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10篇

時間: 陳翠 地理教案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10篇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方法:教師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教師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復習第1節“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地理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老師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現的,他發現,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

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②比賽:哪一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學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現的喜悅和成功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學生探究發現的興趣,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③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象及出現此現象的原因。

①第一組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組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海縮小)→繼續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

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象

課后作業: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象。

課后提高:

思考:

1、據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目的:為今后學習巖石圈打下伏筆。

課后心得:本章節理論抽象,板塊的運動人類感覺不到,所以對七年級學生來講難以理解,但通過這節課,使學生理解了“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會用這些觀點,解釋一些現象,本節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2

一、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并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然后依據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

三、教材分析:本節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內容的第一節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點。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

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么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并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并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并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說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并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征。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A、菲律賓群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

D、馬來群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于()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3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并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么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周的時間里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

1、日本東京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后想一想]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于什么季節?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么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么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么季節最溫和?為什么?(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么季節較長?什么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么關系?

[演示觀察]

(1)假設地球直立著(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里?(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著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

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并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山地地形為主———多火山、地震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6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北美地區的位置與范圍。

(2)了解北美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通過剖析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教學重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學生情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如何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圖片和數據資料的分析和歸納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有一定的難度,這種因果聯系的教學比空間分布的教學難度更大,需要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而平行班的學生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因此將“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確定為本節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小組討論、自主探究、講述總結、鞏固練習

教學準備、教學媒體運用:

自制課件,多媒體教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分配

[導入]美國被世界熟悉,不僅因為它是經濟強國,同時也是世界軍事強國,到處充當著世界警察的角色。那么,美國在哪里?它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征,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北美地區和美國。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圍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

二、自然地理特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歸納]通過剖面圖歸納:

地形特點:東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為主

北美地形南北縱列,分為三個地形區:西部高山區、中部平原區、東部高原山地區;地勢中間低,東西兩側高;冰川地形廣布。

(1)西部高山區—高大褶皺山系,山脈與盆地、高原相間

成因: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北美大陸西側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脈,它們構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點:①以落基山脈為主,幾條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分布有寬廣的盆地和高原。②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塊交界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③這些山脈隆起的年代較晚(中生代),許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區—平原廣闊縱貫,冰川湖泊眾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灣沿岸。面積寬廣,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勢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眾多,多為第四紀冰川活動的產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沖積平原。

(3)東部高原山地區—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脈,東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經侵蝕,海拔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氣候

[歸納]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主要特點:北美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適宜農牧業的發展。

(2)主要類型及分布:本區除溫帶大陸性氣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極地氣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受地形的影響,呈帶狀南北延伸,僅分布在沿海地帶。墨西哥灣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西部還有小面積的高山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北美氣候受地形影響明顯,主要表現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面。

(1)對降水的影響: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脈南北縱列,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受高山阻擋,在西側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為多雨的濕潤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②山脈東側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東部低緩的山地對大西洋水汽的阻擋作用不明顯,降水由東部沿海(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和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向內陸逐漸減少(溫帶草原氣候、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落基山與海岸山脈之間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閉塞,降水較少,成為半干旱區(溫帶沙漠氣候)。體現了自然帶的從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規律。

(2)對氣溫的影響:中央大平原貫通南北,冬季極地冷氣流可以從北冰洋上空長驅直達墨西哥灣沿岸,導致沿途氣溫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灣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響。夏季,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東部普遍暖熱。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熱,使北美地區溫差較大,大陸性特征明顯。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中國環境管理的政策體系。

2、了解我國貫徹三大環境管理政策的六項制度。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搜集有關我國三大環保政策的資料和合作分析探究,增強利用地理信息解讀政策的能力。

2、通過訪問當地環境管理部門與有關政策部門的活動,提高學生實地采訪能力,進一步明確經濟手段、行政干預等在環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實施國家環境管理政策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基本國策教育。

[教學重點]中國三大環境管理政策的解讀

[教學難點]中國三大環境管理政策的解讀

[教學媒體與教具]課本圖片、網絡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講授過程]

【新課導入】環境管理思想和理論來源于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與長期的社會實踐。l992年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念已成為世人的共識。政府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國策、方針、政策、管理制度和國家行動方案,為環境管理提供了保證。

【板書】第二節中國環境管理的政策體系

【圖片展示】

【講述】該圖顯示了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和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的三個層次,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是環境政策中的最高層次,“三同步”、“三統一”在環境政策體系中處于第二個層次,第三層次即中國三大環境管理政策。

【閱讀】閱讀課本第80頁材料“中國三大環境管理政策”,從總體上了解其基本內容和主要目的。

【板書】一、貫徹“預防為主"的環境管理政策

【講述】為了貫徹“預防為主"的環境管理政策,我國政府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提問】你知道什么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什么是“三同時”制度嗎?

