上的鋪墊。強調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是為了強化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能夠明確學有所用。關于地層和化石,教材通過正文、閱讀材料和示意圖三種方式呈現,既不加深學習的難度,又使學生能夠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了解一些關于地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可以是前面知識的小結,同時又是后面知識的引言,三大類巖石轉化的知識在前面已經涉及,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的原理,地殼物質之所以能夠循環是由于外力和內力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知識,在后面一節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節教材中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內、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與實際相聯系,使學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這段教材最終是使學生能夠明確地殼中的物質通過相互的轉化不斷進行循環。
本節教材中配備了多幅圖片和示意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圖片和示意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完成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認定、提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標本進行觀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教法建議
建議采用教師引導,注意聯系實際,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考慮采取上述教學形式的原因是:本節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但學生平時對存在于周圍的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夠,可能更多地是忽視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學習時,應該給學生創設條件,使其感到所學的知識就存在于周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識。關于“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組成的“單質”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學生在化學課中已具備這些知識,地理課上側重強調“礦物”這個概念即可,教學中可以展示一些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由礦物標本引出“礦產”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只有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并能被人類所用,才稱其為礦產,而一塊礦物標本是不能稱其為礦產的。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圖片,使學生對這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有一定的認識。關于“巖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礦物”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或花崗巖標本,找出其中的礦物,由此引出“巖石”的概念。關于“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的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每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有哪幾種?教師如果有實物標本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觀察各類巖石的特點,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教學也可以。在說明“沉積巖”的特性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分層的特點,并由此引出“地層和化石”的概念,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地層和化石對地學研究的價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現了兩個新概念“礦石”“品位”,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礦石”與“礦產”“巖石”之間的關系及區別。在學生對三大類巖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怎樣進行轉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轉化的過程各組設計出示意圖,利用學生繪制的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和循環的,學生對此理解會比較深刻。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①化學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系;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③地殼物質循環
【教學手段】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引課)引導學生從周圍環境入手思考:陸地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板書)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閱讀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化學課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出示礦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么?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
(板書)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出示花崗巖、石灰巖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板書)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出示三大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并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出示有化石的巖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于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么作用?
(閱讀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閱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有什么區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劣?
(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板書)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設計思想】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
簡單地理教案篇3
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簡單地理教案篇4
《地圖的閱讀》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地圖的閱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教學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地圖嗎?比如你想去動物園參觀需要尋找景點,請問你會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熱點地區的位置,需要參考什么地圖?
學生回答:導游圖,世界地圖等。
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的用途廣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承轉:那么什么是地圖?如何在地圖上獲取各種信息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學會閱讀地圖
1.比例尺
(1)多媒體出示臺灣島地圖出示問題: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體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
師引導點撥:
強調: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值,是一個分數。轉換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000厘米
(3)提問:在臺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臺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4)活動:判斷比例尺的大小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動:比較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請問哪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圖表示的范圍大?哪一幅圖表示的內容更詳細?
歸納總結: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學生回答,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練習:鞏固三種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轉換。找同學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
學生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臺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引導學生從練習中歸納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圍的大小、內容的詳細程度有什么關系。
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習題,讓學生會判斷比例尺的大小,記住要點。
利用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的實例,來歸納。學生記起來更好接受。
承轉: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學會閱讀地圖
2、地圖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圖,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八個方位。
第二步:
指向標地圖,動手畫一畫
師引導點撥: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其箭頭代表正北方向,判斷方向時可采用指向標平移法。
歸納總結:
畫出指向標的步驟:即在需要判斷方向的點中順指向標畫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別畫出南、東、西三個方向。
第三步:
經緯線地圖
課件顯示:最簡單的經緯網方向的判斷
活動:
?讀圖1.26山東省地圖,完成問題。
?讀圖1.24,判斷懷特霍斯在溫哥華的什么方向,尼皮貢在溫哥華的什么方向?
鞏固練習:辨別圖中各點間的方向。
拓展提問:當一個人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傾聽學生發言,及時鼓勵、評價
學生自學,并結合課件明確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過學生自由發言,熟練掌握一般定向法。
學生進行練習
①指向標方向的判斷
②判斷敵軍指揮部在我軍指揮部的什么方向?