【學生回答】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指對重大工程建設,區域開發或其他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人類活動事先作出預測和評估,論證工程建設項目能否立項建設,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項目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能夠有效地防止不利于環境的事件發生,是實現預防為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同時”制度:指建設項目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該制度是防止新的污染源產生,實現預防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

【資料收集】通過網絡或書刊,搜索一些具體的建筑工程建議和區域開發中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三同時”制度的典型事例。

【案例】近年來,中國的環境問題一直受到世人關注。2005年1月18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京宣布停建30個違規建設項目(具體項目名稱附后),在中國刮起了"環保風暴",使得中國的環保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此次叫停的30個項目中,有26個是電力項目,叫停的這些項目均為未經環境影響評估,而提前上馬或不應該上馬的工程,包括裝機容量僅次于三峽工程的國家發展戰略性項目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包括由于電力緊缺而投資上馬的地方電力項目,也包括為三峽工程配套的延伸性投資項目,具體而言,共牽涉到8個省、三大電力公司以及與國家環保總局同屬部級單位的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其范圍之大、影響之廣堪稱史無前例。

【探究活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政策,是針對環境問題的特點和國內外環境管理的經驗教訓提出的。試從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經濟的角度,論述“防患于未然”對于環境保護的特殊意義。

【閱讀】閱讀課本第81頁材料“《環境影響評價法》——我國環保事業的歷史性突破”

【探究活動】在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你的家鄉建設一個造紙廠,可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財政收入,但如果治污措施不力,將對當地水體造成污染。討論:在這種情況下,環境影響評價應掌握到何種程度才是適度?應怎樣妥善解決?

【過渡】如果貫徹“預防為主"的環境管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對已經發生的污染進行干預管理就是貫徹“誰污染誰治理”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

【板書】二、貫徹“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管理政策

【講述】“誰污染誰治理”環境管理政策,主要通過制定實施“征收排污費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來落實貫徹。

【自主學習】通過網絡收集有關“征收排污費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的信息,了解以下內容:

(1)實行排污收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項制度屬于環境管理中的什么手段

(2)什么是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主要針對哪些項目?施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需要考慮哪些條件?污染限期治理包括哪些類型?

【點撥】

(1)實行排污收費制度是基于如下兩點考慮:一是污染物排放到環境中,是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利用,必須征收一定的費用;二是排污收費,可使排污者盡量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節約環境資源。征收排污費是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對特定區域內的重點環境問題采取限定治理時間、治理內容和治理效果的強制性措施。

限期治理項目主要針對社會公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同時也要考慮限期治理的資金和技術的可能性。

限期抬理類型:包括區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行業的限期治理和點源的限期治理三個類型。

【探究活動】訪問當地的環境管理部門或當地企業,了解采用環境管理經濟手段的必要性和經濟手段的執行過程、排污費的使用情況等。

【承轉】淮河的治理并沒有達到原來預想的目標,其原因與“強化環境管理”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板書】三、貫徹“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講述】為了更好的貫徹“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管理政策,國家還制訂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制度。

【資料收集】通過網絡收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制度”的主要內容。

【講述】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是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具體落實各級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行政管理制度。該制度將環境保護作為各級地方政府和決策者的政績考核內容,納入各級政府的任期目標中。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把城市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對其進行綜合規劃、綜合治理、綜合控制,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以規劃為依據,以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為目的,通過科學、定量考核指標體系,使環保工作切實納入政府議事日程。

【實踐活動】通過網絡查詢或向有關部門了解,你所在城市以及我國幾個主要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考核結果。

【板書設計】

第二節中國環境管理的政策體系

(一)中國環境管理政策體系

(二)貫徹中國三大環境管理政策的六項制度

1、貫徹“預防為主”的環境管理政策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有效手段之一

(2)“三同時”制度——有效措施之一

2、貫徹“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管理政策

(1)征收排污費制度——環境管理經濟手段

(2)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貫徹“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1)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2)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理解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3、學會分析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區位條件。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課型:新授課。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美國工農業的發展條件。

五、教學方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圖文觀察、互動游戲。

六、教學過程:

1、導入:利用GoogleEarth軟件制作一段新聞聯播視頻(教師配音),帶領學生在遙感地球上進行一次從學校所在地到美國的旅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地理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2、學生活動

美國小組派出第一位代表,總體介紹美國概況,并手繪美國地圖,增強全體學生的視覺感受,從而提高全班的上課注意力,最后拋出疑問: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位置和范圍

經緯度:本土:30°N~50°N,120°W~80°W;北溫帶為主,阿拉斯加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熱帶。

海陸:本土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灣。跨北美洲和大洋洲兩大洲。

本土有48個州、一個首都所在的特區,還有兩個州與本土不相連:一個是位于北美洲西北角,瀕臨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州,一個是位于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

(2)地形:美國本土以平原為主,占國土面積一半以上。分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山和高原,中部為平原,東部是低矮山地。

(3)氣候:本土氣候以落基山脈為界,分東西兩部分東側約以35°為界北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西側30°N—40°N大陸西岸為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區以北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美國小組派出第二位代表,利用視頻資料(教師提供)以及自制的教具(美國地形模擬圖)來分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探究一: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西部:高大山脈阻礙太平洋西風氣流進入,使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狹長分布;

中部:中部大平原冷暖氣流便于長驅直入;

東部:低矮山地高原阻礙作用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到內陸降水逐漸減少。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4)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長河。

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素有“北美大陸地中海”或“淡水海”之稱。

(5)資源:煤:阿巴拉契亞山脈北段;鐵:五大湖西部;石油: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有色金屬:西部山區。

3、學生活動

針對以上教學活動教師進行點評,并對重難點和易錯點進行重點強調和解答,接著引出美國農業的講解。

美國小組派出第三位代表介紹并指出美國各個農業帶的分布,重點分析美國乳畜帶的區位條件。最后引出美國的工業。

探究二: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區位條件。

美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

1、本土位于北緯25°~49°之間,熱量充足;

2、降水適宜;

3、中部平原廣闊,地勢平坦;

4、土壤肥沃;

5、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利于灌溉。

美國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

1、國內、國外市場廣闊;

2、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

3、國家政策與法規支持;

4、機械化,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5、科技,如:農業科技、保鮮技術;

6、地廣人稀,利于農業商品經營。

探究三:比較美國玉米帶與中國東北玉米帶的異同?

相同點:

①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均為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較高的商品谷物農業;

②兩地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適于玉米生長;

③兩地的種植結構都以玉米為主,玉米單產高。

不同點:

①經營方式不同,我國玉米帶的農場為國營大農場,美國的農場為一般的家庭經營;

②美國玉米帶的區域專業化和經營專業化以及現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國;

③我國玉米帶所處的緯度較高,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單產較低。

4、學生活動

學生利用美國的夜晚燈光分布圖(教師提供)引出美國的三大工業區,并指明準確位置,接下來重點分析東北部工業區的區位條件。

探究四:美國東北部工業的發展條件

(1)東北部是歐洲移民最早遷入的地方,資本主義發展早;

(2)礦產資源豐富。如阿巴拉契亞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鐵礦;

(3)靠近大西洋,沿岸良港眾多。如紐約、費城等;

(4)五大湖與密西西比河水運便利;

(5)臨近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農業基礎好;

(6)擁有龐大的市場。(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

規律總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思路。

a、工業基礎;b、礦產資源;c、交通運輸;d、農業基礎;e、消費市場;f、科技水平;g、勞動力等。

南部工業區:發展條件:①墨西哥灣西北的石油資源豐富;②交通方便。

工業部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

工業中心:休斯頓(石油化工、航天研究和發展中心)

西部工業區:發展條件:多種金屬礦;人才眾多。

工業部門:宇航、電子、飛機制造等。

工業中心:舊金山(“硅谷”電子工業中心,華人最多的地區)、洛杉磯(美國西部最大城市,好萊塢影視中心)。

(1)高技術工業的主要部門

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遺傳工程、激光工業

(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

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②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并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

③研究開發費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較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美國“硅谷”的區位優勢條件: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9

教材分析

《美國》是七年級地理教科書中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它和第二節《巴西》共同構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的教材內容,使學生對西半球兩類不同性質的國家的概況有所了解。本節教材的四個部分都圍繞美國經濟發展展開。本節第一課時分析了美國的人種構成以及美國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第二課時則主要認識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條件和帶來的問題。

世界高新技術技術產業基地—這部分內容,突出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高新技術工業在美國工業及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資源消耗大國—在學生了解了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大國同時辯證地讓學生看到美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消耗大國和環境污染大國。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兩章對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東半球的國家和地區的學習后,已經能夠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簡單方法,并且對于世界地圖、區域地圖和統計圖表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所以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讀圖認識美國的工業分布以及美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情況。

七年級下半學期,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強,指導學生通過分析閱讀材料和活動中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美國工業的地位和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其經濟增長的作用。

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對時事的關心,開展模擬世界氣候峰會的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和組織學生就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展開討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國工業的分布;