轉換不同方向的指向標,學生動手畫圖辨別方向。
講解: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然后在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別方向。
通過練習,討論得出: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無論經線、緯線怎樣彎曲,在同一經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緯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東或正西方向。
結合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極點,再辨別方向,組內交流。
本部分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實際生活及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
讓學生多練習幾次,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這一部分教學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儀辨別方向,和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結合起來,學會學習方法的遷移。
結合地球儀,直觀形象。
學會閱讀地圖
3、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講解: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
學生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內容
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選擇適用的地圖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地圖的發展
學生自學本部分內容,學會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選擇適用的地圖。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課件展示本節知識網絡圖
地圖是我們日常生活以及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地圖的組成要素,希望大家學以致用。
學生回答本節關鍵知識點自我檢查自己的收獲。
完成反饋練習。
讓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有個系統了解,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板書
第三節地圖的閱讀
一、學會閱讀地圖
1.比例尺
2.方向一般地圖
指向標地圖
經緯網地圖
3.圖例
二、選擇適用的地圖
簡單地理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西部地區在開發的過程中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2、理解實施生態保護工程的重要意義,知道“三北”防護林和長江上中游防護林的范圍和作用。
3、理解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護區保護的資源。
4、知道西部地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掌握主要的名勝古跡。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西部地區生態問題的解決措施,重要的旅游資源。
2、教學難點:西部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為主,分析講解為輔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西部地區風景圖片和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視頻。西部地區風景秀麗,擁有眾多的旅游資源,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展示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圖片
學生活動:(1)翻看地圖,回憶西部地區的主要地形區和氣候類型及特點。
(2)了解西部地區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分析講述:西部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在開發過程中的急功近利,導致產生了很多的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并且對于東部的環境和生活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沙塵暴和水資源短缺等,都是西部地區惹的禍。
板書:一、生態保護
1、主要問題: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
講解:西部地區是全國生態保護屏障,這里對于全國的生態環境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必須進行生態保護。我們主要采取了兩種措施,一是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二是建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
學生活動(1)找出“三北”防護林和長江上中游防護林的主要范圍和作用。
(2)找出主要的自然保護區,重點是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幾個,了解其保護的主要對象。
強調:三北主要指東北、華北和西北。四川臥龍主要保護大熊貓,可可西里主要保護藏羚羊。
板書:2、主要措施:生態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長江上中游防護林。
建立自然保護區:四川臥龍,三江源,可可西里
學生活動:閱讀87、88頁材料,了解一下具體的生態保護實例。
展示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圖片
學生活動:找出西部地區主要的旅游景點,分成自然風光,文化古跡,民族風情和革命紀念地等不同的類型。記住所在的省區和景點名稱。
板書:二、旅游資源的開發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西部地區開發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和豐富的綠資源,知道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簡單地理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及圖表對青藏地區的學習,掌握學習區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山脈、河流等基本情況,掌握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青藏高原農牧業的特點,培養學生具體分析和掌握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使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訓練學生學會用分析與歸納的方法學習中國區域地理。
2)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方式,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因地制宜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對青藏高原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講述,使學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資源寶庫,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二、.重點難點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暗馗摺?、“天寒”是本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主導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對地理各要素的影響,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觀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農牧業”,青藏高原獨有的農牧業生產特點是受其氣候影響而氣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勢的影響,對于這個問題要層層分析,使學生掌握形成高原農牧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課時要求:1課時
四、教具:多媒體展示平臺
五、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青藏地區嗎?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PPT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山畫面。)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
1.由PPT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區圖、所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區的山脈、面積、人口等。
2.請學生在“青藏地區”圖上(PPT4)找出各大山脈、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導學生得出青藏地區自然環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顯示(陸高海深)并完成課本P26的活動。
4、獨特的自然環境
過程1.由PPT6展示:青藏地區圖、青藏地熱資源圖、雅魯藏布大峽谷圖、柴達木盆地鹽場圖、青藏鐵路圖。(P27)
(要求學生閱讀地圖,并分析: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獨特性的表現是什么?PPT7展示)
小結:
1.青藏地區水資源豐富,是我國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簡單地理教案篇7
一、指導思想
深化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提高深化課程改革課堂有效學習,推進“導學案”的實施,增強課堂教學的效率;積極引導組內教師做真實的研究,不斷提高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水平,將優秀教研組的光輝繼續發揚光大。
二、本學期教研活動工作重點
1。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學習《河北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和新修訂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積極參與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培訓及選修課程建設專題研討培訓,加強對深化課程改革的研究與指導,關注深化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2、加強備課組建設本學期開始,全面推進“導學案”這項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變革項目,教學常規著重落實“導學案”編寫、收發、批改與反饋情況。故加強集中全組智慧,進行集體備課,對每一節課的內容都進行深入的探討,對教學過程進行細致的規劃,任務分配,成員認真編寫導學案,包括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設計、課堂練習的選擇等等,教師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學情和個人教學風格,進行部分修改,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導學案。達成“大同”“小異”,把規范與自身特色相結合。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保證新教師的教學質量,集中全組老師智慧的教學案。
3。扎實做好常規教學和教研教改工作。努力做好地理學科教研活動,努力做到周密部署,精心設計,系統安排,并努力使各項教研活動主題鮮明、方法得當、效果明顯,進一步增強地理教研活動的效益;加強引導教師做“與有效學習有關內容方面”的課題研究,為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做貢獻。
4。加強教師培養根據學校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劃,積極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積極參與《導學之星》評比等有關活動。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做好師徒結對工作,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和傳、幫、帶作用,帶動青年教師成長,促進地理學科教師隊伍建設。
簡單地理教案篇8
中國的自然資源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資源及其主要類型。
2.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3.學會運用資料說明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4.舉例說明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5.學會以水土資源為例歸納我國的資源國情特征,提高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節約利用和保護資源的重要性,并能夠付諸行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根據有關數據資料概括出我國資源總量多,人均少,利用不盡合理的國情特點。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媒體
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課前同學們已經進行了家庭小調查,現在誰能夠告訴老師:你家現在居住地周圍的環境在你爺爺十三四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在你爸爸十三四歲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現在又是什么樣子?
【提問】剛才很多同學說到自己家現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F在老師根據大家的調查結果繪制三幅示意圖,每一幅示意圖中只有一條趨勢線是對的,你們能夠判斷出來嗎?
【講解】我們根據家庭小調查總結出了我縣森林資源總量、人均占有量的變化趨勢。這種趨勢不僅僅適用于我縣的森林資源,它也同樣適用于我國全國各地的很多種資源狀況可見我國自然資源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