2、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認識美國消耗了全球的資源,過度排放污染物;

4、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地圖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認識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

2、通過分析材料認識美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3、通過分析統計圖表認識美國是資源消耗大國和廢物排放大國;

4、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理解美國對保護世界資源和環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思想;

2、全面、客觀地認識美國的繁榮和發達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礎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2、了解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3、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篇10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2001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01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后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一下關于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230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术室净化厂家-成都做医院净化工程的公司-四川华锐-15年特殊科室建设经验 | 天津散热器_天津暖气片_天津安尼威尔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 杭州荣奥家具有限公司-浙江办公家具,杭州办公家具厂 | 便携式谷丙转氨酶检测仪|华图生物科技百科 | 辐射色度计-字符亮度测试-反射式膜厚仪-苏州瑞格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铣刨料沥青破碎机-沥青再生料设备-RAP热再生混合料破碎筛分设备 -江苏锡宝重工 | 粘度计维修,在线粘度计,二手博勒飞粘度计维修|收购-天津市祥睿科技有限公司 | 冲锋衣滑雪服厂家-冲锋衣定制工厂-滑雪服加工厂-广东睿牛户外(S-GERT) | 长沙中央空调维修,中央空调清洗维保,空气能热水工程,价格,公司就找维小保-湖南维小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物流之家新闻网-最新物流新闻|物流资讯|物流政策|物流网-匡匡奈斯物流科技 | 聚氨酯催化剂K15,延迟催化剂SA-1,叔胺延迟催化剂,DBU,二甲基哌嗪,催化剂TMR-2,-聚氨酯催化剂生产厂家 | 视频直播 -摄影摄像-视频拍摄-直播分发 | UV固化机_UVLED光固化机_UV干燥机生产厂家-上海冠顶公司专业生产UV固化机设备 | 写方案网_方案策划方案模板下载| 一体式钢筋扫描仪-楼板测厚仪-裂缝检测仪-泰仕特(北京) | 正压密封性测试仪-静态发色仪-导丝头柔软性测试仪-济南恒品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深圳昂为官网-气体分析仪,沼气分析仪,动态配气仪,气体传感器厂家 | 光伏家 - 太阳能光伏发电_分布式光伏发电_太阳能光伏网 | 空气能采暖,热泵烘干机,空气源热水机组|设备|厂家,东莞高温热泵_正旭新能源 | 胀套-锁紧盘-风电锁紧盘-蛇形联轴器「厂家」-瑞安市宝德隆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 山东螺杆空压机,烟台空压机,烟台开山空压机-烟台开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氢氧化钙设备, 氢氧化钙生产线-淄博惠琛工贸有限公司 | 杭州实验室尾气处理_实验台_实验室家具_杭州秋叶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 ★店家乐|服装销售管理软件|服装店收银系统|内衣店鞋店进销存软件|连锁店管理软件|收银软件手机版|会员管理系统-手机版,云版,App | 武汉不干胶印刷_标签设计印刷_不干胶标签印刷厂 - 武汉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家 | 上海律师咨询_上海法律在线咨询免费_找对口律师上策法网-策法网 广东高华家具-公寓床|学生宿舍双层铁床厂家【质保十年】 | 电脑刺绣_绣花厂家_绣花章仔_织唛厂家-[源欣刺绣]潮牌刺绣打版定制绣花加工厂家 | 德州网站开发定制-小程序开发制作-APP软件开发-「两山开发」 | 标准品网_标准品信息网_【中检计量】| 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_矿用无线通信系统_煤矿广播系统 | 裹包机|裹膜机|缠膜机|绕膜机-上海晏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天助网 - 中小企业全网推广平台_生态整合营销知名服务商_天助网采购优选 | 半自动预灌装机,卡式瓶灌装机,注射器灌装机,给药器灌装机,大输液灌装机,西林瓶灌装机-长沙一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 智能交通网_智能交通系统_ITS_交通监控_卫星导航_智能交通行业 | 建筑资质代办_工程施工资质办理_资质代办公司_北京众聚企服 | 发电机价格|发电机组价格|柴油发电机价格|柴油发电机组价格网 | 福建珂朗雅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科研ELISA试剂盒,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昆虫_植物ELISA酶免试剂盒-上海仁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石牌坊价格石牌坊雕刻制作_石雕牌坊牌楼石栏杆厂家_山东嘉祥石雕有限公司 | 铝合金脚手架厂家-专注高空作业平台-深圳腾达安全科技 | 可程式恒温恒湿试验箱|恒温恒湿箱|恒温恒湿试验箱|恒温恒湿老化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价格报价-广东德瑞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